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体的三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体的三态变化教案

初中物体的三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掌握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1. 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条件的理解;2. 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课件:物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和视频;2. 实验器材:冰块、热水、玻璃杯、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物质是固态、液态、气态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讲解三种态的特点: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 提问: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是什么过程?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实验一:冰块融化成水。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加入热水,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2. 实验二:水蒸发成水蒸气。

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观察瓶口冒出的水蒸气。

3. 实验三: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将塑料瓶倒置,使其内部充满水蒸气,观察瓶壁上形成的水滴。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巩固知识(5分钟)1.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三态变化的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 强调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讲解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转化条件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点2. 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3. 实验操作和观察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2. 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状态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

2.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点:固态、液态、气态。

3. 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温度、压力等。

4. 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1. 第1-2课时: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点。

2. 第3-4课时: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3. 第5-6课时: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第9-10课时:布置作业,进行复习。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物质状态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物质的相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 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 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质的三态变化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质的三态变化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质的三态变化【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质的三态变化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存在形态常常会发生变化。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二、知识概述1. 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其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使得物质保持一定形状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入实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观察不同固体的形状和特点,如冰、铁等。

2. 液态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形状不固定,但体积保持不变。

在液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导致物质能够流动。

教师可以通过倒水、搅拌等实验,引导学生感受液态物质的特点。

3. 气态气态是物质最自由的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使得物质既不固定形状也不固定体积。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气体的性质,如充气球的膨胀和收缩等。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

了解不同态的物质性质及其转变条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总结物质三态变化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质状态改变而不是物质本身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条件。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入通过一个小实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教师可以将冰块放在室温下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冰块为什么能够变成水,以及冰块变成水的条件是什么。

2. 学习展示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验演示等方式,介绍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态之间的转变条件。

3. 合作探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4. 学习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作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等,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最后教材将物态变化结合于生活实际中,真正体现了当今提倡的“S-T-S”教育,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究,并学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有: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实验,认识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形态有三种。

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并了解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

3、用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并建立熔点的概念。

4、结合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态变化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凝固、液化、凝华现象及伴随着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5、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等科学探究方法。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6、将物态变化现象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尝试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物态变化现象,分析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利用物态变化现象的事例。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2)掌握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现象。

(3)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状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物质的不同状态。

(2)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3)培养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2)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3)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状态变化。

2. 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背后的原因。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冰、蜡烛、烧杯、玻璃棒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物体具有的性质。

(2)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它们分别是什么?2. 知识新授:(1)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2)讲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如温度、压力等。

(3)举例说明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3)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4. 知识巩固:(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状态的理解。

(2)填空题、选择题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应用:(1)讨论:物质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制热等。

(2)举例说明: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总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2. 描述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3.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实践:观察家中或周围物质的态变化,记录并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物质状态概念的理解。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2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凝固B.液化C.熔化D.凝华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A.(1)(2)B.(1)(3)C.(3)(4)D.(2)(4)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B.汽化、凝固C.液化、凝华D.熔化、升华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初中物态的变化教案

初中物态的变化教案

初中物态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 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卫生球、带塞子的烧瓶、树枝、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状态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讲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卫生球升华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2. 演示烧瓶中液体沸腾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3. 演示树枝上的水珠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延伸:-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篇关于物态变化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三态及变化

初中八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三态及变化

初中八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三态及变化一、引言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过程。

八年级化学课程涉及到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本文旨在设计一堂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化学课堂教案,着重探讨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二、知识背景1. 物质的三态1.1 固体: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1.2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相互比较紧密排列。

1.3 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相互离散排列。

2. 物质状态改变与粒子动能2.1 固-液相变(熔化):加热使得固体内部分子振动增强,粒子动能增加导致结构松弛,从而变为液体;2.2 液-气相变(汽化):加热使得液体内部分子运动更剧烈,粒子动能增加导致分子逸出液面成为气体;2.3 固-气相变(升华):固体在受热时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无需经过液态阶段。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充分认识粒子动能与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案例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物质状态改变与粒子动能的关系。

2. 难点:- 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阐述物质三态以及相变过程中粒子动能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与试剂- 灯泡- 瓶塞密封器- 导线- 冷凝管- 托盘/容器2. 多媒体设备及教辅资源- 讲台或投影仪- PowerPoint或其他投影工具(包含相关图片和视频)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 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物质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它们分别是哪些?- 利用投影工具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物质状态的思考和讨论。

2. 实验观察与讨论(15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少量固体苏打粉,加热容器底部,观察苏打粉发生什么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①、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能用它测量高于或低于它测量范围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测液体温度,则玻璃泡一定要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且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体。

③、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

符号:℃。

在摄氏温标中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即0℃)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即100℃)。

将0℃到100℃之间的长度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

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

热力学温标规定:以绝对零度为起点,即以-273℃为0 K。

每一K的大小与摄氏度相同。

两者的关系以t表示摄氏温度,以T表示热力学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T=t+273K。

体温计类似于温度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使得体温计离开人体,玻璃管内的水银也不会退回玻璃泡,从而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使用体温计之前,为使读数准确,应拿着上端甩几下,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物质形态间的转化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为液态的过程,它是汽化的逆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本身的性质、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东西原理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

气体的沸点很低,所以通常状态下是以气态的形式存在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的体积。

由于汽化需要吸收温度,由此可见汽化是个吸热过程,液化作为它的逆过程,是放热过程用途:冰箱,风扇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是熔化的逆过程。

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

如果达到熔点却无法吸收热量,则不会融化,凝固同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有固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固定熔化(凝固)温度的物体叫做非晶体区别晶体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有,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无熔化过程不断吸热,出现固体和液体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变为液体,再继续吸热时温度才上升。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

不断吸热,变软,变稀,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过程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凝固成固体后,再继续放热时,温度才下降。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典型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熔化图像凝固图像熔化图像说明: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0℃,即图中B点;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仍为0℃);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即图像C点,继续加热,温度升高;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它是升华的逆过程升华过程热量转化相当于先熔化再汽化因此是吸热过程,同理,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升华凝华现象:舞台用的白雾:干冰升华过程,碘加热:升华过程,冰冻的衣服晾干:升华过程结霜现象就是水蒸气变成冰晶:凝华过程,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和吸热、放热情况典例:在某一温度计的管子上刻有150格均匀的标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位置在40刻度处;当玻璃泡进入沸水中时,水银柱的位置在90刻度处.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应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相当于热力学温度多少度?解析: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由此可见,题中所说的40刻度处就是0℃,90刻度处就是指100℃.从40到90有50等份,每1等份的实际温度是:100℃/50=2℃.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共占有的等份数是:100-40=60.所以100刻度处的实际温度是: 2℃×60=120℃. 由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T=t+273k可得120℃相当于热力学温度: T=(120+273)k=393k. 即,该温度计100刻度处相当于120℃,相当于393k典例:如图所示是萘的熔化图象.(1)AB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2)BC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过程.在这过程中,______热量,温度_____.(3)CD段,萘是_____状态,它_____热量,温度_______.分析与解答萘是晶体,它在AB段时是固态,吸收热量,温度由70℃上升到80℃;在第4分钟时(即开始达到80℃)开始熔化,在这阶段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到第9分钟熔化结束.这一阶段即用BC表示;最后的CD段则是处于液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应填:(1)固态吸热升温(2)固液共存熔化吸收不变(3)液态吸收升高典例: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C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典例:云是这样形成的: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汽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对水蒸汽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前者吸热后者放热B.前者放热后者吸热C.两者均吸热D.两者均放热典例:今年二月初以来,为缓解旱情,我市多次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即通过在空中喷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喷洒“干冰”的作用是(C)A.使空气液化B.使空气中的小水珠汽化C.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D.“干冰”熔化变为雨水典例: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问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

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

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B.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C.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所以重新沸腾;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

熄火后即使不挠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典例:在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

为了使糖汁在沸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时的温度要低于100℃。

可行的做法是( B ) A.缩短加热时间B.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C.降低炉火的温度D.将糖汁密封在高压容器内加热典例: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C)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B.进行消毒;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D )A.同时沸腾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随堂练习1.箱子里放几颗卫生球,过些日子变小了,这种现象叫______。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到室内,镜片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这是因为室内的______遇到了冷的镜片,发生了______现象。

2.在炎热的夏天吃冰棒时,常常会看到冰棒的周围冒“白气”实际上是______,它是由空气中蒸气______而成的,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热量。

3.秋天早晨露水的生成是______现象;冬天早晨霜的生成是______现象;烧开水时,铝壶嘴冒出“白气”,这“白气”的生成是______现象。

4.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______温度,它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零度, 把1标准大气压下的_____温度规定为100度.5.图所示的是松香和海波的熔化图象,其中_____是海波的熔化图象,______段表示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_______热量, 但温度_______,这个温度就是海波的_____.6.蒸发和沸腾是_____的两种方式.洒在地面上的水,不管温度高低,总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在________下都能发生的;为了让湿衣服干得快些,常把衣服晾在通风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擦酒精处的皮肤感到凉,是由于酒精蒸发时要_____热量.7.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由于冰_______时会____热,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严重,是由于水蒸气______时会_____热.8.冬天,0℃以下的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_____热量;寒冷的冬夜,房间的窗玻璃上常结冰花,是_____现象,这个过程会_____热.9.关于温度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冷缩热胀的性质制成的.B.常用温度计把冰的温度定为0℃.C.常用温度计是把冰的温度定为100℃.D.医用温度计也可以用来测量沸水温度.10.一支没刻好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7厘米,插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32厘米,当把该温度计插入某种液体时,煤油柱长度为27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A.54℃ B.108℃. C.64℃. D.80℃.11.在(1)冰熔化 (2)酒精蒸发 (3)水沸腾 (4)铁水凝固过程中,都要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是()A.(1)、(2)、(3)B.(2)、(3)、(4)C.(1)、(3)、(4)D.(1)、(2)、(4)12.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会熔化B.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C.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无法使用D.在-265℃时氦气是气态13.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