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翻译中的风格对等

一
、
风 格 对 等
在 此 我 们 所 要 谈 到 的 风 格 (tl) 非 指 说 话 的 方 式 或 做 某 事 的 方 式 , 是 指 某 一 作 者 或 某 一 时 期 作 品 的 特 色 。在 翻 译 sye 并 而
过程 中 . 到 “ ”达 ”即 忠实 原文 意思 , 确 表达 原作 者 意思 的 同时 , 要保 持 原作 的 风格 , 作 者 的写 作特 色 . 就 是译 做 信 “ . 准 还 即 也 文 “ ” 问 题 , 这 样 力 求 风 格 的 对 等 问 题 即 “ 格 对 等 ”syee uv ln d ) 雅 的 像 风 (tl q iae c 。请 看 下 面 的 例 句 。 ( ) 氏 道 :我 也 暗 暗 地 叫 人 预 备 了 。 就 是 那 件 东 西 , 得 好 木 头 , 慢 慢 地 办 着 罢 。 ( 雪 芹 ,9 6 7 ) 1尤 “ 不 且 ”曹 1 9 : 7
c e i and c r aton om m e n he a ge a nt i t t r t l ngua . ge K e W o ds:t ans a i y r r l ton; s yl e t e; qui l nc va e e; f c i un ton
第 1 7卷 第 4期
翻译 中 的风 格 对 等
冯 宏
( 南 师范 学 院 英语 系 , 西 渭南 74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文 对 历 时 风 格 对 等 和 共 时 风 格 对 等 翻 译 的 风 格 对 等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实 例 加 以 阐 释 , 依 此 说 明 风 格 对 等 , 本 以 并
g a e mi r r d i h a g tl n u g r o e r c h u t r ft e t r e a g a ea d t e u e o e e e c n l e a y u g r o e n t e t r e a g a ea et n i h t e c lu e o h a g tl n u g n o b s d f rr f r n e i i r r t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翻译工作中的解决问题总结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 法规则,确保语句结构清晰、准确。常见的 语法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语态 错误等。为了解决语法错误问题,译者需要 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提高对目标语言的掌 握程度。
词汇选择不当分析
总结词
词汇选择不当是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它会导 致语义表达不准确,影响读者理解。
和内涵。
术语统一问题
总结词
术语的统一是保证翻译一致性和准确性 的关键。
VS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同一专业领域或同一 主题的术语,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 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译者需要遵循统一的术语规范和标准, 确保同一术语在全文中的表述一致。同时 还需要注重术语的更新和修正,以适应语 言和学科的发展变化。
03
翻译后的校对与修改
检查原文理解是否正确
总结词:确保理解
详细描述:在完成翻译后,校对工作首先需要确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误解或遗漏。这涉及到对原文的重 新阅读和上下文分析,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校对译文表达是否准确
总结词:表达清晰
详细描述:校对工作的另一重点是检查译文的表达是否准确。这包括检查语法、拼写、标点等细节, 以及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专业性。通过校对,可以纠正语法错误、不自然的表达或专业术语的不准确 翻译。
修改润色提高译文质量
总结词:提升质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在确认原文理解准确和译文表达清晰的基础上, 校对和修改过程还包括对译文的润色和优化。这可能涉及调 整句子结构、优化词汇选择,甚至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构思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并提高整体质量。
04
常见翻译问题案例分析
中英互译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或挑战?

中英互译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或挑战?一、语言差异导致词义的歧义性中英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互译过程中产生词义的歧义性。
在中文中,有些词语含义十分丰富,一个词可以表达多种意思。
而在英文中,每个词往往只具有一种明确的意义。
因此,当我们进行中英互译时,就会经常出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问题。
解决办法:1. 了解被翻译语言的语音体系、语法规则和语义特点,准确抓住词义的核心。
2. 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文化差异造成习语和俚语的翻译难题中英之间的习语和俚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给中英互译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习语和俚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因此,要想将其准确翻译出来,就需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学习目标语言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其习语和俚语的使用场景和寓意。
2. 运用类比和类推的方法,将原文的习语和俚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等效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三、语法结构的不同导致句子翻译的困难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在句子翻译中的困难。
中文注重整体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而英文更加注重句子的时态和语态。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语法结构进行灵活调整。
解决办法:1. 理解原文的表达意图,捕捉核心信息,并对其进行句法分析。
2.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进行合适的句法调整,保持句子的意义和语感。
四、文化价值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引发翻译误差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色彩存在着差异,这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引发误差。
某些词语或句子在一个语言中可能呈现积极或正面的意义,而在另一个语言中可能却呈现消极或负面的意义。
解决办法:1. 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避免将文化误解带入翻译中。
2. 进行语境解释和适当注释,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含义。
翻译中的语言风格和风格转换

翻译中的语言风格和风格转换语言的风格是语言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在翻译中,语言风格和风格转换是必须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翻译中的语言风格和风格转换。
一、语言风格概述语言风格是指语言表达方式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语言风格涉及词汇、句式、语调、语气等方面。
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语言风格主要受到个人性格、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中,语言风格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传达的语义和情感也是不同的。
如果翻译人员只是把外语原文直译成中文,就容易导致语言风格不一致,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应用1.语言风格的识别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先识别原文中的语言风格。
这可以通过阅读全篇来进行。
判断原文的语言风格有利于翻译人员在翻译时使用与原文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保证翻译质量。
2.语言风格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语言风格的转换。
语言风格的转换是指把外语原文中的语言风格转换成与目标语言相应的语言风格。
这需要翻译人员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领域知识。
例如,英语中存在许多形式高华丽、修辞生动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中文中则更强调简洁明了,所以在翻译英语文本时需要适当地转换语言风格,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3.语言风格的调整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
语言风格的调整是指对原文语言风格的减弱、增强或调整,以适应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文化传统。
这需要翻译人员有深刻的跨文化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在翻译日本的漫画或动画作品时,翻译人员需要适当地调整原文的语言风格,以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度。
这样有助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日本的文化。
三、结论在翻译中,语言风格和风格转换是必须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语言风格是指语言表达方式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汉英翻译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商务翻译中,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翻译的重点,需要 遵循专业术语和行文规范。
详细描述
在商务翻译中,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能 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译文的语言表达需要规范 、准确、专业,符合商务文书的行文规范。
总结词
商务翻译中,语言的礼貌性和正式性是翻译的难点,需要 注重译文的语气和措辞。
总结词
语法错误是汉英翻译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详细描述
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汉英 翻译时需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例如,汉语中没有时态 和语态的变化,而英语则需要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达时 态和语态。此外,英语中还有主谓一致、名词单复数变 化等规则,也需要译者注意。为了避免语法错误,译者 需要对英语语法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仔细检 查和调整。
详细描述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能 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例如,诗歌的翻译需 要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传达其深层含义。
总结词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修辞手法是翻译的重点, 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情感色彩和修辞 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与 原文相同的情感和修辞效果。
总结词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翻译的难点,需要 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详细描述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能 够将原文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小 说翻译中,译者需要再现原作的人物形象、情节和叙事风 格,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传译问题

2 0 0 6 年 9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 l . 2 3 , N o . 5
September . 2006
文学翻译 中的风格传译 问题
一、 关于风格
风格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没有风格便没 有艺术。 但何谓风格? 我国 1981 年版《 ) 文学分 辞海) ( 册)对风格的解释是: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 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 E ll 艺术家由于生活经 历、 立场观点、 艺术素养、 个性特征的不同, 在处理题材, 熔铸主题, 驾驭体裁, 描绘形象, 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 等艺术手段方面各有特色, 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 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个人的风 格是在时代、 民族、 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 时代、 民 阶级的风格又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独特风 族、 格的形成, 是作家达到一定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关 于风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我国美学家 王朝闻说:“ 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 犹如人的风 度一样, 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 性特点, 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艺术家的主观 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 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法国作家德 布封说 ” “ 风格即人, " (The style is the man) ;叔本华说“ 风格是心
二、 风格的可译性
( 一) 风格的可译性依据 不同的语言能否表达同样的风格呢? 风格是否可
译? 许多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都认为风格具有可译 性。 不同民 族其语言的特点, 因各民族文化传统、 社会 生活条件、 思维方式、 语言结构等等的不同而相去甚 远, 但各民族之间却存在着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文学 艺术的风格也当属于文化范畴, 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 文化领域的成果为风格可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 法。从思维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来看, 人类思想是从实 践中得来的, 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 工具, 也必然是可以理解的。再者, 作者的情感是高度 理性认识的产物, 它是可以为读者和译者所领悟的。 人类思维内涵的共性产生了可译性, 使不同语言之间 互相传译成为可能。翻译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 优秀的传世译作, 都充分地说明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
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
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
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
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
《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
”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
“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
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也不限于优秀之作。
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冯世则)。
”一部文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风格、文本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互相揉合而成的,“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刘隆惠)。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奔放,有的刚柔并济,有的典雅婉约,有的精炼严谨。
一个作家的风格有时自成一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鲁迅的风格、马克吐温的风格等等。
风格是文学作品灵魂的外在表现,是作品得以传承的要因素。
一个好的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本的风格,才能使原作品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共鸣,才能使原作品在其他语言环境能被接受和流传。
3、可译性的依据“形成作品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作家驱遣文字、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
它总是依赖于语言的一般规律而存在,绝不是不可捉摸的”(刘隆惠)。
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语言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产生的,所以说任何一种语言和思想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相同的东西,同样的思想内容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找到艺术效果相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这是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前提。
除此之外,语言在表感功能上也存在着一致性。
刘宓庆说:“讽刺作品几乎是无国界的”(刘宓庆,1990:54)。
这种一致性也为风格的传译提供了可能,使我们得以通过译作看到外国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实质。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眼于整部作品,而不能斤斤计较于一词一句”(刘重德,1991:107-108)4、可译的困难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如果不能传达原作的风格,就会使译文读起来寡然无味,不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兴趣,这就是失败的译作。
风格其实并非不能译,而是不好译。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掌握两种语言水平的高低。
首先译者要对原文语言掌握得很好,能够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品中具有作者自身独特风格的创造性语言,也就是说译者要具备认识作者风格的水平。
不能理解就无从谈表达。
其次,译者要对译入语有熟练的驾驭能力,能够在很好体会了原作风格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译入语将其表达出来。
正如老舍所说:“保存原著者的风格大非易易。
但是,假若我们能够对一位外国作家有深刻的了解,知道他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地位与特点。
我们还是能够从我们的文字中表现他的风格的。
”有人认为一百个译者会产生一百个不同的风格,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译者对原作风格的理解与原作风格的客观存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读者中会产生不同的风格,那也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足造成的,而且这些风格中也或多或少体现着原作的部分风格。
因此,当一个译者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对原文风格的把握程度会出现不同,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承认,思想在译文里常是不能表现得如在原文里的一样的充分而且好看;也可以承认翻译就是最好最高的,也不能把原文重摹一遍。
”(郑振铎)正如曾虚白所说:“我以为翻译的标准只有一端,那就是把原书给我的感应忠实的表现出来……我只说这是我所见到的原书。
”所以不同的译者会产生对同一作品风格的不同程度上的再现。
语言之间存在共性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是由地理、历史原因造成的。
作家利用这些语言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就使风格翻译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例如有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可是诗人又在此玩了一个拆字的小游戏,这一语言特色是很难译出来的。
5、翻译风格的标准老舍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他还要求译者要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精神,在目的语中“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的再现出来。
”这就说明文学翻译要求译文在内容上一定要忠实原文,风格上要一致(指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
对于忠实于原文,译者就要花大力气去做。
他不仅要研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还要对其背景、思想、写作环境和写作目的都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其风格。
这也是金教授翻译《尤利西斯》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当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时保留时,该舍弃谁保留谁?“文学的功用在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的感人力量。
”(沈雁冰)所以当遇到翻译的特殊情况时,我们要把文章内容的忠实放在第一位。
如果个别语言特点没有译出来,而在整体上看又没有妨害原文的意思,这样的作品我们也不能说是失败的。
如前所举例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就有人翻译做“Where comes sorrow? Autumn on the heart/ Of those who part”,除了拆字这一特点未译出来外,其他意思传达的还是相当准确的,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原诗的风格,也算是不错的译文。
对于忠实原文风格,笔者认为译者要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风格,尽量避免译者风格对译作的影响。
我们承认每一个译者都有其独特的翻译个性,都会在译作中或多或少的留下自己的痕迹。
但是翻译不是表达译者本人的思想,而是译者用一种语言(目的语)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原语)表达的思想。
我们进行翻译时必须将原作的风格放在首位,应尽量避免随意添加自己的风格。
茅盾说过:“要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的再现出来。
除信、达外,还要有文采。
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
这是对文学翻译的最高要求。
” (引自《茅盾译文选?序》) 这种做到既有“创造性”,又“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正确无遗”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却是非常之难。
这里面存在一个译者可操作的自由度问题。
首要问题是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其次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与原文意思关联十分紧密的信息,借以加强原文的意思,使译作具有新的创造性。
但是译者一定要十分谨慎地使用这种自由。
当然要译者完全避免自身风格在译作中的体现,也是很难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部分心理要素特征与风格特征与原作碰撞而需自我克制,而另一部分心理要素特征与风格顺应原作者和原作得以舒展,因而可同时表现出原著风格和翻译个性。
”(方梦之)翻译是使译文尽量接近原文,这就要求译者谋求译者风格最大限度向原作风格靠近。
译者可以尽量选择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进行翻译,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风格的痕迹减到最少。
总之,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一定要使译作风格接近原作风格,以此为前提允许译者做一些谨慎的创造性的翻译,但即使这样也要使之与原作风格达到最大的和谐的统一,这样的译作才是好的译品。
6、结语文学风格的可译性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是语言的共性为其可译提供了前提,诗歌和双关语虽然很特殊,我们也可以在第一忠实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它们也是可译的。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译者和作者之间也存在着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差异,译者对原作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会有一定的不足。
总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译者紧靠原文风格,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最高程度传递原文信息,使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得以最大统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