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节习俗资料
南北方春节习俗对比了解不同地域的异同

南北方春节习俗对比了解不同地域的异同南方和北方是中国的两个主要地理区域,它们在地理、气候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南北方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异同。
一、北方春节习俗北方的春节习俗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
在北方,春节前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贴窗花、扫尘、除旧迎新等。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北方人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守岁。
家人会守在一起,不睡觉,守夜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烟花爆竹也是北方春节的一大特色,在除夕夜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放烟花,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除此之外,北方人还会进行拜年、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送红包等等。
这些传统习俗寓意着团圆、祈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二、南方春节习俗南方的春节习俗与北方有一定的差异,以江浙地区为代表。
南方人过年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如打扫房屋、置办年货、料理年菜,但与北方不同的是,南方人更加注重年货的特色和口味。
年夜饭是南方春节的重头戏,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肉、有蔬菜,并且会有一些传统的特色菜肴。
除夕夜,南方人会齐聚一堂,共同观看春晚,以欢乐祈福新的一年。
南方人过年注重的也是尊重长辈、走亲访友,但他们的礼节更为繁琐,如行拜年礼、敬茶等。
此外,南方人还有独特的习俗,如祭拜祖先、放爆竹、舞龙舞狮等,这些习俗寓意着祈求丰收、辟邪、驱灾等。
三、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异同南北方的春节习俗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欢聚、走亲访友、烟花爆竹等等,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饮食上的差异。
北方人更加注重团年饭的庄重和丰盛,通常整桌菜品会更加多样和丰盛。
而南方人则更加注重年夜饭的意义和社交性,会准备一些传统的特色菜肴,并且在吃年夜饭时注重交流和互动。
其次,在习俗的规模和热闹程度上有差异。
北方的烟花爆竹在过年时更加盛行,烟花爆竹的声音和光芒弥漫在整个城市,人们尽情欢呼庆祝。
广东的春节传统习俗

广东的春节传统习俗广东的春节传统习俗广东的春节传统习俗11、准备新衣服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
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
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
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
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
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大家都有共识,这一天就是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坏运气。
3、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4、贴春联、年画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
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
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5、拜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北方和南方过年的风俗

北方和南方过年的风俗北方和南方过年的风俗眼看新年快到了,不同地方过年的习俗很不一样,与南方相比,北方春节的习俗自是别有一番风味,那么北方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南方的春节习俗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北方过年的风俗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3、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4、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5、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0、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糕点,筷子,来缅怀先人。
11、晚上家里的人不会去串门,在家守岁,包饺子,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来一起过年,鞭炮为列祖列宗引路的说法。
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时间抓一个好彩头。
广东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

广东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广东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是很有特色的。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被称为“年”。
在广东,春节有着独具特色的习俗和风情,以下是一些广东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
一、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享受丰盛的年夜饭,是广东人过春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来说,年夜饭都要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菜肴,比如鱼、鸡、瘦肉等,在广东话中有吉祥话语,意味着家庭幸福、平安。
且往往会有丰盛多样的食物,如莲藕糖水、糖果、果盘、花生等。
二、红包在广东,春节期间,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红包里通常装着一些钞票,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
而且在分发红包过程中,广东人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长辈们会发给晚辈们“叩头钱”,也就是让晚辈们在长者面前叩几个头,以示敬意。
三、敬年在春节期间,广东人还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要“敬年”。
敬年是一种传统习俗,用于纪念祖先和神灵。
敬年一般是在除夕前夜进行,家家户户会上香拜神,祈求家庭平安和诸事顺畅。
有些家庭会将祭桌上的祭品,如水果、糖果、糕点等,放在门口或院内,以示敬意。
四、穿新衣春节期间,广东人还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穿新衣。
穿新衣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好运。
在广东,穿新衣的时候,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要穿红色的衣服,这是因为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色彩。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
在广东,放鞭炮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之一。
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燃鞭炮,炸响“年”,以驱赶邪恶和疫病,让人们迎接幸福和吉祥的新年。
但是现在放鞭炮的风俗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广东人过春节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这些传统习俗和风俗,传承了广东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广东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南方春节习俗与食物一览

南方春节习俗与食物一览南方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
在南方,人们的春节习俗和食物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让人们在喜庆之际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方春节的习俗和食物。
一、南方春节的习俗1.拜年祭祖在南方,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齐齐拜年和迎接神灵的祭祖活动。
在拜年时,亲朋好友们都会道一声吉祥,祈求福祉。
而祭祖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祈求祖先庇佑自己平安幸福。
2.放烟火南方的春节少不了放烟火这一仪式,这是激扬人心、祛病驱邪、迎接新春的行为。
每当晚上月亮升起,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在深夜里洒下一片光彩,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重的喜庆气氛。
3.舞狮、舞龙在南方地区,舞狮、舞龙是春节的重头戏。
人们认为,舞狮、舞龙能够化解邪气、招财进宝,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在舞龙过程中,人们手持五彩缤纷的龙旗,在鼓乐声的伴随下舞动,欢庆新春。
4.吃团圆饭在春节这个重要的团圆节日,南方的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团圆饭。
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外出旅游,人们都会在这一天与亲人共进团圆饭,共度佳节,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
二、南方春节的食物1.饺子饺子是南方人过年必吃的美食,据传说是汉朝张仪创造的。
饺子圆圆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吉祥、大年初一晚上吃饺子伴随着整屋子的其乐融融。
2.年糕南方的年糕以汕头、广东和上海的最为出名。
年糕有多种制作方法,其中甜糯的年糕属于南方的春节特色。
年糕寓意着落到口中,带来了新一年的幸福。
3.汤圆汤圆是广东和福建地区过年必吃的美食,通常是糯米团皮里包裹着甜馅或咸馅,吃起来别有一种滋味。
汤圆的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圆满。
4.糖果糖果是南方地区过年少不了的甜食。
香甜可口的糖果往往装在一个个小小的彩色罐子里,放在桌子上显得特别喜气洋洋。
总之,在南方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热闹、喜庆的时刻,人们从千里迢迢的回到家乡赶在一起,感受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在美食中分享着温馨和幸福。
虽然春节习俗和食物有所不同,但都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先敬仰、对新年的期望和祈愿。
南方人过年的风俗

南方人过年的风俗南方人的春节过年习俗:一、放鞭炮1、“花鞭”:南方很多地方,一到除夕就要放“花鞭”,也就是烟花鞭炮,用来迎接新的一年来临;2、“天炮”:“天炮”比“花鞭”在音量和威力上要大得多,南方称“两跳”,指的是老炮手们将“天炮”点燃后,会在空中连续击放两跳;3、“花炮”:“花炮”也称“花仗”,是以放烟花,大响鞭炮、游行套塔、彩旗蝴蝶头饰为主要内容的烟花庆典活动;4、“子弹”:“子弹”也是放烟花的一种,在放烟花的时候总是把这种小烟花放在最后,其中“子弹”的不断爆炸响声,有助于娱乐气氛更加浓厚。
二、歌舞欢庆1、跳年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行在广东、福建、湖南、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一般是配上本地流行歌曲,跳到凌晨4—5点。
2、年三十夜:这是南方人最重视的家宴,应农历除夕姑且等同于晚会,在这一天,家人常邀请亲戚朋友来家中团聚,欢聚一室,一起吃“饺子”、斗殴、玩火把,一般吃到凌晨,比晚上11点有更多年味。
三、神龙斗兔南方的玩耍斗兔一般只在正月十五和正月二十五进行,一般以神龙斗兔、火把赛马、斗木兽等形式进行,南方一些地方出现过斗耍斗兔舞龙等活动,也有一些有趣的玩法,比如撒上黄糖,放上鞭炮,就是为了让小宝宝受到吓唬,增加娱乐趣味。
四、吃习俗美食1、“火锅”:“火锅”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热门精美美食,一般是农历新年的第一餐,家家户户的风味各异,常有五色料、九味料、虾肉块、豆干、豆腐片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特别适合多人共享。
2、“饺子”:每逢春节,家家为喜庆而做的各式割包必不可少,“饺子”最受大家喜爱,每家都有各自的独特风味,有肉包、馅包、海鮮包、蔬菜包等,充分体现出南方家庭吃饭的热情。
3、“年糕”:“年糕”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食品,以滋补营养和提神为主,被南方朋友们誉为“富贵年糕”,每逢春节,家家必做,具有浓浓的年味儿。
五、小发宠南方地区小孩发宠一直都比较受欢迎,尤其是在除夕过年期间,小发宠包括小吃、礼物、发包、红灯笼、木彩小鞭等,有一些去出这些过年礼品的销售摊贩,让大家能够有机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南方春节风俗

中国南方春节风俗
在中国南方,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的方式独特而多样。
以下是中国南方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1. 祭拜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在家中设立神坛,摆放祖先的牌位,并供奉食物和烧纸钱,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
2. 贴春联:南方人喜欢在春节期间在门框上贴春联。
春联是由对联组成的,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吉祥的愿望。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会在门上挂上红色的对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3. 鞭炮声声:南方人在过春节时会放鞭炮,鞭炮的声音据说可以驱走邪恶的灵气,保佑一家人平安顺遂。
尽管现在城市中放鞭炮的限制越来越多,但是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4. 吃年夜饭:春节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年夜饭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传统菜肴,如鱼、鸡、肉、蔬菜等。
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人们相信通过共进晚餐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和繁荣。
5. 红包传统:在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是一种常见的传统。
红包里装着一定的金额,代表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这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春节瞬间,他们会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6. 舞龙舞狮: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和乡镇,人们会举办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民间舞蹈,舞者戴着龙头或狮子头,腰间系着长布,配合鼓乐和舞步,模拟龙或狮子运动的形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上是中国南方春节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代表着南方地区人民的文化与习俗。
人们通过庆祝春节,共同祈愿来年的幸福和繁荣。
南方春节习俗

南方春节习俗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有许多特色活动和传统习俗,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和观赏。
以下是一些南方地区独有的春节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 赏花灯:在南方地区,赏花灯是春节期间广受欢迎的一项传统活动。
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公园里会悬挂各种精美的花灯,形状各异,色彩艳丽。
人们可以在夜晚漫步街头,欣赏美丽的花灯,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2. 舞狮:舞狮表演是南方地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一般由舞狮队伍前面的“狮头”和后面的“狮身”组成,狮头由两人扮演,而狮身则由多人共同操控。
表演中,舞狮会有各种生动有趣的动作,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人们围观舞狮表演,也会纷纷向狮子投放红包和水果,以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3. 烟火晚会:在南方地区,烟火晚会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狂欢活动。
在除夕之夜,人们会聚集在广场或者河边,观赏绚丽多彩的烟花表演。
烟花绽放时,五彩缤纷的光芒飞舞在空中,瞬间点亮整个夜空,人们欢呼雀跃,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4.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身体健康。
除了长辈和亲朋好友,连邻居和同事之间也会互相拜年,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这也是人们增进感情、加强社交的好机会。
5. 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南方人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意味着团聚和祈福。
在饭桌上,各种可口的传统美食摆满一桌,象征着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快乐地聊天,共同度过这个特殊时刻。
以上就是一些南方地区春节的独特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可以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春节习俗资料
少数民族四川:“羌年节”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
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因此之故,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中国灯会之首”。
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
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
以交好运,新年吉祥。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
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
“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
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
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
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
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
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
“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