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

唾液分泌性质与成分唾液是由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体,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1.0~1.5L,其中水分约占99%,其余成份主要是粘蛋白、球蛋白、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盐。
作用唾液的主要作用:①湿润和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使食物易于被吞咽;②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冲淡、中和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③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是在中性范围内。
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较短,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作用直到胃内容物的pH变为4.5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为止。
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此两种神经兴奋时,均引起唾液分泌增加,但以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为主。
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唾液腺使之分泌大量稀薄的、酶多消化力强的唾液。
如用乙酰胆碱或类似药时,可引起大量唾液分泌,而用抗乙酰胆碱药(如阿托品),则能抑制唾液分泌。
当口腔内的机械、化学、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兴奋沿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唾液分泌中枢(初级中枢在延脑,高级中枢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处),然后兴奋沿传出神经到达各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此即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
在上述非条件反射基础上,进食的环境、食物的形状、颜色、香味等都可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望梅止渴”即是一个例子。
人在进食时的唾液分泌,既有非条件反射又有条件反射的调节。
唾液腺人或脊椎动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
人或哺乳动物有三对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
也叫唾腺。
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salivaryglands。
唾液腺基本介绍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
第十六章唾液及唾液斑检验

唾液中含有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将检 材用生理盐水充分浸泡,弃去载体,离心, 取沉淀物涂片,干燥后HE染色,显微镜下 检查。如发现口腔粘膜脱落上皮细胞,结 合淀粉酶试验阳性结果,可判断为唾液斑, 如同时查见食物残渣,则更支持此结论。
三氯化铁试验
➢试验原理: 唾液中硫氰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可与高 价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
罗卡定律
1910 年,法国警官艾德蒙罗卡 内容:
所有接接触必留下痕迹 凡两个物体接触,必定会有所交换(转移) 意义: 刑事鉴识人员攻克无数难关的核心武器 法医学的黄金法则。
1
打喷嚏不光 会传播疾病 还会……
2
3
4
5
第一节 概述
一、唾液(斑)的特点
☺ 概念: 唾液( saliva ):唾液腺的分泌物 唾液斑( saliva stain):唾液干燥后形成的斑痕
• 瓜子在加工时一般加入糖、盐、味精等佐料,这些成分对 DNA扩增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用 Chelex-100法提取后要进一步纯化处理。
38
案例分析二
• 2 0 0 6 年某日,在一出租房内,发现龙某(女,2 0岁,) 下身裸露倒在床上,已死亡。现场位于一 砖混结构的出租房内,有清理痕迹,地面倒有大 量水痕,此现场为破坏现场,现场勘验没有提取 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死者龙某颈部勒有一条撕 破的短裤,死因系机械性窒息。提取死者阴道拭 子、地上水迹等相关物证。考虑到死者有被性侵 犯的迹象,对尸体的左右乳房、口唇部斑迹进行 提取。
无色、无味、接近中性(ph6.6-7.1)
☺ 分泌量:
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唾液约1.0~1.5升,分泌量及性质受精神因 素、刺激的强度和性质及食物种类有关系。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试卷3 (1)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试卷3(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下列关于乳恒牙髓腔区别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乳牙髓室较恒牙大B.乳牙髓壁较恒牙薄C.乳牙髓角较恒牙高D.乳牙根管较恒牙细√E.乳牙根尖孔较恒牙大解析:2.(分数:2.00)A.由上颌所有后牙的颊尖相连构成B.由下颌所有后牙的颊尖相连构成√C.由切点到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相连构成D.由上颌中切牙切缘至左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或远中颊尖顶连成的平面构成E.由上颌中切牙切缘和尖牙尖顶及双尖牙颊尖相连构成解析:3.覆盖的定义是(分数:2.00)A.B.√C.D.E.下颌前伸时,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运动的距离解析:4.属于上颌中切牙特点的是(分数:2.00)A.近中切角为直角,远中切角为锐角B.舌窝浅,不明显C.近中面稍短D.切嵴位于牙体长轴的唇侧E.牙冠由三个生长叶组成√解析:5.关于牙的近远中向倾斜规律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上颌中切牙牙长轴与中线相交成一锐角,为5°~10°B.上颌侧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牙长轴与中线相交所成的角度较中切牙者大√C.上颌尖牙牙冠向近中倾斜,牙长轴与中线相交所成的角度较侧切牙者稍大D.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的牙长轴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减小,最后与中线接近平行,到第二、三磨牙则逐渐向远中倾斜E.下颌中切牙的牙长轴与中线所成的角度很小;侧切牙稍大于切牙;尖牙比前两者都大解析:6.关于牙唇(颊)舌向倾斜规律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B.C.D.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长轴倾斜情况与前磨牙者相似,上颌第二、三磨牙牙冠倾向颊侧,面在颊侧所构成的角度大于90°E.下颌切牙牙冠向舌侧倾斜√解析:7.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分数:2.00)A.颌间隙B.√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解析:8.(分数:2.00)A.1~4mm √B.3~5mmC.5~7mmD.7~9mmE.9~11mm解析:9.(分数:2.00)A.√B.C.D.E.解析:10.(分数:2.00)A.上颌左右中切牙之间,在萌出初期常有间隙,随着侧切牙及尖牙的萌出,间隙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B.C.在乳恒牙混合期,常有牙列拥挤现象D.在建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E.上唇系带的位置低常常是异常现象√解析:11.(分数:2.00)A.B.C.√D.E.解析:12.尖牙保护与组牙功能两种(分数:2.00)A.正中时B.正中关系时的C.前伸运动时的D.侧方运动时工作侧√E.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的解析:13.(分数:2.00)A.工作侧上下后牙可能均保持接触B.非工作侧上下后牙可能保持接触√C.D.E.解析:14.(分数:2.00)A.B.C.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牙列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D.在总义齿咬合关系中,前牙无接触,后牙有接触E.在多数情况下,对刃颌位是下颌前伸运动的极限位置解析:15.(分数:2.00)A.B.双侧平衡是人群中最常见的C.D.组牙功能优于尖牙保护E.尖牙保护可向组牙功能√解析:16.正常前牙覆盖的距离为(分数:2.00)A.2~4mm √B.3~5mmC.5~7mmD.7~9mmE.9~11mm解析:17.下列几种运动中重复性最好的是(分数:2.00)A.咀嚼运动B.吞咽运动C.习惯性开闭口运动D.边缘运动√E.叩齿运动解析:18.(分数:2.00)A.√B.C.Wilson曲线D.Moson曲线E.解析:19.(分数:2.00)A.牙列侧面观,连接前牙切缘和后牙颊尖的曲线√B.C.Spee曲线D.E.Spee曲线和补偿曲线在形态上不协调解析:20.(分数:2.00)A.B.C.D.√E.解析:21.(分数:2.00)A.正中是上下颌牙齿相互交错、上下颌前牙中线相对时的B.正中又称牙尖交错C.正中时牙齿D.正中牙齿的接触关系有利于分散E.√解析:22.双侧咬肌收缩可以使下颌运动的方向是(分数:2.00)A.前上运动√B.侧方运动C.向后运动D.向左运动E.向右运动解析:23.关于咀嚼运动的类型,错误的是(分数:2.00)A.双侧咀嚼为双向、双侧交替的咀嚼运动B.全口义齿患者常采用单侧及前伸咀嚼√C.在单侧及前伸咀嚼中,患者常常用牙接触较多、较舒适的一侧咀嚼D.E.障碍的结果解析:24.有关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下面哪个表述是错误的(分数:2.00)A.B.C.√E.解析:25.有关唾液的作用哪一项不正确(分数:2.00)A.排泄血液中异常成分B.缩短凝血时间C.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及蛋白质√D.有利于修复体固位E.溶解食物中有味物质解析:26.关于唾液性质和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比重为1~1.009B.pH为8~8.5 √C.渗透压为100~200mOsm/LD.主要有机物为黏蛋白,无机物主要有钠、钾、钙等E.可能混有白细胞和细菌等解析:27.咀嚼食物的作用不包括(分数:2.00)A.促进语言功能√B.利于食物消化C.按摩牙龈D.调节牙槽骨的血运E.促进和维持颌面的正常发育解析:28.关于磨耗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B.C.磨耗使牙尖高度降低、面的嵴磨平,力线与牙体长轴趋向于接近平行,可减少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D.重度磨耗可造成髁突移位E.全牙列邻面持续的磨耗可代偿牙弓连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至于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解析:29.下面有关切道和切道斜度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B.C.D.覆盖增大,切道斜度变小E.解析:二、 A2型题(总题数:2,分数:4.00)30.患者男,30岁,在做常规口腔检查时发现:患者正中关系和正中动时,非工作侧均无接触,但在作左侧方运动时,左侧上下颌尖牙保持接触;在作右侧方运动时,右侧上下部的前磨牙和磨牙都有接触。
6.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 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 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 调节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排便反射。 6.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糖类、脂肪、蛋白质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才被机体吸 收利用。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其充 分与消化液混合,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将食物中大分 子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支配消化道的神经:源于中枢的外来神经系统; 消化道壁内的内在神经系统。
(一)外来神经 躯体神经:口腔、咽、食管上端、肛门外括约肌。 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其他消化道部分,副交感神经 影响较强。 1.交感神经:源于脊髓胸腰段,经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止 于壁内神经丛或直接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 腺体。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血流 量减少,抑制消化和吸收。但对括约肌(胆总管、回盲部、 肛门括约肌)引起收缩。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食品营养学总结

一、绪论营养价值(nutritionalvalue):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referenceintakes):指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指标(1)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 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推荐摄人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相当于RDA,recommendeddietary allowances) 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3)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s) 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一般大于EAR,也可能大于RNI,但小于UL。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指某一生理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量。
目的是为了限制膳食和来自强化食物及膳食补充剂的某一营养素的总摄入量,以防止该营养素引起的不良作用。
营养学的发展远比西方要早。
中国传统营养学的发展简史《山海经》中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365种上、中、下品药中,上品者大多为食药通用的日常食物。
晋朝葛洪的《肘后方》中提出,可用肝脏治疗维生素A缺乏时出现的眼干燥症,用海藻治疗缺碘性甲状腺肿。
南北朝时《素问》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提出了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功能与平衡膳食的概念。
唐朝《千金方》中有食治篇,分水果、蔬菜、谷类、鸟兽四门。
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即皇帝主任营养师的《饮膳正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营养治疗即膳食治疗疾病的书籍。
简述唾液的作用生理学

简述唾液的作用生理学
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消化液体,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唾液在口腔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食物的咀嚼和咽喉的顺利通过。
当我们吃东西时,唾液腺会分泌出唾液,使口腔湿润,从而使食物更容易咀嚼和咽下。
此外,唾液还含有一种叫做酶的物质,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和蛋白质,促进食物的消化。
唾液还具有保护口腔健康的作用。
唾液中含有一些抗菌物质,例如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袭,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
此外,唾液还可以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质,保护牙齿不受腐蚀。
唾液还参与到发音和嗅觉的过程中。
在说话时,唾液会润滑舌头和口腔,使得发音更加清晰准确。
在嗅觉过程中,唾液中的化学物质会与气味物质相互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气味。
除此之外,唾液还具有润滑和保护食管的作用。
当食物被咽下后,唾液会润滑食管,使食物更顺利地通过。
唾液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食物咀嚼和咽喉通过,参与食物的消化,保护口腔健康,参与发音和嗅觉过程,并润滑和保护食管。
唾液的作用生理学不可忽视,它的正常分泌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涎和唾的区别

涎和唾的区别
涎和唾都是人体内的一种分泌物质,但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以下是涎和唾的区别:
涎的特点
•性质:涎是口腔内分泌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由唾液腺分泌而成,主要是水和一些盐类、酶类等成分。
•功能:涎的主要功能是润湿口腔和食物,有助于咀嚼和咽喉的正常运作。
•产生部位:涎主要由口腔内的口腺分泌产生,并在鸡腺、小颌腺、舌下腺等多个口腺内产生。
唾的特点
•性质:唾是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水、酶类、蛋白质等成分的黏稠液体。
•功能:唾液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促进食物的消化过程,并保护口腔内部的健康。
•产生部位:唾液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产生,并在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多个唾液腺内产生。
总结
虽然涎和唾都是人体内的分泌物质,但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涎主要是为了润湿口腔和食物,帮助咀嚼和咽喉的正常运作;而唾液主要是帮助消化,促进食物的分解和消化过程。
了解涎和唾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章-唾液腺

唾液的作用
1. 消化作用 唾液中含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或麦芽糖 2. 保护作用 唾液中含的黏蛋白吸附至口腔黏膜表面 3. 润滑作用 唾液可保持口腔组织的湿润、柔软、润滑 4. 咀嚼辅助作用 唾液使食物湿润,并易于形成食团。 5. 溶媒作用 唾液可溶解食物中的有味物质 6. 清洗作用 唾液具有流动性 7. 杀菌抗菌作用 唾液中含的溶菌酶和分泌性免疫抗体 8. 缓冲和稀释作用 唾液可以缓冲口腔内的酸碱度 9. 粘附和固位作用 唾液有吸附性,在黏膜表面扩散成薄膜 10. 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血液与唾液之比为1:2时,缩短最多 11. 排泄作用 排出血液中异常或过量的成分 12. 体液的调节作用 体内水分减少时分泌量减少 13. 内分泌作用 颌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
结构。
附 着 于 颧 弓
附丽于乳突与胸锁乳 突肌筋膜相延续
浅层筋膜
下颌角
咬肌筋膜相连
腮腺鞘
特点
➢ 浅面的筋膜致密与腮腺表面紧密相连, 深面的筋膜薄弱而且不完整
➢ 向腮腺实质内延伸将腺体分为许多小叶 ➢ 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与咽旁相通
茎突 下颌 韧带
茎突和下颌角之间的部分筋膜纤维增厚而形成该韧带
• 中份与舌骨舌肌相邻,两者 之间自上而下有舌神经、舌 下神经及其伴行的静脉;
• 后份借茎突舌肌、茎突舌骨 韧带和舌咽N与咽侧壁相隔;
• 内侧面下方是茎突舌骨肌及 二腹肌后腹。
(二)深部
• 又称延长部,为位于下 颌舌骨肌后缘至其上面 的部分,在下颌舌骨肌 与舌骨舌肌之间突入舌 下间隙,与舌下腺后份 相接。
• 外侧面有面动脉于腺 体后上部穿出,在咬 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 缘上行至面部。
• 下面----有颈阔肌 和颈深筋膜浅层 覆盖,有面神经 下颌缘支和面前 静脉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低渗液体。
唾液中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
唾液中的无机物有钠、钾、钙、硫氰酸盐、氯、氨等。
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
唾液中的粘蛋白几乎全由粘液细胞所分泌,它使唾液具有粘稠性质。
浆细胞分泌稀薄的唾液,几乎不含粘蛋白,但浆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是粘液腺所分泌的4倍。
唾液的渗透压随分泌率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分泌率很低的情况下,其渗透压也低,约为50mOsm/kgH2O;而在最大分泌率时,渗透压可接近血浆,唾液中钠和氯的浓度升高,钾的浓度降低;分泌率低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目前认为,唾液中电解质成分随分泌率变化的原因是分泌液在流经导管时,导管上皮细胞对电解质的吸收不相同而造成的,而分泌液从腺泡细胞中排出时是等渗的,电解质的组成与血浆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