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爱听的歌素材201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寂静的园子素材201

静寂的园子巴金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
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
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
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
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
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
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
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
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
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
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
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
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
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
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
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
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
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
这是不自然的静寂。
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
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
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
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
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
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
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咶咶的乌鸦叫。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
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
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
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
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与萧珊素材201

巴金与萧珊在萧珊生命的最后几年,可谓备受摧残。
她整天处于对丈夫的担惊受怕之中。
1972年夏季,萧珊死于肺癌。
临终前巴金没能赶到她的床前,她的葬礼也很冷清。
萧珊的死,是巴金性格的一个转折点。
如果说巴金可以对一切横加的事端均可以沉默待之,那主要是他背后的萧珊,温情可以疗伤,温情可以洗去屈辱。
一旦这个温情失去了,他已经看不到后背上被人涂鸦的东西了。
夫妻之间,即便在易帜后的岁月里也有大量信件往返,至今还保存有近四百封之多。
1956年12月8日,萧珊寄给出差在外的巴金的信里就说:“告诉我多一些,让我也可以追随你遥远的眼睛。
”而巴金在《怀念萧珊》里,刻意提到了马克思夫人燕妮的那双明眸……这都不是偶然。
1972年,李小林已经怀孕。
一天,大家谈到了一些伤感的事,何洁指着她的肚子说:“宝宝快点出生吧,好为家里分担一点事情!”话一出口,小林的眼泪就下来了,何洁也哭,但大家立即止住了声音。
她们不敢再哭,一哭的话巴金就控制不住了。
何洁确实咬牙止住了哭泣。
李小林说,记得母亲逝世时,爸爸一直见到萧珊的灵床推出来了,他五官挪动,真是想捶胸顿足地痛哭一场,但也憋住了。
何洁觉得,巴金的抑制力到了惊人程度。
她看到一个五斗橱顶部放着一个坛子,那是萧珊的骨灰。
巴金颤巍巍地站在一个小凳子上用抹布去擦拭。
何洁抢过抹布说我来擦。
巴金轻声说:“我来,我来,我每天都要擦一遍!”他的动作极慢,一遍一遍地擦,坛子光洁如新,反射着室内的灯光,也把巴金的身影印在上面。
他擦拭了足有十几分钟,好像觉得累了,又伸腰站了一会儿才从小凳子上下来,一言不发地凝视着骨灰,他没有流泪。
但镜片灰蒙蒙的,何洁看不清他的眼睛!何洁后来才知道,萧珊固然患有癌症,但在发病前,作协一批人到巴金家里抄家,萧珊跑到三楼上与之发生争执,她被人猛推了一把,顺着楼梯滚下了三楼。
当夜萧珊就便血了。
知道何洁要回去了,巴金拿出一些工业券和副食品票证,让何洁去买些内地紧俏的服装、食品,何洁拒绝了,因为她身上根本没有钱。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和曹禺文章上的交往素材

巴金和曹禺文章上的交往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另一位大师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下,以他们的作品向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堪称现代文坛双子星座。
从结识曹禺到曹禺去世,60多年来,巴金一直似兄长般十分关心爱护曹禺,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先后发现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家》等多部经典并给予独特的崇高的评价,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雷雨》备受争议却被巴金特别肯定一个年轻作者经过辛勤劳作,写出一部好作品,但无人发现、推荐、评价,这对作者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
正如曹禺所说:“事实上最使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年轻的作者)痛心的还是自己的文章投在水里,任它浮游四海,没有人来理睬。
这事实最伤害一个作者的自尊心。
”《雷雨》的发现就遭遇过一段曲折。
1933年8月,曹禺完成《雷雨》的初稿,将稿子交给正在筹备《文学季刊》的靳以,靳以是曹禺在南开中学的同学、交换过兰谱的结拜兄弟,他深知曹禺的才华,见曹禺写出一部大型话剧,自然十分高兴。
他首先向谁推荐呢?第一个便是郑振铎。
1932年,靳以从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经友人辗转介绍,答应为北平立达书局创办一个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文学季刊》于1934年1月在北平创刊),书店委托他担当主编。
靳以自觉编这样的刊物,“资历和能力尚感不足,便去找已有名气,很有经验的郑振铎一起合编”。
郑振铎一口答应,这样就有两个主编,第一主编是郑振铎。
靳以将《雷雨》首先推荐给第一主编,不料郑振铎一看,“认为剧本写得太乱而搁置下来”。
但是,靳以并不甘心挚友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厚达数百页的剧本原稿没有人来理睬,因此,过了不久,他又将剧本交给《文学季刊》分工负责审读剧本的编委李健吾看———《文学季刊》早期有一个编委会,“邀请了巴金、冰心、李健吾、李长之、杨丙辰等任编委,而具体工作多为靳以一人承担”。
编委会成员有分工,有的负责审读评论,有的审读剧本,等等。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童年的情与趣_王京素材

巴金童年的情与趣王京倔孩子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和祖父都做过官。
那时候.社会的习俗、仪式特别多。
有一次,祖父生日,家里非常热闹。
大大小小的屋子被客人挤满了,院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什么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妈婶婶,还有许多他从没见过的远房亲戚都来了。
一时间,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大老远就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小巴金喜欢安静,家里是不好待了,只好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躲起来玩了。
可是没多久就被人发现了,带到了宴会上。
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要为祖父设个虚座,点上红蜡烛,然后让子女们向那配有红椅套的空椅子叩头拜寿,以此来祈求祖父的健康长寿。
其他同龄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突然发现巴金不在,就派人四处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来。
在众目睽睽之下,巴金就是不肯拜,这让在场的大人们很着急,有的说,只要你拜了,就给你零花钱;也有的说,给你买最喜欢的书。
小巴金还是无动于衷,气得母亲打了他一顿,结果还是没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害怕出席大场面,害怕任何仪式,害怕任何礼节。
”但是一旦自己认定了是正确的事,他就会很勇敢、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正是因为这种倔强,让他在以后碰到的许多困难面前。
毫不退缩。
喜爱小动物他特别喜欢小动物。
在广元(巴金父亲曾任广元知县)时。
衙门后院养了不少的鸡。
巴金就常常与鸡群为伍,成了一个“鸡司令”。
这群小鸡一天天地长大。
终于变成了神气的公鸡与漂亮的母鸡。
终于有一天,一个厨师奉命来后院宰鸡做菜。
受惊吓的鸡到处乱窜引起了小巴金的注意,他飞快地跑过来制止了厨师,又跑过去向母亲求救。
结果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连他最心爱的大花鸡也难以幸免,为此他大哭了一场,别人还笑话他“痴”。
他那小脑袋里想不通的是:做了鸡为什么就要被人食用?他向父母讨教,可是都没得到自己听得懂的,且满意的答复。
既然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自己又保护不了大花鸡们,自此他也就不想再做“鸡司令”了。
巴金原来以为再也不养小动物了。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的幽默_彭新琪素材

巴金的幽默彭新琪我过去以为巴老是不善于说话的。
不想和他熟识以后发现,他在熟人和晚辈中,不仅会说话而且还很幽默。
在我记忆里,巴老常常会跟小辈开开玩笑。
有一次,外孙女端端因眼疾,在家中也戴着墨镜,她走过我们身边,巴老的目光追随着端端,他笑着对我们说,看啊,海外来客了……巴老略带诙谐地笑了,端端在一边娇嗔地唤着“外公,外公……”十分可爱。
有一次我去巴老家,请他谈谈童年的生活。
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儿时生活的细枝末节,都讲得栩栩如生。
我听得入迷,竟有些忘乎所以了,不断向他提问,要他讲讲当年向祖父请安时穿的什么衣服,质地和样式如何,问得非常繁琐,巴老一脸和煦的笑容对我说:“可惜,我那时不知你要问我这些,否则我就记下了……”接着他自己也笑出了声。
还有一次,巴老的公子李小棠《关于行规的行话》发表后,在北京反响很大,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巴老,但他听了并没有接口夸儿子,而是突然说了一句,“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聪明了。
”这怎么是缺点呢?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愕然地望着他。
还是一旁的李小林解释说,最近上海某报刊上有一篇评论李小棠作品的文章,最后的一句话说,可惜作者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聪明了。
原来巴老又是借用别人的话,幽默了一次。
我还记得,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上午,我和一位报社记者在巴老家里闲聊,正遇邮递员送邮件来。
巴老从九姑妈递过来的一叠报刊中,拣出一封红蓝斜条花边的航空信,我知道这是冰心的专用信封,巴老立即用剪刀仔细剪开信封,取出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笺。
我从他的镜片后的目光中看到他的欣喜。
我走了过去,巴老把信笺交给我看,原来是冰心的一张墨宝,在一张狭长的宣纸上写着:巴金老弟存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冰心一九九零年八月十日冰心老师的字写得多么俊秀飘逸,她是借用了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前人联句,以表明二位文学巨匠的纯真情谊。
这位记者从我手中接过联句,欣赏了半天,然后走近巴金,笑嘻嘻地对巴老说,“巴老,您能不能借给我复印一下?”这一唐突要求让我也愣住了,场面真是尴尬。
高考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巴金作品

巴金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
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语文巴金韵意美文素材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高二语文巴金韵意美文素材巴金老先生在情感基调的塑造上偏于灰暗,但并不妨碍他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
无论是腐朽专制的高老太爷,还是逆来顺受、不抵抗主义的觉新;无论是不太出众,但是最后勇敢追求幸福的觉民,还是具反抗精神却又无奈过于天真的觉慧……巴金老先生将情感宣泄无余,塑造了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他们,或愤怒,或痛苦,或绝望,沉重的无奈感令我窒息,不忍再看,总是忍不住对着书本愤慨唏嘘,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觉新的无奈,太过无奈。
虽有反抗进取的精神,但高家长子继承人的身份束缚了他的身心,久而久之束缚了他的思想。
他继承了家业,习惯了服从于家族,封建思想一步步蚕食了他,逆来顺受的不抵抗主义已深入骨髓,无从反抗。
他是爱情上的悲者,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听从家族的安排,娶入一个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妻子与旧爱之间摇摆不定,苦了旧爱,伤了妻子,蓦然回首,尽皆无法相守,独留他在桃林徘徊。
想反抗,却悔之晚矣。
觉新的懦弱是他的无奈,但封建腐朽的社会更加剧了他的不幸。
觉慧也很无奈,身为高家三子,接受了较为先进开放的思想教育,让他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弊端,他有反抗精神,但却太过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反抗这个黑暗现实。
用他的热血反抗社会,却断送了爱人的性命。
归根结底,是黑暗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剧了他们的不幸,放大了他们的无奈,就像一个舞台,用幕后黑手操纵一台傀儡戏,身在其中,身不由己。
巴金先生用高家这一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越是深入,越是触目惊心,为后人长鸣警钟,闯过黑暗的社会与生活,更需要我们去珍惜与开拓,以史为鉴。
闲庭漫步,恍然间又回到那黑瓦红柱,摆设着石狮的高公馆门前,一幕幕情景走马灯般闯入脑海,定格,便是永恒,带着无限韵意。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巴金未留分文遗产给后代素材

未留分文遗产给后代
《巴金全传》的作者陈丹晨表示,10年前参加巴金先生的葬礼感触良多,巴金先生的讣告,全文很简单,“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同志因病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莎士比亚去世的时候没有头衔,鲁迅在逝世的时候也没有头衔。
今天我们缅怀巴金,应该是以一个文豪的身份进行,因为巴金生前把名利看得很淡。
”
巴金办过出版社,当了约14年的总编辑,那时候只有几个人,他又要当总编辑、又要编书、又要校对,书发出去前,他跟出版社的伙计一起打包,他打包的技术很好。
“他这个总编辑是什么都干的,但是他一分钱也不拿,14年的总编辑就是义工,不领工资。
而且他自己写的书不在自己的出版社出,在外面别的出版社出。
”陈丹晨说,“1993年在杭州,他告诉我,最近在考虑后事,怎么写遗嘱。
他说家里的钱,他准备都捐出去。
我说,你得给小林他们留一点吧?他说不留。
他说话的神态我还记得,很坚决。
他的孩子对父亲的这种做法很理解。
”
巴金主张文学创作要无为而治,他告诉陈丹晨等人,不要迷信权力、崇拜权力,更不要去钻营。
“如果你当了官,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好事。
你在出版社当编辑,应该做一个好编辑;教书,就应该做一个好老师;当官,就应该做一个好官,这些都是应该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爱听的歌——《那就是我》
巩成国
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离我们而去,他留下的1300万字的著作中有一本小册子《巴金谈人生》,记录了巴金老人对人生、对生命及生活的各种看法及体验。
其中《人民与我》一文中写到:“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
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
”
《那就是我》是一首老歌,由著名词作家晓光作词,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于1982年创作。
这是一首情意荡漾、立意新颖、令人难以忘怀的思乡曲。
歌曲中连续的三个“那就是我”,紧扣主题,句句打入人们的心坎,深深地留在耳边脑际。
随着这首歌的旋律,人们仿佛看见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向着熟悉的故乡和慈祥的妈妈,倾诉着自己日夜思乡之情。
这首歌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
第一段给人一种连绵不断、情意盎然之感,忧伤之中又带有几分激动。
第二段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思乡之情更加激越,恨不得马上飞向远方,尽情享受乡土的芬芳和慈母的抚爱。
又一次连续三个“那就是我”,一个很长的全曲最高音出现,这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第三段更加深了游子那依依不舍、念念不忘的思乡情调,使人随着音乐的慢慢结束而令人为之神往。
特别是最后的结尾,用高八度演唱,使歌声飘向远方,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巴金老人的作品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那么,一首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为何能够拨动了巴金老人的心弦呢?
巴金老人如是说:“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足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可是我像一支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
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
……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的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泥土,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在一同生长。
”
一首难忘的思乡曲《那就是我》,其歌声中流畅的旋律同巴金老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拳拳的爱国之心与对家乡眷恋的真情,被巴金老人用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任何人在听这首《那就是我》的时候,都有一种寄托和思念,因为就像歌中所唱到的不仅仅“那就是我”,也是“那就是你”,“那就是他”。
音乐能够打动你,让你为之动情,更能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就是音乐的神奇,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