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2、狭义文化关注的精神活动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广义文化:1、它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它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着力挖掘崇礼尚仪、忠厚正直、阔达淳朴等文化理念3、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4、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5、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6、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象: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有:篆刻、珠算、皮影戏、藏戏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相关时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四诊:望、闻、问、切。
切脉的方法应用,创立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西周:“天下”的概念已经十分清晰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半地穴式;江南地区的原始建筑——杆栏式结构的居巢;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辽河流域,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发现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的地理面积基本和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学疏流播。
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7、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9、六经: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在这些古代文献典籍中,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0、重和去同(贵和尚中):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
糅合儒、道而成。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答:先秦诸子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经过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答:①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③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④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
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
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
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
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
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
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
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
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
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
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
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
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系都按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伦理原则的具体运用与体现。
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传统礼俗讲究等级区分,要求人们各安本分。
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规范性。
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约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当三纲取代五伦成为伦理准则之后,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礼制具有了礼法的意义,其对民众生活的规范性走向了极端,变成了束缚人性的绳索。
●简答题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
而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三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
的思维方式。
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③造成“诚明合能”的人
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
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
而进入现代科学。
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资本
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空想
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心性之学”重
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
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特点。
以鲁班传说为代表,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二是无法合作性,说明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
三是唯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
3、中国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
①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②因过度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
田,致使那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
得十分严重。
③由于中上游地区林木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在逐年增
加。
④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4、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中唐以后到北南两宋社会方面的变革,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
历史上销声匿迹。
其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唐末农民大
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的阶层以致命一击。
最后,唐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财富力量集中到城市,市民阶层兴起,市井因
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与市井的新文化层出不穷。
5、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
一、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遵循季节的规律投入劳力和创造收入。
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这种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第三,它打破小农经济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
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约的务农传统;这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制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可贵意识。
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文化政策
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独尊儒术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进而建立起的一种官方正统思想。
(在官方的最高学府——太学中推行儒术,以儒学为教。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4、天神祭祀
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尊祖、敬祖意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与依赖心理,定期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就是与祖先神灵对话的机会。
取得神灵的佑护,维持现实秩序是人神祭祀的主要目的。
人神祭祀包括宗庙祭祀、祭先王先师、先贤祭祀等。
5、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从此以后,“三纲”便成为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最有力的武器,
同时也成为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
“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