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 14故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2.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难点: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4.1 教材分析1.文本作者:鲁迅2.文本类型:叙述文3.文本主题:故乡情结4.文本结构:正文部分分为五段,各自开篇均有作者回忆故乡的情景。
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故乡情结也逐渐增强。
4.2 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忆自己的故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与思考。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乡故事和情感,加强与故乡的感情联系。
第二步:阅读课文1.讲解故乡情结。
2.整体阅读课文。
3.引导学生看懂每段的叙述过程,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感。
4.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解读鲁迅词藻丰富、生动形象的叙述风格。
第三步:师生交流1.询问学生轮廓薄弱、不理解的地方。
2.师生分享阅读体会。
3.听取学生与鲁迅的故乡情结及文章叙述感受相关的思考。
第四步:习作撰写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乡体验来描写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及故乡情结的启示。
2.就自己所写的文字展开分享。
3.通过课堂评析、点评,提高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
5. 学习规划1.课堂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
2.课堂深度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掌握写作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畴,通过阅读其他的叙述文,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同时,课堂学习形式上以互动为主,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启示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四章《农村生活》中的《故乡》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故乡的描绘、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3. 课文结构:描绘故乡→回忆儿时玩伴→故乡变化→眷恋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方面的故乡?②作者为何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答案:(1)①描绘故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儿时玩伴②作者眷恋故乡的原因:故乡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经历,以及成年后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失落。
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于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故乡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难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相关图片:准备一些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图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故乡》教案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无业 泼悍、放肆、尖
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
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
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授课 内容
难教 点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年月 日
故乡 第二课时
第
周第
节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语言心理外貌等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生读后合作交流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语言心理外貌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写作手法的同时,让学生有所得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设计
【要点】人物与主题
复习第一课时的基础知识导
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
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
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书:
景
悲
(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
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
1、描写
读课文的同时画出相关章节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
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
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
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 学生讨论完成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象的写作技巧;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环境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故乡这个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比手法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2.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3. 环境:故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对比手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2. 答案:对比手法在课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环境、情节三个方面。
如“我”与闰土、杨二嫂的对比,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教学点: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质教案.docx

14故乡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故乡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分析闰土形象】2.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关注少年闰土与长大后闰土形象的区别,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①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像是松树皮”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
②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
③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泼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
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怕羞”“高兴”——“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闰土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使闰土产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闰土拣“香炉”和“烛台”一事?明确:这是个细节描写,旨在说明闰土也寄未来于神佛。
通过该细节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明确:闰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代表着时代的黑暗,诉说着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时,专制制度下的人变得麻木、迷信,这无不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头。
【分析杨二嫂形象】1.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昔日被称作“豆腐西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形象。
2.如今的杨二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明确:“凸颧骨”“薄嘴唇”“圆规”等肖像描写,“尖利的怪声”“大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杨二嫂泼悍、放肆、尖刻的性格特征。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又表现出她的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探究: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杨二嫂的形象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杨二嫂的变化,是不合理制度下的人性转变,如果说闰土是“精神麻木”的状态让作者觉得“悲哀”,那么杨二嫂便是因为失去真善美的人性而使作者觉得“悲哀”。
【教学提示】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肖像描写,体会人物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2.分析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思想情感,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3.分析动作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4.分析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目标导学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1.思考: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明确:(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刻画人物。
(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2.借鉴本文的写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味环境描写本文有两处集中写故乡景物的语句,请分别找出来。
明确:(1)回故乡时所见:“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
”(2)回忆二十多年前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仔细品读这两处写景句,说说它写出了故乡的什么特点,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处:故乡萧索、荒凉,读起来很悲凉。
第二处:故乡静谧、美好,读起来令人神往。
2.同样是写故乡,为什么给人的感受差别如此之大呢?示例:所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了荒村、冷风、阴晦的天气;后者选取了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矫健的少年等。
所选景物的色彩不同:前者昏黄、阴晦;后者碧绿、金黄。
……3.在文章的结尾,再次出现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故乡未来的一种憧憬。
【教学提示】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目标导学二:分析对比手法,赏析对比艺术本文处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对比中彰显人物主题。
请找出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并说说使用这种“对比”艺术所达到的效果。
明确:人物形象的对比:a.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1)外貌的对比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
(2)动作、语言对比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变成“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3)思想、精神对比①对“我”的态度:由“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到“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②对生活的态度:由“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b.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亲,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给他取名为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沉重的生活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悲惨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
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c.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闰土世代做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而在生活旋涡中争斗。
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彼此间隔着厚厚的墙。
d.现在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而过去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谈。
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的慨叹与思考。
e.现在的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和“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变成现在“我”和闰土式的隔膜?作者在这种对比中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文本主题文章最后一部分有许多议论性文字,请做简要分析。
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
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3.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而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探究:请你说说本文的主旨。
明确:(1)时代说:这篇小说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