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探析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探析概要:本文笔者将在分析儿童文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叙事视角进行讨论。
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则始于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较欧美国家相当较晚。
但由于近年来的社会快速发展,儿童及儿童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儿童读物也五花八门。
一、儿童文学概念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以图画书中的图画、及家长读给孩子听作品等等;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可以把儿童文学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根据不同的体裁,可以把儿童文学分为: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二、儿童文学要求通常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必须具体符合以下要求:(一)教育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
儿童的可塑性很大,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二)形象性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
儿童作品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三)趣味性儿童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启示。
(四)故事性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要求结构单纯,情节紧凑、生动。
强调故事性,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离奇,不从生活出发,不写人,只写事。
儿童文学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
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
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
不论写人还是写其他东西,他们的思想、性格都要着重借助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不宜多用静止的冗长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
儿童,长期以来只被视为缩小了的成人而存在,儿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在文学史上,儿童的发现也促成了文学的进步。
这一进步包括诸多方面,如儿童文学的发展、对爱和自然的体现、童年故乡情结及乡土文学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儿童视角是叙述视角的一种,它按照叙述人的个体成长阶段分类,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
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儿童所理解的世界。
以儿童叙述人所摄取的世界组织成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视角小说。
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占很小比例。
含有部分儿童视角的作品也包括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学上的划分,它的全部特点即儿童眼光、情绪、思维及经验的特点。
儿童的经验世界完全是单纯稚真的,儿童思维呈现形象性和直观性。
儿童就像原始初民一样,和成人世界有一道屏障相隔,非理性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区别。
儿童视角的功能也就体现为儿童未经雕琢的眼光能看到成人视角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两种视角、两个世界的对比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在儿童眼里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渴望,没有虚伪,而这一切都存在于成人文化之中。
儿童视角小说所展示的独特景观是有迹可寻的。
作家们虑取儿童眼中的部分世界集合进自己的作品,被虑取的部分被认为最能代表儿童眼光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的功能。
被集合进作品的部分往往是如下的东西:儿童眼中的自然、儿童的死亡表述和死亡感觉、儿童的政治表情及儿童与性爱。
_朝花夕拾_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5):55~5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12作者简介:齐童巍(1984—),男,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①本文所引用的《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均来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版,下文不再另行注释。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齐童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叙事分析;叙述自我视角;经验自我视角中图分类号:I 207.8;I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55-04Ana lyz i n g the Narra ti on fro m the V i ew of Ch ildren i n Zhaohuaxish i by L u XunQ I T ong 2wei(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Zhejiang J 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Zhaohuaxishi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 on narrating in retr os pect .The angle of narrati on is made up of t w o parts,“narrat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serving the past fr om the vie w of the p resent by the narrat or and “experienc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 2serving by “the past experience vie w .The “experiencing self angle of vie w ”in Zhaohuaxishi is divided int o child ′s view and “my ”angle of view after gr own 2up.I n the book,Lu Xun divided carefully and narrated in the first pers on angle of view,in very literary words t o com 2p lete the self analysis and self exa m inati on .Key words:Lu Xun;Zhaohuaxishi;children ′s angle of view;narrative analysis;narrating self angle of vie w;experiencing self angleof vie w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聆听天籁 感悟童心--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叙事视角

聆听天籁感悟童心--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叙事视角
梁爱民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从角色上它可以分为角色和非角色叙事两大类,从叙述人角度又可以分为纯儿童视角与准儿童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际更为简单而纯朴.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烂漫的童话般的世界,而叙述视角的动态性、话语蕴藉的多维性则使小说文本更具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复调"的美学意味.它刷新了读者的审美视野,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一方乡民的温情关怀.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梁爱民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聆听天籁感悟生活 [J], 张科峰;
2.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J], 罗相娟
3.童心中流淌的天籁之音——论郑振铎儿童诗歌的音乐性 [J], 陈振文
4.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叙事视角研究 [J], 冀艳
5.在儿童的天籁之声中聆听《天籁》——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天籁》 [J], 陈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鲁迅作品童年视角的叙事方式-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鲁迅作品童年视角的叙事方式-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鲁迅作品的价值就是在绝望中指引道路,给人以前进的方向:绝望之中又存着希望。
揭示国民本质后,他认识到,健康的灵魂与精神远比健壮体魄要重要的多。
他寻找健康的灵魂,并在儿童身上发现了希望,这正是他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这种希望通过儿童的眼睛得以表现。
当他将眼光投射到儿童身上时,写出的作品将绝望统统抛弃,流露出的是清新愉悦的希望之感。
《呐喊自序》中,鲁迅说道:“……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1]5鲁迅愿意相信希望的存在并将希望寄予将来。
在《社戏》中,童年社戏的精彩不在于社戏本身,而在于他用童年视角营造出的整体氛围。
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不论行辈,也不会想出“犯上”这几个字来。
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鲁迅希望的源头。
在儿童的世界里,没有“犯上”和“吃人”,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
在聪明双喜的带领下,几个孩子出发去看社戏。
鲁迅并没有留恋社戏,倒是那夜的罗汉豆再也没有遇见过。
和蔼的六一公公被偷吃了豆,反而笑意盈盈地请别人再吃。
小说人物刻画的笔墨并不多,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这就是鲁迅用儿童视角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身上有着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戏》借儿童的眼睛描写了儿童本身的生命,将生命活力与张扬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给人以绝望的印象尤为深刻,但他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就在于在绝望之中还有希望的火苗,鼓励人们冲出铁屋。
用儿童视角进行叙述时,鲁迅摆脱了绝望情绪,将儿童的生命表现的色彩斑斓的同时也揭示了自己的希望源泉。
读鲁迅作品会发现,如果要给故事的发生描绘一个天气背景,雪花纷飞和云层厚重一定必不可少。
如,《在酒楼上》的开篇,天气是“深冬雪后,风景凄清”[1]151,《孤独者》的结尾,“我的心就轻松起来,坦然地走在潮湿的湿路上走,月光底下”[1]227,《祝福》中“灰白色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生亮光”“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1]132,故事营造的环境都是阴冷的。
天真的看深邃的思_莫言小说的儿童叙事视角分析_刘书勤

条腿的傻子小虎的儿童的所看所感这样两种视角。 只是, 儿童 的所看所感是通过全知叙述者对儿童形象的心理透视表现出 来。 全知叙述者对儿童、 傻子的小虎的内心活动进行了充分透 视, 而对周围压迫他的他父亲、 母亲、 哥哥、 公社书记却仅有 “ 外查” , 而完全没有“ 内省” 。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读者与小 虎的距离, 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同情。而同时, 也正是通过对小 虎这一儿童形象的“ 外查” “ 内省” 、 通过一个傻子切身的所看 所感, 才更凸显了儿童与成人( 小虎与他周围的成人世界) 、 边 缘与中心 ( 以小虎父母为代表的底层边缘劳动人民与以村委 书记为代表的上层权力中心)之间紧张甚至是残酷的对抗关 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叙述里, 从儿童的边缘文化视界里, 莫言 透视到了现实生活的另一面。 莫言的这一系列儿童视角的叙述系统中,儿童的 “ 所 看” “ 所说” 的主体作用被突出, 以儿童式的语言、 思维方式 和意识流程营造着作品的叙述语调和情感风貌。我们也就 在儿童的视觉和感觉中观察到他所不理解的成人社会的人 与事, 透视到他所不具备的价值和见识; 如此, 很少经过道 德判断加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原生态社会面貌就在儿童单 纯稚真的特殊感知世界里呈现。
!& # 因此 力地证明着‘ 好孩子不长命, 坏孩子万万岁’ 的真理。”
而换回故事中塑造的人物——一个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事件和 其他人物时, 儿童视角就也发生了。《 透明的红萝卜》 中, 莫言 塑造了一个极有内涵的意象——黑孩。 作品中, 黑孩自始至终 都未曾说过一句话, 他只是以他超常的感觉、 心理和行动来表 达他对他所生活的世界、 他周围的人群的看法。 对外在世界的 淡漠使他独立于人群之外, 与他们保持着距离, 而丰富的内在 世界则让他能在人群之外探视人群,从至高层次上观察到人 本身, 人的生活本身。 他所幻想的世界正如他幻想中的红萝卜 金色的, 透明” 晶莹剔透” , 是一个丰富、 纯净、 美丽的梦 一样 $“ $“ 幻世界, 它反衬出外部现实世界的平庸、 肮脏、 丑陋和残暴。从 而,黑孩的这种视角帮助叙述者完成了他借对幻想世界的肯 定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目的。某种意义上, 黑孩已不是 一个一般的人物, 已经超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 正常” 的人, “ 他 枯 只是一个符号, 一只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的奇特的眼睛” 。《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
儿童,长期以来只被视为缩小了的成人而存在,儿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在文学史上,儿童的发现也促成了文学的进步。
这一进步包括诸多方面,如儿童文学的发展、对爱和自然的体现、童年故乡情结及乡土文学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儿童视角是叙述视角的一种,它按照叙述人的个体成长阶段分类,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
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儿童所理解的世界。
以儿童叙述人所摄取的世界组织成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视角小说。
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占很小比例。
含有部分儿童视角的作品也包括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学上的划分,它的全部特点即儿童眼光、情绪、思维及经验的特点。
儿童的经验世界完全是单纯稚真的,儿童思维呈现形象性和直观性。
儿童就像原始初民一样,和成人世界有一道屏障相隔,非理性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区别。
儿童视角的功能也就体现为儿童未经雕琢的眼光能看到成人视角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两种视角、两个世界的对比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在儿童眼里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渴望,没有虚伪,而这一切都存在于成人文化之中。
儿童视角小说所展示的独特景观是有迹可寻的。
作家们虑取儿童眼中的部分世界集合进自己的作品,被虑取的部分被认为最能代表儿童眼光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的功能。
被集合进作品的部分往往是如下的东西:儿童眼中的自然、儿童的死亡表述和死亡感觉、儿童的政治表情及儿童与性爱。
儿童视角的限知性决定了上述事物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儿童眼中它(他)们都是新奇的,没有明确定义化的。
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
懂、喜欢看的作品来。”(陈伯吹《关于
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上海《文艺学报》
1956年6月号)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 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 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 坚持“儿童视角”。
为儿童写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更是一门检验作家儿童观与写作立场的艺术。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 “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 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 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 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 误。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相反的态度,也就是 放弃命令的姿态,准备一切服从小孩,因为小孩 是在支配你的写作。”(保尔·亚哲尔《书·儿童·成 人》,台湾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准备一切 服从小孩”,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儿童写作 必须转变角色与立场,必须从“成人中心”转变 到“儿童本位”,“回归”到童年状态。儿童对 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唯有与他们平等对话才
文
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
学
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
的
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
叙
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
事
表现对象世界。对此,陈伯吹曾有过
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
视
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
角
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
47
能真正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笔下的世界才能 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或者说儿童憧憬的世界。 如果忽视或轻视儿童的感情、感悟,或想当然地 以成人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经验,那么作家创造出 的世界只能是成人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儿童的儿 童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儿童文学实质上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 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因而两代人进行对话和对比 也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叙事视角。两代人之间, 由于生活兴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会出现观 念上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
沟”,儿童文学特别是少年文学就成为沟通“代 沟”的最好途径。如陈丹燕的小说《上锁的抽 屉》,写的就是因为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我” 锁上了自己的日记本而和母亲发生的“冲突”, 小说以“我”和母亲的和解而结束。又如刘心武 的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秦文君的长篇小说 《男生贾里》的某些篇章也属于这种视角。这种 视角还常常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相对照,在对 照中写出童心的美和成人的某种丑。这种创作模 式与“童心崇拜”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 致。它主要用于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中。曹文轩 的早期小说就充满着这样的对比:《红枣儿》中 小婷婷的诚实、善良与“叔叔”的狡诈、欺骗; 《静静的水,清清的水》中鸭宝的纯洁、率直和 卖假药的“爸爸”的龌龊、卑鄙。
49
成儿童文学的唯一属性,过分追求道义灌输与宣 教功能,乃至不适当地移用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 来取代儿童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那么,儿童读 者生长、变化着的审美意识和阅读经验,就有可 能被挤压到褊狭的角落,甚至遭到蔑视与排斥,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人作家的主体意识、 审美理想、艺术个性、才气、禀赋、追求等,也 有可能被教化的使命感规范而冷冻。这种倾向如 果推向极致,儿童文学的思维空间与审美空间必 然会受到严重局限,安徒生那样的天才就会在 “主题先行”“重大题材”面前束手无策。新时 期儿童文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的本质 特征与价值功能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文化反思与美 学审视。不满足和不满意于儿童文学单一的教化 功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界的一种普遍认 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另一种“矫枉 过正”的现象,即一味张扬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与快乐原则,甚至容忍庸俗、恶搞、粗劣,价值 观混乱,是非不清,制造文字泡沫,误导小读 者。郭沫若认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 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导 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这一观点见于 郭沫若192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 虽然距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但对帮助我们全面 理解与把握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功能,依然具有 现实意义。
利·詹姆斯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
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小说理论家的重
视。珀西·卢鲍克在其《小说写作技
巧》里,把叙事视角看做在错综复杂
北
京
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起支配作用的一个
师
范
问题,认为只有在持什么叙事视角的
大
学
基础上,叙事者才得以发展他们的故
文 学
事。一般认为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和
院
运用也会影响到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
第一,向少年儿童传达作为过来人的人生经 验和生命感受,强调文学作品要“告诉儿童真的 世界和真的生活”,表现出成人社会现实尘世的 沉重和丰富驳杂,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 化。这类儿童文学创作总是和特定时代的社会思 潮与成人文学流脉趋于一致。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崛起 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他们高举“为人生”的 旗帜,强调作品“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茅盾 语)。这一艺术特征在叶圣陶的短篇童话集《稻 草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稻草人》被认为是 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作家站
灵去体会吹《关于
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上海《文艺学报》
1956年6月号)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 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 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 坚持“儿童视角”。
为儿童写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更是一门检验作家儿童观与写作立场的艺术。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 “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 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 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 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 误。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相反的态度,也就是 放弃命令的姿态,准备一切服从小孩,因为小孩 是在支配你的写作。”(保尔·亚哲尔《书·儿童·成 人》,台湾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准备一切 服从小孩”,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儿童写作 必须转变角色与立场,必须从“成人中心”转变 到“儿童本位”,“回归”到童年状态。儿童对 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唯有与他们平等对话才
童文学观密切相关,又与创作技巧和艺术趣味不
可分离。叙事视角的运用集中体现在少儿小说、
童话、少儿散文等叙事性文学中。
1
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选择
谈
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
谈
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
儿
上已不可能复归到纯真的儿童状态。
童
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
任何叙事都是为了产生影响——说
服、劝诫、告知、控制,或感染受众。
为了取得预期的影响效果,作家作为
文本故事的叙事者,必然会选择特定的
立场、语气、语言、结构等进行叙事,
这就是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观点、叙事
角。叙事视角在现代叙事学中被表述为
一个聚焦问题,即“我们通过谁的眼光
来观察故事事件”。
叙事视角最早由美国小说家亨
47
能真正传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笔下的世界才能 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或者说儿童憧憬的世界。 如果忽视或轻视儿童的感情、感悟,或想当然地 以成人的经验取代儿童的经验,那么作家创造出 的世界只能是成人的儿童世界,而不是儿童的儿 童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 人,这就要求作家应该沉潜于儿童的心灵世界 中,同儿童的精神息息相通。儿童世界和成人世 界有不一样的判断尺度,也少有成人社会中的功 利主义色彩,因而更能表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儿童文学作家要表现的是儿童“绝假存真”的生 命本真,而不是只对儿童的稚态童真作表面的叙 写。自从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以 来,所有经典的、传世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包含 着作家对儿童独特精神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我们 常说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也即此意。因 此,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常常以“卫护童年” 的主题出现。一般说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 家从儿童自身生活层面与儿童经验世界入手直接 描写儿童生活的、关注儿童心灵的作品,大多属 于儿童视角。还有不少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称切 入,主人公以儿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
第三,作家站在教育主义的立场,在文学 作品中极力张扬文学对儿童的教化功能。文学具 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调适心理等多种功 能。教育是永远需要的,尤其对于少年儿童。我 们不能想象,要是人人都按照“法廉美修道院” (拉伯雷《巨人传》中描写的乌托邦)的院规“干你所愿 干的事”来进行社会活动,那世界将会怎样。教 育的重要性在成年人心目中是如此牢不可破,因 此,教育主义也就自然成了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 历时最长、势力甚大的一种倾向。一方面,它 谆谆告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 规则,怎样形成社会群体的共识;另一方面, 它又随时提醒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怎样。然 而,正如许多具体的事物一样,文学作品是一个 整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 一。文学的功能是多质的、综合的。文学当然具 有教育作用,排拒了教育作用的文学自然是不完 善的文学。但是,文学并非只有教育作用,这是 常识。如果我们把教育性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 乃至推向一元独尊的地位,如果我们把教育性看
5 yL wRn jiSn shF 2010.
编
中
学
语
悦
评
文
语
教
论
访
读
华
生
文
读
价
学
言
学
点
谈
48
往
诵
心
博
摘
来
语
客
编
在成人立场,选取观察社会、批判社会的视角, 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 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 的人间百态与破产农民的艰难生存,抒发了作家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体现了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解民于倒悬”的社会良知和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精神痛苦,从而引领小读者关 心现实人生,在社会历练中长大成人。这种叙事 策略在以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 儿童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有着大体一致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坚持儿童 文学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 展变化的特点,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直接 把人间百态引入创作视野,使儿童文学与时代脉 搏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直接或间接地 揭示出中国社会“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茅盾 语);一般而言,他们笔下的文学世界表现为写 实多于幻想,思考多于抒怀,凝重多于灵动,脚 踏当下世俗生活,甚少神游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天 国。但由于强调表现社会人生,有的作品对儿童 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把握不准,存在着偏重作 家主体意识而忽视小读者接受心理的“成人化” 气息。
的叙事与童年经验往往紧密相连,而童年情结则 是构成童年经验的重要基础与表现。童年是人生 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人生今后知识积 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这类题材的作家通常 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情景成为他们 创作的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因而带有明显的自 传体色彩,常常见于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 拾》中的若干篇章、冰心《寄小读者》、巴金 《我的幼年》等。有时作家还会把这类作品的主 旨强调到极致,以至于形成“童心崇拜”的创作 倾向。这类作家把童心作为逃避丑恶的成人世界 的“净土”,把回到童心本真作为解决社会问题 的“良方”。如丰子恺的散文及印度大诗人泰戈 尔的散文和诗歌就有明显的“童心崇拜”的创作 倾向。
文
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
学
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
的
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
叙
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
事
表现对象世界。对此,陈伯吹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