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树状分类法2.穿插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1〕定义:一种〔或者者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者者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3〕分类:2.胶体〔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假设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 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

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而通过溶液那么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者者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①参加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②参加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③加热。

第二节离子反响一、电离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者者熔融状态时,产生可以自由挪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参加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可以自由挪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挪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第1课时)●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1.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师:巡视,了解、掌握学生情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1物质分类 ................................................................................................................... - 1 -1.2物质的转化 ............................................................................................................... - 7 -2离子反应 .................................................................................................................... - 13 -3.1氧化还原反应 ......................................................................................................... - 17 -3.2氧化剂、还原剂...................................................................................................... - 21 -1.1物质分类【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物质分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提交一张手绘的物质分类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句:物理变化是物质形态、位置或状态发生改变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
3.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知识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精确性、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词:安全性、精确性、实验技能
-句: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保持精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3.在实验操作环节,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同时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性和精确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物质分类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杨明生名师工作室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杨明生名师工作室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霍邱二中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学习目标1、会用物质的分类的方法对物质或化学反应进行分类;2、会实验方法简单制备胶体与区别胶体;3、会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4、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用不同方法对常见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⑴采用树状分类法,从纯净物开始对物质进行分类⑵采取交叉分类法,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2、胶体分散系及性质根据分散系分散质直径大小不同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分散系分为。

粒子直径小于1nm为,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为浊液,介于1nm~100nm的为。

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是。

[练习]1.胶体的本质特征是A、丁达尔现象B、微粒带电C、微粒直径为10-9~10-7 mD、布朗运动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粒不能通过滤纸C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3.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有的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滤纸B.都有丁达尔现象C.加入盐酸后,都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D.都有电泳现象4.胶体溶液区别盐溶液(一般)的特征是A.有丁达尔现象B.电泳C.加入电解质可形成沉淀D.透明5.在水泥厂和冶金工厂中,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来除去烟尘,以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所应用的原理是A.电解B.丁达尔现象C.电加热D.电泳6.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C.浓盐酸D.豆浆7.关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方法A.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加热煮沸氯化铁溶液C.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D.把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沸水中[归纳整理]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基本概念⑴电解质:⑵非电解质:⑶电离:⑷电离方程式:⑸离子反应:⑹离子方程式:注意:⑴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⑵电解质的电离条件:;⑶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⑷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AgCl、BaSO4等,它们(是或否)电解质;⑸酸:、碱、盐。

2022化学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

2022化学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纲定位要点网络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4.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电解质的分类和电离知识梳理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分类依据(2)电解质的强弱与物质类别的关系(3)熟记常见酸、碱的强弱ⅠA除LiOH外其余都是强碱ⅡA除Mg(OH)2、Be(OH)2外其余都是强碱ⅢA H3BO3为弱酸、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ⅣA H2CO3、H2SiO3均为弱酸ⅤA强酸:HNO3;中强(或弱)酸:HNO2、H3PO4ⅥA强酸:H2SO4;弱酸:H2SO3、H2SⅦA强酸:HCl、HBr、HI、HClO4等弱酸:HF、HClO等过渡元素中常见的弱碱Fe(OH)3、Fe(OH)2、Cu(OH)2等羧酸CH3COOH、HCOOH、HOOCCOOH等[辨易错](1)NH3、SO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均导电,故NH3、SO2均为电解质。

()(2)液态AlCl3和液态HCl均不导电,则AlCl3和HCl为非电解质。

()(3)BaCO3的水溶液的导电性很弱,故它是弱电解质。

()(4)Cu和NaCl熔化均导电,二者均为电解质。

()(5)25 ℃时,0.1 mol·L-1的HA溶液的pH=1,说明HA为强电解质. ()[答案](1)×(2)×(3)×(4)×(5)√2.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弱电解质(包括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如Na2SO4:Na2SO4===2Na++SO错误!;HClO:HClO H++ClO-.②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的电离一步写出.如H2CO3:H2CO3H++HCO错误!,HCO-3H++CO错误!;Fe(OH)3:Fe(OH)3Fe3++3OH-.③酸式盐的电离如NaHSO4溶液中:NaHSO4===Na++H++SO错误!;NaHCO3溶液中:NaHCO3===Na++HCO错误!,HCO错误!H++CO错误!;NaHSO4熔化:NaHSO4===Na++HSO错误!.④两性氢氧化物[Al(OH)3]的电离Al3++3OH-Al(OH)3H++AlO-2+H2O。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讲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3讲

第3讲氧化还原反应复习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2.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方法。

考点一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2.相关概念及其关系例如,反应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中,氧化剂是13MnO 2,还原剂是14HCl ,氧化产物是15Cl 2。

盐酸表现的性质是16还原性和酸性。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间的关系(1)05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06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包括某些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变价元素中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或离子、过氧化物等。

氧化剂卤素单质X2HClO O2HNO3常见还原产物X-01Cl-或Cl2O2-、O2-2等02NO或NO2氧化剂浓硫酸MnO-4(H+)Fe3+Cr2O2-7常见还原产物03SO204Mn2+Fe2+或Fe Cr3+(2)常见的还原剂包括某些活泼的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变价元素中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或离子等。

还原剂Al H2SO2SO2-3H2S I-Fe2+氧化产物Al3+H+SO3或SO2-405SO2-4S或SO2I206Fe3+(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变价元素中间价态的化合物或离子。

如: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Fe2+07Fe3+08FeSO2-309SO2-410SH2O211O212H2O其中,Fe2+、SO2-3主要表现13还原性,H2O2主要表现14氧化性。

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1)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错因:化合价的升降可出现在同一种元素中。

(2)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错因:反应物也可不发生化合价变化,例:Cl 2+H 2O HCl +HClO 中的H 2O 。

(3)Na 2O 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Na 2O 2只作氧化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影]例 2、在 KClO3 +6HCl (浓) ==KCl +3Cl2↑+3H2O 的反应中,被氧化 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 A、1:6 B、6:1 C、1:5 ) D、5:1
[板书]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非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 应、 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用实际参加 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 的式子 书 写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
3/7

程 式
方 法
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 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板书]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A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CO32 +2H =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 =2Fe3 +3H2↑
+ +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 +2H =H2 O+CO2↑
+3
[板书]2、价态律: (1) 元素处于最高价, 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 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注意:○ 2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 只有负价无正价 ○ 3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5/7
3 1 2Fe [ 投影]例 3、根据反应式:○

+2I

==2Fe2

+I2 )
2 2 Br2 +2Fe ○

==2Br

+2Fe3+

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2+
A、Br C、Br
、Fe 、I

、I

B、I 、Fe 、Br D、Fe2
溶液 分散系
胶体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单 质 金属:Na 、Mg 、Al 非金属:S、N2 、O2 氧 化 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2/7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NO 按酸根 分 含氧酸:HNO3、H2SO4 无氧酸:HCl 一元酸:HCl、HNO3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 a ( O H ) 2 弱碱:NH3·H2O 、F e ( O H ) 3 一元碱:NaOH 二元碱:B a ( O H ) 2 多元碱:F e ( O H ) 3
- +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H +OH =H2O 2、能用离子方程式 H +OH =H2O 表示的是( A.Ba(OH)2 溶液和 H2SO4 溶液混合 C.Cu(OH)2 和稀 H2SO4 反应
+ -


) B
B.NaOH 溶液和盐酸混合 D.CO2 通入 NaOH 溶液中
3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稀硫酸溶液时,有气体生成的是 ( ) A. Na 、Ag 、CO32 、Cl
[投影]例 1、RO3n-+ 6I
n―
+6H

== R-+3I2 +3H2O 中, +5;1;6;
(1) RO3n-中 R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n 的数值为______ (2) RO3 中 R 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点击试题]24 mL 浓度为 0.05 mol/L 的 Na2SO3 溶液,恰好与 20 mL 浓 度为 0.02 mol/L 的 K2Cr2O7 溶液完全反应,则 Cr 元素在被还原的产物中 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讲]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价态与氧化 性、还原性的关系。当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 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 质。物质若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重要的应用 是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是还原性的有无。另外,价态也具有变化规律。氧 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 发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重要的应用是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Na

― - - 、CO32 、Cl 、SO42 + - -
2+
2-

D. Fe2 、Ca2 、Cl 、NO3

5、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A. 2Na+2H2O=2NaOH+H2↑ C. 3NO2+H2O=2HNO3+N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3︰8
) B. 2Na2O2+2H2O=4NaOH+O2↑ D. 2Cl2+2H2O==4HCl+O2 D
1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 2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 只有负价无正价 ○ 3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
1/7
3、强弱律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手段、师生 活动 [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课题: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专题复习 教 学 目 的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授课班级 课 时
]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 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 ―

2+


、Fe
2+
、I 、Br

[点击试题]已知 X2、Y2、Z2、W2 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 W2>Z2>X2> Y2,下列氧化还原反 应能发生的是( A、2NaW+Z2==2NaZ+W2 B、2NaX+Z2==2NaZ+X2 C、2NaY+W2==2NaW+Y2 D、2NaZ+X2==2NaX+Z2 )
教学回顾:
6/7
7/7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 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 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 元素处于最高价, 只有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价, 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 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 + - -
B. K 、Ba2 、SO42 、 Cl
+ + -

C. Na 、K 、CO32 、Cl
+ + -

D. Na 、K 、Cl 、SO42
+ + -

C
4、在强酸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Mg 、Ca 、HCO3 、CI C. K 、Fe 、SO4 、Br

) C
2+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 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 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投影主干知 识, 让学生回 忆细节知识。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 浊液 不能透过滤纸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 分散质粒子直径<1 nm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nm-100 nm 之间 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
1 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
求某一反应中被
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 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
2 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4/7
[板书]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 一个 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 总数==得电 子总数
6、在3Cu + 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 C. 2︰3 D. 8︰3 C
[板书]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 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 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