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地史学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论第一章绪论1、地史学: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
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
2、地史学的基本内容: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
(1)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
(2)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
(3)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
3、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4、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称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
5、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重点看)一、岩层是地壳中层状岩石的泛称,其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岩床等顺层侵入的侵入岩及上述岩石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它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和岩层的主要区别就是地层具有时间的含义、在地层层序中有一定的位置。
岩层是非正规术语。
二、化石层序律: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其进化过程不可逆,所以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群,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同时代的化石或化石组合。
三、地层层序律: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成的。
即“下老上新”。
四、地层的划分:在理清地层纵向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把地层剖面划分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1 地史学: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的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2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 1669年由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3 沉积相:指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的原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4 沉积环境:指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
5 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
6 相分析:根据岩层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和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条件的方法。
7 瓦尔特相率:在没有沉积间断条件下,只有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复。
8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原生矿物,是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的产物。
9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水平层理: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由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水平纹层组成。
平行层理:高速水流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床沙。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10鲍马序列:每一韵律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由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
11复理石:指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其他沉积类型组成的综合体。
12古地理图:对地史时期中某地区的地层通过岩相分析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海陆分布、地势和气候等特点,把这些研究成果按一定的比例,以简明易读的图例综合表现在地理底图上的图件。
中国古代区域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知识:中国古代区域史复习提纲东北地区古代史1、西周时,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称为"肃慎"。
2、秦朝时,在辽东半岛设辽东郡。
3、唐朝: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
②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考虑地理位置)。
7世纪末,大祚荣建政权,713年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版图。
③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金:①北宋中后期,黑水靺鞨发展而来的女真族的一部,完颜部强盛,统一各部。
②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建金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创猛安谋克制,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
此后迁都。
5、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
6、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
7、清朝:①明后期,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据点,统一女真部,创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誓师攻明,迁沈阳,加强对明的攻势。
②皇太极联合蒙古各部继续攻明,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③顺治入关:1644迁都北京。
④在东北设三个将军辖区:盛京(辽宁)、吉林、黑龙江。
⑤1685年、1686年,康熙时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古代史: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的井盐得到开发。
3、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4、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兴安县内兴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5、秦始皇西南设桂林、象郡、南海进行管辖。
6、两汉时:①西南地区分布着十个不同语言、风俗的少数民族,如夜郎,统称为"西南夷"。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史学的复习内容较为庞杂,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时代、岩石分类、地球构造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地史学复习的资料和方法。
一、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
复习地质时代时,可以从地质时代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火山活动旺盛,同时也是哺乳动物迅速进化的时期。
复习时可以结合图表,对各个地质时代的特征和事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岩石分类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复习岩石分类时,可以从岩石的成因、组成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常见的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三大类。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加深对不同岩石类型的认识。
三、地球构造地球构造是地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复习地球构造时,可以从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其中地壳又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复习时可以结合地质地图和地震分布图,分析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学科。
复习古生物学时,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化石遗体和化石痕迹两大类。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 2 岩石地层单位 3 地层对比 4 穿时性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 6 地层叠覆律7 瓦尔特相律8 威尔逊旋回9 层型10 旋回沉积作用11 非补偿盆地12 平行不整合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14 地层划分15 古生物学16化石和标准化石17 底栖生物18 适应趋同19 适应辐射20 重演律21 单名法22 双名法23 实体化石24 物种25 变异26 遗传27 共生28 群落29 进化的不可逆性30 共栖31生物复苏32 集群绝灭33 浮游生物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六级。
2. 以高等植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3.以脊椎动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4. 我国东部自开始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一直延续末,而运动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局面,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我国东部从转向。
5. 古生代期间,华北地台分别于、和时期,普遍沉积陆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地层,又于时期为遭受剥蚀的古陆环境。
6. 显生宙期间发生了五次重大世界性地壳运动,从老到新依次为、、、和。
7.化石的保存类型大致分为、、、四大类。
8. 植物界可划分为、、、和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9.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取决于、、、和五个条件。
10.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
11. 地层加积方式有、。
12. 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
13. 威尔逊旋迴分为、、、、、六个阶段。
14. 古生代划分为、、、、、六个纪。
15. 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两类地层系统。
16. 石化作用分为、、。
17. 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五种类型。
18.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
19.保存有笔石类化石的三种沉积相分别是、和。
20. 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和四个进化阶段。
三、问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地史学复习大纲

《地史学》复习大纲第1章绪论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重建古环境的原理与方法沉积相、沉积环境、古地理、沉积相变和相律、类比分析(现实主义原理)的概念。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和综合标志。
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识别标志: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和深海环境。
地层的形成作用概述:垂向加积作用、侧向加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
第3章地层学:解读地质时间的原理与方法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地层和地层学,地层学三定律和化石层序律;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连续和间断)、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和非整合(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物理地层学方法(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层学方法等)、化学地层学方法和其他地层学方法(如事件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生态地层学方法等)。
海进、海退和沉积旋回。
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和生物地层单位(化石带: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等);地层系统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层型的概念和类别;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4章大地构造学:再造地球构造史的原理与方法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地层的组成、结构、体态分析,沉积物厚度-沉积相分析,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分析。
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板块构造和热点-地幔柱概要,地槽旋回与威尔逊旋回。
古板块重建的方法和识别标志:地缝合线(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双变质带),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时空分布,古地磁,特殊沉积类型,生物古地理,岩石大地构造方法等。
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中国和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构造格局。
第5-6章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前寒武纪的时限和内部划分,前寒武纪地史特征概述。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A,沉积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A-2-1,物理标志: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A,沉积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A-2-1,物理标志: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A-3,几种沉积相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
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型)、半深海、地层学的研究范畴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记录。
以下分为地层学基本定律、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海侵与海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进行介绍。
海侵: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是地壳下降,导致的海岸线向着大陆方面延伸的现象。
超覆:由于海侵导致的上覆的沉积超过下覆的沉积物沉积在更老的地层上面。
海侵序列:由于海侵导致的地层上细下粗的沉积序列。
海退:由于海平面下降或者是地壳上升,导致的海岸线远离大陆的现象。
退覆: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范围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物上粗下细的现象。
B-4,地层对比与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把地层剖面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比较地层特征、属性,包括岩性、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对比等。
古地层的划分方法:①古生物化石对比,包括标准化石、指相化石②同位素时间对比③古地磁极性对比④岩石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对比⑤地质事件对比B-5,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依据地层岩性划分出的单位时间地层单位:依据地层形成时间进行划分、对比成的单位对比:①岩石地层单位不受等时面控制,与地质年代单位无对应关系。
②年代地层单位不受岩性控制。
③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而年代地层单位则无空间上的局限性。
地质年代表C,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分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以及威尔逊旋回、古板快的恢复方法来概括。
C-1,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A,沉积组合、沉积物组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区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成分。
陆壳稳定区:沉积岩的成熟度高构造活动区:沉积迅速,成熟度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组合也有不同:①磨拉石组合代表碰撞隆升的山麓盆地沉积②复理石组合代表大陆边缘-大陆坡沉积③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岩屑杂砂岩-火山岩组合B,沉积厚度分析: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沉积厚度等于盆地下降速度,水深、沉积相不变。
非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发育海进序列超补偿:基盘沉降速度小于沉积速率,发育海退序列C,古板块的恢复方法㈠地质学方法:a,蛇绿岩套;b,混杂堆积;c,沉积组合分析;d,火成岩组合㈡古地磁方法㈢生物古地理方法(二)断代史寒武纪:1,主体自晚太古宇、晚元古宇后期抬升后就一直遭受风化剥蚀;2,∈1晚期开始海侵3,华北板块内部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4,西南缘早寒武纪未沉积,中寒武纪张裂成裂陷海槽,发育复理石沉积。
5,南缘为秦岭海向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
6,早中寒武世,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晚寒武世,南高北低的陆表海7,寒武纪整体为一个大的沉积旋回,张夏期的海侵最为广泛早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中晚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奥陶纪:1,O1早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浅海,南部为潮上带;2,O1中期南部抬升剥蚀,亮甲山末期,华北大部分为陆地;3,O1晚期海侵4,O1晚期到O2岩相稳定,海侵广泛5,O3抬升,整体形成稳定的古陆剥蚀区中国早奥陶纪古地理图中国中奥陶纪古地理图中国晚奥陶纪古地理图志留纪-泥盆纪,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中国早中志留纪古地理图中国中晚志留纪古地理图中国泥盆纪古地理图石炭纪:1,C2华北板块是东北低西南高的滨浅海;C2末期是北高南低的地形,海岸线逐渐南移2,本溪组煤层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太原组以北纬34度30分-37度30分之间煤层最好,为当时的滨海沼泽环境3,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东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国早石炭纪古地理图中国晚石炭纪古地理图二叠纪:1,早二叠早期华北普遍聚煤,北部陆相河相沉积,南部近海沼泽; 2,早二叠晚期-晚二叠早期,发育干旱内陆河湖沉积3,晚二叠晚期,发育干旱河湖沉积;中国早二叠纪古地理图中国晚二叠纪古地理图6,扬子板块古地理寒武纪:1,∈1-S4 稳定的滨浅海碳酸盐、碎屑岩沉积北缘是南秦岭裂谷; 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2.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奥陶纪:1,奥陶晚期华南发生广西运动;2,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板块内部→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广西运动(O3)后导致华南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3,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4,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
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5,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6,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志留纪:1 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2 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3 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4 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5 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6 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7 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泥盆纪:1,象州型,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生物化石:底栖生物为主,腕足、珊瑚等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正常浅海)2,南丹型,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生物化石:浮游生物(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3,1 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湘粤:超覆区, 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石炭纪:岩关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 岩相分异;湘粤: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二叠纪: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赣地区及粤北)→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7,中新生代华南华北板块特点三叠纪:1,空间上具有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呈现出南海北陆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2,时间上的二分:以印支运动为转折,早中三叠纪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气候干旱,晚三叠纪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气候潮湿侏罗纪、白垩纪:1,印支运动后,由南海北陆转为东西差异2,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陆相断陷盆地,燕山运动后不断萎缩,最后消亡西部:大型稳定陆相盆地(J鼎盛,K2萎缩消亡)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陆相盆地,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白垩纪沉积范围小3,运动使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新生代:沉积史:生末次冰期(7.5-1万年前);沉积类型丰富多彩, 陆相沉积广泛发育;E已基本固结成岩,N尚未完全固结构造史:基亚超大陆裂解,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Tethys仅残留地中海;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中国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大西北为高山深盆;内蒙-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著;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地势西高东低8,几次重要的构造运动1,加里东运动:早古生代后期,中国表现为广西运动,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秦岭微板块拼合;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全球构造运动上,古大西洋闭合,劳伦大陆与俄罗斯大陆拼合形成劳俄大陆2,海西运动: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北亚大陆形成(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石炭二叠纪时,劳俄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拼合,劳亚大陆形成晚二叠纪,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形成联合古陆3,印支运动:1 发生的时间T2\T3\J12表现:a.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第3沉降带雏形形成) c. 印支褶皱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 环太平洋火环开始发育4,燕山运动:1 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