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句话:“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师:那么现在借助刚才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我们刚刚提到的押韵特点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得以体现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歌行体创始人鲍照《拟行路难》其中的第四首。
上一堂课,《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讲述的是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上完本节课后,且看鲍照烦恼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题目,作者)写作背景:鼎尖教案P23三、朗读译文师:现在首先就请大家自由朗诵本诗,注意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自主译文。
四、知人论世,把握主旨(鼎尖教案P24)师:相信大家在刚才的朗读中已有了一定的体会,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细细品读本诗,看看鲍照烦恼的究竟是什么?重点探究: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吟咏诗韵,加深体会。
(活动一)
质疑1: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那么诗歌当中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愁。诗人为何“愁”呢?(知人论世)
生成1:(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微,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乡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ຫໍສະໝຸດ 时(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朗诵)
体验
(朗诵)同学们,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想想这首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语速、语调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集体朗诵,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吟咏诗韵,初步体味情感。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好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这少数同学内心感受到温暖。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教
学
重
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拟行路难》的主题和意义;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拟行路难》的主题和意义;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拟行路难》的主题和意义。
2. 阅读诗歌(10分钟)
学生阅读《拟行路难》全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包括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4.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包括“白头”、“黄河”、“长安”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5. 诗歌鉴赏(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义等方面的分析。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
1.学生能够理解《拟行路难》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学生能够进行诗歌鉴赏,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义等方面的分析。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拟行路难》;
2.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教学设计4: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作家与作品介绍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四、指导学生朗诵课文,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诗中鲍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鲍照的真挚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文化意识:这首诗作为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意识。
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诗中鲍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诵读法音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意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情读:通过模仿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感情,增强情感表达。
2.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的整体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博苑03-05 1130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整体感知: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五、小结: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诗隐含了的不平之气。
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第八句又是一个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教材相关链接:李白的《行路难》一、了解背景: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二、让我们怀着这种悲愤的心情走进诗歌的第一乐章:朗朗的吟读,体会音乐美教师过渡: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
今天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把。
读诗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诗歌,吟读诗歌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1、学生按要求先自渎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
4、学生齐读一遍。
三、教师精彩过渡;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刚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进入刚有趣的板快:好好的译读,感受图画美。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说的尽量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示范一句,学生模仿一句。
教师解读: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诱人;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弥漫。
撙: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美味佳肴学生译读。
箸:筷子;停下酒杯,放下筷子,烦闷的我菜不能食,酒难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
教师解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却正值冰封雪冻,不能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山,又遇上大雪封山。
学生译读。
闲来无事,就学习伊尹,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伊尹那样遨游在太阳旁边。
教师示范:歧路:岔路;行路难呀!行路难呀!,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岔路?我今后的道路又在哪里呢?学生译读。
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有一天会来到来的,那时我就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大海。
三、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精彩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有着很美的意境!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美,图画的意境美,还有情感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板块: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
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1 李白看到了什么?2 他有什么举动?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4 他联想到什么人?5 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问题解答:1、李白看到了什么?(金樽、清酒、玉盘、珍馐)透过诗句我么感受到什么?(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嗜酒见天真”的李白有怎样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 他有什么举动?(停、投、拔、顾、苦闷的心情)一乐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丽。
3 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4 他联想到什么人?(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