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与佛教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

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中国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茶道和佛学都追求心灵的平静与高尚,注重内外修持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的关系,并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茶道与正念中国茶道强调正念,即专注和全然投入的态度。

喝茶时,泡茶者需要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泡茶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取茶叶到冲泡水温,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这种专注与正念,与佛学中的“止”相通,即专心而稳定的心境。

2. 茶与修行在佛学中,修行是指修炼心性,寻求解脱和智慧的过程。

茶道也被视为一种修行方式。

茶叶经过烘焙、粉碎等多个环节,代表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喝茶则是一种领悟生活、细致体会的过程。

通过对茶道的修行,可以培养修身养性的品质,提升自我境界。

3. 茶与禅意佛学与茶道都与禅意紧密相关。

在茶道中,泡茶者需要把心静下来,与茶叶和水进行默契般的交流。

茶杯中的茶水象征着生命和佛性,而泡茶过程则是寻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过程,与佛学中的禅修相似。

茶道的禅意是追求内心平静,摆脱纷扰,达到超脱与解脱的境界。

4. 茶与悟道佛学追求的目标是悟道,即觉悟生命的真相和智慧。

中国茶道也追求通过喝茶来悟道。

茶道通过对茶叶、水和泡茶工具等各个细节的感悟,引导人们达到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茶道中的泡茶行为被视为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启迪,使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5. 茶与中庸之道佛学思想倡导中庸之道,即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平衡的境界。

茶道也崇尚中庸之道,从选择茶叶、冲泡水温到品茗的过程中,注重平衡和谐的原则。

茶道中的“和”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注重内外修持的和谐与整体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与佛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茶道通过正念、修行、禅意、悟道和中庸之道等方面,与佛学思想产生了共鸣和契合。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修炼。

它提供了一种与佛学相通的路径,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茶道中体验佛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佛学的智慧,从而达到提升心灵境界的目的。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

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茶在修行中的作用茶与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在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种饮品,既能帮助人们保持清醒,又能提供修行时所需的内在宁静。

本文将探讨茶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茶与佛教的渊源茶与佛教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唐朝。

传说中,禅宗祖师达摩(Bodhidharma)在修行九年后,为了战胜疲劳和困倦,割下眼皮,那些眼皮掉落在地时,茶树就顺势而生。

达摩将这些茶树的叶子煮水饮用,以帮助他保持清醒和专注。

从此,茶与佛教的关系开始发展。

二、茶的作用1. 清醒和专注: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氨基酸能够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的警觉性。

在修行时,茶能够帮助修行者保持清醒和专注的状态,提升内在的觉知能力。

2. 内在的宁静:茶叶所具备的气味和品味能够帮助修行者进入冥想的状态。

茶与佛教修行相辅相成,茶的饮用过程有助于修行者放松身心,提升内在宁静。

3. 社交的桥梁:茶与佛教修行中的社交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修行者在一起品茶时,可以交流心得、分享修行心得,茶成为修行者之间的纽带,促进团结和共同修行的目标。

三、茶文化与佛教修行1. 茶道与禅修:日本的茶道与禅修密切相关。

在茶道中,泡茶和品尝茶的同时,修行者能够体验到“此时此地”的存在,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茶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和敬清寂”,强调了修行者与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精神。

2. 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茶喝得慢、慢慢品味茶,与此同时,用心体验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修行的态度正是茶与佛教修行的契合点。

四、茶与佛教修行的实践1. 醒悟的喝茶:在修行时,修行者可以以茶喝的方式,专注于茶的气味、色彩和口感。

通过此种方式,修行者能够提升对自身感受的觉知,增强内在的醒悟。

2. 冥想与茶:修行者可以在冥想前或者冥想间饮用一小杯茶。

在品味茶叶的过程中,修行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茶的气味和口感上,借此提升冥想的品质和内在的平静。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茶文化,佛教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

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

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

《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

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

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

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

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

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

是时,清谈之风盛行,玄学占上风,佛教便与玄学攀关系,相表里。

一些人把佛学与老庄比附教义,甚至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茶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那么佛教对茶道有什么影响?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

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

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

由于佛教戒酒,因此茶就成为了佛寺最重要的饮料。

佛寺对茶的提倡、种植和需求,自然也影响到广大在家信众及各界人士,在长期的品茗、交流过程中,人们发现茶还能预防或治疗许多疾病,能生津止渴,解酒去腻,利多弊少,老少咸宜,于是争相饮用,创造出丰富多采的茶文化,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世界各国,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尤其在日本,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合起来,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体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1、坐禅的需要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便是坐禅,“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心无杂念,万相皆空。

”其姿势要求“大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地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固定物……”坐禅还要备受煎熬,“腿子酸痛,蚊虫叮咬”,禅七的疲竭,寺院的拘限,尤其令人难受的是,每天花费九到十五个钟头的时间思索同一个问题带来的那种难以的沉闷乏味”一般的僧侣无法坚持,就连高僧大师们也很难支撑下去,故寻找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倦的饮料也属必然,“正好茶性苦寒,具有破睡驱眠,去烦解渴的功能。

”陆羽《茶经》中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是同步的,均始于东汉时期。

佛教僧人生活来源最早依靠乞讨和施主布施,一部分来自政府部门直接供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

无寺可居的流民,一变而为游僧。

乃至禅宗四祖道信时,实行“作”“坐”并重,这是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一大创举。

这里的“作”为“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

道信号召手下的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以便“得一口食塞饥疮。

”他在黄梅双峰山聚结500多名禅众定居,垦荒耕种,自给自足,正式把通过劳动解决吃饭问题作为禅门一件大事来做,且列进禅行之中,为当时的流民逃僧创建了一个世外桃源。

“坐”即“坐禅“,坐而修禅的意思。

坐禅要求僧人静坐敛心,集中思维,专注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以期大彻大悟。

到禅宗五祖弘忍时,“作”“坐”已定型化,并在禅思想上有所创新。

弘忍把禅贯穿于日常劳动生产之中,且进而把劳动生产提高到禅,而不是一般地将禅贯穿于世俗生活。

由达摩提出的关于众生“心性”即是“佛性”的基本思想经历道信、弘忍的变革,正式形成中国禅宗,并完成了以自信自主、自求解脱为中心教义的立宗工作。

这就为长期流动的禅僧们最终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组建起一个生活上比较有保障的社会群体。

自坐禅进入佛教僧徒的宗教修持生活和禅众从事农耕生产一开始,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及茗茶就融入佛事活动,成为佛教寺院一大劳作。

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脚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90夭为一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和不食荤。

这样既能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能使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

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甚至能喝四五十碗茶。

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

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研究

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研究

2019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沈其(1996-),女,浙江杭州人,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佛教哲学。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7日。

中国的茶文化中涵盖着茶道、茶艺、茶礼仪等内容,是一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巧妙融合。

茶与佛教文化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个体,但实质上早在中国历史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受到广泛信奉,加之佛教僧侣在坐禅时逐渐形成饮茶的习惯,到后期的种茶、制茶,才使二者形成了密切的关联,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贡献作用。

1茶与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时代茶被人们发现和利用,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发展。

为何茶与佛教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呢,事实上,早在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最初是从西域地区传入我国,在东汉初期逐渐开始广泛流传。

直至隋唐和盛唐时期,我国已经有诸多佛教寺院,在茶叶的带动下,寺院经济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茶叶则是我国佛教僧人修行时最常用的饮品。

在《茶经》中则可以发现,曾多次提起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僧人修行时饮茶的历史。

唐代时期,地域更加辽阔,对外的交流得到高度重视,长安作为该时代的文化中心地区,中国茶文化也正是在此环境中衍生的。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

陆羽自己有关于茶道的思想、茶学和茶艺,其经典著作《茶经》至今广为流传,是深深的历史烙印,更是时代的标志。

《茶经》中不仅讲述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同时也将使人的思想与茶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之我国茶文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兴盛时期,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更加贴近,茶与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相互促进作用。

佛教的僧侣修行过程中,坐禅是重要的过程,通常需要僧侣闭目思静,这个过程十分容易入睡,所以,在坐禅过程中只允许僧侣饮茶。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茶在佛教中地位进一步上升,每个寺庙中、坐禅中均有茶的存在,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佛教寺庙,每个寺庙均出现了种茶、饮茶,甚至无僧不饮茶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禅与佛教文化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

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

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

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

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

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

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

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

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

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

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

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

昔有僧病冷且久。

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

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

服未竟而病瘥。

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

所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

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

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菩提达摩,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

传说达摩祖师晤梁武帝,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曰:“并无功德。

”武帝惊道:“何以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答道:“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达摩祖师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梁武帝以一国之尊,执象而求,并没有在达摩祖师那里得到俗世普遍的认可,心里相当不悦,自然不欢而散。

告辞了梁武帝的达摩祖师历经坎坷,决定在少林寺后山坐禅修道,为道业精进立志“不倒单”(注:一种修行方式,即昼夜精进修行,不眠不休),从此一坐9年,为中国禅宗开天辟地。

据说在这9年中的一天,达摩祖师倦困已极,几近昏怠,蓦然惊觉后深为惭耻,扯下眼皮掷在地上,从此再无昏沉。

传说在达摩祖师掷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两棵茶树,后来的僧人取茶叶煮水,用以清神思并治疗昏沉。

这些传说当然是后人演绎,带有太多的传奇色彩,但不难在当中看出禅宗对茶的重视。

所以我们要说的达摩祖师,不是一坐9年,不是不諂权贵,而是一颗真实、坚持的道心。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另一位与禅茶相关,被后世尊为祖师的,是赵州禅师从谂和尚。

位于河北石家庄不远的栾城,有一座著名的寺庙柏林禅寺,是河北佛学院所在地,这是一座后世中兴的禅院,之前几乎没落于村市。

这所寺院在唐代时名曰“观音院”,从谂禅师正在此驻锡。

这位禅宗的大宗匠生活节俭、朴实,尽管向他求法的人众多,并且不乏王公贵族,赵州禅师都一视同仁,尝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人。

《吃茶去》公案载于《赵州禅师语录》。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云。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

”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

”院主应诺。

师云:“吃茶去。

”这则公案是说,赵州禅师分别问两位来求法的僧人,到过赵州否,然后让两人都“吃茶去”了。

旁观的院主(寺院里的执事)奇怪,问赵州禅师,没来过的那个,教他吃茶去倒也罢了,来过的那个,为什么也教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叫:院主。

院主应“喏”,即答应着。

赵州禅师说,你也吃茶去。

曾到客、未到客,乃至发问的院主,赵州禅师为何教他们统统吃茶去,也许意趣本不在茶,但见禅师老婆心(注:“老婆心”是禅林用语。

指禅师接引教导学人的方法。

)。

教佛协会前会长赵朴老有诗赞:“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来源:互联网扩展阅读:茶叶加盟铁观音加盟茶叶加盟茶铁观音十大加盟茶楼中国著名茶叶品牌中国茶叶十强品牌中国十大名茶加盟店铁观音茶叶品牌排名茶叶店加盟哪家好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广告文案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

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

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

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

说起文案的地位,日本是从1992年意识到文案的重要性,台湾是1998年。

2002年,大陆的一些中大型广告公司的老总几乎都在垂叹,好的文案太少了。

好的文案往往愿意扎堆,从全国形式来看,这股潜规则正逐渐由华南广告重镇广州向华东中心上海转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工作撰写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海报; 撰写企业样本、品牌样本、产品目录; 撰写日常宣传文案白领一族文案白领一族单页、各类宣传小册子; 撰写DM直邮广告,包括信封、邮件正文; 撰写电视广告脚本,包括分镜头、旁白、字幕; 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 撰写电视广告的拍摄清单; 撰写广播广告; 将海外版广告文案作汉化(翻译); 撰写广告歌词,或汉化(翻译)外文歌词; 撰写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 为网站栏目命名; 撰写网站内部文案; 撰写手机短信广告; 撰写各类广告作品的创意阐述; 撰写广告口号; 撰写产品包装文案,包括:品牌名、使用说明、产品成分等; 为产品或品牌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路演或活动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活动请柬及活动现场宣传品上的文字; 为各种礼品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专卖店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商店的橱窗或店内POP物料文案; 撰写软文、新闻式、故事式、评论式; 撰写策划书,或协助策划人员优化、润色方案文字; 协助客户企业内刊的编辑,提供主题方向,审核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