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材资源和未来

中国木材资源和未来
中国木材资源和未来

中国木材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林产工业产品总产量已名列前茅

2005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8458亿元(人民币,下同),林产制造业3422亿元,其中人造板产值1094亿元,人造板总产量6393万m3,其中胶合板2515万m3,干法纤维板2061万m3(MDF属于干法纤维板的主要品种),刨花板576万m3,细木工板982万m3。人造板总产量、胶合板产量及干法纤维板近3年增加的生产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位。纸和纸板总生产量与总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另外,木地板产销量仅低于欧盟总量,脂松香产品保持世界首位。

二、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2005年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hm2 。森林蓄积124.56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5325万hm2,蓄积15.05亿m3,占世界人工林总量的28%,居世界首位。

虽然中国是人工林大国,但基本以中幼林为主,成熟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也仅为71.55 m3,为成熟天然林的41%,远不能满足人造板生产发展的需求。

中国现有用材林面积9940万hm2 ,总蓄积量72.1亿m3 ,年均净生长量4.9亿m3 ,2005年生产用材供应量为1.69亿m3 ,预测到2015年生产用材供应量为1.95亿m3 。

三、中国木材消耗量及进口量

中国年均净消耗森林资源3.65亿m3 ,其中国产木材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缺额部分依赖进口木材,供给缺口1-1.5亿m3 。

2004年中国木材缺口已达1.09亿m3 ,比2000年增长了202%,预计到2015年中国生产建设用材需求量约为4.8亿m3 ,缺口将达到1.9亿m3 。

2003年中国进口木材及木材类产品约1.14亿m3 ,2004年约1.4亿m3 。胶合板生产、家具、地板用阔叶材长期依靠进口为主。国产纤维用材供应十分紧张,进口纤维类木材产品占年进口木材的80%以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每年进口木材类产品1亿m3 左右,进口额仅次于石油、钢铁而位居第三。

四、中国加快林业发展的举措和前景

1. 政策导向和支持

中国政府已高度重视林业发展,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指导性文件——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继续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重申必须大力加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社会造林。

2005年9月又下发林贷发[2005]129号文件“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6月出台《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2.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一——中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为加快人工林的发展,中国先后制定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规划》和《全国林纸一体化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

速丰林基地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002年启动,主要布局于中国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地势比较平缓、立地条件好、自然条件适宜的18个省(区),以及其他条件具备适宜发展速丰林的地区,工程主要是通过加快人工林的培育,较快地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的有效供给,以缓解日益加剧的木材供需矛盾。

截止到2005年,对18个重点省(区)的初步统计,已经营造速生丰产林348万hm2 ,其中纸浆原料林占34.66%、人造板原料林占43.13%、大径级用材林占8.77%、竹材占4.26%、珍贵树种和特种用材林占2.02%,其他工业原料林占7.16%。

规划到2015年,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1333万hm2,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供木材1.4亿m3 ,可支撑木浆生产能力近1386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2150万m3,提供大径级材1579万m3,约占全国生产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使国内木材需求基本趋于平衡。

五、实行积极的鼓励投资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造林也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渠道。2003年中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479个,资金规模达到3.7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6.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4亿美元,国外借款8976万美元,无偿援助3873万美元,分别占林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65.50%、24.10%和10.40%。

2004年中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是472个,利用外资额度达到6.3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0.2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57亿美元,占林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56.4%,83.3%的外资集中在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竹木加工领域。

在中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的所造林面积中,外商造林面积达到了10.3%。据现有资料报导,下列外商的投资项目有:

●纸业公司斯道拉·恩索(STORAENSO)与广西高峰林场签约,将投资1.5亿美元,营造

15万hm2速生丰产林,建设广西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林业基地。

●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与江苏泰州市政府签约,初期投资5亿美元,独资兴建亚太纸业林浆

纸一体化项目。

●亚洲浆纸金光集团(APP)已在广东、广西、海南完成造林面积13.3万hm2。最近又将涉

足湖北、云南投资造林。

●国际纸业巨头芬欧汇川集团(Upm-Kymmence Group)希望在广东雷州半岛造林。

●加拿大嘉汉集团继15年前在江西投资造林外,又打算在湖南投资。

●据传美国惠好公司正在同福建省洽谈投资造林项目。

据初步了解,外商在中国投资林业项目,享受国民待遇,免农业税、育林基金等,如果育林并有加工木片项目,木片销售时的增值税先缴后退,免企业所得税(这些免税政策未深入调查,仅供参考)

六、外商投资造林的几个建议

1. 外商在中国投资造林,要同当地(各省区)的林业规划相结合,18个重点省(区)的规划有所

不同,开发的进度也有差异。建议在投资前先同国家林业局的造林司接触,了解哪个省(区)有较大的缺口,哪个省(区)适宜什么树种?哪个省(区)对外商投资有更大的热情和优惠政策。

2. 除了在规划区域自行投资造林外,还有一种途径投资。有些省(区)的企业、林场当初是通过

政策向银行贷款造林的,目前的林区规模已形成,并且到了还贷期,但有些企业却无能力还贷,这时我司介入可进行收购,买成熟的林区,取得林地经营权。

3. 造林的省(区)应选择当地人造板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依托产业对材料的大量需求,但又要同

时避免已有大规模外资介入的地区。从了解的信息看,可以着重考虑浙江、福建、江苏省。在山东虽然国家已投资建设500万m3的原料基地,但由于山东人造板产业集中,所消耗的木材量大,也已出现材料紧张,况且目前还没有外商介入,也可作为重点考察之列。

4. 投资与回报估算,以雷州林业局投资为例,他们每公顷投资约RMB6750,年均生长量为21m3,

9年便可收回投资。要根据地域特征、周边的林产工业产业特点选择好适合的树种,既满足林产工业的原料需求,又能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和创造效益。

中国是如何来满足每年巨大的木材消耗需求

中国是如何来满足每年巨大的木材消耗需求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月1日~2日,发展中国家促进木材综合加工利用与贸易部级论坛在义乌成功举行。论坛上,来自几内亚比绍、东帝汶、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瓦努阿图、格鲁吉亚、泰国、秘鲁和马拉维等13个国家的27名官员和专家,与中国林业学者共同分享了“速生丰产人工林营造”、“非木质林产品培育”、“木材加工利用”、“国际林业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中国是如何来满足每年巨大的木材消耗需求

“中国木材加工企业如何处理原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废料?”“中国是如何 来满足每年巨大的木材消耗需求的?”在论坛上,来自秘鲁、东帝汶的一些官员提出了不少基于本国国情的问题。 针对锯末废料的问题,福马集团的代表崔晓东认为,以中国目前的木材加工技术,完全可以使一根原木的利用率达到100%的水平。“原木进行截断、锯解、再剖、板材截断、定尺等程序的初加工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边皮、锯末等废料。初加工的出材率在63%左右,其余的都为废料,浪费严重,木材的价值难以全部体现。但是我们通过对废料的加工利用,可以实现木材的100%利用率。”崔晓东说,“以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端头、枝桠材等废料为原料,可以回收用于生产刨花板、纤维板或集成材;而无法作为原料利用的树皮和木质粉尘、锯末等,则回收用于生产所需热能的燃料或生物质发电所需原料。”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木材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锯材、旋切、刨切、中纤板、刨花板、指接材、细木工板、贴面、家具、地板等环节,各种产品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并存,能够完全消化原木,达到100%利用。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金菊婉则对中国如何满足大量的木材需求问题进行了回答。“中国的木材需求主要靠两个渠道满足:一是靠进口,中国大约有35%的木材需要从国外进口,比如说在秘鲁或是东帝汶设厂,合作开发林业资源;另一个是依靠国内的种植林,种植林能满足大部分的木材需求。此外,像我们国内的竹林利用、废旧木材回收等方式都是解决中国对木材需求的渠道之一。” 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还对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资源开发提出了建议:一是木材综合加工利用应当由政府主导,进行工业园建设,同时完善木材加工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成林业加工产业的形成,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推力,形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姓名:程亚专业:土木工程1005 学号:2010011107 摘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各大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污染现状:国家和普通公民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一浅谈现有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的污染: 1.1 简述现状: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1.2 各大水系湖泊污染现状: 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总体上看,我国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2008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2007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km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流域内182个城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1、两极的终结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格局是指主要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格局是有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影响的国际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是21世纪初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重要前提。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英明预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① 从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僵硬的两极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不仅抑制了新生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冷战的终结解除了约束政治力量成长的集团政治框架,扫清了政治力量壮大的障碍。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新旧格局的转换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集中主要精力于内政外交战略的调整与谋划,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活跃局面。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苏联的解体、格局的演变、经济和科技地位的提升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实力无与伦比,这是构成两极政治格局的客观经济基础。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步伐加快,WTO、IMF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和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俄白哈吉四国关税同盟、十国大东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国别经济的开放和参与为基础的,但是,其最大特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公司,而非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一致。这样,国家对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尽管美国作为世界经济超强国家具有控制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巨大能力,但是,它要建立经济霸权会遇到更多的制约和阻力。经济全球化使封锁、控制等传统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促使它们在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而经济的区域化的本质在于经济权力的板块化,那些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巨大力量的区域经济集团必然会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这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在实践上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温床。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 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 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 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 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 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 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 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 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 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 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 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 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 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 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 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 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 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 树木枯死。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 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

中国家具耗用木材知多少

中国家具耗用木材知多少 中国家具每年用掉的树木种在一起相当于10个香港的面积。可想而知,中国家具每年所用木材需求量之大。 中国家具业过去的传统用材是实木,在计划经济时代(1978年以前),中国家具耗用的木材占全国木材消耗量的11%,2005年则下降到9.1%。1999年全国木材消耗1.4亿立方米,其中家具耗用2400万立方米。2004年家具耗用木材4400万立方米,5年时间,中国家具用材几乎增加一倍,2006年耗用木材下降到3800万立方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具业开始大量采用人造板制造家具。 中国最大家具出口企业台升集团,生产两亿美元的木质家具,要耗费8.2万立方米木材和9.3万立方米人造板,人造板比例占53%。我国家具第一大省的广东,每年耗用人造板900万立方米。大中型家具企业,按材料利用率计算,人造板比原木利用率高,原木为60%,人造板利用率达到90%。 中国家具用材与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比较,同样做一件家具,中国比日本要多用3.8 倍的木材,比德国要多用4.2倍的木材。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实木材的比例为47%,而美国的一项调查,实木用于家具制造的是23%(中国比美国高一倍)。意大利为家具生产大国,而使用实木的家具仅15%,实木一般都用来制作高档的传统家具。 我国木家具企业到底有多少?据2002年工业普查统计显示,规模以上家具企业26320个,其中木家具企业20218个,占了76.82%。轻工业信息中心统计资料,2005年我国出口的137亿美元的家具中,木家具有46.58亿美元,占33.83%,2006年木家具出口87.8亿美元。 自1998年中国国内禁止采伐原始林以来,中国木材依靠进口的趋势强劲增长。据统计,到2003年,木材已成为仅次于石油和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2004年进口原木2600万立方米,2006年中国进口木材(原木和锯材)380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进口木材约4300万立方米。 来自美国的一份数据分析显示,未来10年里,中国对工业木材的消费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该分析还预测说,中国国内的木材供不应求,平均每年要从国外进口0.8亿立方米的木材。 中国每年进口的大量木材,90%被加工成木制品出口了。以2005年为例,全年进口原木2956万立方米,而当年出口的木制品(包括家具、人造板、木门、地板等)折合木材也达2660万立方米,相当于进口木材的90.06%,这其中大量又都是人造板材。 木家具属于资源性产品,由于绿色环保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国家不鼓励出口。所以,我国木家具出口大幅回落。2002年占47%,2004年占35%,2007年则下降到29%。据透露,今年底家具出口退税有可能全部取消。2009年出口必须向商务部申请配额.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 8×108km3,其中97%为海水。而占地球总水量2. 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 29%,河水占0. 01%,大气水占0. 04%。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 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 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 7%。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简而言之就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各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3]统计显示, 1997—2006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下降状态, 然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用水量还在逐年增长。 水资源短缺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首先,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步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其次,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在所有产业中,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最后,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的情况是: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此外,水污染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乐严重的影响: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中国木材含水率明细表

中国木材含水率明细表 1、什么是木材的含水率? 正常状态下的木材及其制品,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水分。我国把木材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绝干后木材重量的百分比,定义为木材含水率。 含水率可以用全干木材的重量作为计算基准,算出的数值叫做绝对含水率,并简称为含水率(W,%)。计算公式: W=(Gs-Ggo)/ Ggo×100% 其中:W——木材绝对含水率; Gs——湿木材重量; Ggoo——绝干材重量。 2、掌握木材含水率的重要性 为什么有些木门、木地板、木制家具等木制品销售出去以后会出现开裂、变形等质量问题呢?怎样减少这些问题对木业企业的损失呢? 木制品制作完成后,造型、材质都不会再改变,此时决定木制品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就是木材含水率和干燥应力。生产制造企业需要正确掌握木制品的含水率。当木制品使用时达到平衡含水率以后,这个时候的木材最不容易开裂变形。 销售木制品的经销商,也应该对所销售的产品的含水率进行检测,掌握所销售产品的质量状态。选择产品质量好的厂家,凡是注重产品质量的生产厂家,都会对其产品的含水率进行检测。 对于高素质的采购木制品的部门,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也越来越多地注重木制品的含水率指标。过去国外的采购商就很注重这一指标,许多做出口产品和半成品的木业厂家对此深有体会。 3、木材干燥,越干越好吗?应该干燥到什么程度呢? 木材置于一定的环境下,在足够长的时间后,其含水率会趋于一个平衡值,称为该环境的平衡含水率EMC。当木材含水率高于环境的平衡含水率时,木材会排湿收缩,反之会吸湿膨胀。例如,广州地区年平均的平衡含水率为15.1%,北京地区却为11.4%。干燥到11%的木材用于北京是合适的,可用于广州将会吸湿膨胀,产生变形。所以说,木材干燥要适当,并非越干越好。不同地区、不同用途,对木材含水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4、木材平衡含水率: 木材在一定的空气状态下,最后达到的吸湿稳定含水率或解吸稳定含水率,叫做木材的平衡含水率(木材水分稳定状态)。 5、我国主要城市木材平衡含水率年平均值: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概要:本文予以简析中国近来的水资源状况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部分成因,并且归集了一些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是若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便要节流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短缺成因措施环保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的美称。而中国得以的如此美称,都离不开一种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例如中国。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根据最近水利部全国第2次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8万亿m3(648 mm),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其中地表水2.67万亿m3,地下水0.81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1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 200 m3,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预测到203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 750 m3。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首先,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2]。其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上看,东南、西南地区水量丰富,西北、华北地区水量贫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径流量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径流量不到全国的7%,耕地却占全国的40%[3]。再次,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等流域,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有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已成为排污沟[4]。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成因: 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造成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加 中国人口从开国以来迅速增加,加之我们还正处于第二工业的发展时期,所以我国不论是从经济,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对水有着大量的需求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

2018届高考历史核心要点6全球趋势下的世界格局素材

核心要点6 全球趋势下的世界格局 核心突破1美苏“冷战”1.“冷战”的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表现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其中心内容是遏制共产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④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它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苏联的对策 ①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经济领域之间的“冷战”。②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在苏联的主导下华约组织建立。它的建立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 “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 (1)消极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建立。

中国木材资源和未来

中国木材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林产工业产品总产量已名列前茅 2005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8458亿元(人民币,下同),林产制造业3422亿元,其中人造板产值1094亿元,人造板总产量6393万m3,其中胶合板2515万m3,干法纤维板2061万m3(MDF属于干法纤维板的主要品种),刨花板576万m3,细木工板982万m3。人造板总产量、胶合板产量及干法纤维板近3年增加的生产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位。纸和纸板总生产量与总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另外,木地板产销量仅低于欧盟总量,脂松香产品保持世界首位。 二、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2005年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hm2 。森林蓄积124.56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5325万hm2,蓄积15.05亿m3,占世界人工林总量的28%,居世界首位。 虽然中国是人工林大国,但基本以中幼林为主,成熟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也仅为71.55 m3,为成熟天然林的41%,远不能满足人造板生产发展的需求。 中国现有用材林面积9940万hm2 ,总蓄积量72.1亿m3 ,年均净生长量4.9亿m3 ,2005年生产用材供应量为1.69亿m3 ,预测到2015年生产用材供应量为1.95亿m3 。 三、中国木材消耗量及进口量 中国年均净消耗森林资源3.65亿m3 ,其中国产木材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缺额部分依赖进口木材,供给缺口1-1.5亿m3 。 2004年中国木材缺口已达1.09亿m3 ,比2000年增长了202%,预计到2015年中国生产建设用材需求量约为4.8亿m3 ,缺口将达到1.9亿m3 。 2003年中国进口木材及木材类产品约1.14亿m3 ,2004年约1.4亿m3 。胶合板生产、家具、地板用阔叶材长期依靠进口为主。国产纤维用材供应十分紧张,进口纤维类木材产品占年进口木材的80%以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每年进口木材类产品1亿m3 左右,进口额仅次于石油、钢铁而位居第三。 四、中国加快林业发展的举措和前景 1. 政策导向和支持 中国政府已高度重视林业发展,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指导性文件——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浅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 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我国;水资源;短缺

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4) (一)水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4) 1、水资源定义 (4) 2、水资源特点 (4) (二)水资源的重要性 (5) 1、调节气候 (5) 2、水磨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5) 3、水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6)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6)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6) (三)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6)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6) 2、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8) 3、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9) 二、我国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 (9) (一)社会、自然原因 (9) 1、人均水资源少 (9) 2、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组合不相适应 (9) 3、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 (9) (二)经济、人为原因 (10) 1、供水增长、防治水污染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10) 2、用水设施落后,用水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10) 三、我国应对水资源现状的对策 (10)

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 空间格局及其 发展趋势 08级地理科学一班 081060104 常飞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所谓“全球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人们通常用“极”(pole)来说明世界力量中心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突出作用.能够作为“极”的国家必须是实力极,增长极,引力极和辐射极。 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变化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不断发生变化,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的转移和三个产业的比重的变化。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比重由第一产业为主转为第二产业为主,再转为第三产业为主。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化的重点和趋势。 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迫切要求走相互合作的道路,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成为经济全球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发达国家对工业产品需求的下降,缩小了国内的工业市场;工业发达的地区生产能力强大,相互间的竞争使生产能力过剩,使得一些企业停产、破产。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这机遇和挑战。由于技术和资金和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 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和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面临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出路,因此相互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同时为了保护贸易,也会出现相应的维护和引导的组织。 1、各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技术交流与创新,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国依存度小。 2、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现了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一体化组织。在确保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互利互惠,在很多领域上相互合作和支援,成员国之间共同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渠道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跨国公司通过高质量和性能的产品以及优良的售后服务将更能争取到国家市场地位。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孙景生;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 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