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7
(2)社会规范的作用。
权威人物常常拥有一些明显的、 表示其身份地位的标记。他们身穿 特殊的制服,或佩戴徽章,有特定 的头衔等等,这些都会令人们想到 “服从主管”的社会规范。这是一 种强有力的规范,许多人会发现难 以违背这一规范。不仅如此,我们 不想做错事,服从主管的命令通常 能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常低的,随后才逐步升高电压。
PPT课件
9
(4)事件的快速进展
在许多情形中,事件的发展往往非常 快速:示威突然变成了暴乱,逮捕变成 了大屠杀。
➢事件快速进展不容参与者多加思考,就自然
而然地、机械地做出了服从,命令—他们就 这样做了,非常机械。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被带进一个实验
室,实验马上开始,被试发现他们面临对学 习者施加强电压的任务。
PPT课件
6
(1)责任的外移。
在许多情境中,权威人物减轻了服从者为 他们的行动所应担负的责任,“我只是在执 行命令” 就是人们在服从命令并做出了残 暴行为后为自己所做的一种自我辩解。
在生活情景中,这种责任的外移就比较 隐蔽,行为者(军人或警察)被认为有职责 去这样做。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这种责任 外移是很明显的,被试一开始就被告知实验 者(一个权威人物),而不是他们,将承担 实验的一切后果。这样,服从者就摆脱了所 有困境,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群体因素
▪ 群体规模 ▪ 群体一致性 ▪ 群体吸引力
➢个人因素
▪ 人格:智力、焦虑度、社会赞誉需要。 ▪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
➢从众的对象(刺激物特性)
▪ 与自身的关联度
PPT课件
4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群体间互动的过程
包括接触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行为阶段等。
群体间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独立性、目标差异性、情感分离性和行为冲突性等。
群体间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文化差异、社会距离、权力关系和沟通障碍等。
2024/1/27
26
07
社会心理学应用与展望
2024/1/27
27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01
2024/1/27
16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
个体的态度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
行为反作用于态度
个体的行为也会对其态度产生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可以进而改变其 态度。
2024/1/27
17
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态度改变的理论
印象形成的定义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整
体印象的过程。
2024/1/27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外表、非言语行为、言语 表达等。
印象管理的定义
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 表达方式,试图影响他人对自 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包括自我表现、自我宣扬、自 我掩饰等。
10
包括共同性、互动性、稳定性和结 构性等。
24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与特点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
包括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等。
群体内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依赖性、共同目标导向性、情感共鸣性和行为一致性等。
群体内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文化等。
2024/1/27
25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 Riordan(2000)提出一个关于同质性的整合 模式
– 表层(surface-level)与深层(deep-level)特 性的相似性,通过影响人际互动这一中介机制, 进而影响个体效能。
团体中的个人 实际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知觉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迷恋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亲密+激情+承诺)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只有承诺)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
– 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态度及价值观等的相似性, 会提升人际的吸引与喜欢。即,由于个人之间 拥有相似的背景,具有共享的价值或相同的生 活经验,而容易产生互动,并强化彼此之间共 有的态度与信念。 – 相似形式相互吸引的主要来源,而高度人际吸 引的结果,则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 更容易产生高度的社会整合,并拥有维持团体 连带的高度渴望。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人类学家Barbes(1954)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 者,他在对挪威某一渔村进行社会结构研究时发现: 从正式社会结构(社会阶级、职业、地位等)的角度, 无法了解整个渔村的社会结构;反而在以友谊、亲属 及邻居为关系基础,所形成的交会、工作、区位之非 正式、私人性互动网络,才能反映出整个渔村社会的 实际运作状态。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PPT课件

.
11
第八章 人际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二、人际吸引
善意行为 能力吸引 外貌吸引 性格吸引 熟识吸引 态度吸引
.
12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三、自我暴露
1.自我暴露的概念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
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 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相互利 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 于本人,也人利于对方。
.
18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三节 竞争合作
二、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指相互作用的各方行为配合得 当,使各自取得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在 协调过程中,各方逐渐发现和扩大一致利 益的成份,更大程度地采用“手段合作”。 手段合作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也帮 助了他人接近目标,两个人不必重复对方 的活动。 手段竞争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会使 他人更难接近目标。
.
5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1.人际需要的维度分类 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1960)认
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 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需要可能是 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 因素造成的。
.
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这类人只关心别 人是 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
.
10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一、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相近因素:相近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 间距离上的邻近性。
相似因素:人际关系的双方在某些方面或多方 面的相似性。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概要《社会心理学》课件是一篇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性课件文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过程的学科。

本课件旨在全面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课件的开头部分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着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此外还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

本课件还将强调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展示社会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和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将总结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将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思考、感受、行动,以及这些行为与认知过程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更侧重于揭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在这一框架内,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和解机制,以及群体决策、社会影响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心理学的崛起便顺应了这样的历史背景。

其理论与方法也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问题如人际冲突、群体冲突等日益凸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2024《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2024《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引言•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言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层次。

其中,个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等;群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等;社会行为主要研究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任务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包括描述社会心理现象、解释社会心理现象、预测社会心理现象和控制社会心理现象。

其中,描述是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的过程;解释是对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过程进行说明的过程;预测是根据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见的过程;控制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人为干预,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或言语反应,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包括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档案法:通过对被试者的个人档案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例如对于已故的人或无法接触的人进行研究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概念与过程01社会认知定义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02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解释、记忆等阶段,涉及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共57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社会心理学概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概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 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息,包括社会知觉、刻板 印象、归因理论等。
社会影响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包括从众、服从、 群体压力等。
社会行为
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等。
详细描述
心理咨询中,社会心理学原理如人际关系理论、自我概念理 论等被用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同时,咨询 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技巧和方法,如角色扮演、行为疗法等 ,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行为和思维模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认知过程
探讨个体如何加工、解释 和理解社会信息,以及如 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 断。
社会影响过程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人 ,包括从众、服从、权威 等。
社会行为反应
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群体行为、传播行为等 。
CHAPTER 02
个人特质
个体性格、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等因素也会影响社会情感的表
达和体验。
社会情感的作用机制
心理调适
社会情感能够调节个体的心理 状态,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情
绪波动。
社会互动
社会情感是促进个体间互动和 交流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建立 和维护人际关系。
行为驱动
社会情感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 动机,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 现目标。
归属感
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表现为对集体、组织 或团体的认同和忠诚。
社会情感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亲和需求
• 人类的亲和需求原因:
– 与社会比较有关,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 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 与社会交换有关,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 与物质酬赏: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的实验
17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 所有爱情3部分组成∶
– 亲密∶感到亲近、相互关联。包括对爱人赞赏、 照顾爱人的愿望 核心
– 激情∶爱情关系带来的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外表吸引力、性吸引力最显著 需要得到关爱、 照顾;需要满足自尊;需要控制等动机
– 承诺∶2含义。短期内∶指爱一个人的决定。长 期关系∶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最理性的成分
第八讲 社会关系
1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
Social thinking •How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thers •What we believe •Judgments we make •Our attitudes
– Larson et al. (1982)
• 成人/青少年被试 随身携带呼机 早-晚 呼叫几次 填问 卷 在做什么 是否一个人
• 结果∶几乎3/4的非睡眠时间都和他人在一起
5
人际关系的作用(Wiess,1974)
• 依恋:形成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 社会融和: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提供伙
18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迷恋
(亲密+激情+承诺)
空洞的爱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承诺 (只有承诺)
19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伴关系和从属感。 • 价值确定:与他人关系助己评价自己有价值、有
能力 • 稳定联盟感:需要时有人会帮助的认知。 • 指引:向顾问、老师、医生、朋友及其他人寻求
意见 • 照顾他人的机会: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
给自己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 其他好处-身心健康(单身与寿命)
6
2 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12
寂寞的类别
• 孤独与独处无必然联系,但独处时更易感 到孤独。
• 情绪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
– 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 社会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
– 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 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13
• 实验程序
– Schachter告诉女性被试,她们要参加一项电击 如何影响生理反应的实验。
– 在“高焦虑”组里,被试被告知电击很痛但不会 对她们造成伤害;“低焦虑”组的被试则被告知 电击就像打针一样只有一点痛。实际上她们不会 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 会受到这样的电击。
– 之后,Schachter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 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10
7
2.1 人类的亲和动机
• Atkinson(1954)、McAdams(1980)认为, 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
– 亲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
• 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 亲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
• 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15
4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特质
接近性
影响人际 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
熟悉性
互补性
16
5 亲密关系
• 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 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共同关系
•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这 种关系即为亲密关系。
Social influence •Culture and biology •Pressures to conform •Persuasion •Groups of people
Social relations •Prejudice •Aggression •Attraction and intimacy •Helping
(Parlee,1979)
14
3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强化原则
– 人们喜欢能给自己带来积极效果的人,而讨厌 给自己带来消极效果的人。
• 社会交换
– 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这个人提供给我们 的成本及利益的评价。
• 联结原则
–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 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结果
– 在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 在低度焦虑的情况下,人们却更愿意独自等待。
11
2.2 为了克服寂寞
• 寂寞(孤独感)
–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成分时所引起 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
• 数量缺陷∶朋友少,达不到期望数 • 质量缺陷∶关系肤浅,达不到期望程度
2
学习目标
• 掌握人际吸引 • 掌握亲密关系 • 了解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了解华人社会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
Ⅰ 人际关系
4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 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 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 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Baumeister,1995)
谁容易体验到孤独?
• 特定的童年经历∶如父母离异 • 自尊∶低自尊自信、不愿承担交往风险,而社会
关系不如意反之使人孤独 • 已婚不易孤独,但不包括不满意的婚姻 • 穷人比富人易孤独,休闲活动少,不易保持与他
人联系 • 年龄∶
– 青少年、年轻人易感孤独,老年人最低 – 18以下,79%;45-54,53%;55以上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