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掌握物质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形式;3.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4.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物质运动变化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物质在运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3.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2. 知识点串讲法,帮助学生熟悉物质运动变化的各种形式;3. 实验课结合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物质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 学习: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化学反应中的变化;3. 实践:设计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4. 总结:归纳物质在运动中的各种变化形式,并总结规律;5.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1. 定期组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常规讨论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物质运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 引导学生对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危害评估,提倡环保意识。
八、教学资源1.《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及实验室。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运动变化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编号8【学习目标】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把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构建学问体系。
3.体验争辩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淀科学素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学问梳理,把握元素与物质组成分类的方法,以及各类别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
并划出重要学问,完成课前延长案,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我的疑问栏内。
提前思考完成课内探究案。
【重难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方法;2、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各类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学会以元素为核心生疏物质。
第一部分课前延长案【学问连接】:填写创新设计P19设计1【自主学习】:1、化学争辩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争辩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问,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争辩,发觉的规律。
2、分类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法?3、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盐。
【预习自测】: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接受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我的疑问】:其次部分课内探究案课题一:概念辨析①纯洁物和化合物②化合物和单质③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问题1: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缘由。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化学物质的定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2 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化学反应的常用实验现象和规律2.3 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和实验规范•常用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3. 教学方法3.1 演讲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达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用图表、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理解和记忆。
3.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增强实验探究意识。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总结,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3.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4.1 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
•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2 知识考核•定期进行知识考核,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堂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估。
5. 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编写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2 实验器材和试剂•配备实验所需的基本器材和试剂,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5.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表、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展示。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本章作为教材第二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为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它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性质,酸的定义并能将其定义方法迁移到碱和盐的定义上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能通过类推迁移的方法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应用实例来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本章重点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综合应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比较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会书写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熟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我们从“质”“能”两方面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之中,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该知识内容又能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电化学知识等许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氧化还原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电化学知识中的电子转移问题的讨论、物理学中的电量与电子转移数目的综合分析。
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生活、最新高科技成果、新型材料和绿色化学中均有应用。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教学课件、学生笔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
1.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之间的转化过程。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
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过程,体会物质的变化。
四、知识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深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安徽省合肥市龙翔高复学校高中化学一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火箭使用偏二甲阱(N2H8N4)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燃烧反应放出巨大放入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4+2N2O4=2CO2↑+3N2↑+4H2O↑.改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而属于一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它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呢?【强调】本节的课标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的变化。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二)合作探究(师生共用)【思考与交流1】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3.填写下表练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CO2的生成为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2CuO2Cu+CO2↑A+BC====AC+B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AB+CD====AD+CB【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板书】一、化学反应类型【反问】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练习】在反应Fe2O3+3 CO =2Fe+3 CO2中,Fe2O3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CO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
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
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浊液
(2)胶体:
胶体本质特征:
液溶胶:
胶体分类:固溶胶:
气溶胶:
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填或)100nm,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_______(填或)1nm,而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_________之间。
这个尺寸与现代材料科学中_________的直径大致相当,从而使胶体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布朗运动
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胶体的特有性质
(3)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
课下作业: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A.白糖、冰水混合体
B.铁粉、食醋
C.干冰、食盐
D.盐酸、空气
2.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类别相同的是( )
A.氧气、氧化镁
B.硫酸铜、氯化钠
C.硫酸、碳酸钠
D.硝酸银、氢氧化钠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后者的是()
A.化合物、单质
B.元素、原子
C.氧化物、化合物
D.纯净物、化合物
4.下列各反应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H2+CuO===H2O+Cu
B.CaO+H2O===Ca(OH)2
C.2KClO3====2KCl+3O2
D.3CO+Fe2O3====2Fe+3CO2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石粉末。
同学们对该成果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l4是一种化合物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6.下列几种分散质,其中分散在水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①淀粉②蔗糖③Fe2(SO4)3④大小为10nm的某种分子构成的易溶物(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7.纳米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
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
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所得物质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8.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NaCl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9.下列不是因为胶体的性质而产生的现象是( )
A.石膏能使豆浆变成豆腐
B.明矾净水
C.花粉在水面上做布朗运动
D.太阳光照在弥漫灰尘的室内,可看到从窗口到地面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10.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填住伤口
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12.将下列物质分类,并用序号填空。
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氧化镁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水⑩铜丝
混合物有__________;纯净物有_______________;化合物有___________;
氧化物有___________;金属单质有__________;非金属单质有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