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认识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起源的学说,掌握宇宙起源学说对推进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宇宙起源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宇宙起源学说产生的意义以及太阳系的组成。

难点:了解发现太阳系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价值,认识月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人类从对地球的认识,到对太阳系的认识,直到对现今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讲授新课1.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宇宙起源的学说的视频,并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

师:古代人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对“地心学说”提出质疑,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观测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观测的精度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宇宙中有数百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师:对于宇宙的产生有许多学说。

其中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在孕育初期,集中于一个体积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中。

约在130多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大爆炸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35秒后由100多亿度降至3亿度。

宇宙间弥漫着的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天文观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天体离我们越来越远,这说明宇宙还在不断膨胀,这也是大爆炸学说的证据之一。

师: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距离地球130多亿光年。

这130多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

2.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太阳系的视频,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八大行星的分类。

师:在太阳周围的空间里,有一些天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着太阳运动。

上海牛津版科学第12章要求和主要内容(修改版)

上海牛津版科学第12章要求和主要内容(修改版)

主题12 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的组成1.知道太阳系组成。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近太阳的第三颗大行星。

距离太阳平均距离为1天文单位。

3.知道天文单位、光年是研究宇宙的常用长度单位。

1天文单位=1.5×108千米(常用于太阳系范围左右的距离)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3600秒=9.46×1012千米(常用于太阳系以外更大范围的天体距离)§12-2空间探索中的力学知识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或以上。

受到力的物体可以叫受力物体,施加给另外物体力的物体可以叫施力物体。

力可以在一定距离外产生作用,如重力、磁力等。

力的单位是牛顿(牛),符号是N。

这个单位比较小,手心托两个鸡蛋,鸡蛋对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注意:力的单位不是千克、可、公斤、斤等。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判断物体间有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B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者运动方向改变)如果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发生”(被观察到),那么就可以判断力的存在。

由此可以判断物体间有无力的作用。

二.重力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叫做重力。

一般重力特指地球给它附近物体的力。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某个物体。

其他星球也有相同的力,一般会注明,如:“月球对宇航员的吸引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成正比的关系制成的测量作用力大小的装置。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指针、刻度盘、拉环、挂钩等组成。

挂钩与弹簧下端连在一起,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壳顶的环上。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复习课件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复习课件

山大进行天文观测后提出了“地心
说”。 (当时在托勒密时代望远镜
还没有发明,主要是用肉眼来进行一
些天文的观测。)视察到太阳、月亮
还有一些非常亮的行星,像水星、金
星、火星、还有木星,每天都在东升
西落,当然包括太阳和月亮了,于是
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这些天体都
在环绕着地球旋转。他认为地球是宇
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在环绕地球 旋转,这就是“地心说”。这种学说
教势力活活烧死在罗马的广场上。直
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 了望远镜。伽利略用观测事实来说明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日心说”是正确的,否定了“地心
说”。
5
庞大的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环绕 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 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 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 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 自己运动。太阳和这个太 阳王国的成员包括一颗恒 星、八大行星、矮行星和 至少六十三颗卫星,以及 约一百万颗小行星和无数 的彗星等。
方法指点
一、区分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国际单位。
例1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只
填代号)
A.力 B.米/秒 C.牛顿 D.加速度
E.质量 F.秒
G.厘米 H.长度
I.时间
J.千克 K.米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________。
鸡蛋会“粉身碎骨”,而石头却“安稳无恙”。
是不是就可以认为鸡蛋对石头的力小, 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 科,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本p70页实 验与探究中的5个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知识与技能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3分):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0分):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三、碰撞激发小组合作(13分):1、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2、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1、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2、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1AU=×108km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

.=×1012km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c)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6、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7、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8、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9、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

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10、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1、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1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3、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4、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

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5、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16、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

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

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p121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

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p1418、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8.定期评价,及时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宇宙探索的视频资料,展示美丽的星空、星系和恒星等画面,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教师引导: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我们又将如何去探索它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珍惜地球资源,关爱环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学会谦逊、尊重和包容。
2.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交流。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类型: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的理解。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为我国在宇宙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他们对宇宙充满好奇,对探索未知领域有着浓厚兴趣。但在本章节内容上,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掌握不够系统,容易混淆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
4.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电磁波、黑洞等,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

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

《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课件下载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3)结论是什么?(4)提出互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围绕问题学习)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课件下载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引言1.1 概述太阳系是我们所属的宇宙星系,包含了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以及彗星等各种天体。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是我们最为熟悉和重要的天文系统之一。

通过探索太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工作原理、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关于太阳系和宇宙星空的知识:首先,我们将探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其次,我们会详细介绍太阳系中各个主要天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我们会回顾人类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的历史,并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超越太阳系的领域,深入研究宇宙星空中无限奥秘。

1.3 目的本文旨在激发读者对太阳系和宇宙星空的兴趣,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通过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化以及其中的主要天体,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历史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边缘领域和可能性。

通过这些讨论,读者将能够拓宽视野,对宇宙星空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2.1 太阳系的起源太阳系是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和气体云团。

这个云团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一个巨大且密集的原始星云。

随着原始星云内物质的自身引力作用增强,原始星云逐渐收缩并旋转。

最终,在星云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球体,即太阳。

2.2 行星形成过程在太阳周围,原始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粒子因为碰撞和重力相互作用而逐渐聚集在一起。

较大的聚集物称为行星种子。

行星种子们通过逐渐吸积附近区域内更多物质来不断增长。

重力驱使它们吸引更多尘埃和气体,并最终形成行星。

这个过程中,几个主要行星出现在了太阳系中心周围:包括地球、火星、金星和水金属。

它们的成分和特征因初始物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3 行星演化历程行星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改变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
计牛津上海版
知识与技能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3分):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0分):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三、碰撞激发小组合作(13分):
1、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2、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四、交流内化,巩固知识(12分)
1、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2分)
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学生原有的对太阳系的认知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对学生新知识的吸引还是起了相当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幻灯片的出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感兴趣一些.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

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

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但这个建模实验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需要改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