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考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石大成人教育《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按照监测的目的和性质,环境监测分为、和三类监测。
2、水质监测中常测定的物理指标主要有、、、(列举四个)。
3、用于大气采样的仪器一般由、和三部分组成。
4、生物受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5、土壤主要有、、、等几部分组成。
6、污染源监测的内容包括、、。
烟气的、、是烟气的基本状态常数。
7、环境噪声的来源主要有、、、等四类。
8、采集工业废水时应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污染物。
9、与其它环境要素的污染物相比,大气污染物具有随和变化大的特点。
10、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布点方法包括功能区布点法、布点法、布点法和布点法。
11、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按它的危害状况可分为和。
12、植物样品的采集原则有、和。
二、判断题(请在括号内用“√”或“×”表示正确与否。
)1.采集一定深度的土壤样品时,应依各剖面层自下而上进行采集。
()2.采集石油类水样时,要先用水样洗涤采样瓶三次,再取样。
()3.网格状布点法适于对面源进行大气布点采样。
()4.如果水体的监测结果显示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有机氮和氨氮,表明这是一新近受污染的水体。
()5.测定硅、硼项目的水样可使用任何玻璃容器。
()6.剖析树木的年轮可知,遭受大气污染的树木的年轮较窄。
()7.在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水样时,一般将硝酸和高氯酸一起加入到水样中进行消解。
()8.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9.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须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试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10. 储存水样的容器都可用盐酸和重铬酸钾洗液洗涤。
()11.为测定溶解氧,采样时应用塑料瓶作为盛水器。
()12.利用pH计测得某地下水的pH值是7.6528。
()13.采集石油类水样时,不能用水样洗涤采样瓶。
()14.测定BOD5时所用的稀释水必须DO达到饱和。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 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 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 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 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简答题:1.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时,常用到梯度洗脱,何为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的作用有哪些?梯度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
在液相色谱中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从而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的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能按各自适宜的容量因子k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
梯度洗脱的优点:1.缩短分析周期;2.提高分离能力;3.峰型得到改善,很少拖尾;4.增加灵敏度。
但有时引起基线漂移。
2.简述生物监测方法: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测定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重金属元素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仪器分析方法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示波极谱法等;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新银盐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铜: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微分电位溶出法;铅:原子吸收、溶出伏安法;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硫酸亚铁铵滴定法;锌:原子吸收法、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4.何为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如何表示?准确度是测量值的可靠程度,实质上是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误差来表示5.土壤中需要监测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萃取方法。
丙烯醛:顶空—气相色谱法丙烯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乙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二噁英类: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挥发性有机物:顶空—气相色谱;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毒鼠强: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净化浓缩,带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分离监测有机氯农药:丙酮—石油醚提取,浓硫酸净化,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
6.简要说明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7.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机理是什么?机理:被污染水体具有独特的有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这些光谱特征体现在其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反射,而且这些光谱特征能够为遥感器所捕获,并在遥感图像中体现出来。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监测来检验和判别工业排放物浓度或排放量是否超标,检验和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分类: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二,中国环境标准体系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本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三,废水监测项目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第二类是在污染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四,河流监测断面采样点位布设当水面宽小于50米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50—100,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大于一百,设左中右三条。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不足0.5,在二分之一处设;0.5—5,水下0.5处设;5—10,水下0.5处,河底上0.5处;大于10,水下0.5,水底上0.5,二分之一处,各设一。
五,水样保存方法与保存要求要求1.减缓生物作用2.减缓化合物或者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原作用3.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
保存措施:1,冷藏或冷冻 2,加入化学保存剂:控制溶液 pH 值,加入氧化剂,加入还原剂,加入抑制剂六,水样消解的作用和要求及消解类型类型:湿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要求:消解后水样要清澈透明无沉淀。
作用: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解的无机物。
七,水样常见富集与分离方法过滤,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层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环境监测期末考试要求
考试题型:
1、填空(20)(定义,基本概念)(10题,每题2分)
2、选择(20)(技术原理)(10题,每题2分)
3、判断(10分)(概念、方法)(5题,每题2分)
4、简答(24分)(方法原理)(4题,每题6分)
5、计算(26分)(3题)
Chapter 1-3 40%
Chapter 4-8 60%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定义、特点、目的、意义
环境标准的概念和组成
优先污染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第二章水和废水检测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水污染和水的自净
水样的采集和与处理方法
水中污染物分析技术方法的原理(无机、有机),主要熟悉方法的原理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的监测
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方法、样品处理方法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典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的原理(如化学发光法、紫外荧光法、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
空气污染指数的概念
第四章固体废物的监测
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和危害
危险废物及有害特性
固废的采样方法和样品的制备
水分和pH的测定
垃圾渗沥水的来源和组成
毒性实验的类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土壤质量的监测
土壤的组成,土壤背景值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吸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和预处理的方法
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方法(重金属、有机物)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的概念,区别与联系,各自的特点
指示生物、生物指数法的概念和应用
生物监测的技术(主要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生物监测技术,毒性试验)
生物污染的特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生物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方法,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七章噪声监测
声音和噪声的物理特性及物理量(声功率、声强和声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噪声的定义
噪声的相加和相减(计算方法),响度的计算
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噪声的标准及噪声的测量仪器,城市交通噪声的监测方法
第八章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监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用水、试剂和试液)
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准确度与精密度、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灵敏度与检测限间的区
别
环境标准物质的特点和应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样品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