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

供给方面,随着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进展,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另外,随着年轻一代的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正在减少。

例如,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生产和制造岗位不再需要大量人力。

其次,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总体来说,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一方面,传统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一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减少,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急需高技能人才,但供给相对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鼓励并支持创新创业,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人才向急需的行业和领域流动。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也可以主动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也可以寻求适当的职业转型,将自己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好地匹配。

总之,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政策和个人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适应性发展。

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领域,它不仅关乎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也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政策和个人职业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

首先,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技能培训,拥有了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形势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就业形势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通过对县内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测和对45个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职业介绍、公共招聘网运行情况的统计,1-7月,全县累计发布用工信息182条,提供岗位6748个,登记求职人员8324人,促进3421个岗位实现了供需对接,其中高校毕业生364人。

一、我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特点(一)企业职工队伍呈年轻化趋势。

7月,34户监测企业共有在职员工9144人,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4186人,占45.5%,30-40岁的2611人,占28.5%,40岁以上的2347人,占26%。

“80、90”后职工约占50%,这一群体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成长于较为开放的环境,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较上一辈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他们个性鲜明、因缺少职业规划而频繁跳槽的特点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用工需求集中在有新增订单的企业。

从监测企业用工需求来看,7月,34户企业用工需求共1057人,需求率达 11.5%,但大部分企业不缺工或缺工较少,如逢春制药、阳光盛源、年丰食品等企业不缺工,金辉纺织、伍城家园等企业缺工在10人左右,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用工需求较大的主要是湧德电子,因新增订单缺工800人。

(三)员工流失是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

用工需求企业普遍反映员工流失量比较大,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年轻员工好玩,向往大城市生活和自由活动时间,跳槽到大城市企业情况比较常见;二是县内企业薪酬相对较低,部分熟练生产工人追求待遇而外出就业,如金辉纺织厂月熟练员工流失在20人左右;三是女职工因照顾家庭和小孩而离职。

(四)专业需求与供给呈现不对等趋势。

监测企业7月份用工需求中,生产一线普工924人,占87.4%;技术工78人,占7%;管理人员55人,占5.6%。

需求普工较多的主要是电子类、服装加工类企业,部分企业亟需会计、锅炉工、焊工等持证上岗技术人员。

从全县劳动者求职登记统计数据来看,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大多倾向于销售、文员等服务行业,需求和供给工种略显不对等。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工作汇报模板)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工作汇报模板)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工作汇报模板)【正文】尊敬的领导:我针对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制作了相应的工作汇报模板,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和结果。

以下是人力资源供需分析的详细内容:1. 背景介绍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的人才挑战,我们需要了解人力资源供需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2. 市场供需概况2.1 供给情况根据人力资源调研数据,本地区人才供给总量为XX万人,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等渠道。

而在某一特定时期(比如最近一年),总的人力资源供给量约为XX万人。

2.2 需求情况经过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分析,本地区各个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为XX万人。

其中,重点关注了IT、金融和制造业等行业。

据初步估计,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3. 供需差距分析3.1 供需差距具体数据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源供需差距为XX万人。

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需要进一步加大招聘力度和培训力度,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3.2 影响因素分析从供给方面来看,人才培养不足、毕业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了供给量的不足。

而需求方面,则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

4. 解决方案和建议4.1 增加人才培养力度对于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选择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4.2 加强市场调研需要不断关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用工需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人才供需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和培训计划。

4.3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提供税收优惠、简化人才引进手续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本地区就业创业。

5. 工作计划5.1 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将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确保合理安排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状况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状况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状况分析报告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组织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组织的发展情况。

本报告将对当前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与组织发展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需求是指组织或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而需要的各类人力资源,包括人才、技能和经验等。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人力资源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 创新和创业人才短缺:随着社会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业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新和创业。

然而,缺乏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3. 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差异性: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

某些行业或职位供给不足,导致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状况是指人力资源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各类人力资源情况。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状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教育培训不足:虽然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断完善,但许多人仍然存在教育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2. 人力资源结构问题: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指的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某些行业存在高龄化和技能结构矛盾等问题。

3. 劳动力流动性不高: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许多人无法灵活流动到需要的岗位上。

这也导致了某些地区或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影响与对策当前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市场供给的不平衡状态对社会发展和组织运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珠海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珠海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珠海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一、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情况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直到8月下旬才逐渐放开,因此人力资源市场数据较2019年有非常大的降幅。

2020年9-12月人力资源市场共提供现场招聘需求岗位9.39万个次,进场求职者7.85万人次,求人倍率约为1.2,求人倍率较2019年同期上升0.15,岗位需求略大于求职人数。

二、需求岗位数据分析(一)需求岗位量分析2020年现场招聘发布需求岗位共计9.39万个次,与2019年全年数相比下降90.33%,与同期相比下降61.69%。

(二)岗位需求产业分析2020年,第二产业岗位需求5.19万个次,占比55.22%;第三产业岗位需求4.19万个次,占比44.56%。

制造业企业岗位需求较多,第二产业岗位需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岗位需求经济类型分析与2019年同期相比,内资企业、个体户、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岗位需求占全部岗位需求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全部岗位需求的比重下降。

(四)岗位需求行业分布分析在按行业分类对企业岗位需求统计中,排名前3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行业,排名4~7位的分别是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

可以看到,虽然年初因疫情影响,餐饮、酒店和旅游行业等均遭到重创,但是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后,休闲娱乐活动行业迅速回暖,仍是岗位需求较高的行业。

(五)排名前十的需求岗位需求岗位数量上,普工(生产线操作工)仍居所有岗位之首,其次为餐厅服务员以及推销展销人员,4~7位分别是中餐烹饪人员、包装工/搬运工、饭店服务人员、和上述岗位需求行业分布情况基本相符。

(六)岗位对学历需求分析从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看,2020年,企业对学历的需求仍主要集聚在高中以下,其中,对高中学历的需求占比达36.29%,其次为初中学历,占比25.53%,另外,对学历无需求的占比上升,占比22.47%。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一、供求总体情况2010年一季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用人的单位507家,提供用人信息1612条,招聘各类人员45630人,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45135人,求人倍率为1.01,比上季度提高0.09,比去年同期提高0.36,就业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需求人数近年来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求人倍率突破1,劳动力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景象。

去年一季度,就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

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与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

在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步回暖,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稳定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劳动力市场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持续回升,到年底,接近1,本季度需求人数更是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春节后的各类招聘会,都有大量用人单位主动进场招聘员工。

劳动力市场供需趋于平衡,结构性矛盾凸现,供小于求,求职者挑选的空间更大,用工难的出现,倒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提高用工待遇。

为落实中央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和促进就业,破解用工难和求职难共存的局面,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我市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完善“招员工不出厂门,找工作不出家门”的2010年春季“牵手行动”,节点和常态相结合,加大劳动力供求对接力度,有效地缓解了两难问题。

1、供求总体人数情况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一季度第一产业的需求人数为892人,占需求总量的1.95%,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劳动力的供需量很大,但这一部分情况基本未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为36139人,占需求总量的79.20%,比上季度提高2.17%,经济总量的复苏,我市第二产业的回暖力度更强劲一些;第三产业的需求人员为8599人,占需求总量的18.85%,比上季度略有下降,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三、行业需求情况从从具体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需求人数较大,占居需求总量的前三位。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供需分析报告引言:"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杰克·韦尔奇在当代社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供需关系的合理匹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人力资源挑战和机遇。

一、职业供需形势分析1.1 人力资源需求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而传统产业则面临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对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1.2 人才供给形势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使得部分地区人才供给相对不足。

尽管人才供给状况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分析2.1 前景行业与人才匹配度在新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

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对于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与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相比,前景行业的人才供需匹配度更高。

2.2 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在职业技能方面,市场对于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跨领域合作能力的需求日益突出。

同时,灵活就业、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对于个人技能的要求也更加全面。

因此,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将在人才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3.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为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3.2 搭建行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与高校间的深入合作。

通过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储备,同时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运作。

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概述2010年4季度全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比3季度减少了7866个岗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4个岗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

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与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

本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继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一个供需两旺的“小高峰”后,本季度虽然求职人员有所增加但各类单位的需求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春节后将迎来新的高峰期。

2.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 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大大缓解了“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45岁以上人员的需求比重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求人倍率为1.07;对技能无明确要求岗位的需求比重仍维持在37.63%。

4. 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增加了6.48个百分点,求职比重也上升了3.16个百分点,在各种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在1以下,这说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进入市场求职者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但求职者整体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分 析一、供求总体情况表1. 供求总体人数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 与上季变化本期有效数67487559601.210.03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三季度四季度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

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与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总需求仍略大于总供给。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产业 需求人数 需求比重% 与上季度相比需求比重变化第一产业 1492 2.21 0.11 第二产业 23225 34.41 -9.41 第三产业 42770 63.38 9.31 合计67487100.002%34%6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产业需求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一、供求总体情况2010年一季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用人的单位507家,提供用人信息1612条,招聘各类人员45630人,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45135人,求人倍率为1.01,比上季度提高0.09,比去年同期提高0.36,就业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需求人数近年来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求人倍率突破1,劳动力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景象。

去年一季度,就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

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与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

在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步回暖,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稳定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劳动力市场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持续回升,到年底,接近1,本季度需求人数更是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春节后的各类招聘会,都有大量用人单位主动进场招聘员工。

劳动力市场供需趋于平衡,结构性矛盾凸现,供小于求,求职者挑选的空间更大,用工难的出现,倒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提高用工待遇。

为落实中央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和促进就业,破解用工难和求职难共存的局面,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我市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完善“招员工不出厂门,找工作不出家门”的2010年春季“牵手行动”,节点和常态相结合,加大劳动力供求对接力度,有效地缓解了两难问题。

1、供求总体人数情况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一季度第一产业的需求人数为892人,占需求总量的1.95%,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劳动力的供需量很大,但这一部分情况基本未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为36139人,占需求总量的79.20%,比上季度提高2.17%,经济总量的复苏,我市第二产业的回暖力度更强劲一些;第三产业的需求人员为8599人,占需求总量的18.85%,比上季度略有下降,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三、行业需求情况从从具体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需求人数较大,占居需求总量的前三位。

本期制造业需求34920人,占整个需求的76.53%,需求人数比上季度增加6735人,需求比重比上季度提高7.76%。

批发和零售业需求3878人,占总需求量的8.5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1452人,占总需求量的3.18%。

3、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表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从用人单位看,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12%,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87%,90.01%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92.47%,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占内资企业总需求人数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58.44%、13.94%、8.55%,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24%;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11%;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18%。

与上季度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1.6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3.16个百分点。

可见,充分发挥内资企业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的增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五、各类职业供求情况从职业需求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仍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76.74%和9.52%,二者合计红占全部用人需求的86.26%。

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增加4727人,需求比重上长了2.84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需求略有下降,需求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职业需求的总体状况。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表6: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填报单位: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职业职业代码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缺口数求人倍率1、机械冷加工工6040100 10289 1390 8899 7.42、裁剪缝纫工6110100 8604 1297 7307 6.633、纺织、针织、印染工6109900 1806 490 1316 3.694、推销展销人员4010200 891 171 720 5.215、治安保卫人员3020200 879 170 709 5.176、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6080100 720 11 709 65.457机械热加工工6040200 950 273 677 3.488、电子工程技术人员2021100 694 36 658 19.289、针织人员6100400 550 42 508 13.110、部门经理1050100 720 218 502 3.3表7: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填报单位: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职业职业代码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缺口数求人倍率力工6279900 882 1967 1085 0.45 营业员、收银员4010100 775 1099 324 0.71财会人员2060300 114 437 323 0.26电子设备装配调试工6080400 80 255 175 0.31电子产品6080500 0 168 168维修工6240100 115 258 143 0.45机动车驾驶员6090200 12 154 142 0.08塑料制品加工工3010200 57 193 136 0.3秘书、打字员2021300 42 146 104 0.29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保管人员4020100 21 112 91 0.19 从职业供给来看,求职人员相对集中的职业也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79.88%和10.61%,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90.49%。

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操作工求职人数增加7519人,求职比重上升了15.38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求职有所下降,求职比重下降了3.76个百分点。

这两类人员,求职比重与需求比重基本持平,求人倍率分别为0.97和0.91。

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分别为2.66和1.16。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依次是机械冷加工、裁剪缝纫工、纺织针织印染工、推销展销人员、治安保卫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机械热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中、针强人员、部门经理。

缺口大的前几个职业与三季度变化不大,这与我市的产业结构有关。

从实际情况来看,缝纫、挡车工短缺是重点,我市作为传统的产棉大市,纺织、服装业飞速发展,前几年,缝纫、挡车工就开始出出招工难状况,这种情况一直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六、求职人员构成情况本季度,在求职人员类别构成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本市农村人员仍是求职的三大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35.66%、26.69%和23.83%。

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本市农村人员增幅较大,分别上升了7.51和19.28,在新成长失业青年16095求职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5440人,占新成长失业青年总数的33.80%,比上季度上升19.33个百分点,这与春节长假和新学期学生见习有直接关系。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比较七、招聘、应聘条件情况(1)性别从需求方面看,对男性的需求为12929人,占28.33%,对女性的需求为20156人,占44.17%,女性的需求比男性的需求多15.84个百分点,对性别无要求需求为12545人,占27.49%,比上季度下降11.3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营销、推销、保险等岗位,男女都可以。

从求职方面看,男性23138人,占51.26%,女性21997人,占48.74%,男性求职比女性多2.52百分点,从数据来看,需求比重女大于男,求职比重男大于女,就业的性别结构依然存在,求人倍率分别为0.84和1.19。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2)年龄从需求方面看,市场对25-34岁这一年龄段的需求最多,为16077人,占35.23%,16-24岁需求为12542人,占27.49%,35-44岁需求为8918人,占19.54%,45岁以上需求为8075人,占17.70%,年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改变了过去更偏重于16-24岁的年轻人,用工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工作实践。

从求职人员方面看, 35-44岁年龄段的最多,有13250人,占29.36%,25-34岁年龄段的其次,有11786人,占26.11%,16-24岁求职10051人,占22.27%,求职年龄区域同样比较宽泛,年龄结构性矛盾逐步趋缓,四个年龄段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25、1.36、0.67和0.80,就业的年龄结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间两个年龄段。

10、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3)文化程度从需求方面看,初中及以下的19249人,占42.18%;高中(含职高、技校、中专)5561人,占12.19%;大专676人,占1.48%;无要求20102人,占需求总量的44.05%。

从求职方面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076人,占40.05%;高中(含职高、技校、中专生)求职数为17159人,占38.02%,大专生8835人,占19.57%。

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4)技术等级或职称从需求方面看,对初级技能的需求为4726人,占10.36%,对中级技能的需求为1301人,占2.85%,无要求的37904人,占83.07%。

从求职方面看,初级技能的7812人,占17.31%,比三季度上升1.87个百分点;中级技能的3911人,占8.67%,比三季度上升1.52个百分点;无技术等级的29811人,占求职人员的66.05%,比三季度下降5.24个百分点,求职人员的技术素质明显有所提升。

12、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八、工资指导价位混凝土工14953132801200813414钢筋工15186150341412614782防水工1647210720880011983装饰、装修、3359814652860016389油漆工机械电气工程3820514784960019416设备安装工、管工电工108801632641064155434木工13458117731100212077汽车驾驶员3567014784952817250铁路电源工15698147841326514663九、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季度10423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其中5641名已实现了就业。

二0一0年四月六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