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合集下载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释义:忠厚传家久: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指忠诚,厚道。

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诗书:泛指书籍。

此处指把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当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继世:继承先世。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

“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

“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其一,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

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其二,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

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

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其三,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

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

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

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

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

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

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No.2019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1013 2019编者按: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也是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家教楹联投射出了一个家族的治家之本,是能让人时刻受到熏陶的人生格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教育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范老师认为,楹联是传统美德化为文字的一种体现形式,赏析和撰写楹联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范老师坚信忠厚是传家之本,诗书是继世之道,薄钱财而重德才,才能让家族世代兴旺,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范基公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60多年前,笔者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小雅宝胡同。

住家四合院的两扇木制大门上,镌刻一副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至今,清晰的字迹时时浮现在眼前,随着经典文化学习的日益推进,越发清晰。

品读之感,与日弥新。

忠厚,即忠实厚道之传统美德。

那个年代,民风淳朴,评价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就是忠厚。

四合院内谁家的孩子诚实、懂规矩、孝敬父母,则得到邻居的赞赏。

反之,则受到大家的唾弃。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族、家庭中,祖辈最看重的是子孙能平安幸福并代代相传。

“忠厚传家久”就是家族、家庭的传世箴言,是最朴实的治家格言。

倘背离此训,则富不过三代。

近日接二连三的巨腐贪官的家庭败落,无不缘于做人、做事背离了忠厚。

贪官做报告时像人,背后是鬼。

有的儿子竟成了父亲贪腐的马前卒,代收贿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最后父子并肩入狱。

儿子竟成了父亲的掘墓人。

不用说三代,到第二代就家破人亡了。

这样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缘于背离了忠厚。

诗书是中华文明的经典教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诗书万卷讲的做人道理可归纳为此八德。

“诗书继世长”阐明,中华经典文化是保证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的命脉。

没有文化的民族迟早要衰败。

今人学习经典,自然要捧读“四书五经”,从中汲取精华。

十多年来,诵读《弟子规》的琅琅书声,使神州大地春意盎然。

为了更广泛地学习经典文化,可以提倡品读、撰写楹联。

四川家风故事

四川家风故事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有许多优秀的家风故事。

以下是一些四川家风故事的例子:
成都张家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家风。

张家祖籍河北清苑,从明朝开始迁居成都,世代以诗书传家。

张家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在当地颇有声望。

南充许家的“清白家风”。

许家是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的一户农家,从许氏三兄弟开始,连续四代都清白为人、勤劳节俭、诚实守信。

许家“清白家风”成为当地传承家风典范。

绵阳温氏的“行善积德、家族和睦”家风。

温氏家族在绵阳三台县经营旅栈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秉承“行善积德、家族和睦”的家风。

温氏家族在当地有“旅栈世家”之称,其家风传承成为当地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泸州何家的“正直、诚信、勤学、厚德”家风。

何家祖籍安徽徽州,明朝时期迁居泸州,世代以医术传家。

何家秉承“正直、诚信、勤学、厚德”的家训,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誉。

宜宾高家的“勤学苦练、忠孝传家”家风。

高家祖籍江苏南京,清朝时期迁居宜宾,世代以书法和绘画艺术传家。

高家秉承“勤学苦练、忠孝传家”的家训,在当地成为书香门第的代表。

这些四川家风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四川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这些故事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也有现实性和教育性,对当地乃至全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守时守责守仁守诚我国历来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许多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家风、家训,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

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生活中,不经意间我就会想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家风。

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风”的传承,不亚于血缘的传承。

“忠厚”与“诗书”,就是先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

先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的一种图腾符号。

这么多年来,这句穿越历史的家训,也似乎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族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

我家主辈都为农,“耕读”是先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

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

我的祖辈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没有丢弃自己的家风传承。

透过历史来看,家族好的“家风”称得上是薪火相传的信仰。

“耕读传家”不但让先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先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了。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

今天,我重新走近并重温那些充满智慧的传统家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延续并涵养新时代的家风,以此积聚起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我把“守时、守责、守仁、守诚”作为我的家风。

守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

守时,理应是现代人所必备素质之一。

守时不仅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信息经济时代,时间的价值已远非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可比。

不守时,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生命。

守责:作为一名党员,守责就是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

古人10句家风名言

古人10句家风名言

古人10句家风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家》中的一句话。

海涅有一句名言: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和谐是家庭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成员努力的最终目的。

钱多钱少不重要,一家人生活开心幸福才是千金难求。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这句话出自明代才子徐渭之口。

庶出的徐渭自小缺少父母疼爱,不到十岁便与亲生母亲分离。

虽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常有寄人篱下之感。

正因如此,徐渭对家庭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幸福的家庭从来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家庭就像小社会,上下一心,才能其利断金。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来自朱伯庐的《朱子家训》。

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吵架的折腾,我们常说“言多必失”。

在吵架过程中,彼此控制不住情绪恶语相向,这都会给感情带来裂痕。

话说多了,总会有惹麻烦的时候。

架吵多了,家也会有散架的时候。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明代高攀龙《高氏家训》中的名言。

不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里,人品都是最重要的。

良好的家风就是学会做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

不欺骗,不暴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做人道理。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

欧阳修《示子》中的名言。

外表憨厚,内心精明,人生糊涂一点才是大智慧。

家人间相处也要糊涂一点,世上事从不是非黑即白那样分明。

家庭是个讲“情”的地方,家人间没有解不开的仇,没有过不去的坎。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出自《宋史·范纯仁传》。

再愚笨的人,在责备别人时总是明白的;再聪明的人,在看自身问题的时候也是糊涂的。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懂得体谅。

丈夫体谅妻子的辛劳,妻子明白丈夫的压力。

家长理解孩子,孩子尊敬长辈,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三槐堂铭有感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王氏先祖王佑,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佑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王佑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步入仕途之后,王佑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王佑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遭到贬谪后,王佑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宋朝建立后,王佑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宋太祖命令王佑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佑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王佑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王佑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佑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佑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的时候,王佑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王佑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着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守时守责守仁守诚我国历来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许多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家风、家训,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

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生活中,不经意间我就会想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家风。

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风”的传承,不亚于血缘的传承。

“忠厚”与“诗书”,就是先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

先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的一种图腾符号。

这么多年来,这句穿越历史的家训,也似乎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族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

我家主辈都为农,“耕读”是先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

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

我的祖辈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没有丢弃自己的家风传承。

透过历史来看,家族好的“家风”称得上是薪火相传的信仰。

“耕读传家”不但让先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先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了。

新时代呼唤新家风。

今天,我重新走近并重温那些充满智慧的传统家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延续并涵养新时代的家风,以此积聚起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所以,我把“守时、守责、守仁、守诚”作为我的家风。

守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呼唤着人们的时间意识。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3篇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3篇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篇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古训,意味着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下来,不仅要有家族的血脉,更要有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这种文化和精神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让人品格高尚,思想崇高,行为规范的底蕴。

在今天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这句古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应该被我们反复的学习和思考。

一个国家能够强大,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久远,最根本的是其文化底蕴的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家族的底蕴。

只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不输于他人而充满精彩。

同时,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亦应该坚守忠厚品德,让“忠”和“厚”成为他的代名词。

忠,是指忠贞的义气,是指对党和国家,对家庭和亲人,对事业和职业保持一种不变的忠诚和真挚;厚,是指厚道的精神,是指内心充满了善良、宽容、大度、诚恳等品质。

而忠厚的品德不能是短暂的,而是要传承久远,作为家族中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底蕴。

一个忠厚品德的家族,一定将成为社会中的典范,也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忠厚品德,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探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和弘扬这些文化精华。

首先,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一国之基石,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根本途径。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文化基础,越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策法规、广告宣传、民间组织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以身作则,从个人做起,将忠和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建立起不断向前的文化脊梁,将忠厚传家久,让诗书继世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一直以来,看书上的文字里有书香世家这个词,便觉得那应该是一座古朴的宅院,里面居住的都该是些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今人的张扬,多的是一份古人的淡雅。

小的时候便向往着自己也是那样的书香人家的孩子,可惜,忙碌的父母和并不富裕的家庭并不能满足我对于书的渴望。

那时我的所有的阅读来源便是哥哥姐姐借来的小人书,等到上中学了,除了课本,便又多了从同学那里倒换来的杂七杂八的书,从古朴的唐诗专著到清丽的宋词读本,从婉约的琼瑶小说到豪爽的金庸武侠,还有那些飘逸的散文集子更是成了我的最爱;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几乎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了书,除了一些专业的书籍外,最多的要数散文和随笔一类的集子了,及待如今已为人妻、为人母,仍然不改爱买书爱读书的初衷,以至于八岁的女儿也在我的熏陶下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而以前总是以工作忙累为理由喜欢看电视放松的老公也在书房里悄悄地读起书来。

一、书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还在女儿一周岁的时候便开始给她订阅适合她健康成长的《婴儿画报》,给她读里面的故事,小小的她居然听得津津有味,等到里面的故事她听得熟悉了,女儿便总是学我看书的模样,一本正经的坐在那里一页页地翻看,小手还一行行的指着画面下的文字,小嘴里不住地说着故事里的情节,仿佛她正在一字一句的念呢,即使音不对字,我也心存欢喜,因为我知道,女儿也开始读书了。

除了每年都征订一些适合女儿的书,我还购买了大量的亲子教子方面的书籍,如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教育合集《好妈妈慢慢来》《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尹建丽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这些书不仅仅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更让我体验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女儿就在我们共同的阅读经历中成长起来,两岁半上幼儿园的时候,女儿已经认识五六百个字了,我并没有刻意的教她认字,而是她在看那些《婴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之类的书时问我然后她主动记住的。

因为女儿的年龄小,所以上了四年的幼儿园,而等她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她已经成了幼儿园里不大不小的名人了,因为爱读书让她有了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因为读书多,她居然成了一个出口成章的小主持人,在幼儿园的庆六一晚会上,我和许多的家长一起目睹了那时五岁的女儿主持晚会的风采。

如今八岁半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读起书来更是如饥似渴,用她的话说,妈妈是个大书迷,她是一条小书虫,假期里娘俩可以一人捧一本书一天不下楼;去城里逛街,多数是娘俩一头钻进书店,一看就是大半天,然后再买的大包小包的提着回来,女儿现在的读书爱好十分广泛,从小儿科的睡前故事到大孩子的漫画世界,从小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成人版的四大名著,她都一一来者不拒。

我明显的感觉到读书对女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女儿从一年级开始写日记,她的习作中几乎没有语句不通的错误,并且文章的条理性特别强,在二年级上学期,
女儿的文章《我们家的三条虫》破例被收编在三年级以上学生才能参加的第一期校刊上。

女儿语言的丰富和幽默以及女儿的富有爱心也得益于她的爱读书,看到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她会随口说出一大串言语生动的笑话来为我们解闷,在我们劳累的时候她更是显现出她的关爱之心,还记得我上次生病的时候,打完吊瓶回来,女儿小心翼翼的把我扶到沙发上,一会摸摸我的额头,一会给我倒水拿药,用她的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小棉袄就得给妈妈贴心。

我知道,伴随着如此丰富的阅读成长的女儿,已经是一个健康活泼而又懂事的好孩子了。

二、书是父母发展的基石
一直喜欢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觉得有读书破万卷的底气,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自信,从小时候读借来的小人书,到现在的家有千余本的藏书,这近三十多年的阅读经历大大丰富了我的文化底蕴,也极大的开拓了我的视野,大量的专业书籍的阅读,让我和老公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做到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是业务能手,一个是专业骨干。

而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外的阅读,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书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不断发展的基石,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好习惯会时时刻刻影响到孩子,我不仅爱读书,还爱写读书笔记,更是有二十多年记日记的习惯,暑假里又开始把书橱里的书重读一遍,于是拿出一本读完便写读书笔记,而女儿也找来了专门的本子,写起了读书笔记,还说要和我比赛,于是娘俩在假期展开了一场读书和写读书笔记的大赛,结果是女儿获胜,她看了十本,写了十篇,而我只写了三篇,当然,女儿是不以书的厚薄定论的,而是以篇数的多少来论输赢,我输了,输的心甘情愿,但我也赢了,因为我使得女儿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我经常会思考在如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是否可以胜任父或母的角色,成长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孩子性格的多变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健康的成长,每每看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或者是一篇文章,总会和老公交流一下心得,老公甚至连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也不放过,打印了拿来,认认真真的读,还要用笔勾画出他认同的一些观点,说我们可以借鉴了来教育女儿,等到第二天稍作改进在女儿身上实施,居然有很好的效果。

这不能不说,书本教给我们丰富的经验,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而读书让我们成了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父母。

三、书是家庭必备的精神食粮
一个家庭有大量的藏书,应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阅读这些书籍虽然不能给你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却能让你的家庭受益无穷,当下班回家忙碌之余,一家人各自捧着心爱的书,在温馨的灯光下,在文字的世界里徜徉,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当然,有时也不妨共同分享那份读书带来的快乐,女儿大声地读她认为精彩的语言给我们欣赏,我们也会把我们读书的感受说给女儿听,甚至有时候,我们也去读读女儿的书,女儿津津乐道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假如给我三
天光明》《加菲猫》的漫画书,我们和女儿一样早已看过多遍,但是,每一遍仍能带给我们孩子般快乐纯真的感受。

当书香悠悠,当亲情融融,我想起那副古老的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