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情感目标
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
识。
教师请同学们以列举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
学生学习能 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事例。学生认真思考,从
力分析 生活中找答案,发现这些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
类的关系,并归纳总结出主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常见的藻类、
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学生对如何分类以及
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
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说明水绵细胞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1)在比较水绵与其它植物细胞的同时,使学生
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水绵的外部形态?Fra bibliotek教学过程
2、水绵是单细胞植物还是多细胞植物?
3、水绵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叶绿体有什么特点?
4、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和其他绿色植物细胞
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是通过一幅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图片进行的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是的生活情境 课例研究综
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藻类植物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兴 述
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教学策略选 通过实验观察的活动了解分析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生活
择与设计 环境。在活动中同学们发现问题、动手探究、小组讨论
解决问题。再通过汇报交流,实现生生、师生的互动,
发现学生认识的不足,讨论后得出明确具体的结论。
如:观察水绵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教学视频: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

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

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初一生物《藻类植物》教案1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方式;理解常见藻类植物;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才能和实验才能;通过比拟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p 、比拟、归纳的思维才能。

3.通过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展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p1.重点分析^p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理解它的习性、形态构造和营养是我们理解藻类的知识根底。

而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根底,故这两局部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p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构造的认识却不容易。

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构造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区分,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构造,故对细胞构造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引言:这局部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根底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答复后,老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老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构造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学
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课堂导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
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
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因此,重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课堂
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初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
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设计
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
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引入主题
师:播放视频《江南的美好风光》,组织学生一边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一边朗诵配图诗《忆江南》。

设问:为什么春来江水会“绿如蓝”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1、春天气温升高,岸边苔藓植物生长旺盛,有些苔藓植物流到湖水、江水中。

2、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小生命漂浮在湖水、江水中。

3、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的树木花草长出了绿叶,使湖水、江水格外绿。

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予以点拨。

很多池塘的水是这样的,养鱼缸中的水时间久了也会变成这样的水,养鱼缸的壁也会呈现出绿色。

这些绿。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课堂小结 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对比 分析各种资料,提高了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 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 力。丰富的视频资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以致用让学 生具人文情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1、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本的内容基础上更加
苔藓和蕨类植物都称为孢子植物。 d、归纳总结 让学生填写表格,对比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PPT 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活环境与形 态结构表格),对比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通过对比, 可以更好地梳理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比记忆可 以加强、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链,进而形成坚实的知识 网络。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是本节课的 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道,教师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 结合 PPT 课件,带领学生分析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 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1、生活环境的变化:水生→ 陆生;2、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构简单→结构复杂,并 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与种子植物的结构进行 对比,得出结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 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 的成就感。
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小组合作 择与设计
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
1、教师以一个小故事为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进入新课
2、合作讨论,交流释疑,总结应用
a、课前小组合作,完成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
态结构的资料收集,课堂中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
的成果。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课前充分预习和准备的一 教学过程
种成就感。教师结合 PPT 课件提出问题(1.藻类植物生
活在什么环境中?2.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

初中生物_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体的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来学习。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物圈中比较低等,但分布较广泛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学习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苔藓植物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的学习,树立环保意识.2、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其次个别环节还采用“讲述式”和“对比式”教学。

2、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请大家看一下,(播放幻灯片森林、草原、盛开的花等)大家看到这些图片觉得怎么样啊?漂亮吗?生:漂亮。

师:嗯,可以说太美了是吧。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图片中都含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啊?生:绿色。

师:没错,是绿色,那这些绿色是什么呢?生:植物。

师:嗯,是植物,更准确的说是绿色植物。

我们说放眼地球,无论南北,随处都可以看到绿色植物,其庞大的家族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

在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就大约有50多万种,数量如此之大,我们说想研究这些绿色植物能把这50多万种都拿过来吗?生:不能,太累了。

初中生物_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藻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藻类植物》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教学重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3、树立环保意识四、课前准备:教师:《藻类植物》课件五、教学过程:《藻类植物》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对采集植物实验材料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

具有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植物类群的调查、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将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总体学情分析:1、六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六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六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的,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存在的问题: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生物学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藻类植物》效果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

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

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

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藻类植物的讲解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方式;2. 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定义和特征;2.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代表性种类;3. 藻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4.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包括藻类植物的图片、分类表和相关实验设计;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藻类植物标本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藻类植物的定义和特征;2. 分类讲解:根据藻类植物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介绍常见的藻类植物分类;3. 重点讲解几个代表性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蓝藻等;4.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提供藻类植物标本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并记录其形态特征;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3. 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藻类植物在食物链和氧气产生中的重要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药物等方面。

六、反思与评价(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收获进行评价;2.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初中生物_第一节 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节 藻类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目标: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通过对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生存状况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水绵、镊子、滴管、清水、烧杯(或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植物我会观察衣藻、水绵、海带我会合作分类、特征、作用、与人类关系学情分析要把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见过藻类植物,或者有的同学对藻类植物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在观察衣藻和水绵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到池塘或沟渠中取材,以便亲身感受衣藻和水绵的生活环境。

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叶绿体,并了解藻类的特点。

对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结合教材图片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从而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植物》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教学重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3、树立环保意识四、课前准备:教师:《藻类植物》课件五、教学过程:《藻类植物》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对采集植物实验材料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植物类群的调查、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观点。

能够将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总体学情分析:1、六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六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六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的,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存在的问题: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生物学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藻类植物》效果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

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

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⑸水华、赤潮等现象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藻类植物》这节课是鲁科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构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体系。

本节选取了淡水中的藻类植物水绵作为观察材料,水绵容易采集,也便于制作临时装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绵进而建构概念,认识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

本节的学习,也为学生后面学习其他植物类群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完成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了解,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到保护藻类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重难点: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2、学会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3、树立环保意识1、烧杯中盛有池水,其底部有生活的水绵,在温度条件适合时,再给以什么条件,水绵会更快的浮上来()A、氧气 B、光照 C、黑暗 D、黑暗和阳光2、细胞中带有杯状叶绿体的藻类植物是()A、水绵B、衣藻C、海带D、石花菜3、大气中,近90%的氧气来源于哪类植物()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4、食用后能治疗和预防“大脖子病”的植物是()A、蕨类 B、海带 C、胡萝卜 D、桔子5、1945年夏,一架横渡太平洋的客机不幸中途失事,部分乘客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孤岛上,并最终得以生还。

在等待救援期间,他们只能从浅海中捞取植物充饥,你认为他们能捞到哪些植物?()A.水绵和衣藻B.水绵和苔藓C.海带和石莼D.满江红和水绵6、海带、紫菜、水绵的细胞中都含有的色素是()A.叶绿素B.藻黄素C.藻红素D.藻蓝素7、藻类植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A.有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B.有叶绿体,有的有根、茎、叶的分化C.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含叶绿素,有的有根、茎、叶的分化8、下列关于藻类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体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B.大都生活在水C.少数藻类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D.细胞内都含有叶绿素9、海带、水绵、衣藻、紫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A.都有根、茎、叶的分化B.都固定在海底生活C.都是绿色的D.都能进行光合作用10、现有一些水绵,如果让它很好的生活,应该将它放在()环境中?A见光,潮湿 B.见光、淡水 C.见光,海水 D.遮光,淡水11、下列植物中最简单、最低等的是( )A.苔藓植物B.藻类植物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12、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中湖水泛起绿色是因为()A.春天气温升高,岸边植物生长旺盛,有些植物流到水中B.春天降水较多,空气中含水量升高,因而出现发霉现象C.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命漂浮在江水、湖水中D.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树木花草也长出绿叶,江水、湖水映得格外绿13、海带是我们常吃的大型海藻,它的结构特点是()A.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B.植物体只有茎、叶分化C.植物体有根、茎、叶D.植物体能产生种子14、空气中95%的氧气由我来提供,我分布在占地球表面70%的水域环境中,我的结构很简单,没有分化,诗人曾这样形容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知道我是谁吗?()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15、根据右图填写水绵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回答问题:(1)图中,①是,②是,③是,④是,⑤是,⑥是。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水绵细胞中(填“有”或“无”)这一场所《藻类植物》课后反思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等方式去建构知识。

《藻类植物》这节课,预设这样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自学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动脑互动探究、合作展示、让学生手动拓展提升、情感升华、让学生情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后反思:1、整堂课内容比较流畅,且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作为本节重点贯穿整节课。

2、紧密联系生活。

介绍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时,主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讲起,从身边讲起,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

3、课堂练习简单及时。

课堂练习选择了简单的基础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讲完一部分内容时就及时的出题考考学生,让他们能马上回顾刚才讲的内容,及时掌握相关的知识。

4、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和上公开课无法避免的紧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和语气等方面做得还不理想,需要继续加强。

《藻类植物》课标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后,进而学习初步的植物分类知识,认识到藻类植物是一类结构简单、低等的类群,为以后几个植物类群的学习形成初步的印象。

另外,本节内容与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殖、生活等主题也有一定的关系。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撰写很清楚,知识难度低,因而要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本节课的重点为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