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学原理与方法.
人口统计学的原理和发展趋势

人口统计学的原理和发展趋势人口统计学是一门关于人口的数量和特征的科学,它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不仅仅是从数量和统计的角度来研究人口问题,也从人口分布、集聚和迁移的角度来研究人口问题,主要聚焦于人口数量、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简述人口统计学的原理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人口统计学的原理1.人口数量原理人口数量原理是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三个方面。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移率少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也较多;而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迁移率多的地方,人口增长速度则较慢,人口数量也较少。
2.人口结构原理人口结构原理是指人口年龄、性别、民族等方面的组成,对其对应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人口分布原理人口分布原理是指人口的分布在某种意义上对城市化、农村化、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影响。
二、人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1.从人口数量统计到多维数据分析人口统计学在过去主要注重对数量的统计与分析,随着数据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围绕多维数据分析展开。
2.从数量统计到质量提高未来,人口统计学的发展也将逐渐从数量上的统计转换为质量上的提高,就是不仅仅研究人口数量本身,还要去探讨人口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达到更准确的分析研判结果。
3.从统计分析到政策建议未来,人口统计学也将不仅仅为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提供数据统计分析服务,更会成为制定人口政策、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角色,参与人口政策的制定和优化。
总之,未来人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将是社会化、多样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当代全球性的重大挑战。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统计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的总称,是一种社会调研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统计学: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经济)的总体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1.统计设计(准备阶段)设计方案、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等2.统计调查(调查阶段)收集和占有统计资料3.统计整理(整理阶段)分布数列、次数分布等加工资料(承上启下)4.统计分析(分析阶段)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等5.统计的表现与运用(工作总结)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分组法4.归纳推理法5.统计模型社会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2、总体性: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3、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
4、变异性: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表现存在差异5、不确定性: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或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不确定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1.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组或分类。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可以确定类别的优劣或顺序3.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统计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和基本方法

统计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以及基本方法一、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做出决策和预测。
统计学的核心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现象等各个领域的数量关系。
其主要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如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自然科学统计:研究自然现象的数量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实验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工程统计:研究工程技术的数量问题,如产品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优化设计等。
工程统计可以帮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
医学统计: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数量关系,如疾病发病率、药物疗效等。
医学统计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因此具有数量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数量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性: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而非个体,它通过对总体数据的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这种总体性的特点使得统计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性: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数据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社会性: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现象等各个领域,因此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数据分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决策支持。
四、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等。
人口统计学原.ppt

人口不同生命阶段的性别比
性别比
第一性别比 第二性别比 第三性别比 第四性别比
相应的生命阶段
受孕阶段 婴儿出生阶段 婚育年龄阶段
老年阶段
指标范围显示
男
女
120-150
100
104-107
100
≈100
100
<100
100
实证观察:
世界人口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变化(1998)
120 104
100
80
60
即某一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14岁的少 儿人口和≥65岁的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人口)之比,分为“少儿负担系数”; “老年负担系数”和“总负担系数”。
少儿负担系数= 14岁人口 15~64岁人口
100
0
0
老年负担系数= 65岁人口 15~64岁人口
100
0
0
总负担系数 = 少儿负担系数 + 老年负担系数
人口统计学原理与方法
Demographic Elements and Approaches
硕士研究生课程 2008, 2
导论:
• “人口统计”的缘起:
14世纪“黑死病”(Black Death)使欧洲深受重创。 伦敦教会要求牧师统计死亡名单(Bill of Mortality)。
1662年伦敦服装商人约翰·葛兰特(John Graunt, 1620~1674)通过收集、观察并分析死亡名单,遂整理成 书:Graunt’ Nation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Made upon the Bill Of Mortality. 被认为开创了人口统计研究之先 河。
平均年龄=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

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人口抽样的统计方法人口统计学作为方法-论学科,首先阐明搜集人口统计资料的原理和方法,保证搜集的人口统计资料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其次,对搜集的人口统计资料进行系统加工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深化对人口现象的认识。
最后,为了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必须研究人口现象之间、人口现象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及数量表现。
人口统计学对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原则,人口统计学是人口统计工作和进行人口分析的理论基矗简史人口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公元前4500~前3800年巴比伦曾举办地籍调查,凡人口、农业、牲畜、物产均按族查记。
巴比伦王萨尔恭在公元前3800年举行的户口调查,目的在于征兵、征税。
公元前3050年,埃及法老为建造金字塔,亦举行过人口统计,搜集统计资料,调查居民的数目和财富。
公元前6世纪,罗马王政时代之第六王塞维·图里乌创立了国势调查制度,每个人必须在其所居住的市区登记,同时登记其财产的数量。
至今,许多国家人口普查还用ensus 这个词。
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夏朝即有了人口数字,到周朝已有完备的户口管理和人口统计制度。
以后各朝代均有关于户口调查统计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人口统计资料。
尽管如此,直到近代以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口统计理论,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人口统计学。
人口统计学的形成与完善是从17世纪开始的。
英国政治算术派创始人之一J.格兰特通过研究伦敦死亡人口,于1662年发表了《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一书。
这是人口统计学最早的著作。
该书以人口问题为中心,阐述了出生率、死亡率、婴儿出生性别比、死亡人口的城乡差别等,编制了最初形式的死亡表,并根据出生和死亡人数推算居民总人口数。
18世纪,在政治算术派中人口统计派占主导地位,研究的中心课题是人口推算。
德国J.P.聚斯米尔希在1741年出版了《由人类之出生、死亡及繁殖证明人类变动中所存在的神的秩序》分析,人口再生产过程分析,人口预测和目标分析,人口与经济、社会分析等等,包罗人口现象的各个方面。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于1766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土地贵族家庭,从小在家里面学习,没有接受过特别正规的教育,在1784年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入剑桥大学,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的僧籍,任牧师。
1799年到欧洲一些国家调查人口问题。
1805年任黑利伯里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
1819年马尔萨斯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马尔萨斯写作《人口原理》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迅速上升的时代,当时英国经济发展很快,人口也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日益贫困,那些忧国忧民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当时英国有一个人,叫葛德文(godwin),他写了《政治正议论》一书,他反对私有财产制度,认为私有财产违反了正义的原则,主张重组社会,建立乌托邦社会。
马尔萨斯的父亲是葛德文的忠实追随者,马尔萨斯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在与父亲争论的基础上,有了这部著作的诞生。
他为了更清楚的表述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篇五万字的论文,这也就是《人口原理》的第一版,第一版出版以后,在英国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马尔萨斯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观点,后来再版的时候,这篇论文已经扩充为20万字的书籍,也就是《人口原理》的第二版,我国商务印书馆在1992年出版的这部著作,就是第二版。
在马尔萨斯生前,这本书以供出过六个版本。
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以后,马尔萨斯比较注重社会调查。
1799年,他来到挪威,调查使他发现挪威青年晚婚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征兵制度。
在挪威,每个农民或工人的儿子都要入伍,服役期在25—50岁之间。
如果谁想在服役期间结婚,他必须有教区神父证明,证明他已经具备足够的物质力量供养妻子和家属,此外,还要有军官的批准。
这种制度使得许多人直到老年才能成家。
虽然后来改变了兵役制度,但是神父严格控制婚姻的制度却一直难以改变,这导致了人们的婚龄偏大,每年结婚人数和总人口数之比为1:130。
后来,马尔萨斯又来到瑞士,他发现那里的法律规定,每个农民必须证明自己拥有民兵所需要的一切装备以后才能结婚。
人口学概论

(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二、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人口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生命 总和。反映人口运动的过程,叫做人口变动。 总和。反映人口运动的过程,叫做人口变动。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由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 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 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 程。 (二)人口的机械变动 人口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 人口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 改变定居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移动。 改变定居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移动。 人口机械变动有两种情况: 一是改变定居点的移动,叫做人口迁移; 一是改变定居点的移动,叫做人口迁移; 二是不改变定居点的暂时性位移,称为流动人口。 二是不改变定居点的暂时性位移,称为流动人口。
(三)人口的社会变动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 状况的变化。 状况的变化。人口的社会变动改善人口的经济构 人口社会变动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成。人口社会变动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人口变动的关系: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人口的自然变动, 2、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会引起人口社 会变动; 会变动; 3、人口社会变动也会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机 械变动。 械变动。 归根到底, 归根到底,人口变动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 产方式。 产方式。
第三节 我国人口研究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研究适应人口与社会发展的 需要: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迫切需要理论的 指导。我国计划生育走过的道路。 二、我国人口研究的现状: 人口研究的学会组织。人口研究的队 伍建设。人口研究的阵地、成果。人口研 究的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
思考与练习
统计学原理资料

统计学原理常见统计指标1.人均GDP2.物质生活3.人口素质4.精神生活5.生活环境统计学三种主流学派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数理统计学派一、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二、统计学的性质: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的规律性。
适用对象广泛,研究重点集中突出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数量表现-描述总体数量特征数量关系-表明现象之间的联系数量界限的择定-分组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组以及相应的数值分布。
研究内容:统计的研究方法,如何改进和完善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分组法(三)综合指标法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总体和总体单位指标和标志指标体系总体: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许多个单位整体特点:大量性-有足够多的总体单位数量同质性-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差异性-统计研究的内容类型:单位数(有限、无限)总体单位:资料的原始承担者-资料最初取得来源与总体的关系: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例:上海市高校的现状华东师范大学的现状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例:以某企业为总体单位时标志名称:组织形式注册资本员工人数标志表现:合伙制50万元30人品质标志-属性-文字分类数量标志-数量-数字连续变量-整数和小数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离散变量-整数变量值:变量的数量表现值指标――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指标名称人均产值平均工资固定资产指标数值10000元2000元300万元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类型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总量指标(绝对指标)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或总水平一般随总体规模改变而改变,是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的总数量,表示总体本身规模大小标志总量-总体某项内容的总数量,为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在同一总体中,总体单位总量只有一个,标志总量可以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