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释义:忠厚传家久: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指忠诚,厚道。
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诗书:泛指书籍。
此处指把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当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继世:继承先世。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
“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
“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其一,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
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其二,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
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
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其三,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
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
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
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
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
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
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No.2019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1013 2019编者按: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也是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家教楹联投射出了一个家族的治家之本,是能让人时刻受到熏陶的人生格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教育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范老师认为,楹联是传统美德化为文字的一种体现形式,赏析和撰写楹联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范老师坚信忠厚是传家之本,诗书是继世之道,薄钱财而重德才,才能让家族世代兴旺,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范基公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60多年前,笔者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小雅宝胡同。
住家四合院的两扇木制大门上,镌刻一副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至今,清晰的字迹时时浮现在眼前,随着经典文化学习的日益推进,越发清晰。
品读之感,与日弥新。
忠厚,即忠实厚道之传统美德。
那个年代,民风淳朴,评价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就是忠厚。
四合院内谁家的孩子诚实、懂规矩、孝敬父母,则得到邻居的赞赏。
反之,则受到大家的唾弃。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族、家庭中,祖辈最看重的是子孙能平安幸福并代代相传。
“忠厚传家久”就是家族、家庭的传世箴言,是最朴实的治家格言。
倘背离此训,则富不过三代。
近日接二连三的巨腐贪官的家庭败落,无不缘于做人、做事背离了忠厚。
贪官做报告时像人,背后是鬼。
有的儿子竟成了父亲贪腐的马前卒,代收贿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最后父子并肩入狱。
儿子竟成了父亲的掘墓人。
不用说三代,到第二代就家破人亡了。
这样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缘于背离了忠厚。
诗书是中华文明的经典教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诗书万卷讲的做人道理可归纳为此八德。
“诗书继世长”阐明,中华经典文化是保证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的命脉。
没有文化的民族迟早要衰败。
今人学习经典,自然要捧读“四书五经”,从中汲取精华。
十多年来,诵读《弟子规》的琅琅书声,使神州大地春意盎然。
为了更广泛地学习经典文化,可以提倡品读、撰写楹联。
七年级《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家风伴我成长中华民族传承着5000年的华夏文明。
每个小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代代传承。
苏轼有一句名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
爷爷是六十年代大学生,因为支援大西北,从上海来到陕西,在这里安了家。
奶奶是知识青年,返城以后同爷爷分配到了同一个单位。
爷爷、奶奶感情非常好!从我记事起他们总是一起散步、买菜、一块给我们做美味可口的饭菜!我深爱我的爷爷、奶奶!外爷、外婆也都是知识分子,现在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
妈妈和外婆一样,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六个大人就只有我一个孩子。
从小他们都对我寄予厚望,教我做人的道理。
爸爸在单位部门主管人力资源。
很多时候公司需要报名填表,可工人们在现场,没法填表。
爸爸就让职工们把自己的资料发过来,爸爸帮他们填。
需要照片的时候就让职工发电子版照片,爸爸去照相馆给他们冲洗照片,再回来帮他们贴上。
这样职工们就省了来回的奔波和路费。
有人说爸爸真傻,帮人填表就算了,还要跑腿、垫钱。
可是爸爸笑呵呵的说:“都是同事嘛,能帮就帮了。
”有时候现场的职工需要的东西,爸爸还找顺车给他们捎去。
职工们感激爸爸,要谢谢他,可爸爸总说:“不用。
”爸爸的很多做法、行为都深深的影响了我。
让我知道要乐于助人,急别人之所急。
身为老师的妈妈对我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我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弟子规》、《三字经》带着我一起背诵,给我讲里面的小故事。
我就懂得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慢慢长大一些了,妈妈又给我买了《10万个为什么?》妈妈指导我看书学习,交给我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仅如此,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我上学了,她就告诉我:“学习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马虎粗心。
”为了培养我的兴趣爱好,妈妈给我报了电子琴班、画画班、书法班、航模班等等。
周六、周日接送我上下课,不辞劳苦!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航模班,爸爸、妈妈轮流接送我,陪我在训练场练习,我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这里面也有爸爸妈妈的辛勤付出!现在我长大了,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三槐堂铭有感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王氏先祖王佑,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佑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王佑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步入仕途之后,王佑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王佑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遭到贬谪后,王佑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宋朝建立后,王佑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宋太祖命令王佑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佑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王佑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王佑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王佑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佑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的时候,王佑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王佑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着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3篇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篇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古训,意味着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下来,不仅要有家族的血脉,更要有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这种文化和精神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让人品格高尚,思想崇高,行为规范的底蕴。
在今天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这句古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应该被我们反复的学习和思考。
一个国家能够强大,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久远,最根本的是其文化底蕴的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家族的底蕴。
只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不输于他人而充满精彩。
同时,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亦应该坚守忠厚品德,让“忠”和“厚”成为他的代名词。
忠,是指忠贞的义气,是指对党和国家,对家庭和亲人,对事业和职业保持一种不变的忠诚和真挚;厚,是指厚道的精神,是指内心充满了善良、宽容、大度、诚恳等品质。
而忠厚的品德不能是短暂的,而是要传承久远,作为家族中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底蕴。
一个忠厚品德的家族,一定将成为社会中的典范,也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忠厚品德,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探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和弘扬这些文化精华。
首先,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一国之基石,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根本途径。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文化基础,越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策法规、广告宣传、民间组织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以身作则,从个人做起,将忠和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建立起不断向前的文化脊梁,将忠厚传家久,让诗书继世长。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这往往是家族祠堂的对联。
上联强调了勤劳耕作和读书上进,下联强调了传承儒家文化,认为勤劳自食其力热爱文化读书明理这些才是令家族兴旺长盛的法宝。
表达了老祖宗的美好愿望和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教导。
也是撰联人对家族勤劳,热爱文化知识的"家风"与"族风"的肯定和赞颂。
诗书传家。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
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几成共识。
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衰败,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
“耕读传家”在中国流传深广,深入民心。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本分做人,不废学业;耕读为生,朴中带雅。
皓首穷经、躬耕垅亩,起于阡陌、达于士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人耕读的理想追求。
诗书济世——“济世”是“救世,济助世人”之意。
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
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
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从“继”和“济”所表示的意义看,前者是“传承、发扬”的意思,后者为“救济”是一种慈善行为,由此可以确定“诗书继世长”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而“诗书济世长”则是要用“学问”(即诗书)救济、改变社会的一种想法。
曾国藩对于妇女之教,亦极注意。
他说:“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需讲耕读二事,女子需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又说:“凡世家之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毕露”,“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一代的人们不断传承与积累。
忠厚与诗书,作为品德与知识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当代人们应该铭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努力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
忠厚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和原则,也是一种优秀品格的体现。
忠厚即忠诚厚道,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忠厚的人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诚实、正直、善良和宽容等高尚情操的品质。
忠厚者,能恪守诺言、守信用,秉持公平正义,舍小利求大义,这种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忠厚之心事关个人的品行修养,也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忠厚之道是由人传给人的,这种传承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然而,通过忠厚之道的传承,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真诚的力量。
家庭是忠厚传承的第一环节,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子女遵守道德规范,树立忠厚的榜样。
与此同时,学校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育应注重灌输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社会也应该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制定规范与法律来引导人们崇尚正义、厚道守信。
当每个人都能够秉持忠厚之道,将这种道德传承给下一代,并努力践行,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友善。
诗书继世长是要求人们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诗是指文学,书是指书籍。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类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和情商。
书籍是传承知识的工具,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能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诗书继世长是指通过不断学习、读书,将新的知识和思想传承下去,使后代能够立足于前人积累的成果上,不断进步。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诗书继世长的意义更加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
忠厚传家久 诗书济世长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忠厚传家久,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备的品质。
我们常常听到忠厚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但是到底什么是忠厚呢?忠厚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纯真正直、刚正不阿、坦诚无私、守信用的品德。
忠厚的人常常能够吸引他人敬重、宽容、信任和深厚的情感。
在古代,关于忠厚的故事层出不穷,如《红楼梦》中袭人的忠诚、《白蛇传》中许仙的忠诚、《秦淮岸·书香门第》中方村长的忠诚都是经典之作。
忠厚不仅是古代人们追求的品质,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所追求和崇尚的品质。
忠厚的人总是不会有太多花言巧语,言语简单却言简意赅。
这样的人值得尽心信赖,他们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和朋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从容应对。
忠厚的人常常被称为老实人,但他们的品质却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描述的。
忠厚的人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个人如果没有忠厚的品质,那么就不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忠厚的人能够在家庭中积极贡献,同时也能够在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如果把这种品质通行无阻,就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就能够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全民素质。
在我国历史上,诗书济世是孔子的理念之一。
孔子认为,“诗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到世界的本原、积淀文化,从而引导人们判断正确的行为准则,指导行为的方向。
诗书济世的思想,旨在改善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秉持高尚品德,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当代社会,诗书济世依然保持着不减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知识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诗书知识的重要性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诗书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把握人生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了解诗书知识,我们可以修身、改性、悟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人处世,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圆满幸福。
同时,诗书济世的理念,还能够引导我们珍视生命,把握机会,发现人性中更深刻、更高尚的道德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三槐堂铭》有感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
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
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
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
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
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
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
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
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
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
」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
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
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
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
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
江知县。
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
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
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
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
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
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
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
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
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
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
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
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
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
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
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
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
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
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
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
家里的衣服被
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
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
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
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
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
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
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
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
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
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
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
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
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
中的一种力量。
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
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
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