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摘要】小说叙事视角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阐述了小说叙事视角的重要性,指出了叙事视角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关键作用。
然后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多重、中心意识等不同叙事视角的特点和艺术功能入手进行详细分析。
接着探讨叙事视角对故事情节的影响,说明不同视角的选择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最后总结不同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的适用场景,并强调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同时对读者理解小说的角度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叙事视角的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对小说作品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小说,叙事视角,分类,艺术功能,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多重叙事,中心意识,故事情节,适用场景,多样性,作品,读者理解。
1. 引言1.1 小说叙事视角的重要性小说叙事视角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整体呈现和读者对故事的理解。
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者选择的一种叙述方式,更是在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内心世界,感受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张力。
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关乎故事的表现形式,更涉及到作品的整体氛围和观赏体验。
不同的叙事视角呈现出来的故事效果迥异,有的更加直观真实,有的更具想象力和隐喻性。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最适合的叙事视角,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需要通过不同叙事视角的呈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思想,深入探寻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特点与艺术功能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指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整个故事,通常使用代词“我”来进行叙述。
这种叙事视角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艺术功能,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视角”或“叙述视角”(Focalization,Point of View,Viewpoint,Angle of Vision,Seeing Eye,Filter,Focus Of Narration,Narrative Perspective)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是小说批评与分析领域的一个术语,常被用来描述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方式。
i换言之,指作家讲故事的方法以及角度,并通过此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编织背景等等。
该术语源于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名作《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按照斯坦泽尔叙述情景的理论,叙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代表作有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第二类是叙述者就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代表作有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三类是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以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为代表。
二、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及其艺术效果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
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
作为情节、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
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
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
ii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还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及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迅速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和经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的视野可能相对狭窄,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种视角能提供全面而宏观的故事图景,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上帝视角,缺乏一定的神秘感和探索性。
有限视角则是通过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其所知所想与所观察到的内容都受到该人物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立场的限制,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二、不同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在许多现代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渡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读者随着渡边的内心独白,一同经历他的迷茫、孤独和爱情的纠葛。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仿佛亲身参与了他的成长历程。
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宏观展现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营造而在悬疑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常常能发挥出独特的效果。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通过不同人物的有限视角逐步推进故事,让读者在不断的猜疑和推理中寻找真相,增加了阅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小说的叙述角度

小说的叙述角度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试论小说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

隐 身人 一样 , 悄跟 踪人 物 到 千里 之 外 , 悄 追踪 蹑 迹去 表 现人 物 ; 可 以大 模 大样 走进 人 物 心灵 深处 , 也 细致 入微 地 表 现人 物 。 能 宏 观 地 展 现 广 阔 的场 景 , 能 也
验 到 的故 事 情境 转 化 为 语 言 叙 事 情 境 的基 本 角度 。
运用 。
关
键
词 : 说 ; 事 视 角 ; 术 功 能 小 叙 艺
中图分类号 : 0 . I 74 2
文 献标识码 : A
任何 一 篇 叙 事 作 品 , 必 有 一 个 叙 事 的 视 角 。 都
人物 与 读 者之 间 起 中介 作用 。读 者据 此来 了解 小说 的 内容 。 由于 视 角 来 自局 外 , 且 既 可 以是 确 定 的 并 视点 , 可 以是 不 定 的视 点 , 样 , 述 者 就 可 以象 又 这 叙
有 用非 聚 焦 型 的全 知全 能 视角 的 叙事 方 式 才 可能 把
个举 足轻 重 的 问 题 。在 小 说 一 类 虚 构 叙 事 作 品 中 ,
视角 艺术 表 现得 更 为 突 出和 强烈 。有 时一 个 视 角的
各个 局 部 有 机 地 组 织 起 来 。 微 观 方 面 , 《 斋 志 如 聊
心理 活 动 的描 写 也 常 是 如 此 。 正 如 纪 晓岚 在 《 阅微
草堂笔记》 中对《 聊斋志异》 作 者 代 言 , 何 从 而 闻 见 之 ? 原 来 , 使 则 ” 问题 的答 案 正在 从 作 者 到 文 本 的途 中 , 作 者 运 用 在 叙事 谋 略 的 时候 , 用 了 全 知 全 能 的非 聚 焦 型 视 角 使
即作 者看 待世 界 的 特 殊 眼 光 和 角 度 。一 般 情 况 下 ,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来展现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的叙事视角以及语言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采用的故事讲述角度。
常见的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多角度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角的经历和感受。
例如,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由主人公尼克·卡拉威(Nick Carraway)来叙述盖茨比的故事,使读者与主人公情感上有了更强的共鸣。
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则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相对客观,适合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和发展。
例如,当代作家穆赫兰·达维奇(Murakami Haruki)的小说往往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呈现故事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一些小说也采用了多角度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看到故事中多个角色的不同观点和经历,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Martin)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就以多角度视角为特点,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众多线索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语言运用语言是小说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合理运用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首先,用词精准是语言运用的关键。
作者应选择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人物、环境和情感,以确保读者获得清晰而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描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如“明亮”、“璀璨”等来表达光线的明亮和温暖。
其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
叙事视角分类及其特点与功能

叙事视角分类及其特点与功能叙事学理论以叙述者是否处在故事内部为界,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与内视角。
叙事者是讲故事的人,他在文本中的功能主要是“讲述”;感知者是经历事件的人,他在文本中的功能主要是“经历”;叙事文本中“讲述”与“经历”未必完全统一在一个叙述者身上;根据视角的范围与功能,将外视角进一步细分为五种,内视角细分为四种,荦荦大端,胪列如下。
表一:叙事视角分类及其特点与功能对照表一,可发现《长恨歌》前半部分主要用外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者实际上就是作者,他在故事之外叙述故事;后半部分采用内视角,由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轮流叙述故事的不同情节。
进一步细分,前半部分应该属于外视角当中的全知全能视角,后半部分属于内视角中的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采用了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唐玄宗、临邛道士、杨贵妃;下面依次分析四个视角的特点以及不同视角呈现的故事对主题的影响。
1. 全知全能视角——作者白居易该视角属于外视角,叙事者不在故事内部,却能够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对故事中的每个人物的想法、活动了如指掌。
《长恨歌》中的前半部分,即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东望都门信马归”用的是全知视角。
一般认为,全知全能视角相当于作者的视角,也就是说《长恨歌》前半部分带上了白居易的立场、态度、价值观来讲故事。
显然,全知全能视角的立场是强烈的否定批判的。
为表达自己的立场,叙述者采用三种叙事策略,首先,他将一个爱情故事纳入君王的身份地位职责的政治道德语境中来叙述。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在开篇就能感觉到作者强烈的否定批判意味。
因为,作者选用了“汉皇”这一政治身份来开篇,试想,作为“李隆基”这个“人”爱慕杨玉环的美色,不是什么大错,毕竟食色性也;但是作为“汉皇”这个一国之君把“重色求色”放在第一要务,那就是大错了,因为君主的职责决定了他应该“重”的是“贤”是“才”,思的应该是“治国”;而不应该“重”“色”,思的应该是“倾国”。
“倾国”一词原指女性美貌,在君王的语境里它也带上了别样的不祥的意味,让人联想到“社稷倾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
“视角”或“叙述视角”(Focalization,Point of View,Viewpoint,Angle of Vision,Seeing Eye,Filter,Focus Of Narration,Narrative Perspective)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是小说批评与分析领域的一个术语,常被用来描述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方式。
i换言之,指作家讲故事的方法以及角度,并通过此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编织背景等等。
该术语源于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名作《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按照斯坦泽尔叙述情景的理论,叙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代表作有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第二类是叙述者就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代表作有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三类是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以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为代表。
二、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
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
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
作为情节、
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
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
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
ii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
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
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
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
说叙述的发展,虚拟的“我”便应运而生,这时作品中的“我”依然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误认这个“我”就是作品本人了。
iii
3.第三人称叙述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全知视角与上述第一人称视角的发展与融合,而且多见于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作品,最早在理论上及创作实践上提出并运用能够这种方式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亨利?詹姆斯,他在理论上称这种方式为“意识中心”叙述,即整个叙述线索来自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一切叙述、描写都从这个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出发。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知道的内容并不多余作品中的人物,叙事者必须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物的帮助下才能叙事,叙事者的感知范围内叙述也仅限于这某个或某几个人物。
这种角度的叙事方式突出的优点以叙述者可以经历者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就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
并且因为视角的承担者与作品中某个或某几个人物重合,从而使读者感觉似乎在于作品中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也就让作品更具真实感。
除了主人公充当作品中的叙述者之外,次要人物或事件的旁观者也可以充当叙述者。
结束语:
总之,视角作为小说创作的宏观起点,决定了作家的生命体验以何种角度与方向进入到文本世界。
它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结合了作者和文本的心灵,让读者知道作者是如何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
同时它也让读者进
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帮助他们一步步打开作者心灵窗扉。
本文对叙述视角的初步分类进行了叙述,初步研究和探讨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模式与视角越界现象的实质、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艺术功能上的差异。
三种基本类型的小说叙事视角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功能,且各有千秋,毋须分高下优劣。
而且,在现实的写作中,作者在以一种叙事模式为主导的同时,也可以或多或少的采取其他的叙事模式,从而使作品出现不同的视角变化,使作品显得丰富多彩,既有利于表现人物和事件,也有利于作品主题的突出。