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与流程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异常体征和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时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大约15分钟内,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下面将分别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即时反应的处理流程: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位、辅助通气等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发生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如发生溶血反应,可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利尿剂等。

5.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6.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迟发反应的处理流程:1.监测患者症状: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包括发热、皮肤瘙痒、胸痛、头痛等。

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激素等。

3.随访和观察: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会自行缓解,但仍需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5.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输血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评估,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等。

2.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应急处理技能。

3.建立现场应急处理机制:在输血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应急处理,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一、应急预案为了有效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制定本应急预案。

1. 紧急处置(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并采集患者血样。

(2)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2. 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措施(1)轻微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头痛等,给予对症处理,如退热、抗过敏等。

(2)中等不良反应:如急性肺水肿、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救治,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3)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死亡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救治,报告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

3. 调查与分析(1)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程度。

(2)分析不良反应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评估输血治疗的风险。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措施。

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1.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要求(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上报医院输血管理部门。

(2)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表现、处理措施等内容。

2.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处理(1)输血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展开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2)根据调查结果,对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对严重不良反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登记与统计(1)输血管理部门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建立不良反应数据库。

(2)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

4. 输血不良反应培训与宣传(1)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

(2)开展输血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

5. 持续改进与监督(1)根据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调查分析,不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以下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1. 反应评估- 当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立即停止输血。

- 评估受血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 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医生或责任护士汇报不良反应。

- 记录受血者的反应症状与过程,包括输血开始时间、症状发生时间和症状结束时间等信息。

- 记录处理反应的措施和结果。

3. 处理措施- 轻度不良反应:- 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观察症状变化。

- 针对特定症状,如皮肤瘙痒或头痛等,可给予对症治疗。

- 需要继续输血时,可考虑调整输血速度或更换血制品。

- 中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

-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

- 若症状得到缓解,可以重新开始输血,但速度必须较慢,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状况。

- 重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或血液科专家。

- 给予紧急处理,如输注扩容液、气道管理及心肺复苏等。

- 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转院或就近留观治疗。

4. 针对性处理-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 如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需给予抗过敏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感染反应,需进行感染控制和抗感染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溶血反应,需停止输血并进行溶血反应的处理。

5. 随访与宣教- 对不良反应后的受血者进行持续的随访观察。

- 提供相关宣教,告知受血者有关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以便日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为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效果。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1.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必须严格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并迅速通知上级医师和输血科,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2.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为:
a)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单。

b)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和供血者
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和血袋中的血样,重测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c)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用肝素抗凝,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量血浆游离
血红蛋白含量。

d)检测受血者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的效价,
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e)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f)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3.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同时要填好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告送回输血科。

4.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要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应防止可能出现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受控状态:在控。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引言输血是临床救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2.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病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非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感染、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3.1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药剂师等。

3.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报告流程;(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措施;(3)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4)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后续处理措施;(5)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

同时,定期组织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4.1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患者的生命体征;(2)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3)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输血史。

4.2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和输血管道;(2)通知医生,报告输血不良反应;(3)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支持治疗;(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4.3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1)立即通知输血科、ICU等相关科室;(2)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激素等药物治疗;(3)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4)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进行输血治疗的科室和人员。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值班医生。

2. 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查看患者,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

3.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

4. 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输血科。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发热反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 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 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输液、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并通知输血科进行紧急处理。

4.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输血科应进行调查,了解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并对输血器材进行质量检查。

2. 输血科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科应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以改进输血安全管理。

七、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上报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将其情况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科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等情况。

3. 输血科每半年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上报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向全院通报。

八、培训与教育1. 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培训。

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知识。

3. 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输血开始后最初15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
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
1.第I类轻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减慢输血速度;
⑵肌注抗组胺药;
⑶经过对症治疗,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II类输血反
应处理。

2.第II类中重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⑶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⑷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⑹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
⑺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⑻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III类处理。

3.第III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
采集措施: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静注生理盐水(开始20~30ml/kg),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5分钟之内输注,并抬
高患者的下肢。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养;
⑷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0.01mg/kg;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
药;
⑹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速尿20~80mg/次,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⑺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⑻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⑼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样,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血尿或酱油色尿)症状;⑽收集24小时尿并记录患者输入和排除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
⑾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DIC,输注血
小板和冷沉淀或者新鲜冰冻血浆;
⑿再次评估患者,如果低血压:
①进一步输注生理盐水,20~30ml/kg,5分钟;
②如果需要给予强心剂。

⒀如果病人尿量减少或者实验室检查提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时(钾离子、尿素、肌酐增高):
①准确维持液体平衡;
②加大速尿用量;
③如需要静脉注射多巴胺;
④寻求肾病专家帮助,患者可能需要透析。

⒁如果怀疑菌血症(寒战、发热、虚脱、无溶血反应表现),给予静脉注射广谱抗菌素,其抗菌谱应包含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⒂如果怀疑输血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发生呼吸困难时: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治疗。

②立即给氧,积极纠正低氧血症,使血氧饱和度>90%,轻症TRALI仅需吸氧,但若并
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则必须进行机械通气,但应注意尽可能吸入低浓度氧,以避免造成氧中毒加重肺损伤,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积极呼吸支持,。

必要时在循环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

③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保护各脏器功能。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轻肺水肿,促使肺
泡复张。

④维持血压稳定。

⑤监测血氧分压,进行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监测,不但有利于TRALI的诊断,还
有助于液体的管理和维持循环的稳定。

⑥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静滴氢化可的松200~400mg/d
⑦也可静注利尿钠酸或呋塞米,抗组胺药物用于其辅助治疗。

(二)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不良反应处置标准
1、ABO与Rh(D)血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⑴两人或以上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试验记
录及病史各项内容;
⑵输血科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核对病人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各自单独应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病人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病人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检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法、酶法、聚凝胺法、玻璃珠法和凝胶法等);
⑶立即抽取病人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含量;
⑷立即抽取病人血液,检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直接抗人血蛋
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严密观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变化情况;
⑸记录病人出入量,严密观察尿色变化,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⑹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

2、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⑴每半小时一次(共2次),抽取病人血液做细菌学检测;
⑵由输血科通知供血机构;
⑶在病人或/和直系亲属、医院、供血机构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抽取血袋中血液做
细菌学检测。

输血不良反应的点评工作制度
1、当发生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向医务部和输血科报告。

2、要对发生以上的事情进行调查,并在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3、要保存好患者和供血者输血前的血样(7天)及与输血有关的所有资料。

4、要调查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和受血者乙肝、丙
肝、梅毒、艾滋病等原始试验记录。

5、要调查供血者的血液的入库、出库登记本,调查供血者的采血日期、条码号、血液制品
及数量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的原始记录,并将调查情况向医院有关部门汇报。

6、如果需要交医院有关部门讨论及医疗鉴定的情况,由科室负责提供材料,由医院选定的
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处理意见,交有关部门按规定执行。

7、协助患者向供血单位查找供血者的健康档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8、当发生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问题处理结束后,科室
应开会讨论,对问题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即使纠正,完善有关处理程序及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处理问题。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