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问题。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A. 新,耕地、牧草地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 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 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为解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区人们的缺水问题。

某人设计的一套装置。

他先在沙地上挖出大坑,坑中置放一面凹镜,使光线汇聚到一点(焦点),在这点放上氯化钙干燥剂,最终获得蒸馏水。

据此完成问题。

这套集水装置适用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是指()A. 夜雨多发地区B. 昼夜温差大C.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D. 海拔高空气稀薄3.读我国部分流域情况表,完成问题。

流域流域面积人口(万人)水资源总量(万平方千米)水资源利用量(亿立方米)珠江流域5813955.186478.18834.09黄河流域7915387.83481.50402.56长江流域17840825.129274.221737.12海河流域32100627.02212.06432.8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A. 珠江流域B. 黄河流域C. 长江流域D. 海河流域4.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问题。

进入20世纪该区域()A. 气候持续干旱B. 实施了退耕还林C. 种植业产值降低D. 大力发展畜牧业5.新加坡面积狭小,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16米,但人口密集,经济十分发达。

2013年6月19日晚,“史无前例”的烟霾袭击新加坡,烟雾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的芭蕉然烧,读读图回答问题。

新加坡降水丰富,但淡水资源匮乏,主要自然原因是()A. 面积小,储水条件差B. 经济发达,污染严重C. 地势低平,径流数少D. 人口多,淡水需求大6.沙特阿拉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煤炭资源的开采B. 石油资源的开采C. 科技的发展D.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7.读某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图,回答问题.该国西部()A. 有其所在大洲最长的河流B. 有其所在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C.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D. 有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8.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 北美洲B. 大洋洲C. 南极洲D. 亚洲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三节第1课时耕地资源作业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三节第1课时耕地资源作业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平安第三节耕地与粮食平安第1课时耕地资源课后篇稳固提升必备学问根底练一个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甲图、乙图分别为耕地、草地在该地区中占农业用地的百分比图。

图示地区耕地、草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0%、50%。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A.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地B.耕地和草地均主要分布在东部C.东部多草地,西部多耕地D.耕地和草地均主要分布在西部2.该地区草地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地形C.气候D.交通运输1题,图示为英国南部地区,依据图例可知,该地区东部多平原,西部多山地、丘陵。

东部地形平坦,位于背风坡,光照较多,图中显示,东部地区耕地比重为50%—80%,说明东部耕地多;西部地形起伏较大,是山地迎风坡,阴雨天多,图中显示,西部草地比重为60%—90%,说明西部草地多。

第2题,依据经纬度和形态推断,该地区是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相宜多汁牧草生长,不利于粮食作物成熟。

2.C读我国某地区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草地、耕地、林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耕地、林地、草地4.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缘由是()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3题,依据图示轮廓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乙位于东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丙位于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

第4题,东北地区土地连片,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占有量大,粮食商品率高;土壤肥沃不是最主要的缘由;两地地形均平坦;太湖平原的水热条件更好。

4.D在我国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分布着一种土壤(如图),人们描述它“插根筷子会发芽〞。

据此完成5~7题。

5.“插根筷子会发芽〞是由于该土壤中()A.水分含量高B.空气含量多C.矿物养分多D.有机质多6.与该土壤的形成亲密相关的是()A.气温高,有机质不简单被分解B.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弱C.地势低平,河流挟带的养分简单富积D.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土层深厚7.对该类土壤合理的利用方式是()①养用结合②休耕、轮作③大水漫灌④掺熟石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题,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土壤是黑土,“插根筷子会发芽〞说明土壤肥沃,黑土肥力高主要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检测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1年)

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时检测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1年)

课时跟踪检测(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根底练]地热发电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目前人类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

读2019年全年地热发电占比示意图,完成1~2题。

1.地热能按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分属于()A.矿产资源B.水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D.可再生资源2.图示国家地热能发电量较大,与之相关性最大的自然因素是()A.科学技术B.板块边界C.气候条件D.地形地貌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依据自我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地热能大局部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性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应选D。

第2题,地热能大局部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

应选B。

下表反映了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自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

据此完成3~4 题。

资源甲乙丙丁新★★★★★★——★★★★3.甲、乙、丙、丁四种资源分别是()A.自然?气、煤炭、水资源、太阳能B.自然?气、太阳能、水资源、煤炭C.煤炭、太阳能、水资源、自然?气D.煤炭、自然?气、水资源、太阳能4.甲类资源丰富区资源开发方向是()A.稳定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B.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开展C.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其次产业D.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解析:第3题,依据表中信息,甲资源在陕西最丰富,应是煤炭资源。

乙资源在四川最小,应是太阳能资源,四川盆地云雾多,太阳辐射少。

丙资源在缺乏,应是水资源。

丁在广东最少,在其他三地都较丰富,是自然?气资源,应选C。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甲类资源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不行再生资源,资源丰富区的开发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开展,B正确;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开展,A 错;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其次产业是不切实际的,C错;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也可能会加大煤炭资源的消耗,D错。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1年)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练习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1年)

单元综合测评(一)一、选择题以下图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图。

读图,答复1~3题。

1.以下属于图中阴影局部的是()A.煤炭B.水能C.铁矿D.焦炭2.以下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A.水资源B.煤炭资源C.土地资源D.森林资源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以下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生物资源B.气候资源C.水资源D.铁矿资源1.B2.B3.D[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煤炭、铁矿、焦炭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此题选B。

第2题,煤炭资源具有肯定的地质成矿规律,但没有地带性规律。

其他三个选项都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3题,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以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比照。

读图,答复4~5题。

4.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5.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A.耕地后备缺乏B.水资源铺张严峻C.人均土地面积少D.缺水问题突出4.A5.D[第4题,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远远少于南方地区,但土地资源和耕地较南方更为丰富,而人口数量南方多于北方。

依据图表所示,a资源南方远多于北方,故a为水资源。

b、d资源北方多于南方,c资源南方较多于北方,结合选项可知,a为水资源总量,b为土地面积,c为人口,d为耕地。

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由于北方水少,耕地多,农业用水量大,简单造成水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

]以下图为浙江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读图,完成6~7题。

6.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目前处于()A.木柴时代B.煤炭时代C.石油时代D.核能时代7.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当()①提高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比重②乐观开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③大力开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B7.C[第6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占浙江省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选项B对。

鲁科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课后练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单元测评

鲁科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课后练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单元测评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的资源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铁矿、塑料B.石油、农田C.原始森林、地下水D.煤炭、化肥2.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D.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2.D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①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③全社会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我国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相对短缺情况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题,我国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目前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4题,我国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决定的。

4.B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原油进口“四面八方”格局初现,且进口量持续攀升。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08-单元整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08-单元整合

二、我国耕地退化的表现、原因、危害及防治
1.我国耕地退化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表现
产生原因
水土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 的垦殖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
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滥垦滥挖、 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土壤次生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 渍化 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 产 荒漠面积扩大、耕地减 少、多风沙危害、多沙 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续表
表现
产生原因
土地酸化 酸雨、大量施用酸性化肥
土壤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废物堆放; 农业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危害 土壤酸度增大,土壤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 害人体健康
【例1】 水资源紧缺隶属度D表示水资源安全 程度,根据大小划分为非常危险(D≥0.65)、 不安全(0.50≤D<0.65)、临界安全 (0.35≤D<0.50)及安全(D<0.35)4个等级。 隶属度数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对水资源安全状 况的影响越大。下面是中国水资源紧缺隶属度 等级分布(综合指标)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 各题。
(1) 形成该地区农田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D )
A.光热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2) 该地区农田景观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 B )
A.农业生产方式不同
B.水资源的数量不同
C.饮食习惯的差异
D.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
思路导引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农田基本上呈圆形,且中心处有水井,因 此该地主要是靠_井__水___灌溉,故可判断形成该地区农田景观的主导因素是_水__源___。第 (2)题,该地区农田基本上呈圆形,农田中心处有水井,周围是裸地,而我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农田除了受河流分割外都集中连片分布。所以造成两地区农田景观差异的 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_丰__富___,该地区水资源_缺__乏___。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课后作业提升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基础演练】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②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大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④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变化。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齐全,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

根据材料,完成2~3题。

2.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铁矿、塑料B.石油、农田C.原始森林、地下水D.煤炭、化肥3.关于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资源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步不受资源的限制C.人类社会进步、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也急剧增加D.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也与日俱增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自然资源是( )A.太阳能B.风能C.森林D.水资源5.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下垫面D.人类活动6.下图所示区域为某类自然资源的集中分布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自然资源是该区域各国间相互争夺的焦点B.图示自然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红海C.波斯湾沿岸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输出区D.该自然资源可以通过管道进行运输【能力提升】“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一年中到某一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

读“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表”,完成7~8题。

7.“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8.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 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 类活动的关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
类及基本属性。(综合思维)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
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
目标 导引
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 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人
-3-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5.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
生资源两大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2)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和能源矿产。
-12-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4.维护国家资源安全 (1)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4)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5)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 染。
6.战略性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
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思考感悟南极冰川与小麦都是自然资源吗?
提示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南极冰川尚未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小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的结晶物质。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

据此完成1~2题。

1.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A.可再生资源B.非可再生资源C.矿产资源D.生物资源2.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A.酸雨B.土壤盐渍化C.臭氧层空洞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第1题,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划分的。

第2题,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

答案1.C 2.D读图,完成3~4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3.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为主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D.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4.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解析第3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基本相当,但北美洲土地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第4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

我国农牧过渡区湿地较少,加强湿地管理不是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主要措施。

答案3.D 4.C读我国重点缺水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区),完成5~6题。

5.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6.⑤地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③地下水丰富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第5题,近海养殖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

第6题,⑤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虽然降水量小,但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区。

答案5.C 6.B读世界人口数量前十位的国家按资源环境安全度分类表,完成7~8题。

7.表中a、b两个国家分别是()A.澳大利亚、法国B.朝鲜、德国C.俄罗斯、日本D.意大利、伊拉克8.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是()A.水旱灾害频繁B.矿产资源短缺C.人口众多D.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解析第7题,表中a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度高,说明资源丰富,对应俄罗斯;b是资源环境完全低安全度国家,说明资源匮乏,对应日本。

第8题,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是人口众多,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

答案7.C8.C9.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

(2)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在Ⅰ阶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据首位;在Ⅱ阶段,世界能源进入了“时代”。

(3)Ⅲ阶段的能源消费构成以为主,请说出该阶段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资源的作用程度越来越弱。

第(2)题,Ⅰ阶段应属于前煤炭时期,Ⅱ阶段属于煤炭时期。

第(3)题,Ⅲ阶段是后煤炭时期,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答案(1)弱化(2)木柴煤炭(3)石油、天然气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素养提升干热岩是一种新兴地热能源,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来分,干热岩属于()A.矿产资源B.气候资源C.水资源D.土地资源2.干热岩中蕴含的能量主要来自()A.重力能B.太阳能C.地球内部的放射能D.地质时期的生物质能解析第1题,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干热岩是一种以高温岩体形式存在的新兴地热能源,按其表现形式来分,干热岩属于矿产资源,选A。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新兴地热能源。

干热岩中蕴含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能量,选C。

答案1.A 2.C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被农作物蒸腾的量。

“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

“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

“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3~5题。

3.“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的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A.江苏B.山西C.北京D.海南4.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①跨流域调水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水环境污染越严重,从图中可看出,北京“灰水足迹”比重最大,水环境污染最重。

第4题,图中显示海南“绿水足迹”比重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陆地面积远小于新疆,耕地面积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农作物不可能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第5题,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答案3.C 4.A 5.C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其中有些金属元素在陆地上非常紧缺,因此锰结核开发备受关注。

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深的海底表层,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

据此完成6~7题。

6.目前,锰结核开发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锰结核()A.埋藏较深B.储量大C.分布于深海区D.分布区地质条件复杂7.我国致力于锰结核开发主要是因为我国()A.资源储量小B.资源消耗量大C.科技力量强D.海域面积广解析第6题,读材料可知,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深的海底表层,分布于深海区,但埋藏浅;储量大是易开采的条件;分布区是深海洋盆,地质条件稳定。

第7题,我国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量较少,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大,故致力于锰结核开发。

答案6.C7.B8.(拓展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问题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煤制油”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可行性措施。

材料二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煤炭的种类中,我国发热量高的烟煤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可供冶炼钢铁的炼焦煤占三分之一,主要煤田煤层厚,埋藏浅。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最高,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燃烧时具有热值低、灰分高、污染严重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低转换率等问题。

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

图1为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图2为我国煤制油产业布局规划图。

图1图2(1)根据图文资料,从三个层面归纳我国煤炭资源的基本特征。

(2)我国已经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地区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利条件。

(3)煤制油企业的建立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分析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4)能源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煤制油”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可行性措施,请再列举至少两条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分析得出煤炭储量丰富;根据“煤炭的种类中……主要煤田煤层厚,埋藏浅”,分析得出煤炭资源的品质特征;根据煤炭资源分布图,分析得出煤炭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第(2)题,根据示意图分析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煤炭资源丰富,为煤制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其次有技术支撑,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3)题,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分析。

经济效益主要是增加煤炭的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效益则主要是改善大气环境。

第(4)题,一是增加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石油战略储备;二是加大对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例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三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1)数量上: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三位。

分布上:空间分布不平衡,北方多,南方少,集中分布在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等省级行政区。

品质上:我国煤炭种类丰富,品质较高,煤层厚、埋藏浅,利于开发。

(2)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煤炭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制油的原料;煤制油产业技术过关,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低转换率等问题;国家政策鼓励。

(3)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