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产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不等。
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回报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分类、识别及处理措施,以及对于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刻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1. 即刻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等。
发热反应是指体温升高过1℃。
2.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30分钟到24小时内,主要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难治性心力衰竭(TACO)等。
TRALI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伴有肺水肿;TACO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以上,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溶血性烂血病等。
细菌感染是指输血期间血制品受到污染或感染源在输血后开始繁殖引发的感染。
非溶血性烂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病情较轻。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是确保受血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1. 即刻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停止输血,按照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 发热反应:停止输血,应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必要时给予抗热药物。
2. 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TRALI:停止输血,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利尿剂等。
- TACO:停止输血,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利尿剂和呼吸支持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细菌感染:停止输血,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非溶血性烂血病:停止输血,给予对症处理,提供支持性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1.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范围:适用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3.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出现了原来身体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者是生命体征的改变(通常为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
4.权责:责任科室:输血科及临床各科室。
5.参考文献: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6.不良反应及处理6.1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报告值班医生,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6.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6.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6.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6.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6.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 B O、R 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 B O、R 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6.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6.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6.3.6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速效利尿剂;应用多巴胺;碱化尿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D I C的防治。
7.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7.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7.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7.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7.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1制定目的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处理能力,保障病人的权益及输血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
3主要内容
3.1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由经治医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交输血科(可以通过OA系统发送)查找原因,并及时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向质量管理科上报。
3.2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将血袋、输血器材封存,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进行如下检查:
3.2.1核对临床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临床用血发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记录;
3.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的ABO血型、RH(D)血型,对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及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的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加ETDA-K2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3.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检查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相关抗体,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
步鉴定;
3.2.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和受血者血样进行细菌学检验;
3.2.6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液血红蛋白;
3.2.7必要时于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
二、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四、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五、一般输血(不良)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上报。
六、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流程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病情,记录处理经过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信息准备采血试管(EDTA抗凝的血常规管),打印“交叉配血”条形码标签。
2名医护人员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标记试管
抽取3ml静脉血注入己备好的血常规试管(同时有2名以上患者需要或备血时,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
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送检(科室护士或医院专职人员送检,其他人员不得送检)送检人员将输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到输血科,备血须在登记本上记录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核收签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三篇篇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记录输血反应反馈卡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诊断和处理
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输血管理制度强调患者安全和输血质量的双重标准,以确
03
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02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调整输血指征,减少不必 要的输血。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不规 则抗体筛查等,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容。
医生应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并填写《输血不良反 应报告表》。
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并报告给医生。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应由医院输血科统一收集、 整理、分析。
回报表格设计
回报表格应包括以下内容:患 者信息、输血信息、不良反应
表现及处理情况等。
回报表格应简洁明了,易于填 写和阅读。
紧急处理方案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溶血反应等 ,应立即启动紧急处理方案。
立即给予紧急处理,如抗休克治疗、抗过敏治疗等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及时报告医 生或护士长,并协助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调查。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
回报流程
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询问患者是 否有不适反应。
回报表格应存档保存,以便分 析和追溯。
数据分析与利用
医院输血科应对收集到的输血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
分析结果应提供给医院相关部门,以改进输血安全和 质量管理。
分析结果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原因 等。
分析结果还应提供给血液管理部门,以改进血液制品 的质量和安全性。
04
输血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试行)
1.临床科室用血后,应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于24h内返回输血科,返回率要求达到100%。
2.输血科(血库)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统计上报给医务处,并同时反馈给血站,让血站及时了解血液在临床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血液质量隐患。
3.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如果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输血科。
4.输血科接到通知后作如下处理:
(1)立即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血型、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是否出错;
(2)立即鉴定受血者与供血者保留血样的ABO、Rh血型,与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结果比较是否一致;
(3)重新作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采用盐水相和非盐水相两种方法比对),验证配血结果是否准确;
(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现象,判断有无急性溶血反应发生;
(5)有条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排除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6)用无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细菌培养;1份先轻离心分离血浆,然后,再取血浆重离心,取血浆离心后的沉渣涂片,革兰氏染色查细菌,排除急性细菌污染反应;
(7)有条件的可作白细胞抗体试验或过敏原试验,判断是否是过敏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引起。
6.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应祥细记录,并随病历长期保存。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四、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