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_教案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节日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诗词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习俗和节日。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如何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古代和现代的节日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词原文及翻译。

2. 诗词的背景介绍。

3.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

4. 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5. 情感体验与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介绍诗词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3. 解析诗词内容: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的节日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2. 相关诗词推荐:推荐其他描写节日和亲情的诗词,让学生课后阅读。

3. 文化传承: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难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内容、生字词等。

(2)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学生准备:(1)预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字词的含义,提前掌握拼音和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佳节吗?佳节时我们会思念谁?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与亲情有关的诗词或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念亲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会亲情之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亲情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词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 教材:《每逢佳节倍思亲》。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重阳节、家乡、亲人等。

(2)引导学生回忆佳节时的亲情,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王维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体验亲情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欣赏诗词(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每逢佳节时的亲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相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爱好,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说明和文本的说明进展参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化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2、我们把一些让人开心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开心〕,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快乐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降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一读诗:〔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3〕齐读3、二读诗:〔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2〕指名沟通。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妙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索。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必须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文是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质疑问难,,初步理解诗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3、通过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经验,自主学习,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3课指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题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逢:遇到
★佳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
②注意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字。

★倍:更加
★思:强调读音字形:念的上面是个今。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的《小露珠》《石榴》不一样,和第3课古诗两首也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再读一读课文,能找到和诗句对应的文章内容吗。

三、读文质疑
要想理解诗句,读懂文章是基础,请你读读文章,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扶老携幼
①你猜猜看“携”的意思。

②幼的左边是个幺,表示最小的孩子。

古时候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那时小朋友都有弟弟妹妹,最小的孩子当然力气也很小。

幼表示的就是(很小的
孩子)
③除了孩子还有老人,人们可能扶着谁?带着谁?
④这就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茱萸
①看部首,猜猜看茱萸是什么。

②为什么重阳节人们要头插茱萸呢?
③除了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④在古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就叫重阳节。

这就是诗中说的佳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人们会—;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会—;农历正月初一的新春佳节,人们还会——。

⑤这些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着这些佳节,也留下了许多诗作。

★天各一方
①文中写了谁和谁天各一方?各在何方?
②出示课件,完成简笔画
(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

如果是王维的兄弟写诗的话,那题目应该叫做——
③再读读句子,你知道天各一方就是指(距离非常远)
诗中用了一个字表示(遥)
四、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写写生字。

请打开习字本,你想提醒大家把哪个字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重”的笔顺
3、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文对照,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诗文诵读中初步感知诗人所用“独”、“异”、“倍”字的巧妙。

4、补充积累古诗《杂诗》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诗文对照读课文,有了很多的感受,还和张老师一起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你们真了不起。

小朋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到佳节时就会倍思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二、诗文对照,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根据学生交流“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进行以下三个环节:
(一)、因为两年远离家乡而倍思亲
a)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王维的孤独,课文里说——(出示第一节,引读、再指名读)
评读:一年365天,两年730个日日夜夜,都是一个人在长安呀!
评读:王维才17岁,也才是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啊!
b)离家两年,长安不是王维的家乡,在诗中用了一个词就是“异乡”。

课时毕竟两年了,也该会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为什么王维还会觉得自己是长安的“客”呢?
是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比家乡更繁华,这里有获得求取功名的希望,但这里没有——(引说)长安没有亲人、长安没有熟悉的乡音、长安没有家庭的温暖等。

难怪作者说自己是——异乡的异客啊!
同学们诗的语言很精炼,一般用词不重复,但是这里连用两个“异”,就为了告诉我们诗人非常——(引说)孤独,你看,全诗28个字,第一个字就是“独”啊!
c)指导读好”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读好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d)小结:有这样长达两年的,深深的孤独,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看见别人过节团圆而倍思亲
1、出示第二小节,边读边想,在街道旁,在山路上你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什么了?是啊,重阳节这天,真热闹啊!
2、再指名读第二小节。

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感情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读?
谁还能这样读一读?
3、小结(看见他人全家团聚,热热闹闹,再想想自己一个人,王维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诗人回想起以前和亲人在一起过节的情景而倍思亲
1、你从哪句诗看出以前过重阳节王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少一人)
是啊,离那么远都知道兄弟们重阳节一定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就是因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啊!
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总要”“手挽手”等词和感叹号等标点体会到往日亲人们一起过重阳节的亲密、幸福、和彼此的思念)
3、是啊,可是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图)兄弟们会说写什么呢?
4、谁来把最后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最后的“少一人”可以处理地慢一些,低沉一些。

4、小结:兄弟情深,忆往日之快乐——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四)、同学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仅仅是在重阳佳节王维才倍思亲吗?
(引导学生述说每逢新春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佳节倍思亲、每逢元宵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今天这句诗已经成为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时的共同心声,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课题也用了而这句诗。

三、同学们你思念的时候会干什么?而王维把自己的思念通过笔尖流淌,成了一首首诗。

1、出示《杂诗》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释(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

(2)、绮(qǐ起)窗:雕花的窗户。

(3)、著花未:开了花没有。

2、自己读一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诗人是想念家乡的窗前的梅花吗?(是想念家乡亲人)
4、感情朗读
四、同学们,诗就是这样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诗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韵味儿,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