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

合集下载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服饰PPT课件

中国56个少数民族服饰PPT课件
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 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 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 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 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 。未出嫁的姑娘戴
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 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 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 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 前,一年后授课换:戴XX花X 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13
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
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
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
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
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
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
结纽扣。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授课:XXX
8
2021/3/25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
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
(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
衣)、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
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
料等制作。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
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
授课:XXX
9
2021/3/25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 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 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 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 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 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 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 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 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 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 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 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 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 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 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 等色授课的:薄XX纱X 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1,0 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示PPT课件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示PPT课件

魏晋
的大特
贴,点
袖袖:

口 缀
对 襟
有、

魏 晋
一束

块腰

不, 同衣
襦 裙
颜袖
色宽
魏晋南北朝服饰
• 褒衣博带成为流行时 尚,男子穿肥大的长 袍,追求轻松、自然 的感觉;女子穿长裙, 大袖翩翩,饰带层层 叠叠,尽力展示优雅 和飘逸的风姿。
洛神赋图
“褒衣博带”最先由竹林七贤倡导
兴起于南朝的梅花妆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 领子通用矩领 腰间系带。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
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 “革带“。
冕服: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
服式主要 由冠、衣、 裳、蔽膝 等要件所 组成
中国服饰的起源
• 中国的服饰起源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距 离现在大约有一万八千年。
先秦服饰• 先秦指秦朝以源自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 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 六国为止,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等 历史时期。
• 原始人类已经懂得用 兽皮缝制衣服,标志
着原始服饰开始出现。
贫民百姓穿褐(褐以粗麻布制成,短且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衣》
——《诗经·秦风·无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月》
——《诗经·豳风·七
3. 商、周时期下身穿的衣服称为“裳”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仪礼·丧服》
裳由七幅布帛缝纫而成,腰部带褶,穿有带子, 样式与裙相似
4. 春秋战国前的裤
名称:绔或胫衣
6. 汉代衣装形制基本为深衣制 丝帛品种多样,锦锈、印花、敷彩等工艺发展

菱角纹在哪些传统服装中常见?

菱角纹在哪些传统服装中常见?

菱角纹在哪些传统服装中常见?一、中式礼服中式礼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常见菱角纹的服饰有华丽的龙袍和精美的绣花旗袍。

龙袍作为皇帝的专属服饰,华丽繁复的菱角纹装饰着袍子的全身,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而绣花旗袍,作为女性的传统礼服,会在衣襟和袖口以及裙摆等位置绣制精美的菱角纹,展现出女性的娴静和典雅。

二、朝鲜服装朝鲜服装是韩国的传统服饰,而菱角纹是其最常见的装饰之一。

在朝鲜王朝时期,菱角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服饰中,如男性的礼服、官员制服以及女性的婚礼服装等。

菱角纹的应用使得朝鲜服饰显得更加精致华丽,展现出朝鲜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西式礼服在西方传统礼服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菱角纹的踪影。

例如,男士的燕尾服和礼帽,以及女士的礼服裙和披肩。

这些西式礼服中的菱角纹装饰往往采用高级的织物和精湛的刺绣工艺,展现出高贵与典雅的风范。

四、印度传统服饰印度是一个充满色彩和细腻纹饰的国家,而菱角纹正是其传统服饰中常见的装饰之一。

在印度的传统服装中,如沙里、莎丽以及安插等等,都可以看到精致的菱角纹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印度人对于纹饰的热爱和追求。

五、东南亚传统服饰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服饰,而菱角纹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的传统服装中,菱角纹常常作为装饰之一出现。

无论是男性的长袍、女性的裙子还是头巾,都会使用菱角纹来增添服饰的华丽度和独特性。

总结:菱角纹在传统服装中的应用可见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不仅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风格,也彰显了人们对于纹饰和装饰的追求。

从中式礼服到印度传统服饰,再到朝鲜和东南亚地区的服装,菱角纹的应用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各个国家的服饰之美。

无论是在华丽的龙袍上,还是在精美的莎丽上,菱角纹都以其独特的图案和魅力,为传统服装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典雅。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课件

宋朝:麻桑之富 衣被天下
我国是世界纺织业的发源地,有着
悠久又漫长的历史。中国纺织业的特点是
!北宋以前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
布成为最普遍的衣料。宋代作为一个承上
启下的年代,纺织业相当发达,织品也相
当丰富多彩,其中丝织品最为突出。
24
薄罗衫子薄罗 裙
大袖衣展示图 大袖衣原是宋代 皇后嫔妃的常服, 以后传到民间, 成为宋代贵族妇 女的礼服。
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
40
,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

41
元代女子服饰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贵族多为蒙古人
,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 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 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 ,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 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 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辽代南班服 饰
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 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 的“国服”(或称“北班服 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 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 样可以穿。 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 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 穿襦裙的汉族妇女(河北出土 壁画)
35
金朝,国号大金(1115年-1234年),是中 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中期以后, 36
30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 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 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 服饰上出现,体现了当时两民族的相互影响。

云纹图案在服装上的我国与分析

云纹图案在服装上的我国与分析

云纹图案在服装上的我国与分析云纹图案是指以云朵为主题的图案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祥瑞、吉祥和好运。

在服装上运用云纹图案具有很深的符号意义。

云纹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仕女纺织品上常常使用云纹图案。

云纹图案在唐代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不仅出现在服装上,还出现在建筑装饰、器物设计和织物上。

唐代的云纹图案多为曲线和弯曲形状,形似飘动的云朵,给人一种柔美和流动之感。

宋代是云纹图案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云纹图案更加细腻精致,形态更为多样。

在宋代的服装上经常使用云纹图案,尤其是宫廷女子的服饰更是偏爱云纹图案。

宋代的云纹图案不仅出现在丝织品上,还出现在银器、家具等各种物品上。

元代对云纹图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元代的云纹图案更加生动活泼,形态更为丰富多样。

元代的服装上常常出现云纹图案,给人一种纷繁复杂的感觉。

元代更注重将云纹图案融入到服装的整体设计中,使之与服装的款式、颜色等相得益彰。

明清时代的云纹图案在技法和构图上更为精湛,形态更为飘逸和自由。

明清时代的汉族服饰中常常使用云纹图案,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尤其是清代的龙袍和燕尾服,上面常常绣有云纹图案,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明清时代的云纹图案还常常出现在屏风、板画等装饰品上,给人一种庄重和高雅的感觉。

近代的云纹图案则更多地出现在民间服饰中。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云纹图案逐渐从宫廷走向百姓,成为民间服饰中常见的图案之一。

民间服饰中的云纹图案形态更为朴素和自然,给人一种亲切和轻松的感觉。

近代的云纹图案运用更加多样化,不仅出现在衣服上,还出现在鞋子、包包、饰品等各种配饰上。

云纹图案在中国服装上的运用非常广泛而且历史悠久。

云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符号意义,给人一种祥和、美好和吉祥的感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文化中,云纹图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文化符号。

隋唐纹样

隋唐纹样



唐三彩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 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 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 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唐三彩. 马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 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 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 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 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 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 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 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 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 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 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 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 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 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 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 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什么是纹样?


1.概念: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图案的构 成要素之一。 2.分类:(1)按构成空间分类:平面图案,立 体图案; (2)按造型题材分类:植物,人物, 动物,风景; (3)按不同应用专业分类:餐 具,家具,建筑,服饰,纺织品,装潢; (4) 按构成分类:独立形(单独纹样),连续形 (连续纹样)。 单独纹样:自由,适合,角隅, 填充纹样。 连续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3.作用意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文化 底蕴。对人类生活的涵盖面广。强调造型上的 审美视觉效果,带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 和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体味到情感和艺术的 结合。
宝相花纹,宝相花是唐代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花卉图案, 唐朝时期牡丹盛行,因为此宝相花图案多是牡丹花,莲花和 大丽花相结合的花卉图案,体现了大慈大悲,华贵大方的特 点
罗地蹙金绣宝相花纹 拜垫
红罗地上盘金缀珠,富丽豪华,但 蹙金之法唯以根根金线排列,形象 不会精彩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纹样在各个时代的特征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纹样在各个时代的特征

1。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变化上,更加程式化和抽象化。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祭司和礼器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纹样为主。

2.由商代的“祭”和周代的“礼”渐渐转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越来越多。

如宴饮、狩猎、舞乐、攻战等.3.流行纹样。

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攻战纹、渔猎纹、小几何纹饰中的锦勾连纹、锦塔形纹等等。

四.秦汉时代的纹样特征该时期的纹样多构图紧凑,既写实又夸张,注重气势的描绘,纹样质朴但具有动感.汉代的纹样风格细腻、色彩丰富,常用数个动物合体穿插、盘叠,或植物体共生,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代表纹样。

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铭文、几何纹、汉锦茱萸纹。

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纹样特征这一时期的纹样种类与前代答题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变化。

圆形或方形对称图形中填充动物或植物的纹样图案十分普遍。

传统纹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纹样的题材很多,内容大都与佛经有关。

代表纹。

狮子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玉鸟纹、鹿纹、飞天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六.隋唐时代的纹样特征隋唐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隋代岁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将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通图案。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一)在瓷器方面。

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

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www。

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中国历代汉服简介中国古代服饰史 ppt课件

中国历代汉服简介中国古代服饰史  ppt课件

ppt课件
19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 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 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 是上下缝合。
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 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 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 邃”而得名。
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 裾式。
ppt课件
20
ppt课件
9
一、原始社会服饰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四、隋唐服饰 五、宋明服饰 六、元清服饰
历代服饰简介
ppt课件
10
一、原始社会服饰
《韩非子•五蠹d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 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 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 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 服装史的序幕。
ppt课件
6
二、服饰是政治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 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 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 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 会的地位。
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 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 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 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 均为窄袖。
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 逐渐成为时尚服装。
ppt课件
30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袴褶
袴褶实际上是一种上衣下裤 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 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这种服装原出于军中,服无 定色。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 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 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 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 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 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使 之形成皱褶称为“缚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传统服饰的图纹,悠悠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其服饰图纹在每个时期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从文物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服饰图案最早应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在原始先民那里,服饰图纹是一种展示精神祈愿的创造性纹饰。

它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的画身纹身,毫无疑问是与原始先民在摩崖上绘画和陶器砖石上绘画同步产生的。

究竟是绘画产生之初就为衣而饰,还是环境绘图慢慢转梛到衣物上去了,这个问题尚待考释。

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它是有着从神圣向世俗,从具体向抽象,从内容向形式转换演变的审美过程。

而且后世有了分门别类的固定系统的图案模式。

一,从具体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除了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出土的陶罐底留下的织物纹样外,我们的先民披挂在身上的树叶树皮,兽皮,纺织品都被风化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贝壳之类不易磨损的饰物。

于是我们探寻远古图案需要借助远古文化层留存下来的陶器,石器以及岩画等物件上的图纹。

在新时期时代的出土文物中,令我们惊异的一系列抽象图纹,那是有着充分现代感的冷抽象格调:最早的织物图不是勾勒事物轮廓的具象,而是纯粹的几何抽象。

出于对线条的特殊感受和理解,先民不但创作了写实性图像,而且也创作了这样大量的抽象纹样。

(图一)值得注意的是,占据新时期纹饰舞台的主要不是动物图像,而饰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三角形,锯齿纹等几何纹饰。

事实上,这些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并非无水之源,无木之本,而饰从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

这是一个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由内容到形式积淀的过程,也正是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图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意义,具有浓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为纯形式的几个图案,它的原始图腾意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这个由动物形象而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中国图案史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传统图纹的抽象造型是多样的,且能给人以丰富的两项。

仅从其轮廓构形而言有三种结构模式比较突出,分别是:方形(直,折)模式,圆形模式,S形模式。

(图)无论方形,圆形还是S形结构的图形纹饰,都是纵观万年横穿九州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图纹的母题之所以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

对圆形,方形结构的热爱和执着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认为天圆地方,且有着敬天拜地的习惯。

至于S形模式图案的神秘意味,诸说不一,但其思路大致是相似的。

一种认为源自龙崇拜。

因为龙从产生起,其基本造型就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

另一种认为S形式中国古代神灵的一种典型图式。

在上述种种服饰图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就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

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样板和标本。

三,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在后来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更多的带有浓重命运气息而宽泛多义的图腾纹饰虽沿着方形,圆形及S形的模式不断抽象和简化,但并没有直奔而下变为失落意义的纯形式图纹,而是沿着政治化,伦理化和世俗生活化的多重渠道铺展开来。

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增益了相对而固定的一些意味。

这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具有散点格局的中华服饰图纹。

主要有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八宝以及民间吉祥图案等。

十二章纹来自远古时代的传说。

据说史前时代的舜就以十二章纹为衣饰图纹。

此后经历代帝王沿袭下来,数千年而不曾改易。

这本是严格的等级符号,后来在演变中越加严格而严谨,龙图案几乎成为皇族的象征。

历代皇帝冕服可以用十二章纹为饰,诸侯许用龙一下的八章,卿准用藻以下六章,大夫用藻火粉米三章,士只用粉米一章。

上可以兼下,下却不得潜上。

平民穿衣不得使用图纹,因此被称为白衣。

十二章纹几乎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自然观,神圣观,生存观,政治观等。

在文化意味上是有道理的。

但这一切都聚拢在天子的服饰点缀之中,为其所垄断,以宣扬皇权的崇高伟大,神圣英明,诱导人们顶礼膜拜,归顺服从。

由此可见十二章纹的图案,具有极其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意识。

明清文武官员补子补子又称背胸或胸背,就是按级别补缀于袍服之上的绣着不同图案的方形丝织品,一般为35至45厘米,是明清官员章服上区别品级的特征与标志。

就其原型而言,广义上,可以上溯自十二章纹;狭义上,可追溯唐代的异文袍(在常服上加上一些图纹)。

补子制度化的核心内容与外在显现就是作为区分各类人物政治,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在前襟上方和后背上方,按不同官阶施以不同的刺绣或织造的图案纹饰。

公,侯,伯,驸马的补子,饰以麒麟,白泽的图案朝廷官员分成文武两个系统,并按品位分别施以不同图案的补子:文官的补子是以各类飞禽为饰有温文尔雅之喻义;武官则以各类猛兽为补饰,象征勇猛强悍。

在官服款项上,清代直接承袭了明代补子的图纹形式,只是做了少许改动。

官服的前襟后背各有一块方补,唯皇家宗族的补服上采用圆形的补子。

八吉祥图纹不只是远古的神话泽被服饰,后来的种种宗教也以多样的直觉造型渗入服饰领域。

佛教的八吉祥图纹就是醒目的一例。

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

在佛教的文化视野中,它们是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的感悟显现。

这些法物为神佛所佩戴,或为供斋醮神,以欺负免灾,因之寓有吉祥之意。

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清代又将其制成立体造型的陈设品,常在寺庙中供奉。

由于佛教的巨大影响,八吉祥也多见于服饰图纹之中。

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

暗八仙图纹是以道教八位神仙所执法物组成的图案,常出现在服饰面料上。

八仙的形象已被人们看做福寿正气与美好的化身。

八宝图纹八宝图纹又称杂宝或儒学八宝。

其文化内涵主要以科举考试优胜,学业有成,建功立业方面的祝福为主。

民间吉祥图纹作为一种衣物纹饰,当朝廷衙门将某些样式垄断起来时,更多的样式会在民间滋长与发展。

这便构成了传递千万年覆盖千万里的种种图式,是之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的体现。

民间服饰图案的传承是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

往往前人创新的格局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个别性在不断地模仿认同中就转化为普遍了。

只有图反映出来的生命信息才是深厚丰润的,能带来充分的诗意联想和美感愉悦。

民间服饰图纹艺术中的图式大抵都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吉祥图纹又称瑞应图或吉祥画。

是风行于我国古今民间,表现喜庆福善的图纹。

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性发展和历史演变,期间又复合了远古图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从文化因素。

就其生成方式而言有取物之声韵,物之形状,物之属性,物之意蕴等。

例如蝙蝠,绶鸟,百合,柿子等都是取其谐音。

灵芝以其形似便喻义如意;月饼圆形便喻团圆;葫芦结实众多藤蔓绵长,便以其喻子孙众多,绵延万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便为君子的象征;竹梅清气袭人傲雪斗霜被誉为双清;菊花历霜而更艳世称寿客;石头历久而坚硬如故,乃长寿的象征·····其思维方式有着民间的直率,单纯与天真。

民间吉祥图案亦多汉字。

汉字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纹饰更是一种经验图式。

汉字的六书无论是象形,形声还是指事会意,都是反映对象主要特征的简化或暗示性的描述。

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汉字图纹就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喜福禄寿纹饰了。

四,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综上所述,可以引发我们这么几点思考:其一,原始图纹所展示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艺术思维,不只构筑了服饰图纹的世界,而且不自觉地创造和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对线条的美感,对线条艺术情有独钟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初步形成了。

其二,抽象图纹具有双重性内涵,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是纯点缀装饰性的形式。

一方面这些看似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深化而来,其内容已积淀在其中,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线条。

另一方面,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线条还是方形、圆形或是S形模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成为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其三,稳定的对应于内涵的抽象干缩。

比较来说,十二章纹、明清补子明显有着上层社会的等级格局,令人产生敬畏之感。

或许他们从某种层面可调动人们的上进心,激活整个社会的向往之感,因而带有神秘的意味。

但无论如何他们却不能如佛道意味的八吉祥、暗八仙以及民间吉祥图案那样更亲近平民百姓,更带有生活普泛的其实内涵,包容更多普通人的感受。

一般而言,服饰图纹的基本特征是心灵世界的自然化,如诗歌比兴那样。

但在这里,无论是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八宝还是民间吉祥图案,从形式上他们的具象已不是原初的自然物象,而是抽象之后选择的理念对应物或抽象图纹,虽具装饰味,却成为直指理念本体的象征符号。

在这里,种种自成系统的图案看似颇多差异,其实在思维方式上却不无共同之处,他们都把自然当成了人的象征,当成了人的一种言志抒情的象征,却不直奔主题的图解意味。

原本内蕴丰厚的自然意向被相对单一色调的目光刷新一遍,虽然主题突出了,但自然形象和人的整体形象消失了。

这就早成了双重抽象,即是对物的抽象,也是对人的抽象。

这也是后世图纹往往显得轻飘的原因之一。

其四,图纹内蕴的重新阅读:形象大于思想或思想大于形象。

学号:0705403005姓名:邹梦颖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指导老师:李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