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励志诗歌

关于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励志诗歌在古代,咏物言志的诗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咏诗者借由植物、山川、花鸟等自然物象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精神追求。
这些诗歌的主题别具特色,既有咏物的描述,也有智慧的启迪。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咏物言志的古诗句,它们富有哲理、韵味悠长,极具启迪意义。
植物类《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古诗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李白在描写明月的同时,更多地是表达了他对乡愁的深切思念。
在古代,月亮是人们望乡思亲的象征。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作用、对自然界的关注以及对创造者的敬畏。
《菩提树下》–白居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白居易的这首《菩提树下》涉及了佛学的一些概念。
他用树、明镜等形象表达了内在想法,突出了佛学意象,恰如其分,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山坡羊·潼关怀古》–杨炯明月出天山,谷梁传笛声。
此夜曲中闻,应是白羊走。
杨炯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
羊在曲中得意地奔跑,夕阳下的山间可爱动人,再加上明月的映照,展现了自然的生机,深深地表达了杨炯的厚爱之情。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首诗歌是俯瞰着整座城市望向天空的视深情的描绘。
辛弃疾借景抒情,以昏暗的黄昏为背景,引领读者回到过去的元夜时刻,分享了作者内心的温馨和感动。
动物类《聊斋志异·牛头》–蒲松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蒲松龄在这首鬼故事中将动物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牛头,一女鬼,更是让这个故事诗意盎然,幽默又不乏悲情。
这首诗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地上的一棵树上结了连理枝,两只比翼鸟定永相随,会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的这首诗歌幅读者送到了远古的秋天。
秋季里,怒号的狂风刮翻了一切仅存的生物。
咏物言志诗素材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如南宋故臣《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
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
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
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
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
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
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咏物言志诗

劝学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惜时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爱国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心情类:1、悲伤: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2、高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歌颂母爱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勤奋学习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珍惜时间的名言: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气象(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1)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学习谚语(1)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对联:(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联):桃李满天下,四海皆学子。
(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格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景区联)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做人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歇后语:(夸奖赞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张飞穿针——粗中有细(三国歇后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

敌之策, 被拒不纳,
痛心疾首, 孤身隐 居苏州, 终身未娶。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坚 持个性, 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 者远大抱负, 老当益壮的情怀。
宋亡后, 他改字忆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
诗情? 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 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 “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试析诗的后两联中的”比“的运用
1、“露重”“风多” 比喻 什么 ? 2.“飞难进”“响易沉”分别比喻什么 ?
1、比喻环境的压力 2.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和 言论上的压制
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本义和实际含义是什么?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 食人间烟火呢? 这句诗是诗人的自我辩 白,是说他具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还被诬陷入狱,无人肯为他表明心迹。
所言之志: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 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 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 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
春合柳点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 失意的诗人
诗人处境: 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 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 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诗

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诗《咏鹅》唐朝·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这是一首咏鹅诗,以鹅为题,表达了作者对鹅的观察和赞美。
第一句用拟声词描写了鹅的叫声,第二句描写了鹅的姿态,第三、四句描写了鹅的颜色和动作,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山行》唐朝·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这是一首咏山诗,以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
第一句描写了山路的险峻,第二句点明了山中有人居住,第三句转折,提到了作者喜欢枫林的美景,第四句总结,表达了作者不惧怕困难,有着坚定和勇敢的心态,就像枫叶一样红艳。
《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这是一篇散文,以莲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品格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先介绍了各种花卉的特点和人们的喜好,然后重点赞美了莲花的清高、洁净、直率、不媚俗等品质,并以此为自己的榜样。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这是一首辞赋,以狩猎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少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先描写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英姿飒爽,后又抒发了自己对政治上被排挤和冷落的不平和愤慨。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石灰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忠贞不屈、清白无瑕、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等思想感情。
作者用夸张手法描写了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艰难险阻而不畏惧不改变的特性,并以此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打击而不屈服不退缩的气节。
6高中诗歌题材:咏物言志诗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材」(6)咏物言志诗【必备知识】咏物言志诗——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典例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文学常识]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文学、史学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与魏源齐名,世称“龚魏”。
主张变法革新,强国富民,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其诗歌追求理想,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有屈原、李白诗风余韵,对清末诗坛有较大影响。
1.请发挥想象,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诗人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诗人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答案]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归乡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报国的职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示例二)诗歌移情于物,“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答案]诗人“想舍”的是朝廷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课后练习】【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古诗:咏物言志诗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失意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在牛李两 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 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构成强烈 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虞世南①
问:本诗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答案: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只 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饮着清露,蝉声 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用蝉自 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 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
1、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及特点。 2、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 法。 3、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 情感。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 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 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 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卜算子 咏梅》:诗人首先通过断桥黄昏,风 雨交加,苦寒荒凉的环境来侧面烘托梅花身处 困境,却倔强顽强开放。接着正面描写梅花不 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香如故。诗人托 物言志,以梅花自况,表明了自己虽遭不幸, 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 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范例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案示例
•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 打的形象;(步骤一)
•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二) (外在特征)
• 前者象征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象征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 象。(步骤三) (内在品格)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 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 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 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意蕴)“怯”字不仅 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 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 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效果)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 备,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
1. 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 “形似”。(曲尽其妙)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
——咏物诗鉴赏
1、总结归纳咏物诗的特点。 2、把握所咏之物的内外特点。 3、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咏物诗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
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 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
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 后疏落之声 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 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 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4.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 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 在神韵、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 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 “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 通之处。)
注:骆宾王当时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下狱 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犯③玄鬓:指蝉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 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 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蝉儿啊, 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 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 风声掩沉。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 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 廉洁的心呢?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分析形象
• 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 毫不在意,逍遥自适,(外在特征)是豪 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内在品格)。
• 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 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外在 特征)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 之形象(内在品格)。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 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分析形象
• 冷烛、绿蜡、芳心、书札都是对芭 蕉叶子没有展开时的形状的刻画, 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未展芭蕉给诗人 的独特感受。
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意蕴)比喻非常新 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 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 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 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效果)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 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
阅读步骤与要点
1. 明确所咏之物,读懂全诗。 2.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 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 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 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 依靠秋风。
蝉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试析诗的后两联中的”比“的运用
1、“露重”“风多” 比喻 什么 ? 2、“飞难进”“响易沉”分别比喻什么 ?
1、比喻环境的压力 2、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和 言论上的压制
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本义和实际含义是什么?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 食人间烟火呢? 这句诗是诗人的自我辩 白,是说他具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还被诬陷入狱,无人肯为他表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