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详解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圣才出品】

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

(1)大约10万年前,人类产生了语言,从此人类能够通过各种音节的组合,表达较

为复杂、抽象的意思。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

(2)公元前3500多年,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腓尼基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

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 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

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

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 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商业报刊时期” 广播电视媒介的高速发展

新闻媒介的发展

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未来

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代新闻传播的历

史轨

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4)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二、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1.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2.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

三、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时期,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此前,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产业。

现在,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包括后来出现的广播和电视)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高回报产业,新闻传播业的跨国性经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广播电视媒介的高速发展

(1)1920年11月,美国匹茨堡的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向社会的大众媒介——无线广播电台。这种新的传播枝术在短短几年内就遍及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广播已经普及。

(2)现在一般把英国BBC电视台1936年11月定时播出节目,视为世界电视广播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电视的发展,使之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重新开始。

(3)随着报道手段的进步,电视媒介已经完全能做到同时同步地把新闻事件“展示”给全球的电视观众。

五、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未来

(1)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2)与人们期待广播电视能把信息最快速最广泛地传递给受众不同,对于网络传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它有别于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交互性、融合性。

(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处于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力——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的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4)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态变化无穷,几乎隔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批新名词。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媒体的网络正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正大踏步地朝着“信息社会”进发。

六、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世界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有两点给人以启示:

(1)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现代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现代新闻传播业是不可想象的。

(2)新闻自由政策的实行,需要各种综合条件的“配套”。例如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历史中的民主政治传统、公众和领袖人物基本的民主政治素养等等。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成为频繁的政治事变的直接牺牲品。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答:(1)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信息传播

文字出现之后,就产生了超出语言时空范围的信息传播。公元前59年——公元33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以及中国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的木简“府报”、唐代以后的手抄“邸报”,是人类最早使用文字进行有系统新闻传播的尝试。但是在古代,也只有个别强大的王朝,在拥有较通畅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条件下,才可能维持这种成本较大的官方新闻信息传播,而且这种文字传播的能量和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2)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

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以及原材料无法适用于笔画繁多的汉字等原因,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

(3)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16世纪开拓世界市场、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信息传播需求的急速升温,可能古登堡这位普通印刷业主的发明也会遭到毕昇的境遇。但是,古登堡是幸运的,他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2.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最早产生的五个相互依托的原因。

答: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3.11 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 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巴黎。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包括德国柏林和汉堡、美国费城、西班牙马德里等9座大城市又像机修了地铁。从此,城市交通步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试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的世界,当时最成功地利用电能最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要算是有轨电车了。而1881年,德国研制出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使电动车辆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电动车辆的电压和功率都大大提高。1890年,英国首次用电力机车牵引车辆。地下铁道也改用电力牵引,地铁的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 从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投入运营以来,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有了

历史的轨迹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书报告 最近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谢春涛教授所著《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感触良多。在此写下一些粗知拙见,就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内在原因谈谈认识。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主题具体从“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三·为什么翻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失去执政地位?”“五·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 定?”“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十二·为什么能搞笑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及结语“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吗?”共14个专题对自人民解放战争至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种种非凡成功进行了初步探讨与解答。全书通过客观的分析与准确的解读来讲述重大党史问题,在揭开一个个谜底的同时,也令人强烈感受到了民族复兴进程背后的伟大力量。 读完全书,若论及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余年且执政超过60年的漫长历史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成立之时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绝不是某一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治团体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势。有道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人心,即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一点在书中第一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接管原沦陷区是大肆搜刮并巧取豪夺,一片乌烟瘴气;实行一党独裁,封禁民主党派与言论;对农民课以重税加重农民负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物价飞涨,生存状况不断恶化怨声载道。反观共产党,大兴土地改革,农民“躺着翻过身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在各解放区普遍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并推行民主选举;广泛团结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各民主党派,追求民主蓝图。中国共产党汇聚了最广大的民心与民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人心向背最终决定了战争胜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仍时时处处提醒自己牢记“为了谁,依靠谁”,从而始终保持一颗服务人民,感恩人民,敬畏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保持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领导人民中服务人民,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与支持,各种牵动全局的重大决策的推行因此有了坚如磐石的民意基础。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并在漫长的斗争历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适应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仔细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并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走向胜利,一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1.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 (1)1757年,英国人与印度人在印度西部的普拉西展开了一次决战——普拉西战役,此后,胜利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站住了脚,占领了印度东部恒河口一带的富饶土地(孟加拉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首府加尔各答的威廉斯堡)。 (2)此前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商业城市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商业城市马德拉斯。因此,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三个城市首先出现的。 (3)随着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大殖民范围,1857—1859年全国性的印度土著士兵起义失败后,英军占领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此后英国不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而实行直接统治。现在南亚次大陆主要国家的现代新闻业,都是英国人直接引入的。 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印度民族运动报刊在各地的出现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 民族运动的报刊向全国的发展 年代,印度新闻传播业的民 悄然发展的商业报刊 族斗争和党派斗争时期 通讯社和广播的出现 英国殖民当局对本地文报刊的箝制性新闻政策 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 印度目前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 印度 新闻传 播史

2.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 (1)1766年,英国人博尔茨(William Bolts)在孟买出版了一份没有报名的报纸,其中包含一些抨击殖民当局的内容。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可算是印度新闻业的一个序曲。 (2)1780年1月29日,另一个英国人(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工人)希基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第一家较正规的报纸《希基氏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该报为英文周报,每期两页,主要报道政治和商业新闻。 (3)英文报纸出现,较早的如1784年作为英国孟加拉管区的官方机关报《加尔各答公报》、1785年创办的《孟加拉新闻》、1785年创办的《马德拉斯信使报》、1786年创办的《加尔各答纪事报》、1789年创办的《孟买先驱报》、1790年作为英国孟买管区机关报的《孟买信使报》、1791年创办的《孟买公报》等。 (4)1785年加尔各答出版的《东方杂志》,是印度第一家杂志。 (5)1802年作为英国锡兰管区的官方机关报《政府公报》(Goverment Gazette),是为现在斯里兰卡最早的现代报纸。 (6)1836年,英国人在缅甸毛淡棉创办《晨星报》和《毛淡棉纪事报》,是缅甸最早的现代报纸。1845年,在英属印度西部沿海城市卡拉奇,英国人纳皮尔爵士创办官方报纸《卡拉奇广知报》,是现在巴基斯坦最早的现代报纸。1850年英国在达卡创办的《达卡新闻》,是现在孟加拉国最早的现代报纸。 这些报刊全部为英文,以在印度的英国人为主要读者对象。 3.新闻政策 (1)第一家报纸《孟加拉公报》出版后不久,就由于触犯了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出版者希基一度被关进监狱。印度远离英国本土,英国中央政权对其鞭长莫及,殖民当局的新闻政策常常因总督个人观点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英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REUTERS)[南京师大2018年研;四川大学2017、2016、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传2004年研]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5月,路透社被加拿大汤姆森集团以87亿英镑并购,现在名为“汤姆森-路透社”。 2.英国广播公司[南京师大2019年研;人大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 答: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①独家垄断时期: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同年11月1日开始营业,14日在伦敦开始日常广播。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 ②“双头垄断”时期:1955年9月22日,独立广播公司伦敦电视台首次播放节目。它的

建立,标志着英国出现第一家靠广告收入和出售节目而维持经营的商业性广播电视公司。③竞争时代:进入70年代后,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发展迅速。新型的卫星电视台,通过卫星技术向国内外传送新闻和娱乐节目。 3.星法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传2008年研] 相关试题:星法院法令[湖南师大2020年研;华南理工2020年研] 答:星法院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该法庭完全为封建王朝压制言论服务。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在颁布后的54年间,星法院成为英国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后来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都将此法作为出版管理的基础。该法令的执行,在伦敦由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在地方由教会和地方长官负责。1641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星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才被正式取消,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4.约翰·弥尔顿[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7年研] 答: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黜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他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服、噪音较低等特点。同样,对世界各国轻轨接近于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轻轨也存在多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及五金与轻轨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电车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型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型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悬挂在轨道梁下的运行型式。 5.自动导向交通系统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称为新交通系统,当然是指狭义的新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轨道采用混凝土道床、车辆采用橡胶轮胎,有一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等。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在692年,新罗国出现“寄别报”,这是一种类似新闻书信的手抄件。韩国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原件。1392年,朝鲜国官方出版过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官报《朝报》(类似中国的邸报)。 一、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由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逼迫,朝鲜被迫打开国门,从“隐士之国”走向文明开化。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国签订“合邦条约”,大韩国灭亡,被并入日本。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朝鲜半岛形成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的现代新闻业是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下诞生的,同时,日本灭绝民族文化的殖民统治,使得朝鲜民族现代新闻业的继续发展遭受到灭顶之灾。 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日本统治时期顽强斗争的朝鲜民族新闻业 李承晚时期(1948—1960年) 控制和反控制中成长的大韩民国新闻传播业 朴正熙时期(1961—1979年) 全斗焕时期(1979—1987年) 1987年《6.29宣言》:韩国新闻政策的转折点 韩国新闻政策的演变脉络 报纸 韩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广播电视 通讯社 公民新闻网 韩国新 闻传 播史

(1)《朝鲜申报》 在朝鲜最早出现的现代报纸是一群日本商人于1881年12月在釜山创办的《朝鲜申报》,印刷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但这张日文报纸主要服务于日商的信息需求。 (2)《汉城旬报》 第一家朝鲜人创办的现代报纸是《汉城旬报》。1883年10月31日,李氏王朝统理衙门下属的博文局创办《汉城旬报》,其性质与中国清末官报类似,它是由王朝官方出版的现代性质的报纸。 它主要翻译来自外国报纸的消息,编辑谨慎,言论平和,是一份官员必订、供知识分子阅读的报纸。1884年12月4日,在甲申政变中,《汉城旬报》的设施被烧毁。 (3)《汉城周报》 1886年1月25日,博文局再创办《汉城周报》,该报有14名编辑,汉文与彦文混用。这是朝鲜报纸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起点。该报每期18页,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 国内新闻仍然带有类似中国邸报的性质;国外新闻多抄自上海的报纸,是现代报纸的模式。该报接受广告,可以订阅,但是价格很高。1888年,《汉城周报》由于经济困难而停办。 (4)《独立新闻》 1896年4月7日,朝鲜旅美博士徐载弼了创办了朝鲜最早的民办报纸《独立新闻》。该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该报为周三刊,每期4版。读者包括市民、知识界和王朝内的外国人。 1899年12月,徐被朝廷中人排挤出国,报纸停刊。为了纪念这份报纸,1957年,韩国新闻界将该报的创刊日4月7日确定为“新闻日”。 (5)《每日新闻》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作者:李晓宏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125 更新时间:2006-4-17 中国的语文教育,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从而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以更审慎的态度推进教材建设健康和理性的发展, 也许不无益处。下面我们就对教材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勾勒, 以求对教材的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 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学校教育, 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 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专门为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编写的教材尽管有,但并不多。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课本, 其中包括一些字书, 早期的如周秦时期的《史籀篇》、《苍颉篇》,两汉时期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等; 后期的, 则有流传久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清代的《文字蒙求》等。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三、百、千”在我国语文启蒙教育中的成功, 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作为教材各自的个体优势,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发挥的是整体的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 如果只学三本中的任何一本, 其识字量不够, 达不到阅读所必须的二千余字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内容看,它们不仅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 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和增进日常运用。再次,每本书字数不多,少则四百多字,多则千余字, 儿童学一本换一本, 新鲜有趣, 不觉乏味; 而三本书合起来,去除重复的,单字也在二千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种典型的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另一类教材是供青少年读的诗文选本, 早期的如梁朝昭明太子所辑《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此书流传更为广泛,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教材。《昭明文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后期的如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清代吴楚材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以及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等。重视各种典范文章的研读、诵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我国近现代的中学语文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的学校教育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始独立设科。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 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创建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应当指出的是, 现代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第三章外国新闻传播业的产生 一、古代新闻传播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⑴新闻传播业的四个特点: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 ②有采集新闻与传播新闻的手段 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才 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前新闻传播业时期,即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⑶古代新闻的三个阶段:原始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 2、原始新闻传播 原始新闻传播是指人类早期使用各种原始的、简单的生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活动。包括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⑴口头传播: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古希腊马拉松报捷菲迪皮茨) ⑵标记传播:借用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活动。 (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珠贝传令) ⑶声光传播:借助声音或者光波为信号传递信息,传播距离远,排列组合变化较多,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挥动旗幡。褒姒烽火戏诸侯) ⑷图式传播: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图式传播孕育着文字,是原始新闻传播的高级形态。 3、手写新闻传播 ⑴手写新闻传播的出现: 文字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文字与书写工具出现之后,人类传播就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手写新闻传播。 (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骨棒、芦杆在泥板上刻字为楔形文字;古印度人书写在石、陶、象牙、树叶上,为印章文字。欧亚羊皮纸,蔡伦造纸术) ⑵两种手抄新闻 ①官方公报 《每日纪闻》:古罗马时代,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执政官后,将元老院议事记录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并手抄多份,在罗马帝国的军队和重要城市公示。后来屋大维将布告牌发展为手抄官报。 内容:帝国政治新闻、战争消息、元老院议事、司法案件、名人言论、宗教记事。 目的:凯撒通过将上层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来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 ②新闻信 新闻信指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欧洲古代的新闻信分为公信和私信。公信为官方的新闻信,多传递政情、国事。私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新闻传播形式,是手抄报纸产生的基础。 (新闻信发行者自备船只和奴隶,亲自到政府议事厅抄录官报内容,上船口述,由奴隶抄录,每到一处再分送各个订户。)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最近翻阅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后,从心底升腾的无限自豪感更是随着血液激荡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执政超过60年。在这段历史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挽救全民族于危亡之际?为什么能从一穷二白的极度贫穷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 为什么能在经历严重的历史错误之后仍然深获人民拥戴?为什么能如此和谐化解海峡两岸矛盾、实现和平过渡?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能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快速增长?为什么能成功地将中国变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所瞩目、全世界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现代新中国……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代代相传,万年不衰。 正如所有脊梁一样,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也是临危不乱,历劫不衰。90年的千辛万苦造就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悠悠历史。90年了,她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巍然不动。那脊梁或许失落过,但从未放弃过;那脊梁或许倒下过,但从未被击败过。大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终于造就了属于这个脊梁的荣耀,创造了属于中国的

成功! 另外我们看到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奥运、世博成功,中华大地喜事连连。 作为我们党的一名年轻同志,一直以来既感身份光荣,又知责任重大,要努力做到在传承中学习,在坚守中发展。首先要继承我党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其次要学习好党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虚心学习,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搞好党内团结和发展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心态,不骄不躁,不夜郎自大,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的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在平凡中进步,在点滴中成长。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由于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统治下,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的发展过程, 而是形成了由官办到非官办的发展过程。 (1)1702年12月,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 新闻史。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 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该报主要 读者是政府官员,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最初,报纸出版不定期,1815年起变成日报, 是为俄国最早的日报,1917年停刊。 (2)俄国最早的杂志是官办的,即1728年俄国科学院接管《新闻报》后出版的《新 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苏联新闻传播业初期的发展(1925—1940) 1925—1991年: 二战时期的苏联新闻传播业(1941—1945) 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战后新闻事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6—1986) 苏联的新闻改革时期(1986—1991) 初期的变化 “8·19”事件后俄罗斯 传媒业的集中 联邦共和国的新闻传播业 传媒所有制的结构特点 俄罗斯联邦新闻传播业的现状 俄 国新闻 传播史

闻报每月注释》。俄国人写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是18世纪中叶主编该报的M.B.罗蒙诺索夫写的《论新闻业者的责任》。 (3)1756年,俄国的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莫斯科新闻》由莫斯科大学创办,全国发行,每周发行两次,初期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介绍西方思想观念。 (4)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系列讽刺杂志,但影响微小。18世纪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为维护统治,开始对民办报刊实行压制,传播民主主义思想的报刊全部被查封。1796年,正式建立书报检查制度。 (5)19世纪初,俄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从1837年起,俄国的各省政府开始出版省政府的机关报,逐渐形成俄国的官报体系。这类报纸统称“省府公报”,内容主要是政府法令、简要的国内外消息以及地方志或民族志,刊期通常为每周2~3期。报纸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职能部门或行政机关内的官员,不是面向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6)1756年,莫斯科大学模仿《新闻报》创办了《莫斯科新闻》,最初是一家小型报纸,后来发展成大型报纸,1859年成为日报。该报实为“公办”,受沙皇政府的控制相对间接,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新思想。1791年,在该大学又出版了最早面向社会的杂志《莫斯科杂志》。 (7)1825年,俄国出现向西方学习、主张改革的青年贵族自由派“十二月党人”,他们出版了俄国最早的一批反对派政治刊物,其代表是雷列耶夫,1795—1826)主编的《北极星》。第二年沙皇颁布了更为严厉的书报检查“铁的法典”,并成立由三位大臣组成的最高书刊检查委员会。为防止革命蔓延到俄国,沙皇又特别成立了出版监督委员会,对出版物内容的检查极为苛刻和愚蠢,因而1848—1855年被称为俄国新闻史上“阴暗的七年”。 (8)鉴于严酷的书报检查制度,俄国的反对派的报刊,或者只能秘密出版;或者以谈论文学等的形式出现。用《伊索寓言》的方式说话,这是俄国沙皇时期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843年英国人C·皮尔逊提出在英国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1860年英国伦敦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采用明挖法施工,为单拱砖砌结构,1863年1月10日建成通车,线路长6.4km,用蒸汽机车牵引。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到1879年电力驱动机车的研究成功,使地下客运环境和服务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地铁建设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此以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都市相继建造地下铁道。自1863年至1899年,有英国的伦敦和格拉斯哥、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奥地利的维也纳以及法国的巴黎共5个国家的7座城市率先建成了地下铁道。 伦敦自186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历经近150多年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伦敦地铁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范例之一,尤其是地铁实现了电气化后,伦敦

伦敦地铁车辆纽约地铁 法国巴黎也是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之一,但 比英国要晚37年。为举办“凡尔赛展览会”而修 建的巴黎第一条地下铁道从巴士底通往马约门, 全长约10 km,它为巴黎地铁网络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巴黎市区已拥有地 铁线路14条主线和2条支线,其中2条为环线,有4条地铁采用橡胶轮体系的VAL车辆。地铁 线路总长度约221.6 km,地下隧道约占175 km,共设置车站380座,车辆保有总数约347辆,年 客运量总数也已突破12亿人次。巴黎的地区快 速地铁(RER)非常发达,运营线路共有363 km, 其中14 km与地铁共线,249 km为城市快速铁 路SNCF。RER的年客运量约4亿人次。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三篇 第八章 美洲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即语言学上的拉丁美洲) 1.报刊业发展缓慢 拉美多数国家在18世纪初出现现代报刊,这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早的。然而,这些国家 现代报刊的发展却极其缓慢。 拉美国家现代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1)宗主国对新闻文化的忽视,各殖民地实行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新闻文化的流通。 (2)由于不鼓励欧洲人移民,这些国家的民众主体是以原来的印第安人、从非洲贩运 来的黑人与少数欧洲人混血后裔为主。在这种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拉美民族,他们接受的传统 报刊业发展缓慢 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区 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西班牙语区与葡萄牙语区的差异 世界上第二个日报发行量最大的区域 英语区 收音机和电视机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广播电视业体制,欧洲模式的加拿大与美国模式相形对照 美加新闻传播文化的冲突 美洲 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概述

文化带有相当的原始传播特点,对于阅读报刊,仍然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持。 (3)各国独立后,由于缺少民主政治的训练,经常发生内战、军事政变,国家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经济发展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繁多而杂乱,党报时期相当长久,报刊不是服务于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而是满足各政党宣传的需要,商业性新闻传播业真正得到大发展,尚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 2.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1)形式上接近拉美民众传统传播文化的广播和电视,得到了快速发展。 (2)拉美传统的原始色彩的音乐和舞蹈,以及传统的狂欢节,对于现代足球的热衷,刺激了广播和电视业的发展。 (3)墨西哥电视公司、巴西环球集团分别垄断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跨国卫星电视市场,成为世界级的卫星电视媒介集团和这两种语言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最大输出集团。拉美上空现在的两大卫星电视网是空中娱乐网和拉美银河电视网。 (4)广电在拉美各国的发展尚不平衡,中美洲各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南美除了巴西、委内瑞拉外,其他国家的广电系统较为分散。 3.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1)在新闻传播体制方面各国(除了古巴)大多效仿美国,报刊业完全是民营,广播电视业也是民营占绝对优势。 (2)公共服务性质的电视台以民营的为主。 (3)拉美各国媒介的新闻源主要是美国的两大通讯社,以及西班牙的埃菲社。巴西19世纪末与葡萄牙的关系疏远,加上葡国的通讯社自身很小,对拉美影响微乎其微。 4.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1)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代表性报纸是《格拉玛报》,古巴共产

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5世界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篇 第一章:从一般信息传播到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 1.5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君士坦丁堡自1453年陷落之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史”,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 依据恩格斯的分析,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如下: 1)世界地理大发现时的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屙屎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之后则示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欧洲大陆王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市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问你话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以上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6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国,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一直到世界各地。(18~19世纪,现代报刊编辑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1.7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1665英,1702俄),或者特许少数网全新人的出版商出版报刊(1631法),对报刊内容实行书包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形式书报检查。 此时期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任何批评,越是事实,越是诽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期)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约60年),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语商业报刊并存时期,有时相当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