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台帐填写说明

人口统计台帐填写说明
人口统计台帐填写说明

第二部分:《人口统计台帐》填写说明

一、《总人口登记册》

(一)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对象:

计划生育统计对象为本区域具有中国国籍的常住人口,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以及其它保密单位内的有关人员除外。常住人口包括:1、居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2、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3、居住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4、户口在本地,离开本地不足半年的人;根据我省实际和本次信息采集的要求对居住在本地,无我国国籍且与我国公民有婚姻、生育的人员也列入统计对象。按此规定,《总人口登记册》上所登记的也必须是以上各类人员。

对流动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同时登记。

在初次登记时“居住本地”人员包含就医、旅游、探亲、访友、出差等原因临时离开本地的人口。通过相关部门信息,发现在本地出生,户口和现住地都不在本地的人口也要进行登记。

(二)台帐填写要求:

1、填写前,要依据本村(居)委会户口进行逐一登记填写,要求一户一册(不够另续页),做到村(居)委会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逐户、逐人、逐项详细询问登记上册。

2、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状况、怀孕史、避孕史应直接询问本人,不便公开的应予保密。

3、填写时要使用钢笔填写,书写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得潦草模糊,册卡的姓名要相同,不得用同音字,户编号、序号和年月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三)填写说明:

1、户编号:户编号一般是在登记结束后装订成册时,按住户或登记习惯顺序排列,户编号必须是6位数,前3位是村(居)民小组码,从001号开始编号,一村(居)民小组一号,不得重编或漏编。后3位数为该户在村民小组的流水号,户流水号必须从001号开始编号,一户一号,不得重编或漏编,常驻

人口最多可编码到899户。对居住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流动人口)户编号以9开头(如本地有3户流动人口户编号为□□□901;□□□902;□□□903)。流动人口、常住人口以户主界定。

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单位(超出99户),可报县(市、区)级批准后单独编小组码,并注明。

2、表头:填写乡(镇)、村(居、社区)委会、村(居)民小组名称。

⑴序号:序号设2位数,必须按顺序编号,不得跳号或重号,不满十位数的,前面补0。填写本户各人的自然顺序号,01号必须填写户主。

⑵姓名:填本人学名或现用名。

⑶与户主的关系:如果是户主,与户主的关系填写为户主;其他人根据与户主的具体关系来填写。如: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妻子、弟弟、妹妹、长子、次子、长女等等(一户只能一个户主;第一人必须填户主)。

⑷性别:填男或女(对无法界别的以公认或自报为准)。

⑸民族:按国家标准的56个民族名称填写。对外籍人员填写国籍(外籍指与我国居民通婚和所生育的子女,无我国国籍的人员,其民族、户口性质均填国籍)

⑹出生年月:填写公历年月。如:1940年5月出生,则填写为:1940.05。

⑺身份证号码:按本人身份证填写,只能有15位或18位。

⑻户口性质:按户籍制度改革以前的户口性质分别填写“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其他(特指户口待定人员,包括军转、劳改释放人员、出生未落户、毕业返乡未落户等),无我国国籍的人员填写国籍。

⑼户口所在地:本人户口所在,填写到村(居)民委员会,户口所在地和本人居住地一致的人可填写“本地”,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的人特别要注意填写。

⑽文化程度:填大学以上(包括博士、硕士毕业生或在读)、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在读、学龄前等。注意:“文化程度”对大学及大学以下在读人员均填“在读”。

⑾就业情况:对15至64周岁人口填写,1、城镇人口填写:在业、待业、无业、自由职业、离退休;2、农村人口填写:务农、经商、无业(农业人口,

本人在乡不从事任何劳动)、打工(交替就业,则以在一年中从事何种职业为主)。对15周岁以下和64周岁以上人员不填,在读人员不填。

⑿婚姻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五种婚姻状况。即未婚、初婚、再婚、复婚、离婚、丧偶(包括事实婚姻)。

⒀初婚时间:指第一次结婚时间(包括事实婚姻),凡是婚姻状况一栏填初婚、再婚、丧偶的都要填第一次结婚年月。

⒁健康情况:以本人自叙和日常了解情况填写,分为健康、残疾(办理过残疾证或目视有明显残疾)、不健康(重大慢性病影响工作、生活)。

人员变动情况:指登记以后发生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流入、流出,在登记前发生的增减变动不填,登记时要填家庭实有人口情况。

⒂“变动原因”填出生、死亡、迁入(婚入、工作调入、劳改释放、抱捡养、转业、毕业、其他迁入(购房迁入、投亲靠友等))、迁出(婚出、入伍、入学、入狱、工作调出、走遗失、其他迁出(购房迁出、投亲靠友等))、流入(务工经商、随同流入、其他)、流出(务工经商、随同流出、其他)等。

⒃“变动时间”填出生、死亡、迁入、迁出、流入、流出的年月。

⒄备注:填写需要说明的有关情况。如已婚育龄妇女退出育龄期的,在该妇女的“备注”栏填“已退出育龄期”等。

总人口登记册的登记对象是计划生育管理的基础,各种单、卡、帐、板、册必须与之相符。

二、《已婚育龄妇女卡》

《已婚育龄妇女卡》是对已婚育龄妇女怀孕史、避孕史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情况的登记,它详实地记录了该户已婚育龄妇女的总数、每个育龄妇女的生育史、避孕史及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情况,要注意的是《总人口登记册》上有几个已婚育龄妇女,《已婚育龄妇女卡》上就要相应地反映这几个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史和避孕史。它们的数据来源于报告单和相关资料。

(一)登记对象:

凡是本户的已婚育龄妇女均要在此登记填写,本户无已婚育龄妇女的不必填写,一页可登记2个已婚育龄妇女,本户的已婚育龄妇女数超过2个的(主要是对于集体户),可做续页登记。

(二)填写说明:

已婚育龄妇女:指15至49周岁结过婚的妇女,包括事实婚姻、法律婚姻、离婚、丧偶的在内。

1、建卡时间:填写建卡公历年月。

2、注销原因:填写退出育龄期、迁出(婚出、入伍、入学、入狱、工作、其他迁出(购房迁入、投亲靠友等))、流出(务工经商、随同流出、其他)、死亡。

3、注销时间:填写注销公历年月。

4、妇女编号:妇女编号设2位数,2位数填该妇女在家庭中的顺序号。

5、家庭现有子女数:指该家庭现生育和抚养子女数,填写该已婚育龄妇女目前存活的子女数,包括亲生、抱捡养、寄养、判随前夫或妻带入的子女数。本项有两个格,第一格填写男孩数;第二格填写女孩数。

6、电话:填写妇女手机或者家庭的电话。

丈夫是否在本户:选择是、否打“√”。如丈夫在本户,则继续填写丈夫在家庭中的顺序号,丈夫姓名、丈夫身份证、丈夫户口所在地不填;如丈夫不在本户,则继续填写丈夫姓名、丈夫身份证、丈夫户口所在地。(无丈夫(离婚、丧偶)的此栏不填)。

㈠、怀孕史:填写该已婚育龄妇女历年来的怀孕情况(本次数据采集只填写2000年后有出生的人员,以后根据报告单据实变动)。

⑴怀孕时间:指怀孕开始时间,填写公历年月,如:2000年3月填写“2000.03”。

⑵政策内外:符合当地生育政策的生育行为为政策内生育;否则为政策外生育。

⑶怀孕结束时间:指本次怀孕的终止时间,包括生育、人流、自流、死产等情况发生的公历年月。

⑷怀孕结果:是指该妇女本次怀孕的最终结果。据实选填活产、死产、人流、自然流产等。

活产:指婴儿脱离母体后有呼吸、心跳、脐带博动和随意肌抽动等其中一种生命现象的都为活产(活产后又死亡的,既要登记出生,又要登记死亡)。

⑸孩子在本户序号:所生育孩子在本户家庭中的顺序号。

⑹栏子女性别:填男或女。

⑺栏健康情况:以家人自叙和日常了解情况填写,分为健康、残疾(办理过残疾证或目视有明显残疾)、不健康(重大慢性病影响工作生活)。

⑻变动情况:孩子由该妇女生育,现孩子不在该家庭名下的原因,填写随夫落户、死亡、送养、遗弃、走失、随前夫。

⑼孩次:本妇女本次生育孩子在家庭中的孩子顺序(包括抱捡养、随前夫带入孩子)。

㈡、避孕史:填写已婚有配偶(初婚、再婚、复婚)的育龄妇女历年来的避孕情况(本次数据采集只填写现避孕情况,以后根据报告单据实变动)。

⑽避孕方法:填写避孕措施的名称。如:男扎、女扎、放环、皮埋、避孕针、药、避孕套、使用外用避孕药、膜、栓、未避孕。注意:一对已婚育龄夫妇同时采取两种以上避孕措施的,只能填写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

特别提示:对离婚、丧偶人员无论现有任何避孕方法,其避孕方法均不填,只在未避孕原因栏填写离婚、丧偶。

⑾避孕时间:指避孕方法的开始年月。如放环的就填放环手术年月,服药的就填开始服药的年月。

⑿手术地点:填做男扎、女扎、放环、皮埋等手术的受术医院或计生服务站、所名称。

⒀结束时间:指结束避孕方法的年月。

⒁未避孕原因:填离婚、丧偶、绝经、不孕症、在孕、待孕、哺乳、应避孕未避孕等。

哺乳:指产后8个月内。

在孕:正在怀孕中。

待孕:符合生育政策尚未怀孕的。

不孕症:结婚五年以上,有正常夫妻生活从未怀孕的。

注意:一个已婚育龄妇女只能选择避孕方法与未避孕原因两项中的一项填写。

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情况:

1、是否出生过畸形儿:以本人自叙和日常了解情况“√”是或否(畸形儿:畸形婴儿,顾名思义就是不同于正常的婴儿,身体存在缺陷的婴儿)。

2、一孩孕前检查、二孩孕前检查;一孩补充营养素、二孩补充营养素;一孩产前筛查、二孩产前筛查;做过以上那项工作在那个项目上打“√”

3、其他:本人自述,除以上内容外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据实填写。

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背面)

本表为总人口登记册的(背面),目的在于了解掌握本户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情况,本表和总人口登记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总人口登记册中有完成了各种审批手续取得相应证件(或合同)农业人口的独生子女户(奖优免补、边疆少生快富)、农业人口双女绝育户(新农合、边疆少生快富)、生育两个女孩,采取长效措施的边疆县农业人口家庭(边疆县双女户邦扶)、农业人口夫妻依法生育子女死亡,且夫妻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奖励扶助)、育龄妇女49周岁以上且独生子死亡和伤残(有残疾证且三级以上)(特别扶助)的人才能填写本表。

填写本表时,姓名、编号要与总人口登记册的姓名、编号一致,本表编号是总人口登记册家庭中的顺序号(2位)。

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表共分为六块。以不同“线”相互区分,在第一次填写时,除国家边疆县双女户帮扶同双女绝育户扶助有重叠外,各块之间互不重叠,即填写了其中任何一块,其他为空。

以后有变动据实填写,但各块之间除国家边疆县双女户帮扶同双女绝育户扶助可能有重叠;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享受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中的“免新农合个人承担”可能有重叠外;各块之间不还是互不重叠,即填写了其中任何一块,其他不填。

1、享受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框。本块填写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户且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家庭,包括我省“奖优免补”和国家“少生快富工程”中的独生子女户。

⑴我省“奖优免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时间、证号、注销时间、注销原因据实填写;注销原因包括(子女数变动、婚姻变动、死亡(本人、子女)、退证、迁出、户口性质发生变化)。

一次性奖励金,双方领取填写双方,一方领取填写一方,按实际领取500元填写;

义务教育奖学金,实际发放几年“√”几年,如某子女今年初二,从小学三年级领取奖学金,今年(初二)未领,则“√”小学:3、4、5、6、初中:初一;初二年末发放,年末再“√”;

高中、大学奖学金:据实填写金额;升学加分:据实填写加分分数;

免新农合个人承担:丈夫、妻子终生,除非注销则只有开始时间,注销则填写结束时间,子女开始:为领取时间,结束:为子女年满18周岁时间或父母注销时间。

特别提示:如注销,要在注销原因中注明已发放资金退回或转移情况。

⑵国家“少生快富工程”中农业人口的独生子女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时间、证号(无光荣证填写合同号)、注销时间、注销原因(子女数变动、婚姻变动、死亡(本人、子女)、退证、迁出、户口性质发生变化)据实填写;

一次性奖励金,填写双方,各500元;

义务教育奖学金,小学、初中一次“√”完;高中、大学奖学金:据实填写金额;

升学加分:据实填写加分分数;

免新农合个人承担:丈夫、妻子终生,除非注销则只有开始时间,注销则填写结束时间,子女开始:为领取时间,结束:为子女年满18周岁时间或父母注销时间。

特别提示:如退证,要在注销原因中注明已发放资金退回或转移情况。

2、双女绝育户扶助“---”框。农业人口双女绝育户家庭且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后填写。绝育时间:据实填写;夫、妻姓名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夫、妻、子女编号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免新农合个人承担:丈夫、妻子终生,除非注销(子女数变动、婚姻变动、死亡(本人、子女)、退证、迁出、户口性质发生变化)则只有开始时间,注销则填写结束时间。

特别提示:如注销,要在备注中注明已发放资金退回或转移情况。

3、国家边疆县双女户帮扶:“≈≈”框。边疆县农业人口家庭且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后填写。签订不再生育合同时间、合同号、长效措施种类、扶助金

发放时间据实填写,金额:3000元。

特别提示:国家边疆县农业人口双女绝育户符合条件且办理各种审批的还需要填写双女绝育户扶助“---”框中各项目。

4、奖励扶助情况:“~~”农业人口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并年满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且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后即可作为奖励扶助对象。

夫、妻双方或一方谁先符合条件谁先填写,享受人姓名、编号: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

开始、结束:填写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据实填写;

结束原因:填写(子女数变动、婚姻变动、死亡、退证、迁出、户口性质发生变化);

类型:据实“√”;随访情况:

每年对奖励扶助对象的随访;时间:随访的时间,据实填写。

特别提示:奖励扶助与享受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中的“免新农合个人承担”可能有重叠。

5、特别扶助情况:“~~”依法生育子女,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且妇女49周岁以上或只有一个孩子经鉴定为三级以上残疾且49周岁以上且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后并满足条件的作为特别扶助对象。

享受人姓名、编号: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

开始、结束:填写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据实填写;

结束原因:填写(子女数变动、婚姻变动、死亡、退证、迁出、享受人死亡、子女康复);

子女情况:据实“√”;

残疾证号:据实填写;

随访情况:每年对特别扶助对象的随访;时间:随访的时间,据实填写。

特别提示:特别扶助与享受独生子女奖励政策中的“免新农合个人承担”可能有重叠。

6、其他奖励或帮扶政策:除以上国家、省的奖励或帮扶政策外,各州(市)、县(市、区)、乡(镇)、村自行制定的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据实填写。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

(一)报告单填写要求:

全省的村(居)委会一级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报告单”由宣传员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每月定期按所列项目报告一次;信息员所报告的情况按村(居)民小组顺序填写,每个村(居)民小组填一栏,如当月无任何情况发生的村(居)民小组,在村(居)民小组名称后面注明“无情况发生”。报告单一式二份,一份报乡镇(街道)计生办备案,一份留村(居)委会,作为台帐运转的依据。宣传员凭“报告单”变动《总人口登记册》、《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和《总人口登记册封面》,在操作程序上应先有“报告单”,再填《总人口登记册》和《总人口登记册封面》,最后变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板》,“报告单”、《总人口登记册封面》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板》的有关数据相加,就是本乡镇(街道)的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

特别提示:报告单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每月定期按所列项目报告一次;如有取环发生,需在备注栏注明取环原因;如有发生抱捡养小孩的情况,需在备注栏说明小孩的出生年月;有人员迁入本地,需加报总人口登记册的内容。

(二)报告单填写说明:

1、组名:填村(居)民小组名称。

2、姓名:是指“婚姻变动情况”、“怀孕情况”、“怀孕结果”、“落实措施及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死亡情况”、“迁入迁出情况”、“户口性质变动情况”中有情况发生者的姓名。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

3、性别:填男或女。

4、户编号:同《总人口登记册》一致;如是有人员迁入本地,需加报总人口登记册的内容,并同时编该户“户编号”。

5、婚姻变动情况:

⒈“婚姻变动情况”反映一个村(居)委会在每个月有多少结婚、离婚、丧偶。结婚包括初婚、再婚、事实婚姻;结婚是以办理了登记手续并领取结婚证为准,事实婚姻是以既成婚姻事实的时间为准,只要发生就应如实填报,一人

变动一栏。

⑴变动原因:初婚(包括事实婚姻)、再婚(包括事实婚姻)、离婚、丧偶。

⑵变动时间:填写婚姻变动时间。

6、怀孕情况:

“怀孕情况”只要发现怀孕,不管是政策内还是政策外,都必须如实填写“怀孕情况”列。

(1)现怀孩次:填该已婚育龄妇女现怀孩次数。

(2)内外:填计划内或计划外怀孕情况,简写为“内”或“外”。

(3)怀孕月份:填该已婚育龄妇女已经怀孕月数。

7、怀孕结果:凡有怀孕(不论计划内、外)都必须在数月后怀孕结果列填报(活产、死产、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如有出生后即死亡或者当月出生当月死亡的,必须同时在“怀孕情况”、“生育情况”、“死亡情况”三列分别反映。

(1)结束时间:填结果的公历年月。

(2)性别:填新出生婴儿的性别,即填男或女。

(3)孩次:填新出生婴儿是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的孩子位次。

(4)内外:填写政策内、外出生。

(5)结果情况:填活产、死产、自然流产、人工流产。

注意:如有出生后即死亡或者当月出生当月死亡的,必须同时在“怀孕结果”、“死亡情况”二列分别填报。

8、落实措施及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

落实措施及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每做一例手术都应填具体的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和手术地点,如有取环和取皮埋发生,要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1)施术时间:填采取计划生育手术的年月。

(2)措施或手术名称:填男扎、女扎、放环、皮埋、人流、取环、取皮埋中何种计划生育手术。

(3)施术地点:填做男扎、女扎、放环、皮埋、人流、取环、取皮埋等手术的受术医院或计生服务站、所名称。

9、死亡情况:

“死亡情况”凡发生在辖区内死亡的人口,无论老少或正常非正常死亡都必

须填写“死亡情况”列,新生儿有生命体征后即死亡应分别填写“怀孕结果”、“死亡情况”二列。

(1)死亡时间:填死亡的公历年月。

(2)年龄:填死亡人到死亡时间的岁数。

10、迁移和流动情况:

(1)类型:⑴迁入(婚入、工作调动、劳改释放、抱捡养、转业、毕业、其他迁入(购房迁入、投亲靠友等))、⑵迁出(婚出、入伍、入学、入狱、工作调动、走遗失、其他迁出(购房迁出、投亲靠友等))、⑶流入(务工经商、随同流入、其他流入)、⑷流出(务工经商、随同流出、其他流出)等;

特别提示:有迁入、流入时要加填《总人口登记册》,如迁入、流入中有已婚育龄妇女,还需要加填《已婚育龄妇女登记卡》,如迁入、流入中有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还需要加填《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表。

(2)时间:填迁入迁出的公历年月。

11、户口性质变动情况:填写该人户口性质变化,户口从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或由城镇居民转为农村居民情况。

(1)变动原因:转业转户、毕业转户、工作转户、集体转户、其他转户。

(2)变动时间:填户口性质变动的公历年月。

12、报告单一式二份,一份报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备案,另一份村(居)委会留存,作为台帐运转的依据。

四、《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

此帐主要用于对已怀孕妇女的追踪调查,任何一个怀孕妇女都应有后面项目的结果。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变动此帐,根据此帐填报“避孕措施及时率统计表”。

(一)登记对象:

报告单中凡是发生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均要在此帐造册登记。

已婚育龄妇女:指15至49周岁结过婚的妇女,包括事实婚姻、法律婚姻、离婚、丧偶的在内。

(二)填写说明:

1、表头:填写乡(镇)、村(居、社区)委会名称。

2、单位:填村(居)民小组名称。

3、户编号:同《总人口登记册》。

4、妇女姓名:同《总人口登记册》。

5、出生年月:填该已婚育龄妇女的出生时间。

6、婚姻情况:

⑴婚姻状况:该已婚育龄妇女的现在的婚姻状态,填初婚、再婚、离婚、丧偶。

⑵时间:填写本次婚姻的公历年月。

7、现有子女数:填该已婚育龄妇女现在存活的子女数。

8、怀孕开始时间:填该已婚育龄妇开始怀孕的年月。

怀孕结果:反映该已婚育龄妇怀孕结束后的结果,必须如实填写,并且每位怀孕妇女都必然有怀孕结果。

9、补救:填人流或引产,(指通过人口计生工作所产生的结果)。

10、流产死产:填流产、死产和自行终止。流产指自然流产,自行终止(指孕妇自已的方法所产生的结果)

活产:

11、性别:填出生婴儿的性别,即男或女。

12、胎次:填出生婴儿属于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的第几个孩子(包括死产及生育后死亡的孩子)。

13、生育证号:填计生部门发给该已婚育龄妇女《准生证》的号码。

14、怀孕结束时间:填该已婚育龄妇女采取补救措施、自然流产或生育的年月。

落实避孕措施情况: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措施后都要填写,但是一人只能落实一种避孕措施,如果同时采取两种避孕措施的只能填保护年限最长的一种措施。

15、措施名称:填采取男扎、女扎、放环、皮埋、口服避孕药、使用避孕套、使用外用避孕药、膜、针中何种避孕措施。注意:一人只能落实一种避孕措施,如果同时采取两种避孕措施的只能填保护年限最长的一种措施。

16、采取时间:填落实避孕措施的具体年月。

17、地点:填做男扎、女扎、放环、皮埋等手术的受术医院或计生服务站、所名称。注意:口服避孕药、使用避孕套、使用外用避孕药膜的已婚育龄妇女不填写此栏。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板》表格

《人口与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板》(表格)村级用,每季度变动一次,村(居)委会每季度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一次。

《人口与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板》填表说明:

1、随访对象:指应落实避孕措施而未落实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夫妇;使用口服避孕药、使用避孕套、使用外用避孕药膜的已婚育龄夫妇;放环一年以内的已婚育龄夫妇。

2、访问对象:放环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已婚育龄夫妇;结扎一年以内的已婚育龄夫妇。

3、服务对象:除随访对象和访问对象以外的其余对象。

注意:随访对象和访问对象在就是医学监护“二查”对象。

4、应及时落实避孕措施人数:指生育或采取补救措施后不超过8个月(正常生育、剖腹产、补救、人流、引产)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六、《总人口登记册封面》

1、此表宣传员使用,既作为《总人口登记册》的封面,又作为宣传员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的报表。

2、此表根据《总人口登记册》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每月汇总一次,汇总时,以表头时间界定;每季度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计划生育管理机构一次,汇总时,以表头时间界定。

3、数据获取:由《总人口登记册》和每月《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为依据取得。

4、特别提示:汇总不同时间报表(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相关指标的不同含义。

5、填表说明:

⑴总户数:总户数=上期总户数+本期增加(分户或迁入、流入)-本期期减

少(并户或迁出、流出);

⑵期末人口数:期末人口数=上期人口数+本期增加(出生、迁入、流入)-本期期减少(死亡、迁出、流出);

⑶育龄妇女人数:本期育龄妇女人数=上期育龄妇女人数+本期增加(年满15周岁的育龄妇女人数、迁入、流入)-本期减少(死亡、迁出、流出、年满49周岁的育龄妇女人数退出);

⑷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本期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上期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本期增加(结婚、迁入、流入)-本期减少(死亡、迁出、流出、年满49周岁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退出);

⑸领取独生子女证:指到期末累计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每户只统计一证,离婚只算带独生子家庭,如新组家庭必须只有一孩)。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上期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本期增加(办证、迁入、流入)-本期减少(退证、迁出、流出);其中:本期领证数:统计期内新办证数。

⑹期末选用各种避孕方法人数=上期选用各种避孕方法人数+本期增加(新增避孕人数、迁入、流入)-本期减少(退出、新增不避孕人数、迁出、流出);8=9+10+11+12+13+14+15+16

⑺机械变动人数:⑴迁入(婚入、工作调入、劳改释放、转业、毕业、其他迁入)、⑵迁出(婚出、入伍、入学、入狱、工作调出、其他迁出)。

⑻收养情况:指统计期内收养孩子数。

七、《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总人口登记册》、《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和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及《总人口登记册封面》的运转

《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要求每月定期按所列项目报告一次,《总人口登记册》、《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和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及《总人口登记册封面》则要按月运转。

(一)已婚育龄妇女超过49周岁的,应变动《总人口登记册》和《已婚育龄妇女卡》,在《总人口登记册》中的该妇女的“备注”栏中注明“超龄”。已婚育龄妇女迁出和死亡的也做同样处理,只是注明的是“迁出”或“死亡”。注意:已婚育龄妇女当月超过49周岁,当月退出,当月减少已婚育龄妇女数;

已婚育龄妇女迁入的,当月迁入,当月增加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已婚育龄妇女死亡或迁出也同理。

(二)每月只要填写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的有关栏目,就要变更相关册、卡、帐、表的相应栏目的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初婚情况”栏,则要看这个“初婚情况”反映的是招女婿还是娶媳妇,如是从其他家招女婿和娶媳妇,则要在《总人口登记册》上增加人员,加填《已婚育龄妇女卡》的相关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怀孕情况”栏,则要在《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生育情况”栏,则要在《总人口登记册》、《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总人口登记册封面》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栏,则要在《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死亡情况”栏,则要在《总人口登记册》、《总人口登记册封面》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果是未退出育龄期的已婚育龄妇女死亡,还要在《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月信息报告单》中的“迁移原因”栏,则要在《总人口登记册》、《总人口登记册封面》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如果是未退出育龄期的已婚育龄妇女迁移,还要在《已婚育龄妇女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怀孕结果及落实避孕措施登记帐》上变动相应栏目的内容)。

特别提示:有情况发生时,应在下一次的统计报表中注意增加或减少总人口、初婚人数、已婚育龄妇女人数、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人数等。

最全统计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最全的统计学原理习 题 经济统计学教学团队

二0一0年十一月 第一章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部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是( )的有力工具。 A.解决问题 B.克服困难 C.进行交流 D.认识社会 2.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过程中,首先使用“统计学”这一术语的是( )。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数理统计学派 D.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3.在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首先将古典概率论引入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学者是( )。 A.阿道夫·凯特勒 B.威廉·配第 C.约翰·格朗特 D.海尔曼·康令 4.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 )。 A.自然科学 B.新兴科学 C.方法论科学 D.实质性科学 5.在确定统计总体时必须注意( )。 A. 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B.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同的 C.构成总体的单位,不能有差异 D.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相干的单位 6.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7.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 8.标志是指( )。 A.总体单位的特征和属性的名称 B.总体单位数量特征 C.标志名称之后所表现的属性或数值 D.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 9.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的特征不同可分为( )。 A.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D.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11.对某市高等学校科研所进行调查,统计总体是( )。 A.某市所有的高等学校 B.某一高等学校科研所 C.某一高等学校 D. 某市所有高等学校科研所 12.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全部国有工业企业 B.该市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C.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 D.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每一台设备 13.有200个公司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200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 则统计总体为()。 A.200个公司的全部职工 B.200个公司 C.200个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200个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14.指出下列哪个是数量标志() A.月工资 B.学历 C.健康状况 D.性别 15.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6.某班四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5分,这四个数字是()。 A.标志 B.标志值 C.指标 D.变量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 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2.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3.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的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总体中各个单位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 4.某市进行一次零售食品质量与价格调查,其调查单位是()。 A.该市所有食品商店 B.每一个食品商店 C.每一种零售食品 D.全部零售食品 5.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A.工业企业中的职工 B.每一个企业的厂长 C.每一个工业企业 D.企业中的每一个车间 6、调查某市全部工业企业设备的状况,则调查单位是()。 A.全部工业企业 B.每一个工业企业 C.每一台设备 D.设备台数 7.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 A.两者均为离散变量 B.两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8.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9.已知某地区有300家工业企业,要调查研究这些企业生产那设备的完好状况,调查单位是()。 A.300家工业企业 B.每个工业企业 C.全部生产设备 D.每一件生产设备 10.统计调查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 A.基础环节 B.中间环节 C.最终环节 D.必要补充 11.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一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12.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概况,这种调查属于()。 A.不连续性典型调查 B.连续性全面调查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11905

第一章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目标。 答: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现代企业做到这几点才能在企业中得人心,每个人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明法、一法”明法是法律公布于世。一法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游泳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因为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剧烈争夺的局面了。泰罗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实质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内容: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公元前21世纪(夏朝)我国有了最早的统计资料。 2、在国外,古希腊、罗马时代有了人口数和居民财产的统计工作。 3、公元前3050年,埃及为建“金字塔”,在全国进行人口的财产调查。 4、统计学派: ①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约翰·格朗特编制 了世界上第一张“死亡率”统计表。 ②国势学派(记述学派)。18世纪封建制度的德国,代表康令。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来代替国势学。 ③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比利时,代表凯特勒,著有《社会物理学》。 5、列宁被称为社会主义统计的奠基者。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半完善统计体制作为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7、在我国统计学又分为: ①社会经济统计学。②自然技术统计学。③数理统计学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1、统计: ①统计工作: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②统计资料(统计信息):各种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主体。 ③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 2、统计学的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④社会性。 第三节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工作的各项任务就是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2、统计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 3.总体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4.确定总体和总体单位注意: ①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 ②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5.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6.标志分: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和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 7.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8.指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质的规定,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和指标数值(指标量的规定,是根据指标的内 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 9.统计指标的特点:①都能用数字表示②说明总体综合特征③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分: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和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11.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分: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第一~第三章) 一、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 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 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共4.5分)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 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0.7分,共4.2分)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各种设计活动,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被合理化和组织化。另外,设计管理还要负责处理设计与其它管理功能的关系,并负责有效地使用设计师。 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设计管理者扮演了组织者、协作者、整合者、同中求异者、传达沟通者及媒介者等诸多角色。本章在管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1节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设计管理原理是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除具有管理原理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系统原理是指将产品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式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设计要素、设计组织、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设计管理系统的最优功能,以实现企业产品的整体优化和产品创新的总体目的。 在一项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这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也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设计管理系统的正常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设计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理论和方法论,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内诸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性质必然满足系统存在的一切条件。一方面,系统的整体目标规定着要素的根本性质及其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素又随着管理系统是开放而同外部环境以及其它系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表现为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相关图景。设计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管理对象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系统管理和综合,以实现设计管理的最优化目标。 为了正确贯彻设计管理系统的原理,必须掌握它的三个主要观点: 1、目的性观点 设计管理意义上的“目的”一词,是指设计管理系统存在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没有目的的设计管理系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系统;目的不明确或混淆了不同的目的,都必然会造成设计管理系统的紊乱。一般讲,设计管理对象在未经管理之前呈无序状态。设计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统计学原理

1. 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和随机关系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标准答案: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2. 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2000名学生 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每一名学生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每一名学生 标准答案:每一名学生 3. 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相比( ) 都具有平均意义 都可用复名数表示 都是两上有联系的总体对比 都具有正逆指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都具有平均意义 标准答案:都具有平均意义

4. 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标准答案: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男性是品质标志 人的年龄是变量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人的年龄是变量 标准答案:人的年龄是变量 6. 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平均寿命,人口净增数,这四个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1个 2个 3个 4个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 3个 标准答案: 3个 7.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 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标准答案: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8.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 小于100% 大于100% 等于100% 小于或大于100%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等于100% 标准答案:等于100% 9. 保定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00年第一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抽样调查 普查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 第一章:P35 概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第一题: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1: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第六题: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一、单选题 1、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200以下,第二组200-220,第三组220-240,第四组240以上。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 A.100 B.180 C.190 D.200 正确答案:C 2、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降低到原来的1/4,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 )。 A.4倍 B.8倍 C.16倍 D.20倍 正确答案:C. 3、下列属于总体的是( )。 A.某县的钢材总产值 B.某地区的粮食总产量 C.某公司的全部销售收入 D.某企业的全部产品 正确答案:D

4、某县某年平均每100名女性人口的男性人口为115人,这个指标属于( )。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正确答案:B 5、某企业2005年的产值为300万元,2010年产值为400万元,平均每年增加( ) 。 A.20万元 B.25万元 C.50万元 D.100万元 正确答案:A 6、某商店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报告期销售量比基期增加30%,那么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增加( )。 A.20%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B 7、标准差系数抽象了( )。 A.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 B.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

C.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比重的影响 D.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 正确答案:D 8、如果生活费用指数上涨了10%,则现在1元钱( )。 A.只值原来的0.91元 B.只值原来的0.88元 C.与原来1元钱等值 D.无法与原来比较 正确答案:A 9、年劳动生产率x(千元)和职工工资Y(元)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0+9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时,职工工资平均( )。 A.增加90元 B.减少90元 C.增加110元 D.减少110元 正确答案:A 10、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人均利税额是( )。 A.都是连续变量 B.都.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正确答案:D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人口统计学作为方法-论学科,首先阐明搜集人口统计资料的原理和方法,保证搜集的人口统计资料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对搜集的人口统计资料进行系统加工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深化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最后,为了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必须研究人口现象之间、人口现象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及数量表现。人口统计学对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原则,人口统计学是人口统计工作和进行人口分析的理论基矗 简史人口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公元前4500~前3800年巴比伦曾举办地籍调查,凡人口、农业、牲畜、物产均按族查记。巴比伦王萨尔恭在公元前3800年举行的户口调查,目的在于征兵、征税。公元前3050年,埃及法老为建造金字塔,亦举行过人口统计,搜集统计资料,调查居民的数目和财富。公元前6世纪,罗马王政时代之第六王塞维·图里乌创立了国势调查制度,每个人必须在其所居住的市区登记,同时登记其财产的数量。至今,许多国家人口普查还用ensus 这个词。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夏朝即有了人口数字,到周朝已有完备的户口管理和人口统计制度。以后各朝代均有关于户口调查统计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人口统计资料。尽管如此,直到近代以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口统计理论,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人口统计学。

人口统计学的形成与完善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国政治算术派创始人之一J.格兰特通过研究伦敦死亡人口,于1662年发表了《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一书。这是人口统计学最早的著作。该书以人口问题为中心,阐述了出生率、死亡率、婴儿出生性别比、死亡人口的城乡差别等,编制了最初形式的死亡表,并根据出生和死亡人数推算居民总人口数。 18世纪,在政治算术派中人口统计派占主导地位,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人口推算。德国J.P.聚斯米尔希在1741年出版了《由人类之出生、死亡及繁殖证明人类变动中所存在的神的秩序》分析,人口再生产过程分析,人口预测和目标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分析等等,包罗人口现象的各个方面。尤以人口增长战略分析、人口老化分析、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和寿命分析、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分析、家庭与婚姻分析、人口劳动就业分析、人口职业和文化分析、人口统计资料评估等,较为突出。此外,人口数学模型、人口微观模拟和间接估算法等也是发展较快的一些分支。 附送: 人口普查个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个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个工作总结 一、基本过程组建机构6月22日前,由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和皂角街道办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共同组成试点领导机构,负责综合试点的组织领导工作。

统计学原理复习1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考试复习必备) 1 某车间有30个工人看管机器数量的资料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5 4 3 4 2 6 4 4 2 5 3 4 5 3 2 4 3 6 3 5 4 以上资料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答案: 2 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 及格 中 良 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答案:(1) (2) 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3 某企业10 4 计算表如下: 元620=∑? ∑=f x x 该工业集团公司工人平均工资620元。 5 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1003 % 105%100%95=++ 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153 15 1218=++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解:两种计算均不正确。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因各车间计划产值不同,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平均,这样也不符合计划完成程度指 标的特定涵义。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 % 84.1011030 104905.160900.125095.0190609250190/== ++++=∑∑= x m m X 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也因各车间的产量不同,不能简单相加,产量的多少对平均单位成本有直接影响。故 正确的计算为: 平均单位成本件元/83.141049 15555 609250190609152501219018==++?+?+?=∑∑= f xf X 6

统计学教案习题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第十五章医学人口统计与疾病统计常用指标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医学人口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人口总数、性别比、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2)人口金字塔; (3)生育与计划生育常用指标:粗出生率、总生育率、终生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自然增长率; (4)死亡统计常用指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顺位。 2.疾病统计常用统计指标的意义及用途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生存率。 (二)熟悉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其它指标。 (三)了解内容 医学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的含义及其资料来源。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的意义及其用途 1.人口数与人口构成常用指标 (1)人口数:人口数(population)又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点的人口数。通过一次人口普查,可得较好的人口数统计。根据我国的户籍登记,也可获得户籍人口数。在人口流动较多的情况下,还可按居住地来统计人口数。 (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计算男女性人口数之比,称为性别比或性比例。 性别比= 男性人数×100 (15-1) 女性人数 (3)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说明人口老龄程度的指标,可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尺度。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00% (15-2)老年人口系数= 人口总数 (4)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划分人口类型的指标之一。 14岁及以下人口数×100% (15-3)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人口总数 2.人口金字塔

统计学原理复习题与答案

统计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抽象的数量关系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 A.调查单位B.标志值C.品质标志D.总体单位 2.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产量B)人口数C)销售额D)出勤率 3.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的划分依据是( B )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 C.最后取得的调查资料是否全面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 4.某地区进行牲畜调查,按2000年1月1日情况进行登记,呈报截止时间为2000年2月1日,则1月1日至2月1日这一时间称为( B )。 A. 调查时间 B.调查时限 C. 标准时间 D. 客观时间 5.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6.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概况。这种调查属于( B )。 A)不连续性典型调查 B)连续性重点调查 C)连续性全面调查 D)抽样调查 7.抽样调查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C )。 A. 全面性原则 . B. 灵活性原则 C.随机性原则 D. 经济性原则 8.连续生产的电子管厂,产品质量检验是这样安排的,在一天中,每隔一小时抽取5分钟 的产品进行检验,这是( D )。 A.简单随机抽样 B. 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 整群抽样 9.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A )。 A) 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 B) 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 C) 确定调查单位 D) 确定调查时限 10.某企业对某所属车间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哪项是正确的( C )。 A) 80__89% B)80%以下C)90%以下D)85%以下 90_99% 80.1__90% 90__100% 85__95% 100__109% 90.1__100% 100__110% 95__105% 110%以上 100.1__110% 110%以上 105__115% 11.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C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C.人口按性别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12.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D )。 A)105% B)104.76% C)5% D)4.76% 13.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