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国内在应用斱面:潘飞教授(2008)在兵所著的一篇报告中提出:采用现 场实地研究的斱法,淘汰掉传统成本核算系统而采用新型的作业成本核算 系统,同时设立不乊相对应的一些管理控制斱法,如作业预算制度和绩效 考评系统等,以使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准确性得到提高,丌仅能提供相兲的 、比较完整的成本信息给我国的企业管理决策层,同时大大地进一步促进 提升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当前我国一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 企业中,已经分部门的采用了作业成本法,如许继电器、科龙集团、东风 汽车、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康佳集团等,幵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体来看 ,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现状是,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的企业所占比 例丌大,幵丏大部分是比较大的制造企业,但也只是应用在部分部门,全 面实斲作业成本核算斱法的企业不国外相比是凤毛麟角。 潘飞. 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转换.审计不经济研究, 2008,1:111~113
• 1992年,库珀和卡普兰教授、劳伦斯.梅塞尔(Lawrence Maisel) 艾琳.莫里西(Eileen Morrissey)和罗纳德.奥姆( Ronaed.M.Oehm)等,甄选了八个大型优秀公司,运用作业成本 法开展试点巟作,幵丏以实践为根基著作出了《推行作业基础的成 本管理:仍分析到行劢》(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该书详细回答 了:“推行ABC要经过哪些程序”、“设计ABC系统是最兲键的决 策是什么?”、“设计和实行ABC系统时,会有哪些风险是潜在的 戒者没有被人们所预料到的?”、“ABC的真正价值表现在哪 ?”“ABC对股东的价值是什么?”等问题。 • Cooper R., Kaplan R.S., Maisel L.S.,Morrissey. E., Oehm.R.M. From ABC to ABM.Management Accounting, November 1992 p: 54~57

研究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研究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78913 企业研究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以往以单一数量为分配标准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它以作业为核心,依据产品动因将成本进行分配、核算,使得成本分配的标准更加合理更加准确,显示出作业成本法独特的优势,日益得到人们的瞩目。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一)作业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和核心,是指企业为达到其生产经营目的,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耗费企业资源的具体活动。

常见的作业有以下几种:(1)维持性作业:即为了使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营和不间断的进行生产活动而进行的作业,它与产品的多少或产品的种类没有关系。

(2)产品作业:是指企业为了生产某种的特定产品而发生的作业,如为某一种产品编制材料清单,设计某种产品的产品工艺等。

(3)批别作业:是指企业为了生产某批产品而进行的作业,如对某批产品订单的处理,原材料的准备,产品质量的检测等。

(4)单位作业:是指企业为生产每单位产品而进行的作业,如生产每件产品所耗费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

(二)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作业中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集合,是进行产品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单位。

比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原材料采购、入库、保管都可以归类于材料处理作业中心。

建立作业中心应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和同质化经营原则,合并相同成本动因产生的同质作业,建立适当的作业中心。

把企业在各项作业中所消耗的资源合并归纳,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

(三)资源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进行生产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费用。

通常包括企业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货币资金等。

(四)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企业中导致成本形成的原因和进行成本分摊的标准,主要划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1)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是指引起各种资源被消耗的原因,是资源被分配到作业中心的依据。

例如:机器费用与各项作业消耗的工时有关,那么就可以按照工时分配机器费用,各项作业所消耗的工时就是一个资源动因。

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综述及展望

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综述及展望

本核算制度( 征求意见稿 ) ) 意见的函》 , 该文件指出企业
要适当引入作业成本法 , 这是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政
策条件。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 ,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展 方向,并且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管理会计 更宽的组 转变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企业 织和社会背景 的理解 【 B o b R y a n , 2 0 0 2 ) 。 粗略地看 , 我 产品生产制造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 直接生产成本 比 国在这方面研究数量相对比较多。 从研究视角方面 , 大 重与传统制造环境相 比将有所下降, 同时制造费用剧 增 致把这些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可能促进我们对社会
于社会理论方法 、 基于组织理论方法、 基于实地调查和 系 ; 潘飞等( 2 0 0 4 ) 阐述 了作业基础预算与企业战略 、 价 案例研究方法、 基于行为理论方法( B o b R y a n , 2 0 0 2 o 值链优化 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 了作业基础预算的


作业成本法应用理论为主的研究 ,而且不少业界人士 管理 ; 胡奕 明( 2 0 0 1 ) 对我 国企成本法的应 用技术模式开 法和作业管理 的情况进 行了统计分析 和案例研究 , 探 展 了较为全面 的探索。公认 的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有基 讨 了作业成本管理运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之间的关
[ 5 ]王成金 , 马玉波 , 侯元松. 排 污权交易总体框 架研究 [ I ] . 北方环境 , 2 0 1 1 ( 1 2 ) . [ 6 ]雷玉桃 , 周 雯. 构建广州市二氧化硫 排 污权 交易市
场探析 [ 1 ] . 经济师 , 2 0 1 1 ( 1 2 ) .
t r a d a b l e P o l l u t i o n P e r m i t ma r k e t s[ J ] .E u r o P e a n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国外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综述
• 20丐纪杰出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教授最早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的基本思想,他曾经在他的《会计论 坛》中最先阐述了作业、作业会计、作业账户等概念,幵将这些概念编入他 在1952年出版的《会计师词具》中,为作业成本法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 1971年,美国的乔治•斯托布斯教授(GeorgeJ.Staubus)在《作业成本计算 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CostingandInput-OutputAccounting)中丌仅对 “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和“增资成本”,而丏也对“持有资本成本” 和“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幵首次设计出了一套 基亍作业成本法的管理系统。但由亍当时计算手段的落后以及人们兲注的焦 点在财务报告系统上,作业成本法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4~77
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吴迪 2107130074
目录
• • • • 概述 国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总睡 结束诧
概述
• 作业成本法的挃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 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 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 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 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 戒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 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 ,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斱 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丐纪90年代以来,丐界上 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斲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 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现状提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它源于西方,在西方企业实施和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我国企业却难以实施。

本文从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和我国的应用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现阶段应用作业成本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应用;对策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教授。

1995年余绪缨教授在《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向国内介绍ABC,在这之前我国对ABC的研究寥寥无几。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被列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ABC研究也作为自然基金研究课题被提上日程。

之后,国内不少会计刊物,以及一些工程类刊物刊载了介绍、研究ABC 的文章。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系统现已在美国通用汽车、惠普、通用电气、西门子电子公司得以实施和发展。

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也成功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其理论与实践日臻成熟。

虽然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我国企业在实践中还远没有产生出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强烈要求,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现状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作业成本法以来,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作业成本法不仅能为企业提供精确的产品成本核算和报价,更重要的是为公司战略战术和日常经营都能提供决策支持。

但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核算内容、计算原理等方面与现行的财务制度体系有很大区别,在外部价值链分析及产品分析上,涉及到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操作性上在一定环境、一定期间内有悖于传统的成本效益原则,所以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在尝试作业成本法,而这些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局部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1)从总体看,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运用得很少,且均集中在制造业,而在西方国家,作业成本法已广泛运用于制造业、营销和行政管理业及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中;(2)在少数企业自发总结的管理经验中闪耀着作业管理的基本思想,但作业管理及类似经验大多是“零星的”,不具有全局性,大多产生于局部性或专门性的管理当中;(3)我国企业作业管理类似经验产生的企业整体经营环境与真正意义上的作业管理产生的环境并不相同,一些大规模、变化少的生产企业同样可以运用作业管理;(4)作业管理从其形成的背景看,是对标准成本管理方式的一种否定,且作业成本管理与狭义的目标成本管理也常视作两种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急剧增长,采用传统成本法按照人工工时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使得成本扭曲现象普遍存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核算管理方法应运而生。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比较;应用;建议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076-02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计算产品成本的中间桥梁,通过作业动因来确认和计量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并以作业动因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一、作业成本法与各成本核算法比较与应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最明显的区别是:(1)以作业中心来归集资源消耗;(2)依据成本动因采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使用人工工时作为唯一标准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

因此,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相比,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产品(包括服务)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依据,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众多学者对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比较也各有研究:1.郑莹(2008)按成本计算模式发展历程,即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顺序,分析了各自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其特点。

典型的完全成本法形成于19世纪,它是从生产的观点处理产品成本的计算题,将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各项成本全部计入产品,将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中得到推广和发展。

而变动成本计算法以成本性态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当期固定费用从销售收入中扣除,免去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

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被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中。

她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扩展性补充。

与完全成本法一样,作业成本法也不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成本的分配复程度与成本分配基础的选择。

国外作业成本法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作业成本法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作业成本法实证研究综述作业成本法(ABC)自其提出以来,就一直得到广泛关注,但国外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如何鲜有文献述及。

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对ABC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基于问卷调查研究、基于资本市场视角的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内部财务绩效视角的研究等视角研究已有理论存在的不足,并研究了ABC实施成功的决定因素,以期对进一步研究ABC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问卷调查资本市场企业内部财务绩效作业成本法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的思想,他在《会计论坛》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编入1952 年出版的《会计师词典》中。

1971 年,乔治•斯坦伯斯(George•Staubus)首次在作业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管理系统,并于同年出版了著作《作业成本和投入产出会计》。

他系统阐述了作业成本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和作业的投入产出控制方法。

但是这一方法的计算工作量很大,由于计算手段的限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Cooper&Kaplan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后,作业成本计算法才受到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胡奕明,2001),并在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ABC在国外理论研究和实务界应用进行综述。

基于问卷调查研究Innes and Mitchell(1995、2000)。

Innes and Mitchell在1995和2000年两次进行了ABC应用调查研究。

1995年,他对1994年《时代1000》中的251家英国企业进行了ABC实施情况调查,其结果表明19.5%的样本已经实施了该成本核算系统,27.1%的样本拟实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样本在对ABC的关注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已经实施ABC的样本主要将ABC应用于成本降低、产品/服务定价、业绩计量和考核、成本模型的改进等方面,且有3家公司在对股票进行定价时,考虑到样本实施ABC的因素。

国外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国外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不足
1.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 2.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会计工 具的整合与协调; 3.作业成本法在战略决策、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4.作业 成本法的技术方法和算法改进。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不足
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尽 管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限制, 如数据收集和处理难度较大、实施成本较高以及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等。此外,作 业成本法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可能影响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国外作业成本法研究综述
01 引言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3 作业成本法定义、应 用范围及优缺点
04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创 新和发展方向
05 案例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随着企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无法准确反映产品的 真实成本,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 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次演示将对国外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进行 综述,旨在梳理其研究现状、成果与不足,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创新和发展方 向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外作业成本法也在不断 创新和发展。未来,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精细化,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1.加强与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与协调,完善企业综合管理会计体系; 2. 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准确性和效率; 3.拓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如拓展到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 4.深化对作 业成本法理论基础的研究,探究其本质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综述[摘要] 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是循着这样一个脉络:作业成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探讨;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探讨;作业成本法如何与先进管理思想结合运用的探讨。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作业成本法与先进管理思想、标准成本制度的结合缺乏系统的研究。[关键词] 作业成本;研究;综述一、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探讨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作业成本会计的是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他的作业成本会计思想是在1938-1950年间逐步形成的。1941年科勒在《会计论坛》(Accounting Forum)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作出的贡献。1952年,科勒教授编著的《会计师词典》出版发行。在该词典中,科勒认为:每项作业都要设置一个账户,即作业账户,作业账户是指某交易事项的收入和费用账户,该交易事项的作业主管人应履行责任,施行控制;交易事项包括材料和各种服务,但属于他人责任范围的及其他事项不在该账户范围之内[1]。科勒对作业及作业账户的研究为作业成本法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 Staubus)教授是作业成本法的第二位研究者。他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3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1953-1954年,斯托布斯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斯托布斯的观点对作业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71年,斯托布斯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一书,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增支成本计算、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的论述[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兴起,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传统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传统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使成本扭曲程度令人吃惊,而产品成本信息的扭曲又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战略决策。同时,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失去了意义。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珀(R.Cooper)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R.Kaplan)教授,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作业成本法给予了明确的解释。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他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3]。随后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 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像什么?》。库珀还与卡普兰合作在1988年九、十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的革命[4]。除了在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外,学者们也撰写了许多关于ABC的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詹姆斯·A·布林逊(James A. Brimson)在1991年编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该书共10章,前半部分讨论了理解会计作业的框架以及作业会计的推行和变化着的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成本会计概念,如作业、作业层次、作业会计、作业成本、作业分析、作业管理、作业计量、作业单位、成本动因、成本库、同质成本、准时成本计算、不增加价值的成本、增加价值的成本、作业生产成本等;书的后半部分清晰、细致地讨论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如何追溯相关成本动因以便合理利用。它在理论方面加强了对ABC的规范化研究,将作业会计推进了一大步。二、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探讨库伯和卡普兰教授、《成本管理》杂志编辑劳伦斯·梅塞尔(Lawrence Maisel)先生、毕马威会计公司(KPMG)的艾琳·莫里西(Eileen Morrissey)女士和罗纳德·M·奥姆(Ronaed M. Oehm)先生等,在IMA和KPMG的资助下,挑选了8家大型公司,进行试点,于1992年出版了《推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一书。这部颇具实地研究特色的书旨在回答:“推行ABC要经过哪些步骤,会遇到什么问题”、“设计ABC系统最关键的决策是什么”、“设计和推行ABC时,有哪些潜在的或未料到的危险”、“ABC 的真正价值表现在哪里”、“组织中的非财务经理怎样才能享有ABC带来的利益”、“ABC对股东的价值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国内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主要是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1995年开始成立课题组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应用性研究探讨,并于199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作业成本法机制·模型·实证分析》一书。王平心教授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试点运用作业成本管理,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先后在《会计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为ABC、ABCM在我国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作了有益的探索[5-6]。三、作业成本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结合应用的探讨进入21世纪,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作业成本管理的战略应用问题。Erki M.VanRaaij等在2003年利用案例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在顾客赢利性分析中的作用。David Ben-Arieh,Li Qian于2003发表了《作业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的文章,对作业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应用作了案例分析,认为利用作业成本法能为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Matti Sievanen,Petri Suomala,Jari Paranko发表了《产品赢利性:原因与结果》(Product Profitability:Causes and Effects)的文章,对产品赢利性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20%的产品提供了150%的利润和净销售额,并对产品利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朱小琴认为,“作业成本法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延伸到生产上游的采购和下游的销售,使之成为一个系统,两者并不等同,而是相辅相成。所以,将作业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来丰富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化”[7]。四、简要评述在世界各国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的共同努力下,对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理论以成本控制和核算为主线,多从战术的角度进行,而缺乏战略高度的分析,因而往往忽视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同时也没有做到成本同企业的资源培植和消耗相协调;成本控制研究仅停留在简单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上,忽视了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对成本和成本控制的影响。(2)目前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相关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结合是零散的,个别学者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想法,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更缺乏在实际中的运用。(3)将作业成本和标准成本结合应用的研究不多。标准成本法的最大优点是为成本控制提供了成本基准,但标准成本法不便于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进行业绩考评。引进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将作业成本核算事前化,用作业标准成本代替产品标准成本。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作业的标准成本,为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企业的业绩考评打下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保留作业成本法按资源动因计算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计算产品成本的固有优点,从成本控制基准的层面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主要参考文献[1] 胡奕明. 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 会计研究,2001(3).[2] George J Staubus. 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M]. Homewood,lllinois: Richard D lvrin,1971:254.[3] Robin Cooper. The Ris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Part I:What is an Activity-Based Cost System?[J].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1988,2(2):45-54.[4] Robin Cooper,Robert Kaplan. Measure Cost Right:Make the Right Decisions[J]. Havrard Business Review,1988(9/10):96-102.[5] 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 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 会计研究,1999(8):37-40.[6] 王平心,张枫,于洪涛.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0-34.[7] 朱小琴. 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J]. 财会月刊,2001(12):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