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脊髓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合集下载

小鼠骨髓细胞原代培养的步骤

小鼠骨髓细胞原代培养的步骤

小鼠骨髓细胞原代培养的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小鼠骨髓细胞原代培养这档子事儿。

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骨髓细胞,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哩!首先呢,你得准备好一只健康的小鼠。

就像厨师要准备新鲜的食材一样,这小鼠可得精挑细选。

把小鼠麻醉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固定好,可别让它乱动。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一步啦!找到小鼠的骨头,用手术器械精准地把骨头取出来。

这就好比是在挖掘宝藏,得小心谨慎,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把骨头弄干净后,用合适的工具把骨头敲碎,就像敲碎一块硬糖一样。

然后呢,把敲碎的骨头放到培养液里。

这培养液就像是细胞的小窝,得让它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这时候,就需要你耐心地等待啦,就像等待花儿开放一样。

在等待的过程中,你可得时刻关注着,看看细胞们是不是在乖乖地生长。

这可不像种花儿,能直接看到它们长大,得用一些特别的方法去观察。

等细胞们长到一定程度,就得给它们换个更宽敞的地方啦,也就是传代培养。

这就好比是给孩子们换个更大的房间,让他们能更好地成长。

你想想看,这小小的骨髓细胞,从一只小鼠的身体里出来,经过我们的精心培养,就能变成好多好多的细胞。

这多神奇呀!就像魔术师一样,能把一样东西变成好多好多。

培养骨髓细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我们细心、耐心,还得有技巧。

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只要坚持,就能骑得稳稳当当。

在这个过程中,要是有一个步骤没做好,那可能就前功尽弃啦。

所以呀,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总之呢,小鼠骨髓细胞原代培养可真是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事儿。

要是你也感兴趣,那就赶紧试试吧,说不定你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呢!。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primary astrocytes)是从胶质细胞含量较高的组织(如大脑皮层)中分离得到的。

其细胞培养方法如下:
1. 将新鲜脑组织剖出,用积聚素/液体软膜法(trypsin/liquid membrane method)进行酶解,使得细胞可以分离开来。

2.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DMEM/F12将细胞悬液进行洗涤,然后放置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如DMEM。

3. 放置的培养皿需放置在37摄氏度、5% CO2和95%空气的恒温箱内,以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养分。

4. 在培养初期,需要添加适当比例的血清(如胎牛血清),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以及细胞所需的其它营养物质。

但在细胞数目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可将血清浓度逐步降低,以避免胎牛血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定期更换培养基,以保证细胞在最佳的生长状态。

6. 如需进行实验或操作,需要将细胞从培养皿中移入滴定皿或其它相应容器中,并按照操作所需加入相应的药物或物质。

注意事项:
1.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细胞的机械损伤,比如抽吸和强烈摇动。

2. 在移入滴定皿或其它操作容器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密度,以避免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3. 在更换培养基、加药等操作时,需要十分温和,以避免对细胞造成伤害或死亡。

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1、取新生24h内的C57BL/6J乳鼠,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乙醇浸泡3~5min消毒,断头,无菌条件下用眼科剪小心剪开头骨,取两侧大脑,体视镜下剥除脑膜,取出大脑皮质置于盛有HBSS液的无菌培养皿内。

2、用预冷的HBSS液漂洗2次,剪碎大脑皮质制成糜状,以0.25%的胰酶液,1:4与不完全培养基混合,37℃消化15min,并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K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轻轻吹打。

3、800g离心5min,弃上清。

4、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以70目滤网过滤,吸取细胞悬液接种至预先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0.5h后将培养基移至已包被多聚赖氨酸的细胞培养瓶内继续培养。

5、24h后轻柔换液。

以后每隔2~3d换一次培养液,且每次换液前用HBSS 液剧烈振荡洗涤2次,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6、7至8天后,当星形胶质细胞汇合并且覆盖的小胶质细胞暴露在星形胶质细胞层上或已经与星形胶质细胞层分离时,在轨道摇床上以180rpm摇动T25烧瓶120分钟以分离收集小胶质细胞。

加入新鲜的细胞培养基,并在240rpm下16小时继续摇动烧瓶以除去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

7、胰酶消化后的细胞移至培养皿中传代,培养2d后可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

小鼠细胞实验培养步骤

小鼠细胞实验培养步骤

小鼠细胞试验培养步骤小鼠细胞常用的分别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块法,一种是消化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分别和培养原代细胞。

一、试验分别和培养步骤1. 小鼠颈椎脱臼处以死刑后,剃除腹胸部的被毛,放入装有75%酒精的烧杯中浸泡5min。

2. 取出小鼠,在无菌环境下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组织,注入盛有无菌1×PBS的培养皿中,洗净组织表面的血液。

3. 将清洗干净的心脏组织转入装有75%酒精的培养皿中浸泡15s以杀死大多数的心脏被膜细胞,浸泡完成后赶忙转入装有无菌1×PBS的培养皿中震荡清洗。

4. 清洗完成后,用剪刀镊子搭配除掉自动脉弓和心房组织,仅保管心室部分,再次用1×PBS清洗去除心室内的血液。

5. 将清洗干净的心室组织用剪刀减成1mm3大小左右的碎块,之后用PBS清洗若干次后按下述两种方法之一进行后续操作。

A. 贴块法6. 将清洗好的碎块转入另一培养皿中,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液浸泡组织,室温消化3—5 min。

7. 消化完成后,添加数毫升FBS停止消化,之后吸弃液体,加PBS清洗组织块1伺次后,用200 ul吸头将组织块平均接种于T—25培养瓶的培养面上,之后将培养瓶放置于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静置2—4h。

8. 待组织处于略微脱水的状态时,小心添加2ml培养基,添加时注意尽量不要将组织块冲起,要使培养基接触全部的组织块。

9. 之后放入培养箱中连续培养,一般2—4天后成纤维细胞会从组织块四周爬出,待爬出的细胞有较多数量时,可将细胞消化下来,去除组织块,转入另一培养瓶中培养。

B. 消化法6. 将清洗好的碎块转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混合消化液(0.08%胰酶+0.06%Ⅱ型胶原酶)37℃水浴消化8 min后,吸取上层混悬液弃去。

7. 余下组织加入混合消化液10 ml,37℃水浴震荡消化10 min;吸取上层悬液至另一离心管中,加入适量FBS停止反应;剩余沉淀物再加消化液消化3—5次,直至组织块消化。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 PLL(or PLO)包被培养瓶,置5% CO2培养箱中6 h以上,使用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 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 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 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8)1000 r/min×5min,弃上清;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10)接种24 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11)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

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 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2.1原代胶质细胞培养培养箱中6h以上,使用1)于细胞培养前1d,用0.05%PLL(orPLO)包被培养瓶,置5%CO2前用HBSS液冲洗3次,备用;2)1d内的新生C57小鼠4只,置入75%乙醇中消毒后断头处死,75%乙醇中漂洗一次,迅速转移至预冷的HBSS(可加入双抗)中,弯镊从鼻部固定住头部,迅速剪开皮肤,换剪刀,从正中线剪开颅骨,弯镊向两边剥去颅骨,去小脑,将脑组织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培养皿中;3)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皮层表面脑膜和血管后置于含预冷的HBSS的60mm小皿中,用HBSS洗3次,留少量刚好盖过组织,用眼科弯剪剪碎组织(越碎越好),加入0.25%胰酶2mL,于37℃水浴中消化7min,消化过程中摇晃离心管数次,使消化均匀;4)加入含有血清DMEM/F12完全培养基10mL(1:1)终止消化;5)使用玻璃滴管或1mL枪头吹打(可将其头部略剪一部分,以扩大口径),若一次取的动物只数多,由于液体过多,可使用5mL枪头进行吹打,但因其吹打力度较大,操作时要尽量轻且吹打次数不宜过多;6)吹打过程采用分步吹打法,每吹打15~20下,静置1~2min,吸取上清,以避免已消化出的单细胞被过多吹打,该过程重复3次;7)200目筛网过滤至50mL离心管中,去除残余的组织块;8)1000r/min×5min,弃上清;9)调整细胞数为1~2×106/mL,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每瓶5mL;10)接种24h后换以新鲜完全培养基,以除去悬浮死亡的细胞及碎片;11)细胞每3d更换培养液,培养10~12d左右细胞基本铺满瓶壁,进行纯化分离。

分离根据胶质细胞间贴附性不同进行,将培养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37℃180rpm振荡5h,上层疏松贴壁的为小胶质细胞;底层即是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小胶质细胞,离心重悬,接种于35mm圆皿中;星形胶质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按1:2传代,待长满后用于实验。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银染色)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

细胞突起的末端常膨大形成脚板或称终足,有些脚板贴附在邻近的毛细血管壁上,因此这些脚板又被称为血管足或血管周足,靠近脑脊髓表面的脚板则附着在软膜内表面,彼此连接构成胶质界膜。

那么星形胶质细胞如何进行培养呢,下面介绍下此细胞的培养方法。

一、实验器械和试剂器械有剪刀、小镊子、小毛刷等,试剂DMEM/F12培养液、胎牛血清、胰蛋白酶、PBS液、青霉素、链霉素、培养皿等。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取新生SD小鼠若干只(出生24h),在无菌条件下断头,迅速剪开颅骨,取出脑组织与预冷的PBS液中反复冲洗以去除血污,再移入另一盛有PBS的培养皿中,用小毛笔轻轻刷去脑组织表面的脑膜和血管,用PBS冲洗后剪去脑干仅保留大脑半球,用小剪刀充分剪碎脑组织,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0.05%胰蛋白酶,再移入50ml的离心管中,用吸管反复吹打消化至无明显的脑组织块为止,然后加入DMEM/F12完全培养基(含10%的胎牛血清、100U/ml青-链霉素)终止消化,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一定量的完全培养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4h后更换一次培养液,以后每3天换夜一次,注意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三、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将培养于培养瓶中的混合胶质细胞培养液弃去,用PBS清洗2遍,加入0.25%的胰酶于培养箱中消化,在镜下观察至细胞脱落,然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1000r/min离心5min,将细胞沉淀重悬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稳定1天后,再恒温摇床200r/min振摇2h,吸取上清液(去除一些小胶质细胞和部分少突胶质细胞),贴壁细胞用0.25%的胰酶消化,方法同上,然后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到培养瓶中,稳定1天后用于后续实验。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小鼠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胶质细胞,主要起支持和维护神经元生存、供能以及调节神经元活动等功能。

原代培养和分离纯化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实验方法。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分离纯化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和仪器:1.小鼠(新生仔小鼠)2.离心管、培养皿、显微镜3.无菌生理盐水、套管、吸头4. DMEM/F12培养基、FBS、胰蛋白酶、DNase I5.离心机、试管摇床、显微镜、离心管架6.显微针、细胞计数板、加热振荡器实验步骤:1.小鼠的准备:a.使用新生仔小鼠,从母鼠的子宫中取出。

b.将小鼠头部朝下放在无菌生理盐水中,用套管轻轻吸出小鼠颅内的脑组织。

c.将脑组织转移到含有DMEM/F12培养基的离心管中,并用离心管摇床低速振荡15-20分钟使细胞均匀分散。

2.细胞分离:a.将离心管架放在显微镜下,用显微针将脑组织均匀挫碎。

b.将脑组织转移到含有DMEM/F12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c. 添加0.25%胰蛋白酶和10 U/ml DNase I,37°C孵育30分钟。

d.轻轻吸入含有酶切的脑组织,并用吸头轻轻洗涤脑组织,收集上清液。

e.将上清液通过0.22μm的滤网过滤,除去大颗粒的细胞。

3.细胞培养:a. 将滤过后的细胞悬液计数,计算细胞密度并将其稀释至10^6细胞/ml。

b.取DMEM/F12培养基,添加10%FBS,将稀释后的细胞悬液转移到培养皿中。

c.在培养皿中加入5%CO2,37°C孵育。

d.每两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直到细胞至80%~90%的密度。

4.纯化小鼠星形胶质细胞:a.将培养皿中的细胞收集到离心管中,进行离心。

b.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细胞,去除不附着的细胞和残留的培养基。

c.将洗涤后的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重新悬浮,计数并计算细胞密度。

d.用磁层细胞分选仪,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阳性选择,分离纯化小鼠星形胶质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184
物中心提供;DMEM干粉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研究所;胰蛋白酶(Tryp-sin)、青霉素一链霉素均为Sigma公司产品;D—Hankg液为实验室自配;MouseAnti-GFAP单克隆抗体及CY5Anti.Mouse荧光二抗购自Chemicon公司;Hoechst为Sigma公司产品。

2.原代培养①取1—3d的新生ICR小鼠,将其断头处死,在无菌条件下由腹侧取出脊髓,置盛有D—Hankg液的小皿中,在解剖显微镜下剔除脊膜,随后换到另一干净的小皿中。

②在小皿内剪碎脊髓,大小为1×1×1,再将其移人尖底离心管中,加2~3倍体积的0.25%胰蛋白酶,在37℃下消化15min,加入等体积的含血清培养基(不含抗生素)终止消化;轻吹20次左右,静置片刻,将上清吸人另一离心管中,原离心管中加入1mlD—Hankg轻吹洗脊髓后将上清移入另一离心管中,在原离心管中加入l~2ml的0.25%胰蛋白酶再次消化15min,终止后连同上次消化的上清液一起1500rpm离心5min,弃上清液,再加入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制成单细胞悬液。

③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后调整密度到l×105接种于无底物黏附的25cm2玻璃培养瓶,在37℃,5%CO:培养箱中培养。

④每天倒置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观察,接种24~48h后细胞第一次换液,以后每周换液两次。

3.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化细胞培养7~10d待细胞分层生长后,置于37。

C摇床中200r/min振荡6h,弃含脱落细胞的细胞悬液,D-Hankg液洗3次,加入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放入37℃,5%CO: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为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可在传代后约5—7d细胞融合时,再次放人摇床中振荡,重复上述操作。

4.传代培养①取已培养15d左右的原代培养物,吸去旧培养基,用D—Hank童液洗2次,然后滴加
4001zl0.125%胰酶一EDTA,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细胞间隙增加时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终止消
化,并轻轻左右摇动培养瓶,随后用弯吸管轻轻吹打制成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另两个25cm2的培养瓶,在37℃,5%C02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进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及液体颜色改变加补液体或换液。

5.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取第三代培养物接种于
六孔板内,24h后待细胞恢复后取出,吸去培养液,用PB快速洗两次,每孔分别加入少许4%多聚甲醛,室温下固定30min,去除固定液,用0.01mol/LPBS洗三遍,以含10%马血清的0.Olmol/LPBS液在37℃条件下封闭20min。

加鼠抗GFAP的一抗(1:500),放入4。

C冰箱过夜,次日用0.01mol/LPBS清洗三遍后同时加入CY5标记的抗小鼠二抗(1:100)和Hoechst(1:400),避光放人37。

C水浴孵箱lh,再用0.01moL/LPBS洗三遍后晾干,用抗荧光衰减的封片剂封片,O.1ympusFVl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活体观察见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细胞生长情况良好。

分离的小鼠脊髓细胞在培养(种植)4h后,部分细胞即可长出细小的胞突;36h后,所有细胞均已贴壁,光晕明显,并长出突起,培养4—5d后,细胞数量增多,约lOd左右细胞达到80—90%会合,可进行摇床纯化。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物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越来越少。

传代后细胞生长更活跃,培养5~7d便可长满瓶壁,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多,形态结构更加突出。

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胞体较大而扁,形状不规则,胞质较丰富,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于胞体的一侧,内有1—2个核仁,星形胶质细胞的胞突尤其是初级胞突较多较长,呈放射状(图1,2),经GFAP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染色证实98%为星形胶质细胞(图3)。

圈1.2倒置显微镜下传代培养8d的胶质细胞(×100,x200)
图3g玳dg,养星形胶质细胞x1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象bar=40ttm)GFAP免疫荧光染色bHo∞hsl染色c
C,FAP和Hoeehst共定位图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小鼠脊髓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作者:黄艳丽, 许蕾, 段伟松, 蒋怡芳, 姜虹, 郭艳苏, 范志亮, 张瑞燕, 任文博, 李春岩, HUANG Yan-li, XU Lei, DUAN Wei-song, JIANG Yi-fang, JIANG Hong, GUO
Yan-su, FAN Zhi-liang, ZHANG Rui-yan, REN Wen-bo, LI Chun-yan
作者单位: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刊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RAIN AND NERVOUS DISEASES
年,卷(期):2009,17(3)
1.赵翠萍星形胶质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3)
2.McCarthy KD.DeVellis J Preparation of separate astroglial and oligodendroglial cell cultures from rat cereral tissue[外文期刊] 1980
bourdette G.Roussel G.Nussbaum JL Oligodendroglia content of glial cell primary cultures from newborn rat brain hemispheres depends on the initial plating density[外文期刊] 1980
4.谢桂庭.李回军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期刊论文]-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3)
5.孙双历.严振国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期刊论文]-解剖学杂志 2001(5)
6.万云云.黄燕.王增贤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化培养[期刊论文]-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5)
7.张辉.饶志仁.黄文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理科学进展 2001(4)
8.Gomes FC.Paulin D.Moura NV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modulation by growth factors and its implication in astrocyte differentiation 1999
9.awashiro H.Brenner M.Fukui S High susceptibility to cerebral ischemia in GFAP null mice 2000
10.薛庆善.肖渝神经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1999
1.詹燕.渠文生.田代实.王伟.Zhan Yan.Qu Wensheng.Tian Daishi.Wang Wei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良[期刊论文]-解剖学杂志2009,32(5)
2.贲晓明.秦玉明.陈舜年.孙安阳.吴圣楣胆红素诱导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内Ca2+含量的变化及MgSO4的拮抗作用[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4)
3.杨成.严振国新生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10(2)
4.邢成名.耿秀丽.刘玉霞.XING Cheng-ming.GENG Xiu-li.Liu Yu-xia胚胎大鼠原代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进[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6)
5.陈庆才.王丽娜.成浩.杨建平.CHEN Qing-cai.WANG Li-na.CHENG Hao.YANG Jian-ping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期刊论文]-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1)
6.范有明.高钰琪.张国斌.高文祥.许蜀敏缺氧对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19(1)
7.何梅.王学峰.马珊珊.席志芹大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3(Z1)
8.杜婷.杨晓临.彭亮.DU Ting.YANG Xiao-lin.PENG Lian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配体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5)
9.余达经.赵珠峰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大鼠杏仁核谷氨酸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10(2)
10.熊加祥.黎海蒂.吴旋吗啡、纳络酮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摄取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23(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ysjjbzz200903007.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