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确实存在一些难点需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去突破。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迅速联想到具体的物品,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但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和实际案例,尽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仍然是一个挑战。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理解。但在引导讨论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将立体图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不够熟练。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立体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立体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设计、建筑结构等。
2.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空间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如何通过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是一大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立体图形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它们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长方体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反思今天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1.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实物模型和直观教具,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1生活中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生活中立体图形,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在小学阶段也学过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对简单几何体基本特征.联系和区别有所了解,对几何体分类等知识已具有一定认知水平,但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困难,教师对此应有充分应对措施。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节数学课,他们充满了对数学课以及数学教师好奇和期待。
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
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现实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身边去发现立体图形,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几何体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积极主动表达自己观点能力。
鉴于此,本小节教学目的标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几何体。
2.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特征,体会几何体间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本节课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特征。
本节课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情境引入.生活观察室.画一画说一说.引导归纳.小结及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现实背景。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几何体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空间观念,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下面问题:你能叫出这些几何体名字吗?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与上述几何体类似吗?应该说由于这些几何体都比较简单,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这些几何体名称,同时给出了极为丰富现实背景,如“教学楼门厅里柱子是圆柱形”,“魔方是正方体”,“圣诞老人帽子是圆锥形”,“足球是球形”,“超市里蒙牛牛奶包装盒是长方体”,“铅笔形状是棱柱形”……从具体模型到生活中实物,学生回答展现了他们眼中丰富多彩图形世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柱体、锥体和球体,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名称,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立体图形,但可能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柱体、锥体和球体的特征和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柱体、锥体和球体的特征和名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操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和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柱体、锥体和球体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和描述给定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将圆柱体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____。
(4)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____。
(5)球体的表面积公式是____。
3.解答题(共25分)
(1)请简要描述立体图形的概念及其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请列举两种常见立体图形,并简要说明其特征。
(3)请解释立体图形的展开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呈现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立体图形的绘制、展开和计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立体图形的变化,提高教学效果。
(3)实物模型:使用实物立体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触摸、观察和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1.请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标注出各个面的尺寸。
2.请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3cm,高为5cm。
3.请计算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2cm,高为7cm。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包括立体图形的概念、常见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立体图形的计算以及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立体图形的概念:立体图形是具有三个维度的图形,包括长、宽、高。与平面图形相比,立体图形具有更加丰富的空间特征。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2.学具:每人一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特性。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如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两个是长方形等。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1一、设计思路:人们生活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立体图形的学习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直觉源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立体图形的核心目标。
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讨论、交流、推理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加深对常见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常见几何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在主动探究中,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四、重点难点:1、“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三棱柱、四棱锥、螺帽、球体各多个。
教师准备相应实物体各1个,投影片。
五、学前准备: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言:首先,能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荣幸。
很高兴今后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合作,遨游数学王国、领略其风采,探索其奥秘。
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快车,架起理想的风帆,远航吧!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一下以前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吧!说明:用亲切的语言导入新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的意识,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篮球、魔方、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并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2. 掌握立体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点。
3. 能够在生活实例中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名称、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和应用立体图形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对较少。
他们对于立体图形的命名和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混淆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描述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环节:引入立体图形1.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饮料瓶(圆柱体)、骰子(正方体)、书包(长方体)等。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例如,圆柱体有两个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矩形。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称其为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立体图形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方向,而平面图形只有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
第三环节:学习不同的立体图形1.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
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名称、性质和特点。
- 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矩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为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课。
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
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中学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引领地位,为进一步学习空间图形的三视图研究几何图形的特征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能够对几何体简单分类。
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分析几何体的特征,并对几何体简单分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身边去发现立体图形,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几何体的名称、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
对于立体图形的了解不够准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简单的几何体)。
学生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世界这么大:假期所见分享。
刚刚结束暑假,你去哪里旅游,又有什么见闻呢?(选择1-2个学生分享,欣赏图片中的美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谈论交流和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
二、介绍你的书房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书房: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几何体?
初步认识几何体:
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球体【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书房,使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几何体的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几何体的构成
1.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正方体和圆柱,组织第一次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同学们手中的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线?几个顶点呢?这些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圆柱呢?
2.物体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从静态看:面面相交得到线,线线相交得到点。
从动态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几何体的构成以及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互相交流,使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分享,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几何体的分类
学生活动2:将自己的学具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完成后同桌二人组交流。
教师请2-4人展示自己分类的结果和标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补讲和总结。
(1)按自身特征分:
柱体:圆柱体、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六棱柱……};
锥体:圆锥;
球体:球.
(2)按有无顶点分:
有顶点:锥体(圆锥)、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六棱柱……};
无顶点:圆柱体、球.
(3)按有无曲面分:
有曲面:圆柱、球、圆锥;
无曲面: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六棱柱……}.
强调:仔细观察几何体的特征,分类时要统一标准,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分类——明确标准——讨论和纠正——掌握几何体的分类这一知识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棱柱的认识
1.学生或教师介绍棱柱及其名称由来。
(若学生能介绍尽量让学生介绍)
棱柱可以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
本书中的棱柱一般都指直棱柱。
棱柱、棱锥的命名是按底面的边数来命名的:
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
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在立体图形中,若围成的面都是平的,这样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2.棱柱的构成(找规律)
从三棱柱到六棱柱,随机选择学生答题。
然后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棱柱的顶点、棱、面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n棱柱有_2n___个顶点,__3n__条棱,_____(n+2)_____个面,其中两个底面,n个侧面,且顶点数+面数-棱数=_2___.【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学习的有关几何体的知识,了解棱柱顶点、棱、面的规律。
同时用抢答和随机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六、随堂练习
1.在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圆锥、三棱柱这些几何体中,不属于柱体的有圆锥、
球_,属于四棱柱的有__长方体、正方体_.
2.(1)六棱柱是由__8__个面围成的,圆柱由__2__个平面、__1__个曲面围成;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__2__条曲线;
(3)六棱柱有_12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3__条棱.
3.如图所示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是( B )
4.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圆锥为同一类几何体的是( C )
A.正方体B.长方体C.球D.棱柱
5.如图,小明的玩具,它们类似于哪些几何体?小明想分类摆放,请你帮助小明设计摆
放方案.并说明理由.
解:①类似于正方体;②类似于三棱柱;
③类似圆柱;④类似球体;
⑤类似棱柱;⑥类似棱锥.
分类(不唯一)按是否有顶点分:①②⑤⑥有顶点,③④无顶点;
按柱、锥、球分:①②③⑤一类是柱体,
⑥一类是锥体,
④一类是球体.
七、课堂小结
1.几何体的名称、构成、分类
2.棱柱的认识
3.点线面的关系
4.分类思想
5.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其他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进入教学内容,环节设计以学生的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交流、归纳学习几何体的构成和分类。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根据课标要求,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等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思维。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比如展示“面与面、线与线”相交的情况。
从学生的活动看,课堂设计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达到了实效与多能。
在本节课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高效完成设计的内容,时间安排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还可
以考虑完全放手主学生自己感知。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简单的直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