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反思考试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在期末的时候,对于⾼⼀历史在期末复习要怎样做练习呢?还很困惑的话,那不妨和店铺⼀起来做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选择题 1.甲⾻⽂中的“降⾬”两字。

⼈们可以在甲⾻⽂⼘辞中看到很多商王求降⾬或丰年的内容,但奇怪的是商王并不是直接向他们的最⾼神——“帝”请求,⽽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 A.祖先的地位⾼于神 B.国家⼤事完全通过占⼘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2.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头形成的同⼼圆波的性质……以“⼰”为中⼼,像⽯⼦⼀般投⼊⽔中,和别⼈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般⼤家⽴在⼀个平⾯上的,⽽是像⽔的波纹⼀般,⼀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反映的是( )A.“⼤同社会”理想的表现B.宗法观念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度的反映 3.《荀⼦•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七⼗⼀国,姬姓独居五⼗三⼈”,《左传》昭公⼆⼗⼋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有五⼈,姬姓之国者四⼗⼈”。

下列哪⼀项能够说明材料所述现象(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天⼦受命于天” C.“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指分封)……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D.“⽴嫡以长不以贤,⽴⼦以贵不以长” 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有⼗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公,公⾂⼤夫,⼤夫⾂⼠,⼠⾂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5.⼀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凡五⼈。

共猎得五⿅,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2/3、1⼜1/3、1、2/3、1/3只⿅。

请问,这则算数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 ) A.年龄在⿅⾁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的地位由猎⿅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6.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含解析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1】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1】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1】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縻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

【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

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

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

【深度剖析真题试卷】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总结(标准版)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总结(标准版)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2.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

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反映出当时周朝()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4.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这一更新是()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明朝人聂豹(1486﹣163)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开良知本体之量”。

材料反映出聂豹()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6.有学者在评价程朱理学时说:他们讲的“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因为这些欲望与他们心目中的“天理”相对立,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在该学者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A.完全扼杀了人类的自然欲求B.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C.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西周的政治制度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答案】C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故C正确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答案】C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

故C正确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答案】CA:虽然河南洛阳是东周都成,但不符合最早。

故A错B:河北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B错C: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西周兴起于古代的西岐,即今天陕西。

故C正确D:山东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出现“布衣将相”现象,说明传统的贵族政治得到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

2.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答案】D【解析】该题通过考察唐代与北宋科举考试的相关不同。

题中表格上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宋的科举考试在录取人数的比例上明显高于唐朝。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错误;该题找的是录取人数多的原因,而C项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述,不符题意;北宋通过增加各个职位的官员数量来分割每个官员的权力,用人方针调整导致用人数量增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而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4.(浙江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期末专题:科举制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下

期末专题:科举制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下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科举制》夯实基础一、隋朝: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三、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针对性练习一、综合题1.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了新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材料二:宋初大将翰的《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朝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北宋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劝学诗》宋真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答案】C【点拨】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反思
77分
∙ 1.唐朝的考核制度规定的考期是()。

(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o B.一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
o C.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
o D.一年一小考,两年一大考
∙ 2.重视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这是由()所决定的。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严密的监察制度
o B.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o C.高度完善的科举制度
o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 3.唐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征辟制
o B.九品中正制
o C.科举制
o D.察举制
∙ 4.唐朝设立御史台专门为皇帝监督官员,以下对御史台三院的职能理解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殿院:巡视宫禁京城
o B.殿院:可直接受理投诉、独立办案
o C.台院:纠弹中央官吏
o D.察院:分巡州县
∙ 5.唐代勾检系统的官员统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门下省
o B.尚书都省
o C.御史台
o D.中书省
∙ 6.察举制是一种( )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形成于汉代,后来沦为世族豪强垄断仕途的工具。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同级之间
o B.由上而下
o C.由下而上
o D.以上三种方式均可
∙7.吏治腐败的时势性因素不包括()。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官僚群形成的利益集团
o B.民众群体的因素
o C.皇帝个人的因素
o D.封建王朝的本质
∙8.唐朝的考核制度分为()等,以考核定官阶俸禄的升降。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九
o B.六
o C.五
o D.三
∙9.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方式和治绩
o B.治绩和制度
o C.经验和教训
o D.方式和经验
∙10.以下对于中国古代吏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封建政府在政权建立的初期,比较重视缓和与人民的矛盾,吏治比较清严
o B.吏治腐败问题在封建社会是可以得到根本解决的
o C.随着统治的稳定,社会危机日趋严重,中国古代吏治问题也随之从严明而松弛腐败
o D.中国古代吏治缺乏外部监督与激励机制
∙11.唐朝设立了勾检制度,其中地方各级勾检官的职责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勾稽违失
o B.行政事务
o C.诏令起草
o D.公文实施
∙12.“ 民有五去而无一归,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独独官有八入而无一出”,其中“国有九破”中属于吏治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长吏残暴
o B.食禄人多输税人少
o C.赋役不等
o D.贿赂公行
∙13.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科举制起源于隋朝,而察举制形成于汉代
o B.考试成为科举制取舍的关键,录取有名额限制,而察举制没有淘汰
o C.科举制有考试,而察举制没有考试
o D.科举制可以自由报名,察举制必须由地方长官举荐
∙14.以下对于唐朝勾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在县一级,主簿主管文书
o B.中央地方各级机构都设有直属的勾检官
o C.勾检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财务审计
o D.在州(郡)一级,刺史主管文书
∙15.中国古代吏治值得借鉴的地方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和运作程序、方法
o B.重视对官吏的培养和教育
o C.重视吏治
o D.重视权力的高度集中
∙16.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帖经
o B.经义
o C.诗赋
o D.策论
∙17.中国古代吏治的完备与严整体现在()。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有完整而严密的监管体系
o B.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o C.有完备与严整的法律条文
o D.有完备与严整的制度规定
∙18.吏治涉及的内容包括官吏的()等方面。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选拔
o B.任免
o C.考核
o D.教育
∙19.吏治腐败的体制性因素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封闭式操作体制
o B.人为因素
o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制度追求事无不统
o D.官僚是一个特权阶层
∙20.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一个大特点,秦汉时期设立了“三公”,以下对“三公”的地位和职能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中央政府中司监察的御史大夫地位很高,是副丞相
o B.司隶校尉纠察京师地区
o C.十三部刺史以六条问事,纠察地方豪强郡守
o D.监察御史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21.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判断题3分)得分:3分o正确
o错误
∙22.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3.中国监察机构是代表“民意”的机关,其目的是抑制君权,防止独裁。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4.主要选官制度的改变是统治基础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表象。

(判断题3分)得分:3分o正确
o错误
∙25.“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待衣食之辈”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机构日趋庞大,人员日益冗滥的问题。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6.在考试资格上,唐朝规定任何人均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身份的限制。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7.荐举是地方长官或部门长官可以在一定自由的程度上辟用僚属的制度。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8.唐朝吏治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松弛走向清明,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9.唐太宗所奠定的开明吏治基础和制度化运作,保障了唐朝在八十多年间从整体上维持了兴盛发展的局面。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30.官僚集团之间的倾轧斗争,带来政局的混乱,制度的败坏,对吏治有相当大的影响。

(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