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共五篇)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共五篇)第一篇: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1500字]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概括信息的能力;(2)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体验。
二、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渗透有关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难点: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
四、教具和媒体:多媒体、纸、烧杯、水、饮料吸管、机翼模型、漏斗、乒乓球、注射器、水槽、硬币等。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1、教师演示“漏斗倒吹乒乓球”的实验。
2、学生做吹两张倔强的纸实验。
在亲自操作、体会、感受中置疑,引入教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1、分析引入流体与流速的概念。
流体: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流速:流体流动的速度。
2、教师拿出事先给学生准备的教具(也可以叫学生利用手中材料自制),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选器材完成实验,要求每组学生都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操作过程,提醒学生要注意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如:图1 图2 图3(1)、把一根长10 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图1),往B中匀速持久地吹气,观察现象,作好记录。
(2)、将准备好的两个“小船”,放入脸盆内(图2),然后用注射器向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3)、把一张小纸条放在嘴边,(图3)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会看到什么现象?3、当学生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并请部分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探究归纳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欲言,大胆的谈出所有的收获)。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物理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
2. 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物理与法律的关系2. 物理学中的法律案例分析3. 法律法规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4. 学生分组讨论与思考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物理与法律的关系。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资料和物理案例。
2. 准备教室环境,确保教学秩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物理与法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
2. 案例分析:分享物理学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物理领域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物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学生遵守法律、尊重科学。
6. 布置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物理与法律的关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监狱,让学生亲身感受违法行为的后果。
2. 邀请法律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思考题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理与法律关系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法律意识表现。
九、教学调整根据教学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模板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模板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物理是有趣的[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第二节生活中得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得过程,了解照相机得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得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得制作与使用,获得成功得愉悦、具有对科学得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中得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得意识、【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得过程,了解照相机得成像原理、【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得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得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可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与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得,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得,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她方法威胁她人人身安全得;(二)公然侮辱她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她人得;(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她人,企图使她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得;(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得;(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她信息,干扰她人正常生活得;(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她人隐私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得透镜、板书: &3、2 生活中得透镜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一>导学“照相机”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得风光、动人得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得享受与启迪。
对于照相机,您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您瞧到照相机得镜头就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得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得像。
初中物理法制教案

初中物理法制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如力、热、光、电、声等,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物理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4.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定律及其应用。
2. 难点:物理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定律及其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物理知识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 讲解力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力拉开门、提举重物等。
3. 讲解力的定律:讲解牛顿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4. 力的法制作用:讲解力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如力学在桥梁、建筑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5.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探讨力的本质,探索力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基本概念、定律及其在生活和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力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如用力拉开一张纸、抛掷物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定律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3-1 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⑴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⑵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⑶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⑴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⑵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⑶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渗透有关森林防火条例的法律法规。
教学重难点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光路的作图。
难点: 凸透镜、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教具凸、凹透镜每生各1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新课引入生活中人们常使用眼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光学仪器,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它的主要部件透镜。
二、新课教学1、凸透镜和凹透镜点拨:透镜分两种,一是凸透镜,二是凹透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桌上放的透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结论: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中间薄,边缘厚。
练习:识别下列透镜,并归类:属于的凸透镜是:属于凹透镜的是:介绍:(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简称主轴。
(2)、光心:主轴与透镜的交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过渡:如果不准用手摸,你们有什么方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呢?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AB C D F E透镜探究一下。
小结:“看”(透过镜看文字和周边景物)、“照”(用太阳光来照,看对光的作用不同)两种方法。
2、透镜对光的作用过渡:既然能用“照”的方法来区分两类透镜,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看看平行光线经过两类透镜后走向如何?表明两类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再思考一下,其中又是发生了光的哪一种现象?演示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
物理教案法制渗透.doc

物理教案法制渗透篇一: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可渗透法制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 &3.2 生活中的透镜二,展示目标:三,课堂导学:一导学“照相机”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1)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初中物理法治渗透教案

初中物理法治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珍视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法律法规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3. 物理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规则、电器使用等,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关联。
2. 新课:讲解物理知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电磁波在通信技术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因违反物理规律而导致的法律责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5. 总结:强调物理学习中的法律法规意识,倡导学生遵守物理实验规范,珍视生命,关爱环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物理规律导致的法律责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遵守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理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法规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对物理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物理知识应用案例。
2. 物理实验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
3. 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法律法规的紧密联系。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物理规律的重要性。
3. 注重物理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四节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体验。
法制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渗透有关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方面的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纸、烧杯、水、饮料吸管、机翼模型、漏斗、乒乓球、注射器、水槽、硬币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教师演示“漏斗倒吹乒乓球”的实验。
2、学生做吹两张倔强的纸实验。
在亲自操作、体会、感受中置疑,引入教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分析引入流体与流速的概念。
流体: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流速:流体流动的速度。
2、教师拿出事先给学生准备的教具(也可以叫学生利用手中材料自制),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选器材完成实验,要求每组学生都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操作过程,提醒学生要注意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如:
图1 图2 图3
(1)、把一根长10 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图1),往B中匀速持久地吹气,观察现象,作好记录。
(2)、将准备好的两个“小船”,放入脸盆内(图2),然后用注射器向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3)、把一张小纸条放在嘴边,(图3)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会看到什么现象?
3、当学生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并请部分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探究归纳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欲言,大胆的谈出所有的收获)。
然后教师进行最后总结: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4、教师在对以上知识分析透彻后,用PPT课件导入“鄂洛多克惨案”、“奥林匹克号惨案”火车的安全线设置问题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从而渗透法制知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条: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胶结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
5、用多媒体欣赏雄鹰与飞机飞翔的视频,设疑:雄鹰与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播放flash课件“机翼”,让学生了解飞机起飞的秘密。
6、教师在以上的视频播放结束后,用机翼模型进一步分析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是:
飞机在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的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
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课堂练习:
1、航海规则为什么规定两艘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2、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
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1、同向行驶两船中间部分水流速大,压强小,两船就会在外侧压力下撞在一起。
2、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流速小,压强大,强大的气流会将人推向列车。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行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64页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4题。
板书设计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和流速
1、流体:流动性的气体或液体的统称为流体。
2、流速:流体流动的速度。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或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
三、渗透法制知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条。
四、飞机的升力:
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