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欢乐颂》教案

合集下载

《欢乐颂》教案

《欢乐颂》教案

《欢乐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欢乐颂》的背景和作者贝多芬的生平。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理解《欢乐颂》的旋律和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欢乐颂》的旋律和节奏。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欢乐颂》的内涵和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贝多芬《欢乐颂》交响乐CD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力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他还有哪些著名的作品?2.讲解贝多芬生平(1)介绍贝多芬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和音乐成就。

(2)讲解贝多芬创作《欢乐颂》的背景和意义。

3.分析《欢乐颂》(1)播放《欢乐颂》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讲解《欢乐颂》的旋律、节奏和结构。

(3)引导学生理解《欢乐颂》的内涵和情感。

4.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2)讨论:《欢乐颂》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你最喜欢哪一部分?(1)邀请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活动(1)让学生自主创作一段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贝多芬的生平和《欢乐颂》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交响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美好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继续深入探讨贝多芬的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如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重难点补充:1.理解《欢乐颂》的内涵和情感T(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听《欢乐颂》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音乐中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情感?S(学生):我感觉到了一种欢乐和希望。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音乐欢乐颂》这一经典曲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名曲欣赏》中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对《音乐欢乐颂》的作曲家贝多芬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曲目的主题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音乐欢乐颂》的背景,培养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2. 学会分析《音乐欢乐颂》的主题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音乐欢乐颂》主题旋律、节奏、和声的分析。

教学重点:贝多芬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音乐欢乐颂》,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曲目的初步印象。

2. 贝多芬及《音乐欢乐颂》背景介绍(10分钟)(1)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讲解《音乐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

3. 曲目分析(15分钟)(1)分析《音乐欢乐颂》的主题旋律。

(2)分析《音乐欢乐颂》的节奏与和声。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曲目的音乐特点。

4. 实践环节(10分钟)(1)教唱《音乐欢乐颂》的主题旋律。

(2)分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给出例题,分析《音乐欢乐颂》中的某一乐段。

(2)学生自主练习,分析曲目的某一乐段。

(2)推荐相关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六、板书设计1. 《音乐欢乐颂》2. 内容:(1)贝多芬及其创作背景(2)曲目分析(主题旋律、节奏、和声)(3)实践环节(教唱、节奏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音乐欢乐颂》中你最喜欢的乐段,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音乐欢乐颂》的第三乐段,因为这一段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欢乐气氛,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课件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音乐《欢乐颂》,教材选自《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欢乐颂》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2. 通过学习《欢乐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欢乐颂》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

难点:歌曲中的音程跳跃和节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乐谱、歌词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欢乐颂》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欣赏:让学生聆听《欢乐颂》,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3. 乐理知识讲解:简要讲解歌曲中的音阶、节奏等基本乐理知识。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片段进行练习。

5. 全体合唱: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全体学生一起演唱《欢乐颂》。

6. 歌词讲解:讲解歌曲中的歌词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欢乐颂》的曲谱,标注出重点和难点部分,以便学生随时查看和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欢乐颂》,并尝试分析歌曲中的音阶和节奏。

2. 答案:能够熟练地演唱《欢乐颂》,对歌曲中的音阶和节奏有一定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欢乐颂》,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提高了演唱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经典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歌曲《欢乐颂》的旋律和节奏是教学的重点。

这首歌曲具有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节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

音乐欢乐颂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唱出《音乐欢乐颂》的歌词。

2.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演奏《音乐欢乐颂》的曲调。

教学准备:1. 音乐欢乐颂的音频2. 乐器(如木琴、钢琴等)教学过程:1. 引入- 教师用音乐欢乐颂的音频引入课程。

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的旋律并放松身心。

-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你觉得这首音乐有什么特点?2. 听歌学词- 学生跟着音乐欢乐颂的音频,认真聆听歌曲。

教师逐句读出歌词,让学生重复后进一步巩固。

- 教师逐句解释歌词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理解歌词中的意思。

- 学生集体唱一遍音乐欢乐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节奏。

3. 学乐器演奏- 教师向学生介绍乐器(如木琴或钢琴),并给学生演示如何演奏音乐欢乐颂的曲调。

-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台乐器。

教师逐个指导学生按照指定的节奏演奏音乐欢乐颂的曲调。

-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边跟着节奏鼓掌,边欣赏表演。

4.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演奏《音乐欢乐颂》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你们觉得演奏音乐欢乐颂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5. 作业-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欢乐颂的喜爱。

可以通过绘画、写作、舞蹈或其他形式来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音乐欢乐颂的歌词和曲调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欢乐颂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

音乐欢乐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唱出《欢乐颂》的歌词,并能了解歌曲的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歌唱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情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唱出《欢乐颂》的歌词,并理解歌曲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歌曲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播放器、音乐CD、投影仪;
2. 《欢乐颂》的歌词和音乐发声器材。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欢乐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整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感知音乐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鼓励学生把音乐的特点说出来,如快乐、欢快、节奏鲜明等。

3. 学习歌曲的歌词
教师给学生发放歌词,让学生快速浏览一遍,然后用手指指出歌词中的关键词。

4. 合唱练习
教师分段教唱,学生一起跟读,不断反复,直至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5.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唱词的不同部分,然后让每个小组依次合唱。

6. 全班合唱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全班同学一起合唱。

7. 总结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出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音乐表达的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以后的音乐学习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合作和合唱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欢乐颂》教案

《欢乐颂》教案

《欢乐颂》教案《欢乐颂》教案1【教学内容】1.视唱《金蛇狂舞》2.学习歌曲《欢乐颂》【教学目标】1、视唱《金蛇狂舞》第一部分,感受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欢乐、热闹”以及力度的变化,欢乐颂音乐教案。

2、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3、能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4、《欢乐颂》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一起追求自由、和平、幸福、欢乐的生活。

【教学重点】能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教学难点】《欢乐颂》的多声部和声合唱练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金蛇狂舞》1、教师弹奏《金蛇狂舞》,学生视唱第一部分旋律,知道终止符号。

了解该曲是介绍端午节划龙舟的情景。

2、教师弹奏第二乐段旋律,学生思考:这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一问一答,仿佛龙舟比赛时的你追我赶)3、学生和老师视唱第二部分旋律或是男生女生配合视唱。

认识反复记号D.C.4、学生完整视唱《金蛇狂舞》。

二、歌曲《欢乐颂》(一)、介绍贝多芬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教案《欢乐颂音乐教案》。

爷爷是宫迁乐团的团乐,父亲是宫迁乐团的男高音歌手,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

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二)、欣赏歌曲:《欢乐颂》,熟悉歌曲旋律,体会歌曲感情。

1、学生欣赏分析歌曲音乐特点:学生归纳:歌曲采用4/4拍子,旋律进行中较多地运用四分音符;歌曲中表现出平稳、自然、饱满的音乐形象。

2、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的总结创作背景: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这位前辈。

本课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部分。

贝多芬22岁时就有把席勒的欢乐颂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他仅挑选了诗的一部分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欢乐颂音乐教案初中苏教版

欢乐颂音乐教案初中苏教版

欢乐颂音乐教案初中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欢乐颂》的创作背景,感受其音乐风格。

2. 学习并演唱《欢乐颂》,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欣赏和演唱《欢乐颂》,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欢乐颂》的创作背景。

2. 学习并演唱《欢乐颂》。

教学难点:1. 理解《欢乐颂》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特点。

2. 准确演唱《欢乐颂》中的音符和节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音乐设备。

2. 学生准备音乐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贝多芬及其作品《欢乐颂》的创作背景。

2. 学生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成就。

二、学习《欢乐颂》(15分钟)1. 教师播放《欢乐颂》的音乐,学生欣赏并感受其音乐风格。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欢乐颂》的音乐结构和旋律特点。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欢乐颂》,注意音符和节奏的准确性。

三、演唱练习(10分钟)1. 教师分组进行演唱练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合唱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鼓励优秀表现。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欢乐颂》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教师推荐相关古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贝多芬及其作品《欢乐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其音乐结构和旋律特点。

在演唱练习中,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欢乐颂》,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音符和节奏的掌握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欢乐颂》教学设计6篇

《欢乐颂》教学设计6篇

《欢乐颂》教学设计6篇《欢乐颂》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顽强的创作毅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实质,提高自己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音乐,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主题,增强鉴赏音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体会欢乐颂的音乐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特点。

难点:分析辨别音乐的发展过程三、教学用具PPT、欢乐颂曲谱四、教学设计(一)音乐导入,引入课题1、教师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示意学生在听到熟悉的旋律时举手示意,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第九交响曲》。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这个动机是一闪而过的,所以刚才很多同学手举起来,然后又放下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走进这段欢乐颂。

(二)初听音乐,感知结构1、教师提问学生那么大家对《欢乐颂》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简单介绍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内容,并带领同学循着寻找欢乐,确认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的思路开始了解贝多芬的交响曲。

(三)师生合作,探究欢乐1、欣赏第一乐章“寻找欢乐”学生聆听第一乐章主题,思考从这段主题中感受到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贝多芬最初的构思是在这里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他把场次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教师出示ppt展示原稿中的场次“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2、确认欢乐学生聆听第二乐章主题,思考音乐中贝多芬是如何确认欢乐,同时完成演奏乐器以及力度变化的表格。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四遍重复,力度-由弱到强,音区由低到高,第一次在很低的音区,像一颗种子;第二次中提琴,旋律的重心起来了;第三次歌唱性的旋律;第四遍—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我将欢乐找到了,并运用合唱、乐队共同将欢乐推到高潮,采用的是主题重复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及贝多芬对人类音乐的伟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学习中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感情,能自然有感情地歌唱;
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乐器自编合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当人们都成为兄弟时,人类才能得到幸福;
②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学习他与社会与疾病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伟大人格,并且运用乐器编小合唱。

教学难点: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要唱足时值,唱出重音,并控制好音量。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二、走进音乐圣人——贝多芬
1、课件讲述小故事——令人落泪的欢乐颂。

2、通过听故事谈谈你对贝多芬的认识。

3、结合课件简介“乐圣”贝多芬的生平。

三、走进名曲——《欢乐颂》
1、欣赏《欢乐颂》
①结合课件通过欣赏《欢乐颂》的演出盛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提问:听完这首合唱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学唱《欢乐颂》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歌?
③全体齐唱,相互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④教师指挥,全班有感情地齐唱。

四、拓展、延伸、运用
1、教师出示沙锤、串铃、双响桶、碰钟、三角铁,学生齐答这些乐器的名称,并找个别同学示范演奏方法。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将《欢乐颂》这首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这些乐器自编合唱。

3、分组上台表演,相互评价。

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合唱要“动”起来,要有创新,应在队型和变化方面多下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