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课文鉴赏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于临别赠言。

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十分清晰。

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苦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

这一段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月裘葛之遗”,与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纹袍蔽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去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之优越: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分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

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

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

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

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

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

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

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写法而言,除全篇主体结构进行对比之外,在具体记叙的'过程中,又处处予以对比。

在记叙自己勤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

譬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对比;在记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时,又以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及解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宋濂的著作。

全文如下: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的代表作。

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

序是一种文体,它源于《诗大序》,后世变为书序和赠序。

本文即属后者,这是作者写给一个同乡后生的临别赠言。

作者德高望重,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苦经历现身说法,劝勉后生学子,希望他们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自勉,发奋学习。

文章循循善诱,恳切周至,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蔼然有长者之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本文劝人向学,实是一篇议论文。

然而,我们通观全文,却发现全文绝少有议论处。

盖作者深谙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因此他全用事实说话。

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与切身感受来启发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自励精进,真可谓:夫子循循善诱、现身说法。

作者叙述早年的求学经历,围绕“勤”、“艰”两字落笔,突出当年之艰。

作者选择三个事例。

其一,求书之不易:“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其二,问学之难:“尝趋百里”,“执经叩问”,“色愈恭,礼愈至”。

其三,外出求学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

由于事例真实感人,故而说服力极强。

二、巧用对比,突出主旨。

本文通过对比法结构全文。

第一段记述早年经历与第二段列举今日诸生的优越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全文最基本的骨架。

这些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衣食:廪稍之宫、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四层对比,昔日艰难今日优越显而易见,进而揭示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余幼时即嗜①学。

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④假⑤借于⑥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⑦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⑧。

录毕,走⑨送之,不敢稍逾约⑩。

以是(11)人多以(12)书假余,余因(13)得(14)遍观群书。

既(15)加冠(16),益(17)慕圣贤之道(18)。

又患无硕师(19)名人与(20)游(21),尝趋(22百)里外从(23)乡(24)之先达(25)执经(26)叩(27)问。

先达德隆望尊(28),门人弟子(29)填(30)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1)。

余立侍左右(32),援疑质理(33),俯身倾耳(34)以(35)请;或(36)遇其叱咄(37),色愈(38)恭,礼愈至(39),不敢出一言(40)以复(41);俟(42)其欣悦,则又请焉(43)。

故余虽愚,卒(44)获有所闻(45)。

当余之从师(46)也,负箧(47)曳屣(4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4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50)而不知(51);至舍(52),四支(53)僵劲(54)不能动,媵人(55)持汤沃灌(56),以衾拥覆(57),久而(58)乃和。

寓逆旅主人(59),日再食(60),无鲜肥(61)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62)绮绣,戴朱缨(63)宝饰之帽,腰(6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65),烨然(66)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67)处其间,略无(68)慕艳(69)意。

以中(70)有足(71)乐者,不知口体之奉(72)不若人也。

盖(73)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74)学于太学(75),县官(76)日有廪稍(77)之供,父母岁有裘(78)葛(79)之遗(8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81),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82)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83)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84)人而后见也。

其(85)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86),非天质之卑(8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88)在太学已二年,流辈(89)甚称其贤(90)。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一、【课文全解】东阳:今浙江东阳县。

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

【余:我。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嗜:喜爱,爱好。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

以:来。

观:看。

假借:借于:从。

手自笔录:亲手用笔抄录。

译文: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大:非常。

弗:不。

怠:懈怠。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

译文: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毕:完成。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

译文:抄写完毕,赶紧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益:更加。

慕:仰慕。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学说。

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

尝:曾。

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经:“四书五经”的“经”,不是“佛经”。

叩,请教,与“问”同义复用。

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自己交流学习,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原文: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对照翻译:余幼时即嗜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鉴赏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从年轻时读书、求师、求学的经历写起,逐层道来,最后过渡到主题。

叙述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

先写自己,再写太学生,后写马君则。

写自己引出了写太学生,写太学生又引出了作为太学生之一的马君则。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