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广播电视体制_公众委托模式_的形成机制
美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运营机制及启示

722010年第6期(总第247期)从经济学角度看,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需不断创新。
与此同时,电视节目具有准公共商品的特性,即消费过程的非竞争型,电视节目制作的初始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一旦节目制作出来,只需很少的成本复制就可以供应给更多的消费者。
这样节目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而边际回报越来越大,规模经济得到实现。
美国作为电视节目消费大国和出口强国,得益于合理的节目制播机制。
美国电视台节目的来源主要有四种渠道:电视网节目、辛迪加节目、付费节目和地方电视台自制节目,其中前三种渠道都是通过制播分离的运营机制获取的,而只有少量的地方新闻、谈话节目或者公共事务节目由地方电视台自己制作。
电视网模式使地方电视台分享了规模经济效益,播出了价廉质优的节目;辛迪加模式使节目制作人通过“窗口化”战略,实现节目多重增值,促进了节目制作的繁荣。
一、美国电视制播制度设计1.电视网与附属台的制播分离的合作模式电视网与附属台的二级网状结构是美国电视体制的重要特征,电视网是不同地方和区域的电视台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网络,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己的电视台,同时给各个附属台提供全国性的节目服务。
附属台是地方合作者,具有独立产权,同电视网签订合同、对电视网的全国性节目享有独家播出权。
电视台与电视网的关系是以广播时代的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这种制播分离的经济逻辑是,电视网可以让地方电视台或多或少地分享共同的电视节目,享受电视节目制作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增加单个节目的受众规模,从而降低了电视网中不同的电视台向不同观众提供电视节目的成本。
加入电视网的另一个好处是覆盖全国的广告商可以从电视网一次性统一购买广告时段,降低了全国性广告的交易成本,也增加了电视网的附属台的广告时间的需求①。
对于广告商来美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运营机制及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肖叶飞 陈净卉环球新视野电视研究·TV RESEARCH73GLOBAL SCOPE 说,如果电视网的广告可以覆盖全国范围,他们愿意支付比普通千人成本更高的广告价格。
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

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扫描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也谈制播分离海外新闻掠影郭镇之在美国,广播电视实行的是不同于中国的节目制作和供给体制,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大量地是通过市场和契约方式交换。
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的变迁美国是商业电视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大国,它的节目流通,基本上是通过买卖进行的商业市场行为。
美国人认为,广播电视是追求利润的工具;但他们同时承认,广播电视频道是公共资源,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均沾。
在世界上,美国广播最早进行节目的市场经营。
美国广播最早经历过业余者自娱自乐,专业演员无偿奉演的短暂非商营时期,随后便进入广告赞助者承包栏目和广播电视所有者控制媒介经济的商营时期。
美国电视采用了广播商业经营的现成体制。
历史上,传统的广播电视网曾经自制大量节目。
但从一开始,电视网就不是包打包唱的。
在电视节目的直播时期,最早是由承包栏目的广告商组织戏剧演播。
自20世纪50年代电影介入电视后,好莱坞电影迅速取代舞台剧的地位。
不过,电视网不仅拥有自己制作节目的版权,还控制着节目销售和发行公司,代理电视网上播放的其他节目的版权,包括独立制片人的节目版权。
70年代早期,美国司法部指出,广播电视网对电视黄金时间的控制近于垄断,判决它们退出娱乐节目制作;除了新闻节目和时事节目之外,禁止电视网全部地或部分地拥有节目版权。
从此,电视网被迫遵守一定的限制,承诺:1。
不再在国内发行任何节目,也不在国外发行非自己制作的节目;2。
在播放其他方制作的娱乐节目时,限制自己获得的利润比例。
此后,电视网基本停止自己制作娱乐节目了。
有线电视网(包括卫星频道)的运行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网,它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制播分离的。
大量节目的制作是媒介自身所无法承担的。
美国电视节目体制一步步成熟,在经营上非常成功,并逐步推广到全球各地。
目前,美国电视的许多经营方法成为"西方化"的标准模式。
但是,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电视节目体制再次发生变化。
美国公共电视的理念与机制

美国公共电视的理念与机制作者:王哲平周琼来源:《声屏世界》2010年第06期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大众传媒公共服务体系。
罔顾语境,移植美国“非商业”“非政府”的公共电视模式,显然会有“无土栽培”或“水土不服”之险,但是,美国公共电视的理念与机制,可以为我国的本土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理念:补救商业电视对公众利益观照的缺失“美国发展公共电视事业的主要动机在于匡正商业电视机构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观照不足”,因为“商业电视受制于广告商,迎合观众口味,往往偏离最佳的社会效益,多元性丧失。
”①与专注于社会中具有旺盛消费欲望的受众的商业电视大异其趣,美国公共电视旨在寻求“服务的普遍性、内容的多样性、编辑的独立性、社会责任至上、高质独特的文化内容、公共财政、经营的非营利性”。
②美国公共电视建立在文化理念、教育使命和社会平衡的价值体系之上。
美国公共电视的前身是教育电视。
1967年,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公共电视: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彻底改变教育电视命运的“公共电视”计划。
报告认为,公共电视理应获得比它发展早期更多的支持,而“教育性”一词是谋求这种支持的一个障碍,因为它给节目造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形象,故而建议使用“公共电视”这一更加中性的词语。
“电视作为公共启蒙和社会教化的工具,具有许多潜在的功能:一是超越传统教育电视的范围,弥补美国教育制度的不足;二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帮助美国人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经过改进的公共事务节目将使美国人成为更好的世界公民;三是有助于戏剧、音乐、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试验,先锋派的美国艺术家将获得承认,得到支持,而不是埋没。
公共电视的远大目标被确定为加强一个‘以开放和多元为骄傲’的社会。
”③美国国会对这一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迅速讨论通过了《1967年公共电视法》,并根据这一法案创立了“公共广播公司”(CPB),美国公共电视由此取得了合法的身份。
为了更好地补救商业电视对公众利益观照的缺失的理念,美国公共电视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坚定地恪守下述四项原则,即(1)普遍性。
五管齐下 正本清源——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内容监管

五管齐下正本清源——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内容监管作者:黄春平来源:《传媒》 2010年第6期文/黄春平美国广电业主要由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构成,此外还有官方广播电视台、宗教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广播电视台等等。
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一直占主导,而非营利的公共广电系统是商业性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补充。
公共广电系统一般由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公共广播电视协会(CPB)依法进行自主管制。
而私营的商业广电系统则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依法进行监管。
数十年以来美国的商业性广电系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监管机制。
在美国,宪法保护言论自由,严禁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内容审查和直接控制。
审查通常被定义为对传播媒体的内容事先加以限制,这一点1934年《通讯法案》的第326条早就有所规定:本法案没有任何条文可以被理解或解释为给予通讯委员会以权力对任何电台所传播的无线电或信号审查,同时不应由该委员会颁布任何条例,允许委员会以干预无线电通讯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由此可知,即使是商业广播电视的独立监管机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也不得直接干预和审查节目。
不准进行内容审查和直接控制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私营的商业广电节目内容无能为力。
美国政府是如何巧妙地保证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既符合公共利益标准,又不至于损害私营的商业利益的?概括起来,主要归功于如下内容监管手段:实行执照控制1934年《传播法》和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任何机构审查广电节目的内容,但联邦通讯委员会仍然对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内容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
它可以通过颁发、续检执照来实现变相节目内容审查,以确保广播电视台符合特定的节目内容标准。
其具体手段有两种:一是利用执照续展来进行事后检查。
在执照续展的过程中其主要依据是:某电台电视台过去的节目是否为公共利益服务,由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此加以确认。
联邦通讯委员会虽然不能在节目播出之前就个别节目进行审查,但它要求各台保留节目的历史纪录,以此记录各台的节目状况。
中外广电发展史

中外广电发展史第一章广播电视体制体制(概念考试)一个国家的广播电视得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
公众信托者(公共传媒)(概念考试)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普遍权利,不过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电视服务的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媒介机构,这些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公众信托者”的概念由此发展起来。
美国:(问答题考试)商业经营也是一种普遍的公共服务,服务公众多,覆盖率大就越能代表公众利益;私人媒介集团打着服务公众,公众信托者的幌子掩盖了赚取高额广告利润的深层目的。
即“人人有权进入,有钱便可进入”的事业(选择考试)商营制(美国)、公共服务制(公法制英国)、国营制(前苏联、北朝鲜)公共电视的定义和内涵(选择填空考试)发展现状80年代以前,公共电视为主Before1955年:欧洲没有商业电视;1974年:英国、卢森堡、芬兰原因:在无线电技术产生的早期,无线频谱被认为是稀缺资源。
这个资源必须在由国家掌控,不能成为商业机构赚钱的工具。
80年代国家掌控传统被打破原因:卫星、有线电视技术的突破使无线频谱资源极大丰富,商营电视建立的呼声日益强烈90年代,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了商业电视,公商并存欧洲3000家电视台,38家公共电视美国与欧洲相反:Before60年代没有公共电视(考试)“隐士媒体” 1967年《公共电视法案》,成立PBS商业电视的定义和内涵(定义考试)商业电视只为一部分人服务,完全依赖广告,通过大量娱乐性节目吸引大规模的受众,再把受众出卖给广告商获取广告利润。
看似服务最广大的受众,实则服务于广告商。
没有消费能力和未来消费能力的受众不会受到商业电视的关照。
各国电视的具体模式(选择考试)•1、纯粹的公共广播电视不播广告,收入完全来自于执照费——英国BBC、日本NHK、澳大利亚、挪威、瑞典•2、公共主导型广播电视收入混合型,以执照费为主,广告为辅——德、法、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荷兰、捷克斯洛伐克•3、具有公共成分的(商业/国营)广播电视执照费不占主导地位,政府补贴或广告收入占主导——波兰、丹麦、南非第二章美国电视业NBC(考试)NBC 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26年,总部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
走进中美广电传媒,看“制播分离”如何当家

收稿日期:2008-10-22作者简介刘国慧(),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6级硕士研究生。
走进中美广电传媒,看“制播分离”如何当家刘国慧(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是最典型的“制播分离”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完整的节目投资、生产机制、节目营销机制以及节目质量反馈机制。
网台分离、制播分离是美国三大电视网的基本运作制度。
本文通过对美国“制播分离”运作机制的深入剖析,引出其先进的广电传媒运行机制对我国广电媒体的启示。
关键词:制播分离;美国;中国A bstract :system broadcasts separation is one of t he main contents of radio a nd television system mec hanism refor ms.The most repres e ntative countr y who parts :for “system broadcasts separation ”is LJ SA.It has formed entire mechanisms such as the program investment ,production mechanism ,program mar keting mecha nism and t he quality of progra ms f eedback mec transceiv 2er separati on and system broadcasts separation is the bas ic operating systems of three big USA telev ision networks.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eply analy ze American “system broadcasts separation ”operating mecha nism ,and to draw forth the enlighten 2ment of the advanced.radio and televisi on media operating mechanism to China.K ey Wor ds :System broadcasts separation ;USA ;China 中图分类号:G 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55(2009)01-0035-04 一、关于“制播分离”(一)“制播分离”的历史沿革“制播分离”最早起源于英国,是英文单词Commission 的原意,主要是指在电视台策划、投资并拥有版权的前提下,将节目制作业务委托给外部制作机构或独立制片人完成。
美国广播体制

管理手段: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
一是通过国会立法对广播电视进行规制。
1927年无线电法、1934年通讯法、1962年教育电视设备资 助法、全频道电视接收机法和通信卫星法、1967年公共广 播法、1973年国际广播法、1984年有线通讯法、1990年儿 童电视法和反电视暴力法、1992年有线电视消费者保护及 竞争法、1994年国际广播法、1996年通讯法。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
215宿舍制作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 广播电视历史最长的国家。了解美国广播电视事业历史有 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 美国广播媒介在20年代开始出现,30年代政府法规出台, 40至50年代,美国印刷媒介才真正意识到广播电视拥有的 影响力。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为美国迄今为止无线广播事业 的骨干,本世纪30~40年代是广播黄金时代。 美国电视事业产生于30年代,1939年,美国第一家电视台 开播,二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越来越快,50年代是电视 的黄金时代。
高速公路等都向法律制定者提出了新的问题。
美国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竞争
美国广播电视媒介面临 的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其它媒介的竞争; 二是来自广播电视业内的 竞争。 来自其它媒介的竞争主 要是指来自报纸、电影以 及互联网络的竞争。广播 电视同业市场的竞争主要 表现为广播、电视、有线 电视各自市场及相互之间 的竞争。
美国广播电视业的社会环境
(一)美国广播电视业生存于美国的法律、政治、经济等 环境中,因此了解其生存环境,便可进一步认识美国广播 电视内、外部运作机制、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结构。 (二)美国广播产生于20年代初。20年代后期,在商务 部长赫伯特· 胡佛的领导下,美国政府的电信管理体系也 开始形成。《1927年广播法》产生了联邦广播委员会 (FRC)。这个机构管理广播电台、公共服务、紧急服务 等,它发放许可证,分配广播频率、控制电台播出功率。 《1934年通信法》通过了成立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取代了先前的联邦广播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负责管理 全美国的无线电事务,以保证使用无线电为了公共利益、 方便或/和必需。《1934年通信法》为当时美国的广播电 视管理提供了基本原则。联邦通信委员会在此原则基础上, 制定政策、决策。
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历史、现状与前景

6
【引言】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欧美非常重要的新闻建制,它与主流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的新闻建制有着显著的区别。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历史已有100多年,经历 了诸多的探索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欧美各国,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今天的公共 广播电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任重而道远,因为以维系公共领域为宗旨的公共 广播电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制度,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作为在一个在全球私营商业媒体最发达国家中顽强地生存发展的美国公共 广播电视,其体制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广播体制有很大不同。美国公共 广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简称CPB)及其下属的PBS 和NPR在美国社会中只是边缘性的存在,提供的大多是商业广播电视不愿意或者 不能够提供的小众节目。但由于其受众大多居于社会中上层,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不容小觑。
9
具具有许多潜在的功能,一是超越传统教育的范围,弥补正规教育制度的不足; 二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用公共事务节目帮助美国人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使他 们成为更好的世界公民;三是有助于戏剧、音乐、电影和其它艺术形式的试验。 主要出于这种文化上的考虑,美国在60年代末期通过的《公共广播法》,创造 出一种“纠偏补弊”的公共体系。
第二节研究对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尽管有很多机构试图为其明确性质,但目前公共广播电视并没有标准的定 义。一般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指致力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非 盈利传媒机构。与此相对,商业媒体的目标是通过吸引最多的收听、收视群体, 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公共广播电视的宗旨、目标与商业媒体完全不同。与后 者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 领域的制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2—
万方数据
挤压。笔者认为,二者的分界点在20世纪80 年代初。 “市场模式”带来的效应及弊端已有不少 学者进行研究,本文要关注的,是第一个阶段, 即“公众委托模式”阶段,究竟是什么促使了 “公众委托模式”的确立,又是什么使得该模式 能持续左右美国广播电视业近半个世纪?这一 模式的形成机制对今天的传媒体制改革有何 启示? 一、广播电视改革运动的失败与商业广播 制度的确立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在 究竟应该采用商业广播还是非赢利广播(公共 广播)的问题上,多方利益集团在体制确立前 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1927年之前,近三分之一的广播所有者是 非赢利性组织,如大学、教堂和市民组织等。 192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只有4.3%的电 台可被称为“商业广播电台”。《1927年广播 法》颁布的第二年(1928年),在缺少国会和公 众监督的情况下,联邦广播委员会(FRC)对广 播电台频谱进行了一次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以 NBC和CBS为代表的商业广播成为此次频率 再分配的赢家,而教育与非赢利广播电台成了 真正的受害者。到了1931年,NBC和CBS的 电台总功率占到全国电台的70%。与此同时, 大学广播电台的数量急剧下降,大学电台的总 数从1925年的128家下降到1927年的95家; 在1927一1930年间,非赢利电台的数量只有 1925年的一半。[2】柳一269最终的结果是,非赢利 广播在30年代初实际上就在美国人的生活中 消失了。在当时,美国公众对商业广播的态度 完全是消极的,广播广告总是不受欢迎。 “……100个人中,你可能找不到5个是满意 的,而另外95人至少一半以上准备支持激烈的 广播改革运动。”【2】273 在此背景下,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广播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改革的主体是知识 分子、教育组织、工会、宗教组织以及其他公众 组织。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和教育 家,而佩恩基金会(Payne)、卡耐基金会(Came一
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Press)成立。该委员会的重要贡献在于,提
出了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取代了此
万方数据
前的“自由主义理论”——如同凯恩斯主义取
代自由主义一样。 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美国宪法所赋予的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只能以一种可以问责的 自由而继续存在”。【5”9他们主张通过政府干预 来纠正媒介的病态。这可能是自新闻自由被认 可以来第一次尝试通过政府干预来规范媒介市 场。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国,并进一步支持了美
[中图分类号】
G229.1ຫໍສະໝຸດ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5454(2009)05-0022一04
当前,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以不可 阻挡之势蔓延全球。我们不得不对盛极一时的 新自由主义重新反思。著名投机家乔治・索罗 斯指责政策制定者放任市场并让其自动调节是 导致目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引用该论断来评价美国的广播电 视业:美国广播电视业今天的局面多少与近30 年来政府对整个广播业的放任自流有关。面对 危机,与20世纪80年代里根“水涨船高”、“劫 富济贫”的经济政策不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 马向华尔街高管开刀,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关注 中产阶级和穷人利益,力图创造一个“自下而 上”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们认为,日益严峻 的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终结,一场新 的凯恩斯革命正在展开。…对美国广播电视业 而言,也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回顾20世纪80 年代之前在凯恩斯思潮影响下确立的美国广播 电视体制显得很有必要。 美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基本上由两部大
百e)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1931年至1934年,倡导非盈利广播的 教育家们在一起,作了数百场报告,试图以非商 业广播取代商业广播的主导地位。约翰・杜威 认为:“广播是有史以来社会教育最有力的工 具,它能够被用来歪曲事实、误导公众思想。在 我看来,广播是被用作实现上述目的还是公共 利益,是目前最关键的问题之一。”[21277知识分 子们达成的共识是:广播业具有强大的双重外 部效应,广播业的运作应当首先维护“公共利 益”而非商业利益,只要广播被商业机构控制, 真正的言论出版自由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 面,支持商业广播的机构NBC、CBS、NAB(全国 广播业者协会)以及RCA(美国无线电公司)也 共同行动,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广播行业不 惜花费巨资进行公关活动,为商业广播的发展 扫清障碍。同时,利用广播之便,进一步推进公 共关系活动的开展。由于广播网在这一时期为 国会成员和政府官员提供了免费广播的机会, 广播机构的游说还获得了政界和报界的支持。 在政府方面,政府内部有很多广播改革的倡导 者。应当说,保护广播公共目的的计划与罗斯 福总统的经济政策正好吻合;然而,遗憾的是, 罗斯福总统并没有选择广播改革,因为他不想 同广播机构进行一场“代价高昂”的斗争。因 此,有利于商业广播发展的《1934年通讯法》得 以迅速通过。 由于当时已经得势的商业广播机构与不愿 付出高昂代价进行改革的政府形成了博弈同 盟,孤军奋战的改革倡导者虽为民心所向,广播 改革运动依然以流产告终。改革运动未能达到 预期目标。但正如麦克切斯尼所说,此次广播 改革运动“为未来社会留下了反市场媒介批评 的重要财富”,留给人们的思考一直持续至今。 二、“凯恩斯主义”的主流地位与“公众委 托模式”的确立 通过(1934年通讯法》,美国确立了广播电 视商业化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要尽量让市场来 决定各项事宜。但是,与此同时,该法规定,政府 代表公众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管理,广播电视 机构的运营必须以“公共利益、便利、必需”为准
层次——政策层次、组织层次与操作层次。在
政策制定与体制确立过程中,三个层次都由国 家管制思想决定并受到国家管制理念的影响。 因此,从《1934年通讯法》的出台,到“公众委托 模式”的确立与演化,包括其到了80年代尤其 是1996年之后的变迁,其每一步都与美国的国 家管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时罗斯福的内政部长伊科斯曾发出警 告:“一个自由和开明的社会不可能欣赏这样 一个新闻界的危险的奢侈:它热衷于特权…… 与此同时却漠视应尽的义务。”¨Js 7因此,对广 播电视业进行严格的规制是当时占主流地位的 “凯恩斯主义”在通信领域的体现,是美国国家 管制思想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体现,有学者将这 一阶段称为“规制垄断阶段”。这符合世界政 治经济思潮发展的必然。 三、“社会责任理论”的兴盛与政府“规制 垄断阶段”的持续 1942年,为应对美国传媒业尤其是报业中 出现的煽情主义、商业主义、政治不平衡与垄断 倾向,一个非官方的调查委员会“美国新闻自 由委员会”(American
法确定:一部是1934年《联邦通讯法》,它确立 了在美国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公众委 托模式”;一部是1996年《联邦电信法》,它从 实质上解除了存在60年之久的对广播电视所 有权的管制,确立了美国广播电视“市场模式” 的主流地位。 从本质上说,“委托模式”与“市场模式”都 是联邦通讯委员会(以下简称FCC)出台的针 对私人个体使用公共资源(电波频谱)的广播 电视管制模式,其区别在于,前者主张通过有效 的政府规制确保公共利益;后者则认为,是市场 力量而不是FCC对节目服务的评价来决定广 播中公众的利益所在。从《1934年通讯法》颁 布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FCC在《1934年通 讯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公共 利益不为商业利益所侵蚀,公众委托模式逐步 得以完善。而到了8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思 潮冲击下,美国政府逐步放松对广播电视业的 规制,使商业利益日益膨胀,公共利益受到严重
第9卷第5期
2009年9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V01.9 No.5
Scp.2009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
“公众委托模式"的形成机制
张春华1李培2
(1.河海大学新闻传播系,江苏南京210098;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6) [摘要] 美国广播电视业今天的危机多少与近30年来美国政府对整个广播电视业的放任自流有
[收稿日期]2009—08—04 [作者简介] 张春华(1980一),女,湖北荆门人,河海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传媒体制改革、传媒经济学、传媒经营管理;李培(1982一),男,河北廊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规划项目“大众传媒与公民表达——从媒介技术透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08-NXW01)的阶段性成果。
关。肆掠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盛极一时的新自由主义站在了风口浪尖。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标志着新 自由主义学派的终结,一场新的凯恩斯革命正在展开。在此背景下,回顾20世纪80年代之前强调政府 规制与公共利益的广播电视体制具有特别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公众委托模式;凯恩斯主义;形成机制
遍出现的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政策颇为奏效,美 国经济很快摆脱恶性循环。因此,在战后近50 年内,凯恩斯主义都占据着主流地位,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得到巩固。 在当时的美国新闻界与政府关系方面,公 共报刊的领袖们曾与罗斯福之间展开过一场战 争,结果导致联邦政府起诉多家报刊机构,并借 助地方法院的多项裁决,将报刊商业运作的许 多方面置于政府的规制之下。包括报纸在内的 传媒业开始认识到,他们不得不受到政府的某 种监管。这一时期,美国国内所有行业、领域的 发展,都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 实质上已经上升为美国的国家管制理念。作为 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历来为政府所重视的产业, 广播电视业自然不能让当时处于危机中的联邦 政府对之放任自流。 经济学家认为,政策制定过程涉及到三个
一23—
万方数据
绳,不得将商业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根据《1934年通讯法》的规定。电波是属于 全体美国公众的,许可证持有者只是临时的经 营管理者,它必须经政府授权方可进行运营。 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财产的临时管理者,它必 须为公共利益服务。政府是衡量公共利益是否 受到维护的仲裁人。这一职能主要由FEE来 执行。为确保公共利益,FCC对于广播电视进 行了结构和内容方面的规制,在美国广播电视 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具体的规制措施 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类管理非常严格以至于引起一些媒介大 亨的不满。时代华纳首领列文批评FCC的管 理是“苏维埃模式”。有线电视巨头马龙更加 偏激:“在信息时代最好的办法是枪毙联邦通 讯委员会主席亨德,不让他作任何破坏。”¨J 既然这一体制引起商业广播电视机构的不 满,那么它当时为什么能够得以确立并延续近 半个世纪呢?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 思潮有很大关系。如历史学家所言,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史,是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然后逐步 走向衰落并出现保守高潮的历史。【41而《1934 年通讯法》出台的时期正是美国遭遇空前的经 济危机、罗斯福大张旗鼓地实施新政的时期。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的经 济危机,美国也难以幸免。在危机中上台的美 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主张,放弃以往美国 政府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由国家直接干预经 济生活,局部改变生产关系,迅速而大规模地将 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 定程度上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走“福利 国家”的道路。这就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试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 义制度之上,虽不一定自觉,但恰好符合“凯恩 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认为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否定了靠市 场自由调节不会出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即 使出现也将瞬间即逝的观点,即批判了新古典 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提出加强政府对市场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由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普 一2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