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八声甘州》解读赏析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朝柳永的诗作。

原文翻译为: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念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

你可知道我,倚高楼眺望,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

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和强烈的思归情绪,表达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在艺术手法上,柳永采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同时,柳永还善于运用优美、流畅、新奇、细腻的语言,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通过赏析此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厚底蕴。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柳永的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①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注释]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

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

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二】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

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

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楼远眺,怕望故乡遥远渺茫,归心更难以收。

可叹几年浪迹萍踪漂泊不定,不知为何事在他乡苦苦滞留?想此时佳人定在妆楼凝望,不知她会有多少回误认归舟?她哪会知道我和她一样,身倚栏杆苦苦思念满怀忧愁。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柳永《八声甘州》赏析《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的赏析。

《八声甘州》原文:作者: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描写秋天的古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赏析: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声⽢州北宋·柳永【原词】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声⽢州:简称《⽢州》,⼜名《潇潇⾬》《宴瑶池》,唐边塞曲。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声慢,有令,⽽‘中吕调’有《象⼋声⽢州》,他宫调不见也。

凡⼤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若《象⼋声⽢州》,即是⽤其法于‘中吕调’。

”今所传《⼋声⽢州》,《乐章集》⼊“仙吕调”。

因全词共⼋韵,故称“⼋声”。

九⼗七字,前后⽚各四平韵。

亦有⾸句増⼀韵者。

唐⽞宗时为教坊⼤曲,后⽤为词调。

潇潇:象声词,⾬势急骤的落⾬之声。

霜风:晚秋的风。

凄紧:寒⽓劲疾逼⼈。

关河:旅途所经的关⼝和河道。

残照:落⽇的余辉。

是处:处处,到处。

红衰翠减:意谓花⽊凋零。

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

” 苒苒:通作“冉冉”,缓缓移动的样⼦,指光阴流逝。

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凋残。

⽆语:即指流⽔⽆情。

⾼蟾《秋⽇北固晚望》:“何事满江凋怅⽔,年年⽆语向东流。

”渺邈:遥远。

归思:思家的⼼情。

淹留:久留。

顒望:即举头凝望。

颙,头不转动的样⼦。

争:怎,怎么。

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不解。

【赏析】本词是柳永抒写羁旅之愁的名作。

在表现⼿法上,其情景分写,界限较分明。

上⽚写黄昏⾬后的秋景,于江天、关河之下,暮⾬、清秋、霜风、残照,成功地渲染出⼀个凄清苍莽的境界。

下⽚写游⼦思乡之情,波澜起伏,转折翻腾,有剥茧抽丝、回环往复之妙。

⽽结句倚阑凝愁,遥应词⾸,⼀切景物,都倚栏所见;⼀切归思,皆愁凝所思,具有⾸尾照应,结构严密的特点。

本词写离⼈愁绪,但调⼦苍凉激越,境界⾼远雄浑。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象阔⼤,被苏轼称为“唐⼈佳处,不过如此。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声⽢州》赏析柳永《⼋声⽢州》赏析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是宋代词⼈柳永的⼀篇词作。

下⾯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声⽢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译⽂ ⾯对着潇潇暮⾬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番⾬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阵紧似⼀阵,关⼭江河⼀⽚冷清萧条,落⽇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登⾼遥看远⽅,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上⼈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注释 ⑴潇潇:风⾬之声。

⑵⼀番洗清秋:⼀番风⾬,洗出⼀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凄紧,⼀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

”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回、天际识归⾈: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上⼈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云中辩江树。

”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后江天,澄澈如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赞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住人妆楼顺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一、前言苏轼当初写词的时候,是暗暗将柳永看作竞争对手的。

当他写好《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时间给朋友鲜于子骏写信,得意洋洋地宣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粉丝众多的苏轼自然也会关注同样粉丝众多的“写词歌王”柳永。

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著名古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也认为这首词,是柳永写“秋土易感”的内容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把兴象高远的秋土之感与怀人念远的儿女之情互相结合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柳永这首千古以来,众口交誉的词作一《八声甘州》。

二、鉴赏柳永虽然是著名的词人,但《宋史》并没有为他立传。

古籍关于柳永资料真伪难辨,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他死后由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筹划安葬。

柳永结过婚,据康熙《崇安县志》卷七记载:柳永有子名猊,字温之,庆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官至著作郎。

关于柳永死后凄凉无比,由群妓合资安葬以及“吊柳会”,这些都是街谈巷议的以讹传讹。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终职于屯田员外郎,死在行旅中,归殡于润州僧寺。

当时王安礼担任润州太守,四处寻求柳永后人讯息,在没有找到的情形下,就自己出钱将他安葬了。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作内容来看,是柳永在羁旅落拓、登高思乡时写下的作品。

全词充满了失意之态,念远之情,情感悲慨,格调俊爽。

词的上片写凄清的秋景,泼洒出寒士的江湖落魄。

以“对”字领起,以“无语”煞尾。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意思是面对着潇潇的暮雨,从天而降,雨点洒落江面。

经过这一番雨洗过后,秋景寥阔清朗。

词人以“对”字统帅上片。

出场便是“暮雨”、“江天”、“清秋”三个意象。

“暮雨”,牵引出晦暗与阴郁的情绪;“江天”,铺排出辽远与宏阔的空间。

“暮雨”与“江天”的组合,本来已经将阴郁的情绪铺排到了至高至远的空间里,词人又不惜笔墨,调出“潇潇”二字来形容“暮雨”,一时急雨,骤然而来。

又拈用“洒”字,显出雨的恣肆与放纵。

这哪里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分明是词人面对沉沦起伏、孤凄落寞的人生,面对生命里难以言说的抑郁和忧伤,面对如烟似缕的凡俗过往中的种种难堪与苦痛,借着这傍晚昏天暗地的雨纵情地奔泻、倾倒了出来。

如此一番雨洗排解之后,呈现出一个清爽明朗的秋境来。

“洗”字,见秋景清,见江面阔,见天空远,见暮色淡,见愁情减。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意思是霜风渐渐凄凉紧迫,关山江河渐渐冷清萧瑟,落日余晖渐渐斜照在高楼之上。

这是柳永悲婉情绪的进一步物化,在所观的“霜风”、“关河”、“残照”里加以了再现。

前面我们说一个“对”字统帅词的上片,这里又出现一个“渐”字,引领出三句三个意象:霜风、关河、残照。

我们暂且不去看这三个意象后面的描述,单单就这三个意象本身的组合,已经是高华俊爽的绝佳搭配。

“霜风”见冷冽,“关河”见渺远,“残照”见悲凉。

词人始终将自我的情绪铺排放置在极远极高的空间里。

“霜风”紧接“凄紧”二字,逼出了凄然与紧迫的情绪;“关河”紧接“冷落”二字,勾画出孤独与寂寞的处境;“残照”紧跟“当楼”二字,照见着当下此情此境的种种不堪。

好一个“渐”字,把那份内心的不甘、不舍、不情、不愿,泼洒在周遭的可观之物上。

这里没有“月满西楼”的温润浪漫,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危机,只有“残照当楼”。

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在暮色四合的清秋时节,登楼远望,遭遇了一阵急雨,骤然而至,倏忽而停。

阵阵凉风袭来,词人远眺关山万重,只见江面凄迷,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斜照在高楼之上。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意思是到处是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衰残破败了下去。

“是处”,到处、处处的意思。

“红”,指花。

“翠”,指叶。

“苒苒”,同“荏苒”,指时光流逝。

“物华”,指自然景色。

这两句以“是处”领起,将秋景从“衰”写到“减”,再写到“休”,层层递进,渲染到绝境。

同时,也把自己的忧郁与伤感,推到了极致。

无话可说,终究无语凝噎。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意思是只有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寂然无声地向东流淌而去。

词人至此,倾诉的欲望已被全然扼住,瞭顾四周:高天残照、红衰翠减、物华体……生命被定格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无所往、无所兴,无所住,孤寂与凄冷,透心地凝固。

不得不借助这一江流水,寂然流淌而出。

上片用“无语”煞尾。

词的下片抒发情感,表达羁旅之人的念远情怀,以“不忍”领起,以“正恁”煞尾。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意思是不忍心登高遥望远方,眺望故乡渺远,思归的心情一经触发泼洒,就难以收回。

这里以“不忍”领起,独出心裁。

登高临远,极容易产生思乡归家的心情。

词人的心底是念远想家的,但偏偏不让自己思乡想家,否定的姿态,是欲盖弥彰的思乡情浓。

“不忍”于自己陷入思乡而无力自拔,也“不忍”于远方的家人惦念自己的种种。

凡此念想,只一个“不”字,就似乎可以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逆向的写作,反面的印证。

将“望故乡”的视野带得极远极“渺邈”,将“归思”的情感泼洒得极彻底极“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意思是叹息这些年的行踪足迹,(我)为什么苦苦地长久地停留异乡?这里以“叹”字领出往事的回首,发出深沉的自我追问。

人生孰是孰非,何轻何重?生命孰进孰退,又何去何从?“淹留”,滞留、久留的意思。

前面一个“苦”字,将年年岁岁,浪迹天涯的遭际道出。

“想佳人、妆楼蹶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遥想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远方,多少次,把远方驶来的船误会为心上人回家的船。

“顺”,凝视。

这里以“想”字领出故乡那头的“佳人”。

词人遥想故乡那头的佳人,而故乡那头的佳人应该也遥想我。

如此这般的双方彼此想念,把羁旅之思,怀远之念,铺排得极浓郁极沉重。

“误几回”,看起来是写佳人希望的几次的落空,细品起来,未尝不是羁旅在外的词人的几次返家打算无奈流产。

词人运笔于虚,双方互为悬想,使得情思缱绻,文思跌宕。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意思是她怎么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正思归想家,愁思深重。

“争”,通“怎”。

“恁”,如此。

“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一个反诘,把词人前面的“望故乡渺邈”,“叹年来踪迹”,“想佳人妆楼蹶望”统统归拢过来,以“正恁凝愁”作结。

整首词,以“对”字总领,以“愁”字作结。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对清秋,正凝愁的词人形象。

三、思考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评价这首词,“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

'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

择言贵雅,何不检点如是,致令白璧微瑕。

”他的意思是说,柳永这首词情景交融,骨力音韵都很高妙,没有一丝做作雕琢的痕迹,有一种生机灵动的趣味,构思巧妙,是柳永词集里唯一的杰出作品。

只是“佳人妆楼”四个字连用,特别俗气。

写词应该精选高贵优雅的语言,批评柳永写词不够检点,导致这首完美的词作里有一点瑕疵。

对于陈廷焯的看法,你赞同吗?柳永一生的命运,被世俗的“情”所栓死、所捆绑,所锁住。

他深陷于江南楚馆柳巷的温柔乡里,流连徘徊于市井莺莺燕燕的怀抱中。

他的才华本可以作冲天一鹤,但终究因为少了一点玲珑剔透的空灵与觉悟,多了一点凡俗烟火的尘土与泥垢,终究还是坠入了人生的不堪之境,起起伏伏,跌跌宕宕。

看柳永的词作,即是读柳永的人生,观柳永的情性。

四、写法这首词最令人称道的是层层铺染秋景秋情,意与象丝丝入扣,意象组合妙绝;境与情紧密贴合,意境营造清峻。

最妙的是全词结构严谨,注意前领后结。

领字迭出。

比如“对”字,统颔全篇,不仅“面对”上片描写的“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红衰翠减、苒苒物华、长江东流”处处秋景,也“面对”下片抒写的“登高临远、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年来踪迹、佳人妆楼、天际归舟•、倚栏凝愁”种种情绪。

总之,词人“对”清秋凄景,归思念远,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头出一个“对”字,词尾结一个“愁”字,真是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除了有统领全篇的字眼——“对”字,也有领出几句的字眼。

比如上片中的“渐”字,领出“霜风、关河、残照”;比如“是处”领出“红翠、物华”;比如下片中的“不忍”、“叹”、“想”这三个词,也有领句的作用。

正是这些领字,带领出不同的景物与情感,将凄清之秋层层著彩增色,推到极高极远的境界;把思归之情不断累积叠加,推到极浓极重的顶端,然后再轻轻一笔,放出万般凄苦,上片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作结,情感堆砌到高处,只能“无语”。

下片以“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作结,情感无从向人倾述,只能反躬自省,陷入一种自怨自艾的境地。

你怎么就能知道我的当下呢?那“愁”,那“苦”,如果说前面是“无语”,这里简直是要扯着人的脖领,狂喷倾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