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神经调节习题和答案

神经调节习题和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3.(2012·上海高考)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4.(2013·洛阳统考)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C.ATP的合成和分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5.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6.右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7.(2013·南通一调)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8.如下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

2016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

2016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含解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 B2.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

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解析】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题图中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反射弧为a→b→c→d→e,痛觉在大脑皮层(甲处)形成,而不是脊髓(乙处)。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 B3.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解析】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而①②代表的都是膜外电位,A 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表示的属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调节研究要求:基本要求:1.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1.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C)神经元。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效应器只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4.XXX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C)③①④⑥②⑤。

5.某人因受外伤,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开。

一般情况下(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8.神经冲动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通过膜电位变化产生的(C)局部电流。

9.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第二章讲述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着重介绍神经系统的调节。

研究要求包括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则是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部分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8单元 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8单元 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必修3第8单元第26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过程中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内环境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Na+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离体时,刺激神经纤维中间的一个点,产生的兴奋向两个方向传导,A错误;静息电位主要由K+产生和维持,内环境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不变,B错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突触后膜内,C正确;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进入组织液而不进入血液,D错误。

2.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A错误;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由B传到A,不能由B传到C,B错误;Ⅰ处是突触前膜,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上的突触后膜有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该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3.(2019·湖南株洲一模)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答案B解析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食物引起味觉的过程是食物刺激舌头上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味觉形成,这个过程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两个反射弧不同,C正确;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出现了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的现象,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系(突触),D正确。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详解)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详解)

必修三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1·宁德期中)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B)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B 正确;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到后膜,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C错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中K+外流有关,与Na+浓度无关,D 错误。

2.(2021·武昌区模拟)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解析]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 错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不发生改变,不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3.(2020·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解析]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给肌肉细胞,A错误;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兴奋的传导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K+浓度急性降低一般不会改变兴奋传导过程中的强度,C错误;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膜电位的基础,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只要给感受器一个刺激,就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B.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在某处给予一有效刺激,电流计一定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D.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说明发生了反射解析:选C给感受器一个适宜刺激、且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若给予的一有效刺激部位位于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之间、且距离两电极相等,则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的两极,灵敏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因此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C正确;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则没有发生反射,D错误。

2.(2019·潍坊期末)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解析:选B反射弧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错误;胞外Na+内流产生了动作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受激素的影响,D错误。

3.(2019·济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B.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C.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解析:选C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反射过程中,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完成,D正确。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应B.应激性C.适应性D.反射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C.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D.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C.下丘脑、脊髓D.脊髓、大脑皮层4.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

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

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C.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7.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

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均有阻断作用,施加该药后,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药物应施加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B.该药物只能识别α受体,不能识别β受体C.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无阻断作用D.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8.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也是正电位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表现为正电位9.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部分膜的结构及功能的表述有误的是()A.叶绿体内膜——在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B.线粒体内膜——ATP合成酶使ADP和Pi形成ATPC.突触后膜——接受刺激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高尔基体膜——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10.如图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醇通过a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甘油通过b方式进入细胞B.葡萄糖通过b运输方式进入人的红细胞C.Na+只能通过c运输方式进入细胞D.神经递质通过c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二、综合题11.图甲是神经元模式图,图乙是脑的纵剖面图。

2020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后卷【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及详析

2020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后卷【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及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2017·浙江11月选考单科卷)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B.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C.该神经元位于膝反射的反射中枢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传播解析:选D ①是树突而不是神经末梢;该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解析:选D 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3.(2019·潍坊质检)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C.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选C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单向性的原因是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

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GABA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B.GABA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C.BZ会降低肌肉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D.Cl-内流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解析:选A 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当后膜受到新的刺激时,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的难度加大,因而GABA的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GABA能使其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通过该蛋白内流,说明结构改变后的GABA受体也具有转运Cl-的功能;药物BZ能提高该蛋白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增加,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抑制加强;Cl-通过GABA的受体蛋白内流,使膜两侧静息电位水平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精练(完美解析版)一、选择题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解析: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答案:C2.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析:若题中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为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答案:C3.(密码原创)去除蛙的脑而保留脊髓,做成脊蛙。

用夹子夹住脊蛙的一腿使之不能收缩,用稀醋酸刺激这一条腿,蛙的另一条腿将弯向受刺激的腿进行搔拔。

此现象说明…()A.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也能发生反射B.未受刺激的一侧也有此反射的感受器C.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D.神经冲动传到脑,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未受刺激的腿,使之弯曲搔拔解析:A项,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神经中枢反射不能发生。

B项,刺激夹子夹住的一侧,只有此腿的感受器受到刺激。

C项,受刺激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一侧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传到另一腿。

D项,脊蛙已经去除了脑。

答案:C4.下图中①~④处能发生神经递质活动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①是细胞体膜,④是突触小体膜。

答案:D5.如下图甲所示,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1~2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

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向左为正,向右为负。

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情况,绘出的曲线如图乙,正确的是()解析:题中a部位兴奋时膜外为负,b处膜外为正,指针偏向左,曲线上显示为正电位;兴奋传至ab之间时指针不偏转,曲线显示为0电位;兴奋传至b点时,指针偏向右,曲线上显示为负电位;兴奋传至b点后指针不偏转,曲线显示为0电位。

答案:D6.(2011·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S1~S4期间细胞膜内含有较多的Na+,而呈正电位B.刺激达到S5后,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C. S5~S8期间,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D.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解析:由题图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没有产生兴奋,细胞膜呈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细胞膜外含较多的Na+。

刺激强度在S5~S8期间,细胞产生兴奋,细胞膜上的电位为内正外负,但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说明在此阶段,兴奋并没有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综合两图信息可以看出: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答案:D7.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ATP的合成和水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答案:D8.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A.2处B.3处C.4处D.5处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轴突)通过突触间隙传给突触后膜(系一个神经元树突或胞体),所以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c处检测不到兴奋。

答案:C9.(密码原创)剥离蛙的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放于海水中,坐骨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若降低海水中Na+浓度,Na+通道开放,电位差会减小B.若增大海水中Cl-浓度,Cl-通道开放,电位差会增大C.若将坐骨神经—腓肠肌分别放置于海水、等渗KCl溶液、等渗葡萄糖溶液中,刺激坐骨神经都能产生神经冲动D.在坐骨神经与腓肠肌的接点处,兴奋双向传递解析: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是因为Na+内流,若降低海水中Na+浓度,Na+内流减少,电位差会减小。

受刺激部位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若Cl-进入细胞内会使得膜内正电位降低,电位差减小。

KCl溶液、葡萄糖溶液中缺少Na+,刺激坐骨神经不会产生神经冲动。

坐骨神经与腓肠肌的接点是突触,该部位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A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有关,而与感觉活动无关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w w w .x k b o m解析:A、C两项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的中枢,而不是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上有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等。

B项正确:(S区)受损,患者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D项错误:完整的反射弧包括5个环节,而渴觉的产生只需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个环节。

答案:B11.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解析:刺激c点在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因为在突触处兴奋不能逆向传递。

答案:C12.(2011·北京丰台)病例一: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病例二:乙酰胆碱是一种能引起肌细胞兴奋的递质,某种药物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

以上两种情况分别会导致()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持续收缩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肌肉持续舒张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肌肉持续收缩D.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持续舒张解析:受体失去功能后,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刺激神经,肌肉不能接受到神经冲动,不能引起收缩。

若某药物可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不分解,可使肌肉持续性收缩。

答案:C13.(密码改编)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表。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B.刺激b点引起③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分别刺激a点和b点,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偏转D.刺激a点,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解析:大脑皮层可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刺激b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无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不属于反射。

刺激b点,电流不能传到电流计,电流表指针不能发生偏转。

答案:Cx k b 1 . c o m二、非选择题1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麻醉或低温处理而破坏,就会发生传导阻滞或丧失传导功能,由此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它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图中的A和B相当于其中的________,A和B之间接触的部位叫________。

(3)A和B的遗传物质相同,释放的物质不同,这体现了________。

效应器细胞识别乙酰胆碱后细胞收缩,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细胞恢复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胆碱酯酶分解,这体现了________。

(4)乙知某些神经元含有NO合成酶。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NO可弥散到另一神经元发挥其生理作用,并起到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作用。

那么NO相当于一种________。

如果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因而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

由此可见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解析:(1)若神经纤维被破坏,则兴奋不能传递到效应器,反射不能完成,由此可见兴奋能传导的条件就是神经纤维的完整性。

(2)A和B连接着效应器细胞,A、B属于传出神经。

(3)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遗传物质相同,但表达的基因不同,所以两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分泌的物质也不同。

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本质不同,而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去甲肾上腺素不会被胆碱酯酶分解。

(4)神经元之间发挥作用的是神经递质,N O可以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起作用,相当于神经递质。

肌肉痉挛是兴奋持续传递而不分解导致的肌肉抽搐,这是由甘氨酸被阻止释放造成的,所以甘氨酸的作用是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1)神经元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2)反射反射弧传出神经突触(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能酶的专一性(4)神经递质抑制w w w .x k b o m15.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①②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A、B、C为突触,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如果图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若刺激图中①处,图中伸肌________屈肌________。

(填“收缩”或“舒张”)(3)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却不能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

①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

②实验材料:略。

③实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观察是否发生膝跳反射(或观察伸肌是否收缩)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观察是否发生膝跳反射(或观察伸肌是否收缩)。

④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