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燃烧的类型、产物和温度
燃烧学第一章资料

国产重油的牌号:是以60oC时重油的恩 氏粘度数值来命名。
我国汽油的牌号
93号汽油? 97?
异辛烷C8H18的辛烷值 100 正庚烷C7H16的辛烷值 0
不同配比的标 准油样,ON (异辛烷的体 积百分比)
研究法辛烷值 (RON)
v=8.00E-8.64/0E,mm2/s(当1.35< 0E<3.20)
v=7.60E-4.0/0E,mm2/s(当0E>3.20)
或统一用v=7.7530E-1.784/0E,mm2/s
燃油的粘度值与它的化学成分、馏程、温度和压力 等多因素有关。
闪点和燃点
燃点(着火温度、着火点)
燃油在常压空气中能自行燃烧起来的最低温度 称为燃点,也称为着火温度或着火点。
闪点
燃油被加温到某一温度,油面上的油蒸汽发生 闪火现象,此时油温叫做油的闪点。
通常燃点较闪点高10~30℃。 闪点是燃油储存中的防火指标。
凝固点和沸点
凝固点 盛有燃油的试管倾斜45o ,燃油油面在1分钟 内仍保持不变时的温度。 凝固点越高,流动性越差 凝固点越低,流动性越好
沸点 无固定沸点,只有一个温度范围,沸腾从某一 温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连续进行。 石油蒸馏就是收集不同沸点的镏出物
褐煤的特点
碳化程度较低 易风化、易氧化、自燃 不适于远地运输和长期储存 含碳较高40%~50% 挥发分较少 Vdaf>40%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11.5~21 MJ/kg 易燃烧,不粘结
低质煤的特点
发热量低 灰分高 含水量高 高硫量 易结渣 一般不能单独燃用
固体燃料基成分表示法
1.1.2 液体燃料
2.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按所处状态):气、液、固助燃物(氧化剂):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引火源(温度):明火、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三、燃烧类型1、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着火又称起火,它是日常生活、生产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与是否由外部热源引发无关,并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爆炸: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的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①爆炸按原理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②爆炸极限:可燃的蒸汽、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
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极限范围。
范围越大,危险性越高。
2.按燃烧形态分类:①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与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燃烧比较稳定,扩散火焰不运动预混燃烧:可燃气体预先同氧化剂混合后的燃烧。
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从管口喷出燃烧,流速过大会脱火,流速过小会回火。
②液体燃烧:a.闪燃: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b.蒸发燃烧:可燃液体受热后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遇引火源后发生燃烧,呈现有火焰的气相燃烧形式。
液体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蒸发出来的蒸气燃烧。
c.沸溢燃烧:正在燃烧的油层下的水层因受热沸腾膨胀,导致燃烧着的油品喷溅使燃烧瞬间增大的现象。
d.喷溅燃烧:储罐中含有水垫层的重质油品在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不断加大。
当热波达到水垫层时,水垫层的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蒸汽压力达到足以把水垫层上面的油层抬起时,蒸汽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燃烧类型有闪燃、着火、自燃、爆炸等,各种类型的燃烧具有不同的特点。
1.闪燃。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蒸汽;固态可燃物也会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光,这种现象叫闪燃。
能够引起可燃气体(含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蒸气)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燃不能引起易燃液体的持续燃烧。
闪燃虽是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但闪燃是液态、固态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前兆。
2.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开燃烧仍将持续进行,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能够引起着火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燃点或叫着火点。
燃点高于闪点。
一般说来,易燃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高1~5℃,而且液体的闪点越低,这一差值就越小。
如汽油、丙酮等的闪点低于0℃,这一差值仅为l℃。
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这一差值可达30℃以上。
在灭火中用冷却法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促使燃烧停止。
3.自燃。
自燃是物质不用点火就能够自行燃烧的现象。
自燃分为受热燃烧和自热燃烧。
受热燃烧是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时着火燃烧的现象。
自热燃烧是一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积聚引起物质温度持续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
造成自热燃烧的热能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吸附热、发酵热等。
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或火焰的条件下,能自动引起燃烧和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油品密度愈小,自燃点则愈高;油品密度愈大,自燃点则愈低。
因此,自燃点可以说明轻质油料比重质油料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影响物质自燃点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和散热条件等。
4.爆炸。
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
物理性爆炸是在热能的作用下,液体变为气体或蒸气,体积膨胀,压力急剧升高,大大超过容器本身的极限而发生的爆炸。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1.1.1 燃烧的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 燃烧的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称为有焰燃烧。
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在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无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叫做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可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容易自由结合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对于多数有焰燃烧而言,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可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如图1-1-1图1-1-1 着火三角形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热力学基础资料

1.3
燃烧热的测量和计算
定容量热计:燃烧热不做功,所以所吸收的 热 量等于使内能增加了 ; 定压量热计:燃烧热做功,所吸收的热量等 于焓增大了 h 。
一.燃烧热的直接测量 (两种方法)
二. 烧热的间接计算法 (化学两个定律)
拉瓦锡-拉普拉斯 ( Laplace ) 定律
盖斯 ( Hess ) 定律
0 h298
2
=-282.84kJ/mol
√ × ×
N2 (g) + 3 H2 (g) → 2 NH3 (g)
0 h298
=82.04 kJ/mol
生成热一定是由稳定单质化合反应生成1mol物 质的热量。
3. 反应热、生成热、燃烧热三者的区别?
生成热和燃烧热均是反应热的特殊情况;
当反应物是稳定单质,生产物是一摩尔的 化合物时的反应热就等于其生成热;
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暗示了热化学方程能够用代数方法作加减。 例:
碳和氧化合成一氧化碳的生成热
(产物中混有CO2,不能直 接用实验测定)
苯的生成热
(很难测定)
1.4
燃气的离解(dissociation)
概念
一、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化学平衡: 对一定温定压系统,若所有组分的浓度变 化率均趋于零,则称系统达到了化学平衡,是一种动 态平衡。
sP jR
0 0 0 0 H R h M h M h 298 C 298 s fS j fj
1 (393.51) 2 (285.85) 7.52 0 1 (74.85) 2 0 7.52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定律 –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 他变化 – 热不能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导高温物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究竟想说明 什么??
• 一个观察 (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有些事件不需要我们作任何努力就会“自然” 发生的 –有些事情只有当我们进行努力才会发生的
(其结果取决于我们努力的程度和我们如何来计划我们 的努力的)
第1章
绪论
• 两种典型的火焰,顾名思义,是表示了反应物的混 合状态。 –预混火焰中,燃料与氧化剂在有明显的化学反 应前已达到在分子水平的混合;电火花点火就是 典型的预混火焰的例子。 –扩散火焰中,反应物开始是分开的,反应只是 发生在燃料与氧化剂的交界面上,在此交界面上 ,混合和反应同时发生。蜡烛燃烧是典型的扩散 火焰的例子。柴油机燃烧既有预混燃烧,又有扩 散燃烧。
生成焓
• 稳定单质或元素在定压下化合成一摩尔化合物时的 热效应,称为生成焓。单位是kJ/mol。 • 标准状态:298.15K,1.013bar • C(s)+0.5O2(g)----CO(g)-110.52kJ
• CO的生成焓为-110.52kJ/mol
反应焓
• 某些化合物与化合物或元素在任意温度下进行单位 反应,产物和反应物的焓差,称为反应焓。 • 系统反应焓和反应前后各组分生成焓的关系为:
• 标准状态下的燃烧焓称为“标准燃烧焓”
热化学定律
• 拉瓦西埃-拉普拉斯定律 – 将化合物分解成单质时所必须供给的热能,等于 由单质生成该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能 – 化合物的分解焓等于它的生成焓,但符号相反 • 盖斯定律 – 无论化学反应是一步或多步进行,它所放出或吸 收的净热量都是相同的。 – 可用来计算不便直接测定的生成焓 – 可以利用生成焓计算过程的热效应 – 可利用燃烧焓计算过程的热效应。
–有些事是决不会发生的
• 不用作出任何努力而自然发生的事
– – – – – 生命中:变老 (人类与宇宙) 热力学相关的(能量) 水从瀑布流下 气体从高压膨胀到低压 热从高温向低温流动
• 我们努力可以改变的
–在生命中
延缓衰老过程 (对于人类而言,而不是 对于宇宙)
–热力学的过程 (能量) 相关 –用机械装置将水从低处向高处运送 –从低压向高压通过泵来送气体 –从低温向高温“泵” 热
定容热、定压热
定容热Qv:指物系进行一个定容的切不做非体 积功的过程中与环境交换的热。根据第一定律, 定容热等于物系内能的增量。 Qv=△U 定压热Qp:指物系进行一个定压的切不做非体 积功的过程中与环境交换的热。根据第一定律, 定压热等于物系焓的增量。 Qv=△H
热效应和生成焓
• 热效应:在定容或定压条件下,物系发生化学反应 时不做非体积功,且反应物和产物的温度相同,这 是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 热效应。 –定温定压条件下成为定容热效应,定温定压条 件下成为定压热效应。 • 单位反应:按化学反应计量式中个反应组分的计量 系数所示的摩尔数进行反应时,称为发生了一个“ 单位反应”
第1章 绪论
• 每一种燃烧类型还可以根据流体流动是层流还是湍 流来进一步分类。下表给出了各种燃烧类型的一些 例子。
燃料-氧化剂 流体流动 混合 预混 层流 湍流 层流 应用实例 平面火焰,本生灯火焰 火花点火发动机,低NO固定燃气轮机 木材燃烧,辐射加热炉,蜡烛 煤粉燃烧,飞机燃气轮机,柴油机, 氢氧火箭发动机
• 系统和环境
–系统:我们的研究对象 –环境:系统之外的所有事物
宇宙=系统+环境
• 热力学第一定律:宇宙的能量是守 恒的 U1-U2= W - Q
U1-U2 = 系统内能的变化 2 Q = 热 W pdV Wa W = 功 1 第一定律说明能量的形式可以相互 转化,即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 氧化剂的化学当量值:刚好完全燃烧一定量的燃料所需的要 的氧化剂的量。 • 对于碳氢燃料CxHy来说,其化学计量关系式:
Cx H y aO2 3.76N2 xCO2 y 2H2O 3.76aN2
a x y 4
• 按照化学当量比进行的反应,就是“单位反应”
化学计量学
第二定律的重要推论
• 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隔离物系中自发过程向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这是孤立系统的熵判据。 –平衡状态附近,过程是可逆的,熵的微分等于 零,表明熵到了最大值,从而表明可逆过程是自 发过程进行的限度。 –注意该原理只适用于孤立系统 –如在非孤立系中应用,要将环境包括进来组成 一个大的“孤立系” –定温过程:T△S-Q≥0
热化学定律
• 基尔霍夫定律 – 在定温 - 定压反应中有 – 定压比热
– 定温、定容系统 一般形式:
1.3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化学平衡
第1章
绪论
• 第一定律解决的问题是物质性质按指定要求发生改 变时,必须与外界交换多少各种形式的能。 • 这种变化能否自动发生,以及变化的程度如何,则 需要第二定律来解决
• 3.76=79/21( 体积)
mair 3.76 MWair m 1 MW fuel fuel stoic
• 化学当量空燃比
• 当量比
A F stoic
A F stoic F Astoic
AF F A
• Φ>1 ,浓混合气, Φ<1,稀混合气 • 过量空气系数 1 %excess 100 %
第1章
燃烧的类型、产物和温度
1.1 燃烧和火焰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3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化学平衡
1.4 绝热火焰温度
第1章
绪论
1.1
燃烧和火焰
第1章
绪论
•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剧烈放热化学反 应。过程中伴随传热传质、发光发烟等现象
• 火焰:进行燃烧反应的气体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第1章 绪论
• 气相燃烧按燃烧时燃料和氧化剂混合方式的不同可以 划分为预混燃烧和非预混(扩散)燃烧
–预混燃烧:在燃烧前燃料已与氧化剂充分混合,燃烧取决 于可燃混合气中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又称动力燃烧。理想状 态下只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的动力燃烧,应该是燃料、氧 化剂、燃烧产物、温度等参数时刻保持均匀,又称之为同步 燃烧。实际上的预混燃烧是先从局部开始,然后扩展到整个 空间,并不完全受控于化学动力学,是属于渐进燃烧。 –扩散燃烧:在燃烧时燃料才与氧化剂相遇,由于可燃气体 必须与氧化剂混合后才能燃烧,所以两者的掺混扩散速度决 定了燃烧速度。
热化学定律
• 基尔霍夫定律 – 该定律说明的是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 热效应与反应时系统所处状态有关。 –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下,其热效应的数值是不同 的 – 研究结果表明,△U和△H随压力的变化,只有 在压力很高时才显著,而温度对热效应的影响要 大的多。可以认为理想气体的△U和△H只与温 度有关
H n j h j ni hi
• 放热反应的反应焓为负值,吸热反应的反应焓为正 值。单位是kJ。
j i
燃烧焓
• 1mol化合物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完全燃烧时对应的 焓差,称为燃烧焓。 • 应当注意的问题: • 在生成焓的计算中,感兴趣的是产物,单位是 kJ/mol产物,燃烧焓感兴趣的则是反应物,单位 是kJ/mol反应物 • 完全燃烧:产物为完全化合物,CO2,O2
第1章 绪论
非预混
湍流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章
绪论
问题
• 如果你将1kg的甲烷与20kg的空气混合燃烧,最终 的产物是怎样的? • 如果将空气量减少到10kg,产物将如何?
• 如果你将1kg的甲烷与20kg的空气混合燃烧,最终 的温度如何? • 如果将空气量减少到10kg,最终的温度如何?
广延量和强度量
• 广延量的数值取决于物质的数量(质量或物质的量) • 大写字母来表示,如体积V,内能U,焓H=U+PV • 强度量以单位质量(或物质的量)来表示,它的数值与物质 的数量无关。 • 基于单位质量的强度量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比容v,比 内能u、比焓h=u+pv • 有两个例外,强度量温度T和压力P • 强度量和广延量的关系:
• 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火焰,所以燃烧和火焰是不 同的。
第1章
绪论
• 按照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分,可分为气相燃烧(有 火焰)和固相燃烧(无火焰) –气相燃烧:燃烧时可燃物和氧化剂均为气体。 特点是有火焰产生,多数燃烧属于这类,是一种 基本的燃烧形式。 –固相燃烧:氧化剂与固体可燃物直接反应。发 生在固体表面,又称为表面燃烧,特点是不产生 火焰,但产生光和热。 –要注意区分气相燃烧和固相燃烧。 –内燃机的燃料都是液态或气态的,所以属于气 相燃烧的范畴。
状态的热方程
• 状态的热方程表示内能(或焓)与压力和温度的关 系的方程 u uT , v
h hT , P
• 定容比热
u cv T v h cp T P
• 定压比热
u T u ref cv dT
T Tref T
• 力学其他状态的热方程:
hT href c p dT
Tref
• 比热是温度的函数
平动
单原子分子
平动
转动
振动
双原子分子
三原子
物质的摩尔定 压热容随温度 的变化关系
双原子
单原子
• 温度与热的区别
–温度 表示颗粒的随机运动,与系统 的动能有关 –热 包括两个有温度差的物体之间的 能量传递
V m v U m u H m h
状态方程
• 状态函数:只与系统当时的状态有关,与如何达到这 个状态无关,与路径无关。 • 状态方程用来表示一种物质的压力、温度和体积之间 的关系。 • 理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