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马原第三章题库

河北地质大学马原第三章题库
河北地质大学马原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

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

4.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8.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9.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

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

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

11.阶级的实质是( )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

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3.阶级首先是一个( )

A.政治实体

B.经济实体

C.观念实体

D.自然实体

14.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是因为它( )

A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了英雄人物的作用;

C考察了个人的作用;D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15.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 )

A物质生产实践;B人的思想动机;C绝对精神;D人的生理活动

16.手推磨产生的是( )

A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B原始社会;C资本家为首的社会;D无产者为首的社会17.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1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

19.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 )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生产力标准”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20.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

A生产力的状况;B国家政权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意识形态性质

21.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为捍卫某种思想政治原则;B为争取某种社会地位;

C为夺取国家政权;D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2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

A一切社会现象的方法;B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C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D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23.社会革命根源于( )

A物质生活贫困;B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口多24.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 )

A人民群众;B历史人物;C绝对精神;D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25.地理环境是( )

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B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历史观中不正确的历史观是( )

A神学历史观B英雄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自然主义历史观E唯物史观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

动力D实践是自然条件的创造者E实践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3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劳动资料B自然界C劳动对象D文化设施E劳动者

4生产工具是( )

A直接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B在劳动资料中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C衡量社会生

产力状况的客观尺度D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E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

5生产力的特征是( )

A主观性B客观性C社会性D历史性E科学性

6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人和自

然界的关系E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7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有( )

A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封建制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8阶级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是由于它们( )

A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C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在社会中的职业不同E根据法律所享有的社会特权不同

9国家是(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C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

关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机关E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10国家权力的主要成分是( )

A军队B警察C法庭D监狱E非政府机构

11国家的类型有( )

A奴隶主专政的国家B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C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农民阶级专政的

国家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2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

A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生活C社会职能

D组织国防E调整国际关系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

A社会意识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

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决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E社会意识

完全摆脱经济结构而独立发展

14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C当生产关系中出现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时就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

D当生产关系完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要求对其进行全面变革

E只要生产力一有变化就要求根本改变生产关系

1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

A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B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D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之间可以相适应,也可以不相适应E生产关系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

1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在( )

A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B通过政治的力量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C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D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E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17阶级斗争是( )

A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E“历史的火车头”

18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B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D是为了向西方学习E是为了效法古代中国的变法运动

19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 )

A改变人们的家庭观念B变革人们的阶级意识C促进生产方式变革D促进生活方式的

变革E促进思维方式变革

2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E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21制约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条件有( )

A经济条件B政治条件C精神条件D命运E自身的想象力

2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一切服从人民群众的观点E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四、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关系。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 C 3 D4D 5A6D7D 8A9A10C11D12B13B14D 15A16A 17C18B19C20C 21D22 B 23 C24 A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CE4BCDE 5BCD 6 ACE 7ABCDE 8ABC 9ABCDE 10ABCD 11ABCE 12ABC 13 ABC14 ABCD15 ABCE16 ABCE 17 ABC18 ABC

19 CDE20 ABD21 ABC22 ABCE

三、简答题

1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

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死的劳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活的劳动”,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③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劳动者则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2①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科学技术首先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通过改变实体性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转化为强大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③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并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因此,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①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两对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从而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

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而新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又使生产力得以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

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①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质变的社会活动,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只有革命才能真正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制度,创造新制度。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五、论述题

1.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关系的变化在根本上都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基本出发点。同时,这一原理是我们党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思想的理论基础。

2.①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

②根据: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它们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他们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精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来完成。

③意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原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马原第三章复习题答案,DOC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 4 A. 5 A C 6 7 8.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15. 1. 2. A C 3. 4.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6.社会基本矛盾 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正确答案】D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正确答案】BCD 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正确答案】ABD 4.人类意识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精神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物质现象 【正确答案】AD 5.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C)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6.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二、单选题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9.概念.判断和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D, 1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河北地质大学马原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 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 4.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 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8.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 9.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 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 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 11.阶级的实质是( )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 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 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 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 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 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 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 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5、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 A、占人口的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D)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37、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D)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C、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主要是看它:1、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3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4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又错了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社会关系虽然存在,但不客观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存在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之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发现的,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三人

马原第三章到第六章练习题doc

一、单选题 1、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发点是 A.生产关系 B.经济规律 C.货币 D. 商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3、资本的本质是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4、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 A.科学技术水平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生产工具决定 5、资本积累来源是 A.剥夺农民土地 B.掠夺货币财富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 资本集中 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8、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B.原料C.燃料D.劳动力 9、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为800万元,可变资本为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

A.40% B.20% C.100% D.50% 1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自由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 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 同的所有者 1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2、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1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B.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4、资本的本质是 A.一定量的货币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资本积累来源是 A.剥夺农民土地 B.掠夺货币财富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资本集中 16、科学社会主义实现诞生的标志是 A.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7、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 B.原料 C.燃料 D.劳动力 18、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 斯大林 19、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A.俄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共产党. 二、多选题 1、商品是 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docx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 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 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 猛发展,这说 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 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生产力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 是指( .社会的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 系 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 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盾运动规 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B .科学技术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

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技术革命 D、社会改革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硬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tt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者。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还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 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 3.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了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的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产生了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 A.读书也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 5.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可以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的 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皇家学院工作中表现出杰出的实验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和重要思想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原因就在于他未对这些思想从科学理论上给予精确的论证和说明。例如关于电磁学说,1821年法拉第完成了第一项重大的电发明,他虽然已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思想,但由于他表达不明确,没有找到数量上的规律,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做了透彻的说明,电磁场的基本理论才为世人普遍接受。从哲学上分析,上述事例说明 A.感性认识是相当重要的 B.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7.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后来马克思不断地深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要分为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俄国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中国经过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进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所有制改造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 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总的发展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c.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马原第三章整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 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 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 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 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 形态 ①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 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②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 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②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希特勒与二战) 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 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马原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久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2019版马原第三章习题

2019版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9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 A 、物质生产方式 B、自然地理环境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3、社会革命根源于(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税化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5、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的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D )

A. 劳动者的素质 B. 科学技术 C. 生产管理 D. 生产工具 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D )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C)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9、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B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0、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 A)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D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3. 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D):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