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输血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异常体征和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时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大约15分钟内,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下面将分别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即时反应的处理流程: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位、辅助通气等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发生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如发生溶血反应,可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利尿剂等。

5.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6.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迟发反应的处理流程:1.监测患者症状: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包括发热、皮肤瘙痒、胸痛、头痛等。

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激素等。

3.随访和观察: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会自行缓解,但仍需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5.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输血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评估,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等。

2.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应急处理技能。

3.建立现场应急处理机制:在输血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应急处理,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一.输血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严格按照“三查八对”仔细核对。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

6.输入前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观察输血后的反应。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
二.药物不良反应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儿用药要严格核对。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

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经两人核对并签名。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配现用,掌握配合伍
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理。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全过程质量控制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全过程质量控制

⑦输血相容性检测操作完毕后,应及时、认真、准 确、完整填写?输血穿插记录单?,并签名和记录 时间,要求双人操作时进展双人签名或一人操作 时双签名,时间记录应准确到分钟。
⑧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应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 置4±2℃专用保存冰箱内至少保存7天。
⑨应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各度?,申请用血应由经 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 准签字,量大的还需主任签字等等。
5、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检验科血 库备血, 、口头备血无效。
6、血液都只有不长的保质期,所有用血尽量按照病 情需要申请,防止浪费。
五、患者血液标本采集
③输血完毕后4小时每小时一次。
7、输血完毕后,护士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 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处理。
8、护士应及时在?输血护理记录?上记录临床输血过 程监测信息。
十、输血文书保存、血袋回收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穿 插配血报告单〕、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 申请单、输血护理记录、输血前检查报告 贴在病历中保存,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 〔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 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防止剧烈震荡。血液内 不得参加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 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 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 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 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响,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六、血穿插标本送检与接收
1、标本采集后,应及时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 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输血知情 同意书?同时送交血库,双方进展逐项核对, 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在血库?标本接收本? 上双签名签收,核对有误时应退回样本并 与有关科室联系。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以下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1. 反应评估- 当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立即停止输血。

- 评估受血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 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医生或责任护士汇报不良反应。

- 记录受血者的反应症状与过程,包括输血开始时间、症状发生时间和症状结束时间等信息。

- 记录处理反应的措施和结果。

3. 处理措施- 轻度不良反应:- 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观察症状变化。

- 针对特定症状,如皮肤瘙痒或头痛等,可给予对症治疗。

- 需要继续输血时,可考虑调整输血速度或更换血制品。

- 中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

-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

- 若症状得到缓解,可以重新开始输血,但速度必须较慢,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状况。

- 重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或血液科专家。

- 给予紧急处理,如输注扩容液、气道管理及心肺复苏等。

- 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转院或就近留观治疗。

4. 针对性处理-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 如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需给予抗过敏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感染反应,需进行感染控制和抗感染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溶血反应,需停止输血并进行溶血反应的处理。

5. 随访与宣教- 对不良反应后的受血者进行持续的随访观察。

- 提供相关宣教,告知受血者有关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以便日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为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效果。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XXX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原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它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5.输血后紫癜;6.血小板输注无效;7.循环负荷过重;8.肺微血管栓塞;9.溶血性输血反应;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和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内,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体温升高、过敏反应和荨麻疹等。

输血后,应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或渗血现象。

如果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同时,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如果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同时,应抽取病人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并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

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

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是一项安全而普遍的医疗治疗措施,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TR),产生一定的危害。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后所出现的不良的反应,包括过敏性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输血相关性肝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Liver Injury, TRLI)、输血后感染(Transfusion-Associated Infection, TAI)等。

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并按照处理流程进行实施。

一、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为提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医务人员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2. 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3. 患者输血前的评估和准备4. 输血前必要的检查项目5.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6. 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发现与处理7. 敏感诊断试验方法及应用8. 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和护理措施9.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登记制度10.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早期发现与识别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良症状,及时终止输血并采取紧急措施。

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立即停止输血,检查配血记录和治疗记录等,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以及处理情况。

2. 评估及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评估和处理,具体措施如下:(1)过敏性反应常见表现为荨麻疹、发热、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应立即中止输血,加快输液速度,注射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必要时还应予以氧疗和心肺复苏。

(2)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

需要应急处理,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予以支持性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输血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医院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一)输血反应质量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仔细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编号、采血日期、血液成分、有效期及交叉配血结果。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以防变质;血液不能过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6、输入前应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元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药物不良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者用药要严格核对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要有两人以上核对,并放置”已核对”牌。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用现配,掌握配伍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