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解析——清肺化痰丸(OTC)
教你区分:7种止咳化痰中成药

教你区分:7种止咳化痰中成药▍来源:药店经理人▍特约撰稿:蒋怀林“咳嗽,咳嗽,咳嗽……缠绵不断。
”“又咳又喘,可是咳不出痰,难受死了!”“白天咳嗽少,可一刀晚上就不停咳嗽,让我无法睡觉,折磨人啊”店员都或多或少碰到过类似情况的客户,也都知道需要“清肺”“止咳”,到底该怎么对症处理?其实咳嗽是肺脏的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咳嗽是将异物、刺激性气体或者呼吸道内的过量分泌物(也就是痰液、脓液)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清洁。
同时,咳嗽亦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病证之一,大致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药店里,止咳化痰类OTC中成药中,有七种药,你或多或少听到过,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清肺宁嗽丸、清肺抑火丸、养阴清肺丸、虫草清肺胶囊、川贝清肺糖浆,它们名字里面都有“清肺”二字,都可用于清肺,可因成分差异,“清肺”各有不同和侧重。
在介绍它们不同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中医对肺热的认识,以便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各药之不同。
【中医之肺】肺居胸中,在五行属金,五味之主辛。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气的升降出入全赖肺之调节。
肺气通于卫,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易于犯肺;内伤、气血阴虚、燥火易伤肺,肺实为娇嫩之脏。
肺诸病总,唯肺热多发,且症状复杂。
主要的肺热4大证型。
【风热犯肺】主症: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涕,身热,微恶风寒,咽干痛,舌尖红,苔薄黄。
因受风热之邪,直犯肺或寒邪郁肺化热,使肺气失宣。
【热邪壅肺】主症:咳嗽,痰稠色黄,气喘、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与风热犯肺皆属外感热病,但病变性质、病情轻重都有所不同,此热邪壅肺,病在里,伴有里热症,病情重。
【燥邪犯肺】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舌红苔白或黄。
主要是秋季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致,表现为干燥少津。
【肺阴亏耗】主症:干咳,咳声短,午后黄昏为剧或声音嘶哑,痰粘或黄或痰中带血,量少,伴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清肺化痰丸的功效是什么?

清肺化痰丸的功效是什么?清肺化痰丸是一种中成药,这种药里面包括了、川贝母以及茯苓等多种中药成分,这种药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比如有的人吸入了有害的粉尘,就会出现严重的咳嗽,而且容易咳出痰来,这种咳嗽又会引起更大的危害,这时候就可以吃清肺化痰丸帮助治疗,另外这种药还有下列这些好处。
★清肺化痰丸的功效:时值深秋,天气变冷,但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除了增加衣物以外,还需要多备一项装备——口罩。
因为,霾将全面袭来。
全国各地的霾十分严重,不少人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出现了呼吸不畅、咳嗽不止的症状。
那么,如何在有霾天里保护的肺部健康呢?今天来说一说抗霾护肺的神器——清肺化痰丸。
研究发现,霾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由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
由于颗粒小,霾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此外,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清肺化痰丸是昆中药的全国独家品种,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51年)的“三拗汤”、明代《韩氏医通》(1522年)的“三子养亲汤”和《医方考》(1584年)的“清气化痰丸”升华而成的,具有益气、润肺、消炎、镇咳、祛痰五重功效,可用于治疗肺部感染、清除肺部垃圾,减轻PM2.5对肺部的损伤。
那么清肺化痰丸到底是如何“护肺”的呢?,这就要从清肺化痰丸的组成上说起。
清肺化痰丸精选云南地道药材川贝母、黄芩、桔梗、胆南星、法半夏等常用止咳祛痰中药材精制而成,对肺部炎症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各型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肺化痰丸不仅能对因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产生解热镇痛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杀灭细菌而达到“消炎”的目的。
家传清气化痰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家传清气化痰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
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家传清气化痰丸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家传清气化痰丸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家传清气化痰丸的知识吧!
【处方】天南星4两,大半夏4两(2味先用米泔水各浸3-5日,以透为度,洗净切片,以碗1个,盛贮晒干,先姜汁、次皂汁、又次矾汁、又次消水,浸一旦夕晒干),青皮(去瓤)1两,陈皮(去白)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枳实(麸炒)1两,白术(去芦)1两,白茯苓(去皮)1两,苏子(炒)1两,白芥子(炒)1两,萝卜子(炒)1两,香附(盐水炒)1两,瓜蒌仁1两,干葛1两,桔梗(去芦)1两,苦杏仁(去皮)1两,黄芩(酒炒)1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山楂(蒸,去子)1两,白豆蔻(去壳)1两,前胡(去芦)1两,甘草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前浸4味药水,加竹沥1碗,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火,开胸顺气,消痞除胀,醒酒消食。
主痰饮。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茶或姜汤送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方剂是按照中医理论为某一种或几种病症专门研制的。
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对其有所了解。
生活常识分享。
清气化痰丸解读(一)

清气化痰丸解读(一)《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关于痰证的辨证论治经验论述的非常清楚。
主要观点有:1、因病生痰,治其病而痰自消《丹溪心法》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庞安常有言:“人身无倒上之痰。
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
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余谓“不治痰而治气”一语。
为治痰妙谛。
译文:庞安常说过:“人身上没有倒上的痰,天下也没有逆流的水,所以,善于治疗痰的,不治痰而去治疗气,气顺了,那们一身的津液也就会随着气顺而顺”。
介绍这些希望大家能记住一个治则:善治痰者治其气。
清气化痰丸就是这个治则的代表药品,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题产品。
清气化痰丸是一个古方,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治气化痰的代表药,见痰治气治则的代表药药品,我们先看一下清气化痰丸的功能与主治。
清气化痰丸为祛痰剂,具有清肺化痰之功效。
主治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我们通过功能主治可以看出来清气化痰丸是一个肺热痰多咳嗽的药品。
用的治则是清气化痰法。
充分的体现了善治痰者先治气的治则。
清气化痰丸使用原则: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痰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舌像大家看一下:滑脉: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2. 本方为清肺化痰之代表方,多用于肺经痰热之咳嗽,哮喘等病证。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4. 烟民伴侣,因吸烟引起的痰多一般为热痰。
5. 无实火热痰或体弱便溏者勿用,风寒咳嗽和干咳无痰者不宜服用,孕妇忌服。
请大家看图片,这是一些临床研究的报告,大家方便时可以上网查一下,关于清气化痰丸的报道非常多的。
再看一下组方:我们通过组方看一下怎么体现善治痰者先治气的治则。
我理解治气就是调气的升降,升阳气,降浊气。
肺热有痰需要降气的,因为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清气化痰丸8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丸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8种“清气化痰丸”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六。
组成:半夏8两(大者佳),南星8两,白矾8两,皂角8两,生姜8两(上用水浸2日,同煮至南星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只用南星、半夏、姜3味,各切片晒干为末,入后药),橘红4两,神曲4两(炒),麦芽4两(炒),黄连4两(酒炒),香附4两(童便浸),白术4两,紫苏子3两(炒),杏仁3两(去皮尖),山楂3两,枳实3两(去瓤,麸炒),黄芩3两(枯片者,酒炒),厚朴(姜制)3两,青皮1两5钱(去瓤),干葛1两5钱,茯神1两,川芎1两,藿香5钱。
制法:上为细末,同前末和合,以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饮食积滞,痰火郁结,气不升降者。
用法:每服50-70丸,临卧或食远茶清送下。
来源:《回春》卷二。
组成:橘红(盐水洗,去白)2两,香附米(盐水浸,炒)3两,青黛4钱,半夏(温水洗7次,姜汁浸炒)2两,片芩(酒炒)1两,贝母(去心)2两,天门冬(水泡,去心)2两,瓜蒌(去壳;微炒,另研)2两,桔梗(去芦)2两,杏仁(水泡,去皮尖,微炒)2两,枳实(去瓤,麸炒)2两,山楂肉(蒸,去核)2两,黄连(去毛,姜汁炒)2两,白茯苓(去皮)2两,白术(不油者)2两,苏子(微炒)2两,连翘(去梗)1两,海石1两(另研),皂角(火炮,去皮弦子)1两(熬膏)。
制法:上为细末,用神曲、竹沥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食后白汤送下;清茶亦可。
来源:《医学启蒙》卷三。
组成:橘红1斤(去白),枳壳8两(麸炒),黄芩8两(酒浸),半夏曲8两(炒),赤茯苓8两,生甘草5两,山栀仁8两(炒),桔梗5两,滑石8两,天花粉8两,连翘5两,薄荷叶4两,荆芥穗5两,当归尾8两(酒洗)。
制法:上为末,水滴为丸,如绿豆大。
功效:痰火。
用法:食远白汤,茶清化服。
清肺化痰丸

清肺化痰丸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清肺化痰丸
【成份】
黄芩(酒炙)、苦杏仁、瓜蒌子、川贝母、胆南星(砂炒)、法半夏(砂炒)、陈皮、茯苓、枳壳(炒)、麻黄(炙)等味。
【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用法用量】
口服。
水蜜丸一次6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用三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4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6儿童、孕妇、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密闭保存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53020881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螺蛳湾276号。
清肺化痰丸组方中医分析报告

清肺化痰丸组方中医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雾霾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噩梦。
它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时刻侵害着我们的健康。
研究发现,大多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癌都与雾霾有关。
要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保护肺部,首先要先了解这种疾病产生的病因,才能选择一种或几种药物针对病因来对症治疗。
清肺化痰丸的组方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拗汤”、明代《韩氏医通》的“三子养亲汤”和《医方考》的“清气化痰丸”,于清代中后期,由昆中药84家老药号之一的保龄药室制造而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该方以大蜜丸问世以来,在昆明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使用历史,并由昆明中药厂独家生产至今,在民间享有“五劳七伤之妙药,止嗽平喘之仙方”的美誉。
古语有云,"人无痰不咳",即人体的咳喘之症皆因肺部有痰存在,痰就是肺部的异物,人体通过咳嗽把异物排除体外。
清肺化痰丸精选川贝母、黄芩,桔梗,胆南星、法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对于肺热咳嗽,痰多咳喘,肺气不畅等症,可使肺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肃清肺部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肺部垃圾,保持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据中国医学古经记载,川贝母可以消热痰,胆南星用于顽痰咳嗽,法半夏消湿痰,瓜蒌仁清热化痰、胸散结,法半夏与瓜蒌仁可消无形痰,诸药合用,可将有形、无形之痰一同消除,多年的临床实验表明,无论是外感风热,还是内伤咳嗽,带喘证者清肺化痰丸都能快速止咳平喘,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好药。
从中医方面讲,咳嗽的发生虽然来源于肺部,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关系。
如肾气不足所致的咳喘,肝火上炎于肺引起的咳痰等,所以各脏腑器官的综合调治,才能解决咳嗽的原发病灶。
清肺化痰丸药方中,各种药性味归经不同,各司其职,药物间又相互配合,整体发挥连锁效应,对五脏六腑起到全面综合的调理作用。
清肺化痰丸是一种针对不同病因,配伍严谨,充分发挥各组分效能的良药。
清肺化痰丸

清肺化痰丸【药名】清肺化痰丸Qingfei Huatan Wan【处方】胆南星(沙炒)30克、苦杏仁60克、法半夏(沙炒)60克、枳壳(炒)60克、黄芩(酒炙)60克、川贝母30克、麻黄(炙)30克、桔梗60克、白苏子30克、瓜蒌子60克、陈皮60克、莱菔子(炒)30克、款冬花(炙)30克、茯苓60克、甘草30克。
【组方分析】方中黄芩、胆南星清热化痰,为君药。
川贝母、瓜蒌子、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麻黄、苦杏仁、桔梗、莱菔子、白苏子宣降肺气,祛痰止咳,为臣药,以增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力。
枳壳宽胸以利肺气,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为佐药。
使以甘草止咳,并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
【功能主治】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作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制备方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克粉末加炼蜜35~50克与适量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40~160克制成大蜜丸,即得。
【剂型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水蜜丸,每丸重6克。
【用法用量】口服。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次。
【质量控制】1.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苦、微麻。
2.显微鉴别法鉴别茯苓、黄芩、甘草、款冬花、川贝母、法半夏;薄层色谱法鉴别黄芩(黄芩苷)。
3.应符合丸剂有关的各项规定。
【使用禁忌】本品以祛邪为主,凡虚证咳嗽不宜应用;因含胆南星,故孕妇应避免使用。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于痰热蕴肺者。
【方歌】清肺化痰胆南星,三子杏仁桔半芩,贝麻陈壳茯花草,肺热痰多服之好。
【贮藏】密封,置于阴凉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肺化痰丸(OTC)解析
药物成份:
酒黄芩60g、苦杏仁60g、瓜蒌子60g、川贝母30g、胆南星(砂炒)30g、法半夏(砂炒)60g、陈皮60g、茯苓60g、麸炒枳壳60g、蜜麻黄30g、桔梗60g、白苏子30g、炒莱菔子30g、蜜款冬花30g、甘草30g。
功能主治: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袋(6克),一日2次。
阳性药:杏仁、法半夏、陈皮、蜜麻黄、白苏子、款冬花。
平性药:茯苓、桔梗、莱菔子、甘草。
阴性药:黄芩、瓜蒌子、川贝母、胆南星、枳壳。
君药:麻黄
解析:
杏仁: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半夏: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陈皮:味辛、苦,性温。
归脾、胃、肺经。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
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白苏子:辛,温。
归肺、脾、大肠经。
下气,消痰,润肺,宽肠。
款冬花:辛,温。
归肺经。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桔梗:苦、辛,平。
归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莱菔子:辛、甘,平。
归脾、胃、肺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瓜蒌子: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清肺化痰,滑肠通便。
川贝母:苦、甘,微寒。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胆南星:性凉,味苦、微辛。
归肺、肝、脾经。
清性热化痰,息风定惊。
枳壳:苦、辛、酸,温。
归经、脾、胃经。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阳性药物稍多,阴性药物稍少,大致阴阳平衡,针对寒热错杂;药物功效以宣肺降逆为主,针对气滞痰饮实证;阳明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
方剂中,蜜麻黄、杏仁、法半夏、白苏子、款冬花、莱菔子,宣肺降逆;黄芩、瓜蒌子、川贝母、胆南星、茯苓、桔梗,清热化痰;陈皮、枳壳,理气宽中。
整个方剂以宣肺降逆为主,清热化痰为辅,兼顾理气宽中。
适用于寒热夹杂,寒热偏盛者慎用。
清肺化痰丸与复方鲜竹沥液比较:
清肺化痰丸,以宣肺降逆为主,清热化痰为辅,兼顾理气宽中。
适用于寒热夹杂,即寒热不偏盛者。
复方鲜竹沥液,整个方剂以清热化痰为主,降逆止咳为辅。
适用于痰热咳嗽,痰黄黏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