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在古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他们或折节读书,或仗义疏财,或辅佐明主,共图大业。
这些英勇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成语库添加了许多生动而寓意深长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特指刘备在寻找诸葛亮加入他的军队时,三次造访其居住的茅屋,但都未能找到诸葛亮。
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比喻真心实意地再三邀请或访求贤士。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素有进取之心,一心想振兴汉室。
他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得有贤才辅佐。
而诸葛亮,就是他心中的那位理想辅佐者。
他听闻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决意邀请其加入自己的军队。
刘备第一次造访诸葛亮居住的茅屋时,未能见到他。
因为诸葛亮当时正在山间云游,寻找真知。
刘备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深知找到一位真正的贤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屋,仍然没有找到诸葛亮。
第三次,刘备依然如故地来到茅屋,终于见到了正在家中研读兵书的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的才智深感钦佩,再三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军队。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自此之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共同商讨天下大势,制定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传递了古人对贤才的渴求和尊重。
刘备以诚挚的态度再三邀请诸葛亮,展现了他的谦卑和毅力。
而诸葛亮在隐居山林时,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静待明主的出现。
这个成语故事也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还需要懂得尊重和珍惜人才,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如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邀请朋友共事还是求学求职时,都可以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坚持。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够打动他们的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总之,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具有深远的含义和价值。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大部分成语故事通过典型的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渐渐形成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标准。
下面小编给孩子们带来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闭门思过西汉时,韩延寿担任太守。
一天,他到高陵县巡视,碰上一对兄弟为争家产而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最后来向他告状。
韩延寿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没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让这类事情发生,我应该辞去官职,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干。
”之后,他独自一人呆在屋里,闭门思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非常混乱。
各地的诸侯豪强都纷纷出兵,想夺取领土,统一天下。
刘备和曹操就是其中的两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过刘备,因为刘备有个名叫徐庶的`谋士。
曹操吃过几次败仗后,曹操非常生气,就将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没办法,只好离开了刘备。
但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你可以请他辅佐你,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刘备听后,为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意思】: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读后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用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他打江山。
从刘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你坚定目标,并不断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夹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刘备听说有位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请教,想请诸葛亮上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
刘备等人只好扫兴而归,等了几天,刘备的人又冒着风雪。
来到隆中,又扑了一个空。
刘备只好给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让他出山的愿望,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了屋里,刘备不辞苦劳苦,几次拜访时,诸葛亮大为感动,于是诸葛亮。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胸怀大志,他非常需要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来帮助自己创国立业。
徐庶很有才干,刘备非常器重他,然而徐庶却说,自己同诸葛亮相比,算不得什么。
于是,他向刘备推荐了隐居在襄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徐庶建议:“对于这样杰出的人才,是不能随随便便叫来的,而是应该毕恭毕敬地去请。
”
这时的刘备已经有很高的声望了,但是他觉得徐庶说的有道理,便郑重其事地备好礼物,选了个好日子,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一心想尽快见到诸葛亮,就骑马来到卧龙岗。
这里松苍竹翠,曲径幽深,走了很久,才见松柏掩映下有几间草屋。
刘备下马询问诸葛亮的书童,不料书童回答:“先生不在家。
”刘备只好失望而归。
过了些日子,刘备再去,这时的卧龙岗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
他在寒风中等了多时,却依然没能见到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他三次拜访诸葛亮所表现出的诚意,深深感动了这位“卧龙先生”,诸葛亮决意出山帮助刘备完成雄图大业。
诸葛亮当时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洞悉天下大局的智者。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政治韬略,他对人们称赞:“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
诸葛亮加入刘备帐下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的忠臣典范。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刘备的英雄人物,他在战乱之中四处流浪,最终
遇到了诸葛亮这位智慧非凡的谋士。
而“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正是讲述了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在东吴的周瑜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荆州。
当时,
刘备迫切需要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来辅助他,于是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茅庐之约,刘备礼遇有加,但诸葛亮却婉拒了他的邀请。
第二次,刘备
仍然不放弃,再次前往茅庐,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仍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往茅庐,这一次,他向诸葛亮保证,只要诸葛亮肯出山相助,他愿意将荆州的一半土地让给他。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三顾茅庐,不放弃的毅力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也成就
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成语之一,用来形容尽心尽力,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到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
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
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直至成功。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他三次上山拜访隐居于茅庐的诸葛亮。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事件。
刘备当时正为人生地不熟,在蜀地寻找有才干的人才来辅佐他。
有人告诉他,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隐居于茅庐,世人都称他为“军师”,非常聪明。
刘备听到后,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他披星戴月地爬山,来到了茅庐门前,可惜诸葛亮不在家。
于是,刘备留下了一封拜访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快前来见他。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庐,但诸葛亮仍未出现。
刘备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信件,希望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第三次,刘备再次上山,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儿子刘禅以及一些贵重的礼物。
终于,诸葛亮出现了,他感叹刘备的恒心和执着,决定成为刘备的谋士。
后来,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刘备的重要顾问,对刘备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那就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源自于三国时期,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价值观念。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因为身边缺少谋士,听闻荆州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深通兵法,博学多才,便决定前去拜访。
于是,刘备带着两名随从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诸葛亮却因为不愿投身纷争,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不甘心的刘备只好离去,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刘备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再次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能够说动他出山。
然而,诸葛亮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面对诸葛亮的坚决态度,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这一次他更加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需要。
他向诸葛亮解释了自己的苦衷和对国家的愿望,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这也成为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成语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诚意。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每一次都展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
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知音和知己的珍视和追求,这种情谊和真诚更是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友谊。
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刘备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谋士来辅佐自己,而诸葛亮也看到了刘备的诚意和才华,最终愿意出山相助。
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也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于友情、诚意和成功的深刻诠释。
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真诚对待,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也一定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也是这个成语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原因。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
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
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