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绪论此复习重点由公共关系本科21班班长徐燕能同学整理在此深表感谢!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河流由于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远古时代,土地氏族村社共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不得买卖,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协田制,西周后期的井田制。
与生产力相适应。
“众人”“协田”是殷商时期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到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
孟子曾把这种集体耕作的田称为“井田制”。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同时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级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土地私有,争夺,买卖,家庭个体生产。
土地买卖出现。
春秋晋国时已有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商品经济发达较早,缺乏独立的性格,有依附性,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
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欧古代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自给自足,没有商业往来)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要点第一章科举考试1、什么是“世卿世禄制”?从最高统治者“王”到各奴隶主贵族,皆世袭。
有个别政治开明者破格提拔一些突出人才,如商汤,伊尹是汤妻的陪嫁奴隶:武丁重用傅説,傅説是从事“版筑”的奴隶,二人皆至相位。
2、简述汉代的察举制。
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科举考试制度?5、为什么进士第一名叫状元?6、殿试宋时为什么会成为定制?殿试唐时偶尔为之,宋时则成了定制。
有了殿试,进士及第就成了“天子门生”,被录取者对皇帝感恩戴德,避免唐时考官考生间的“恩师”“门生”关系。
7、从宋开始殿试为什么只分等级,不行淘汰?唐时殿试是淘汰性考试,从宋代开始殿试只分等级,不行淘汰。
殿试淘汰弊端大:1·考生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通过了会试,却被皇帝淘汰了,容易造成对皇帝的仇恨心理,唐时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就有不少这类被淘汰的考生参与其中。
2·唐和宋初,殿试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落榜,积累到宋初。
这样落榜滞留京师的人多达六七千人,对统治者十分不利。
3·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五甲,即五个等级(元顺帝后分三甲,第一甲只限三个人)8、简述王安石兴学的“三舍法”。
国子监学生分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等,初入太学为外舍生,2000人;外舍生一年岁时后,升入上舍100人;毕业时再考到上舍上等,等同进士,直接授官:考到上舍中等。
免尚书省试参加殿试;考到上舍下等,免乡试参加尚书省试。
9、元实行民族歧视有那两大最具代表性的表现?1·按种族将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按职业将人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10、元代中叶以后为什么要开科取士?元朝的科举考试在分级、考试内容、答题标准方面有什么新规定?11、为什么说元朝科举考试在考试、录取、任职方面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12、简述八股文的结构特点。
13、院试是什么考试?在哪里考?如何定录取名额?通过了是什么身份?有何好处?14、乡试是什么考试?考试的时间、地点、考生身份、考试内容各是什么?如何交卷、评卷、录取和发榜?解释名词:“秋闱”、墨卷”、“朱卷”、“荐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一系列的定义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合三个要点:(1)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历史发展的会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历史概念(3)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的全部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1)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的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不只关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关注不同阶层,民族,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不只观察共同点)二、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1、文化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的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3、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某种外部联系和状态。
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是一个文化现象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有文化发展中的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属于文化事象5、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某一文化事象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称为文化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建立夏朝。
8、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后期。
西周建立后,确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3、诸子百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四家?4、简述孔子或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5、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6、儒学是怎样崛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7、简述“经学”的形成过程。
8、原始先民的宗教崇拜主要有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9、考古学和民俗学一般将上古时期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即华夏文化集团,东夷文化集团和苗蛮文化集团。
10、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
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
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
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11、西汉司马谈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12、秦朝统治者在文化统一上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
13、西汉时期,为了统一文化思想,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4、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汉武帝以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同,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15、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东汉人张陵创立,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个道教派别。
16、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
认为“道”是“虚无之柔,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强调信徒“修道养德”,以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
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
1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初依附于玄学,最终则代替了玄学的地位。
隋唐两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18、宋文化以理学为奠基石。
宋代理学由五位儒学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制。
创始人是周敦颐,朱熹是集大成者,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1、简述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过程。
两次中外文化交汇有什么不同?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1、词汇(语汇)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汉语的结构特点。
3、简述汉字的特点。
4、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主要文化信息。
5、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贡献。
6、汉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文言文(古代汉语)和白话文(现代汉语)两个阶段。
7、按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种类型。
其中,汉语是“孤立语”的突出代表之一。
8、世界上的文字按功能主要分为表音文字(如拉丁语系、英语)和表意文字两种(如汉语)。
9、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阶段。
10、人们通常所说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最早是由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出来的。
但大致说来,汉字构造的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转注”和“假借”是汉字运用的条例。
分别写出甲骨文中的三个指事字和三个会意字。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1、列举三种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简述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试阐述科举取士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3、列举6-10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简述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
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5、简述中国古代的主要教学思想。
6、怎样理解“温故知新”与“学思并重”这两种教学思想?7、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当时产生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
8、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
汉文帝二年,下诏选士,“举贤良方正之士”。
中央政府对各地选上来的士人,经过测试加以任用。
汉武帝时,除选考贤良方正外,又开始有察举孝廉等举措。
9、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
10、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学制体系。
中央政府设国子监总辖各级学校。
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1、隋唐时期创立了影响以后历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唐代科举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武则天时,又兴“武举”。
到明清两代,选士制度仍实行科举考试,且科举制已相当模式化,考试程序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12、“书院”是唐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机构。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鹭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
13、“蒙学”是明清两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初级教育形式。
蒙学的教材多是字书,以识字为主,最著名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启蒙丛书之一。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1、试阐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2、怎样理解“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3、为什么说“中和之美”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4、中国古代绘画显示出那些共同的美学原则?5、中国古代艺术的两大基本类型是阳刚与阴柔。
6、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包括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
7、中国古代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种主要类型。
8、中国古代绘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和民间绘画五类。
写出四幅最著名的中国古代绘画及其作者、朝代。
9、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
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兰亭集序》等;颜真卿是楷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颜勤礼碑》等;张旭是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等。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1、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名著?2、中国古代史书主要分为哪几种体例?各种体例的代表作是什么?3、简述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5、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是继《春秋》之后产生的又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体例更加完备,记事更为详实,文字更加优美,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起三家分晋(战国),下迄五代末年,共294卷,体例严谨,结构完整、叙事翔实、注重考证。
6、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史书的始祖。
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上古历史的一次大总结,曾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纪传体的代表。
7、《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纪晓岚等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8、“二十四史”是我国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它包括:01.史记(汉·司马迁)02.汉书(汉·班固)03.后汉书(范晔、司马彪) 04.三国志(晋·陈寿)05.晋书(唐·房玄龄等)06.宋书(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08.梁书 (唐·姚思廉)09.陈书(唐·姚思廉)10.魏书(北齐·魏收)11.北齐书(唐·李百药)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徵等)14.南史 (唐·李延寿)15.北史 (唐·李延寿)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宋史(元·脱脱等)21.辽史 (元·脱脱等)22.金史(元·脱脱等)23.元史(明·宋濂等)24.明史 (清·张廷玉等)9、魏晋南北朝时,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纪传体的代表,此二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二十四史“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