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Word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单选,填空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A在认知领域里,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质”相对。

B.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C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古代典籍里指教化情况更多。

‘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菀,指武》。

“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为时代的思潮。

3<判断>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判断>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带有各时代的普遍性。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

5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的。

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二,名解1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理解三要点:a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历史概念c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狭义>专指人类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理解三要点:a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b关注的是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的人文精神。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资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物。

6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特有的态度与看法,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

7国别文化:指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既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彳图次化椀论篆习要点(整理版J注1:这个整理版可能不一定很完善,大家如果发现有缺漏或者失误的可以补上或改正并且重新上传。

2、红色部分是我认为可能会考的考题得分点,大家可以参考。

3、大题部分相信大家都有抄下来了,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己经整理好了,哪位整理好了的可以传上来一起共享哈。

祝大家考试顺利!1、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2、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3、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4、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6、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2、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1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14、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1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16、商鞅制定连坐法,17、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2.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3.中国的人口格局——东南人口稠密区,西北人口稀疏区4.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影响最大前一人数最多的由北向南的迁移5.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6.中国气候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7.中国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8.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9.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构成了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10.古代中国形成的不同区域文化格局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1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2)专制主义严密12.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两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13.两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其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14.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5.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封建家长制16.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下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7.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18.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19.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20.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原是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21.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3.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就是禅让制24.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黄帝、炎帝)、东夷(蚩尤、后羿)、苗蛮(伏羲、女娲)三大文化集团25.周人的“礼”的内容“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26.西汉司马淡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2.中国,印度,阿拉伯,埃及,巴比伦的古天文学中都有28宿,形成最早的是中国;3.元代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编订《授时历》;4.形神学说研究心理与生理,病理的关系;5.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初期的麻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6.唐,宋两代造纸业又有重大发展,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蠲纸; 7.元代继泥活字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8.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实用性,整体观(最能集中体现中国科技整体观的是中医学)第八章 1.《学记》和《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2.晋代中央学制分为两种,一,国子学,二,太学;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的三大要素);二,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4.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第九章 1.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2.秦汉以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4.“诗仙”李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5.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以单独称为“元曲”;6.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明代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是著名的长篇小说;第十章 1.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即饕餮纹和人寿共生;2.古代宫殿建筑具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3.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纂,隶,楷,草,行;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代表作《颜勤礼碑》;第十一章 1.《尚书》是较早且更具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殷,周王朝的大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它的特点是文句简短,措词隐晦;2.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断代的初祖;3.“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的;4.“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批评史事,二,批评史书;5. 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第十二章 1.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四维七体”四维即礼,义,廉,耻,七体即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诎樽,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董仲舒“三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了这一点),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3.“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4.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人伦,人道,人性;第十三章 1.宗教的本义是人与神的一种关系;2.我国远古时代出现自然,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尤以自然神崇拜,鬼魂崇拜最为盛行;3.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4.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教佛教;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第十四章 1.六经:《诗》《书》《礼》《义》《春秋》《乐》(不传);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3.“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说的;第十五章 1.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2.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尊君思想,比如韩非,孔丘,董仲舒,韩愈,程颐,朱熹;3.由恻隐之心立论,引发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合称为四个“善端”;第十六章 1.中国文化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第十七章 1.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第十八章 1.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2.1940年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有一篇专门论述新民主主义论,说它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简答题1.简述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答:(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2.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指南针的发明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新大力发现的重要条件;3.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答: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4.简述我国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答: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有:现实性;广泛性;世界性;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5.简述中国地理环境对社会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与封闭;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6.简述西周的文化创新及其意义;答: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方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周人的“维新”表现在(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建立,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2)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便是所谓的“礼制作乐”;意义:(1)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2)周人所确立的礼,,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论述题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必有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中国社会机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