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教学设计-六年科学上册 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探索宇宙》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结构、恒星、行星等。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于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但是,对于宇宙的起源、结构等深层次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是由于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恒星、行星等宇宙中的基本天体,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知识,恒星、行星等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宇宙的知识,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宇宙模型、恒星和行星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PPT:设计精美的教学PPT,展示宇宙的知识点和相关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行星等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讲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呈现的知识点,总结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宇宙的知识问答,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2)一. 教材分析本课《探索宇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并能够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但同时,他们对于宇宙的概念和知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知道宇宙的组成和主要的天体类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和理解宇宙。
3.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概念。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践、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宇宙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2.教学道具:星空图、行星模型等。
3.教学资源:宇宙的相关阅读材料和网络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介绍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星空图和行星模型,了解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宇宙的基本知识和恒星、行星的特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宇宙。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宇宙的基本知识和恒星、行星的特点。
小学科学14探索宇宙(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14探索宇宙(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标题:小学科学教案:探索宇宙引言: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通过本课,学生将学会观察和描述星体的特征,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提出问题,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该教案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描述星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明亮程度等;2.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3. 了解宇宙中的其它星球和星座;4. 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材;2. 多媒体资源:电脑、投影仪;3. 学具:天文望远镜、星图、相册等;4. 实物:变焦镜、彩色玻璃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0分钟)用多媒体展示精美的星空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那些星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讨论和猜测,激发学生的思考,打开课堂气氛。
步骤二:观察和描述星体(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明星照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星体的特征。
学生可以用形状、颜色、明亮程度等来描述星体。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他们观察到的规律和特点。
步骤三:太阳系探索(3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形象图,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教师讲解太阳、行星、卫星等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四:星球和星座的了解(3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星球和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特征和命名。
通过学习星座的故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对宇宙的敬畏之情。
步骤五:天文望远镜的使用(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星体,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夜空中的星星。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望远镜的观测效果,通过比较裸眼观测和望远镜观测的差异,加深对星体特征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5)一. 教材分析《4.4_探索宇宙》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的基本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宇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宇宙的初步知识。
但是,他们对宇宙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宇宙的深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的组成和恒星、行星等概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宇宙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宇宙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宇宙知识的手册或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宇宙星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宇宙的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片、图表等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之前了解的宇宙知识,对呈现的宇宙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4_探索宇宙》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相关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知识点和探索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2.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的组成和恒星、行星等的天体特点。
2.探索宇宙的方法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准备与宇宙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教学视频:准备宇宙探索的相关视频,用于呈现和讲解。
3.实验器材:准备星座卡片等实验器材,用于实践操作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宇宙”。
2.呈现(10分钟)播放宇宙探索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由哪些部分组成?恒星和行星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星座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星座的特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星座的形成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宇宙探索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宇宙探索的成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1)一. 教材分析《4.4_探索宇宙》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宇宙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2.难点:对宇宙的理解和探索,如何正确地观察和描述宇宙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法帮助学生观察宇宙现象,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宇宙模型、观测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科学实验室、观测场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宇宙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等。
同时,展示一些宇宙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宇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使用观测工具,观察宇宙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回答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探索宇宙,如何解决宇宙中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4_探索宇宙》苏教版_(7)一. 教材分析《4.4_探索宇宙》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的特征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学生对宇宙的认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宇宙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宇宙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认识恒星的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宇宙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的特点。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恒星的生命周期。
五.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宇宙的现象,分析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恒星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3.准备实验器材,如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认识和疑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通过图表和文字,讲解恒星的特点,如发光、发热、核聚变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宇宙中的恒星现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全部教案(共5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5份)学校:姓名:日期:1.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会设计完成环形山的相关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槽、沙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子、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你们知道这幅图画的是谁么?他在干什么?生: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
2.师:阿姆斯特朗真的仅仅是登陆月球么?有没有进行其他的探索呢?3.师:播放视频。
生:欣赏视频。
4.师:虽然电影中的设想是虚构的,但是科学研究表明,月球的背面很有可能存在一艘500米高7000长的巨型宇宙飞船。
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月球上的外星人”之类的书籍。
5.师:那么月球上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让我们一起登上月球去看看吧!(板书:登月之旅)二、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1.学生阅读“人类探月史”的材料2.师:欢迎乘坐“和爱号”火箭,你们准备好去月球探索一番了么?生:准备好了!(师:出发)3.师:伴随着一声巨响,我们离开了可爱的蓝色星球,现在距离我们到达月球还有一段时间,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人类的探月史吧!4.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人类探月史”。
思考材料中的问题。
5.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
6.师:阅读完的同学,和组内同学分享你的想法!7.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探月史。
8.师: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发现,人类的探月过程是十分曲折艰难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呢?生发言、师总结:神话幻想阶段、万户飞天阶段、望远镜阶段、登月成功阶段……(板书)三、登陆月球1.观察月球表面提出问题。
2.师:以上就是人类的探月史。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想要了解月球,就必须自己亲自去看看!走!我们下火箭!3.师:天呐!为什么月球和我们书上说的一点也不一样?!它是什么样的?生:月球表面布满了坑!4.师:科学上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2、介绍运载火箭。
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
4、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
5、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
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②光学望远镜③射电望远镜④太空望远镜(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
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
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
(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
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
②射电望远镜。
(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
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作为星体之间的长度单位。
光每秒钟走30万千米,一年走94608亿千米。
)3、介绍运载火箭(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满足于在地面观测,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近距离探个究竟。
一个可喜的消息传来了----人类冲出了地球,这个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2)提问:人们凭借什么冲出地球的呢?(运载火箭)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火箭的发展史。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介绍火箭的发展史,重点介绍多级火箭的结构及发射过程,教师进行整理。
4、介绍航天器(1)讲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躺在摇篮里。
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让人们有机会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了解到更多有关宇宙的信息。
刚才我们了解了运载火箭的发展史,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探测宇宙信息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整理) 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及各种探测器(2)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是利用火箭发射、围绕地球转动的飞行器,在人造卫星上安装各种观测仪器,既可以观测地球上的情况,又可以观测宇宙空间的情况。
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发射人造卫星。
我国近些年来,已成功地发射了很多颗卫星,并且能使它们自动返回地球。
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是以火箭作动力的载人宇宙飞行器,人们乘坐它可以飞往更远的宇宙空间去观察,甚至可以登上其他星球。
现在,人们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将来还会登上其他星球。
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人们探索到很多宇宙的秘密。
(3)讨论: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一是人们前仆后继、一代一代的苦苦探索,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人们的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5、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1)讲述: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样一些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太空探险之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2)根据学生介绍太空英雄,用多媒体逐次播放:万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的太空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3)谈话:看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三、知识延伸1、拓展性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这样做是否值得?2、了解中国航天大事记。
学生自由默读补充资料。
四、布置作业1、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把相关的资料、故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2、收集各种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及文字介绍等资料,办一个小小展览会或办一份手抄报,发布在校园网上,大家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探索宇宙古代---眼睛望远镜现代---火箭航天器未来---1、盘古开天辟地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
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
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2、嫦娥奔月嫦娥是帝喾的女儿,后羿的妻子,也称姮娥。
美貌非凡。
“嫦娥奔月”的最早记载是在战国初年的《归藏》里:“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在六朝以前,嫦娥的形象似乎一直属于“弃夫的窃贼”。
西汉的刘安在他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身体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天空,在荒芜的月宫之中过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嫦娥飞升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骚客感慨,遐想。
东汉的张衡在其《灵宪》中对嫦娥的这种行为作了进一步的鞭挞,说嫦娥在偷药奔月前曾经到巫师那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嫦娥满心欢喜,舒长袖向月亮飞升而去,谁知到了月亮上却变成了丑陋的蟾蜍,并被罚捣不死之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其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3、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4、夸父逐日有个叫夸父的巨人,认为自己奔跑的速度很快。
于是为了显示他自己跑步的快速,他就去追逐天上的太阳,在接近太阳的时候,他被太阳的灼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喝了很多河水,但是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死了,他死后的地上生长出了一片桃林,叫邓林。
5、中国航天大事记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二号1984年4月16日东方红三号 1997年5月12日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神舟三号(首次载动物航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分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九时许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九时神舟七号(首次出舱活动)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天宫一号(首个宇宙空间站)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神舟8号2011年11月1日发射3号凌晨三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神舟九号(未来,不载人,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对接)神舟十号(未来,载人,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对接,首个宇宙空间站正式开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