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岳阳楼记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议的词

岳阳楼记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议的词古今异义: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一词多义:1.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数字“一”的意思: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4.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5.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7.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8.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9.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10.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11.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12.极尽:南极潇湘十分:感极而悲者矣古今异义: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微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气象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一数字“一”的意思: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4.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5.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7.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8.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21.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做标记,动词.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多词一义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具:具答之沿------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陈涉世家一词多义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作为)士卒多为用者(被)为坛而盟(修筑)书: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字条)数:广故数言欲亡(几次)卒数万人(几)以数谏故(屡次)数有功(多次)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号为张楚(国号)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与:与战谯门中(和)尝与人佣耕(与……一起)与皆来会计事(全,都)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乃行卜(进行)行收兵(行军)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上: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上使外将兵(名词,皇上)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仁道,道义)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古今异义词(加粗字)【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楚人怜之】古义:拥戴,爱戴今义:怜惜,怜爱【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中今义:间隙【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今义:人,动物的躯体【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如果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唐雎不辱使命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பைடு நூலகம்1 年 2012 年 2013 年
•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时带的包裹。) • ②颜色不少变
(古:容颜、脸色。今:色彩。)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古:秋日的天空。今:秋季。)
•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年岁、年龄。今:春天和秋天。)
•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因果连词,表原因)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二、古今异义
(一)词义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1. 词义扩大。
“江”“河” “好”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古:女子相貌好看,今: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考查情况 质、善、玩、录 振、收、造、悦服 奇、起、诛、弛 语、委、识、恙 苦、纵、官、抵 擢、豁、举、卒 第、推、绳、知
考点透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 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 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 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文言文实词教学目标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实词知识精讲:一、通假字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
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3、小试牛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常见通假字整理1、反——返(还,返回)例句:(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说——悦(高兴)例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输盘不说《公输》二、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字,①吃。
《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
《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ì)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通“蚀”,亏损。
《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
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
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
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
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
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
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感情色彩变化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 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 义词。 •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 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 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 “天下云集响应”。 •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 词。
(4)拜官,任职
二、古今异义词
•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
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 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古今异义的种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 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6)趁着,凭借
•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 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
(1)台阶 (2)清除,去掉 (3)清理,整治
各个击破
• 一、一词多义
• (一)意义衍变法。(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 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期年不听朝( ⑤ ) • 逮奉圣朝( ③ ) •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② ) • 朝发白帝彩云间( ① ) • 于是入朝见威王( ④ ) • ①早晨 ②朝见、朝拜 • ③朝代 ④朝廷、朝堂 ⑤政事
(三)词义转移 •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 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 移为偷窃。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五)词义强化
•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 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处于走投无路的境 地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二)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 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 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 例如:
• • • •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答 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狡猾 3.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聪明 4.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 成。”
(类)
(聚结,交错聚结的地 方) (灭亡,灭族) (众,一般)
案
(权)拔刀斫(斫)前奏案。 (奏案,接受奏本的几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案) (案卷,文书) 形。 如有司案图,指从此往十五 (察看,同“按”) 都予赵。 独卧室中,若有所畏惧,则 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通“按”,按住)
• 乘 (1)驾,坐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 (2)登 之绪风(《涉江》) (3)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4)四马一车为 (《触龙说赵太后》) 一乘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崤之战》)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5)“四”的代 称 裂山河。(《过秦论》)
(二)词义缩小
•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 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 “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 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 •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和着
一词多义
暴霜露。 暴 暴秦之欲无厌。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 容词)
每移案,顾视无可 (安放) 置者。 置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丢下)
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则群聚而笑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 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一)词义扩大
•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 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 的河流. •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 •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言专题复习(一)
——实词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何谓文言实词
•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 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 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 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考点解读
• 1、考点要求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2、考点剖析 • (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 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包括考纲所举的120个实词。 •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3、命题规律 •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 (4)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为主,但在翻译题也有对实词 的考查 • 4、考察对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
(四)词义弱化 •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 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 • • • • • •
如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今义: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